綖環錢

綖環錢

綖環錢是南朝宋鑄行的一種劣錢名。環薄細如線,故名。《宋書·顏竣傳》:“ 景和 元年, 沉慶之 啟通私鑄,由是錢貨亂敗,一千錢長不盈三寸,大小稱此,謂之鵝眼錢。劣於此者,謂之綖環錢。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市井不復料數,十萬錢不盈一掬,斗米一萬,商貨不行。”《文獻通考·錢幣一》:“ 明帝太始初,唯禁鵝眼、綖環,其餘皆通用。”

簡介

綖環錢綖環錢

綖環錢,指錢幣的內圈被剪去,只剩下肉和外輪。此樣錢在“五銖”身上屢有發現。 五銖鏨去錢心後所剩邊環,叫綖(音延)環錢。一般多用利刃圓鏨切割,將錢一分為二:內為剪邊(對文)五銖,外即為綖環。由殘餘錢文可見,綖環錢多以東漢中晚期五銖鏨切,故應出於公元2世紀至3世紀初。大量出土考察表明,與東漢五銖、剪邊五銖同時出土的綖環錢數量甚少,比例極低,遂有錢幣研究者推斷:鏨取綖環同磨邊取屑一樣,主要用作回爐重新鑄錢,而非為流通行用,故傳世綖環錢甚少。

代表錢幣

(圖)東漢五銖東漢五銖

早期東漢五銖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復漢,建元光武,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於光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的建議鑄五銖錢,史稱東漢五銖或建武五銖。直徑2.5厘米,重3—3.4克,邊郭較窄,銅色赭紅,“五”字交筆彎曲;“朱”字頭圓折,中豎兩頭變細;“金”字四點變長。

早期東漢五銖
形制較規整,錢文端正,面、背有橫劃後星點;中期後製作粗糙,錢體輕而大,直徑增致2.6厘米,而重量減至2.8 —3克左右,錢面出現平淺橫劃;晚期東漢五銖更劣。銅色略黃,錢文筆畫粗淺,常見錯范或暈文、重文,重量減至2 —2.5克,除星紋、橫劃紋外,穿上另有“丁”紋,或數道短線紋,如無豎紋等。

剪邊五銖

剪邊五銖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中國古代錢幣的名稱

簡介:古代貨幣形制十分複雜,僅用作貨幣的的幣材就不下幾十種,如牲畜皮革谷帛紙張等。但沿襲幾千年的基本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準式樣是西漢元狩五銖、上林三官錢及唐初開元通寶。至於錢幣鑑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專門分類,那就更多了。
玳瑁 | 刀幣 | 半兩錢 | 五株錢 | 開元通寶 | 交子 | 佩飾錢 | 洗兒錢 | 撒帳錢 | 雕母 | 母錢 | 鐵范銅 | 鐵母 | 樣錢 | 對錢 | 剪輪錢 | 綖環錢 | 傳形錢 | 記重錢 | 記值錢 | 年號錢 | 國號錢 | 記號錢 | 紀年錢 | 鎮庫錢 | 紀數錢 | 厭勝錢 | 八卦錢 | 廟宇錢 | 羅漢錢 | 祖錢 | 開爐錢 | 天聖元寶錢 | 天禧通寶錢 | 記年錢 | 明道元寶錢 | 皇宋通寶 | 清康通寶 | 宣和通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