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征

陳德征

陳德征,浙江浦江人,1926年,陳德征繼任上海《民國日報》的總編輯,隨後又掌握了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和文教機關的大權。《中央日報》闖禍,殃及職員,蔣介石二次“御批”:著各機關永不錄用陳德征。

基本信息

軼聞

1926年,陳德征繼任上海《民國日報》的總編輯,隨後又掌握了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和文教機關的大權。紅極一時,他便忘乎所以。一次,《民國日報》發起“民意測驗”“選舉”中國的偉人。揭曉時,第一名竟是他陳德征,第二名才是蔣介石。老蔣一怒之下將陳押至南京,關了幾個月後,“御批”各機關,對陳“永世不得錄用”。

多數文章在介紹陳德征時,戲稱他“民國第一偉人”。王彬彬在《南方周末》上介紹:陳德征,浙江浦江人。1923年與胡山源、錢春江創辦“彌灑社”並出版《彌灑》月刊。1926年任上海《民國日報》的總編輯。1927後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主任委員,上海市教育局長等職。據說,在陳某執掌《民國日報》時,曾忽發奇想,在報上搞了一次“民意測驗”,“選舉”中國的偉人 。

揭曉時,第一名是陳德征,第二名才是蔣介石。蔣介石一怒之下,將陳某押到南京,關了幾個月。但蔣對他的懲罰僅此而已。陳某回到上海灘後,照樣做他的官。

這就是陳德征“民國第一偉人”稱號的由來。而還有一種說法是,測評結果顯示,陳德徵得票低於孫中山高於蔣介石,為“民國第二偉人”,蔣介石盛怒之下關了他三年之久而不是幾個月。

在陳德征之前,負責《民國日報》的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邵力子,據邵力子的孫女邵黎黎介紹:他竟然利令知昏,在他主持的《民國日報》發起民意測驗,選舉“中國偉人”。

他在暗地裡還作了些手腳,自己也想弄個榜上有名,以便日後混跡官場時派上用場。豈知他手腳做過了頭,出榜那一天他的票數比蔣介石還多,竟然名列第二(第一是孫中山)。這一下,闖了大禍,不日即被以“蠱惑民眾、破壞治安”罪革職查辦。

暫押南京聽候處治。關押數月後,人雖被釋放了,卻得了個“永遠不得敘用”的處分。從此,這個蔣介石的大紅人,在上海灘風雲一時的顯赫人物陳德征,也就銷聲匿跡了。

據胡山源回憶:有一天,南京來電報召他進京,他興沖沖地去了。不料到了“國府”,蔣介石並沒有見他,而是請他住到了一個“特別招待所”里軟禁起來。如是者,一去三年之久。

後來,陳德征回憶:“大約三年後,吳稚暉來看我,邀我去街上走走。。這是我三年來第一次走在街上。過了一會,吳稚暉對我說:‘你不用回到現在的依據了,回上海去吧’。就此,我恢復了自由。”

蔣介石“御批”

《中央日報》闖禍,殃及職員,蔣介石二次“御批”:著各機關永不錄用陳德征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德征逃難到重慶。寄居他鄉的陳德征在重慶舉目無親,沒有錢也沒有官職,無奈,他想到了《中央日報》的社長陶百川。

當年,陶百川在上海市國民黨部工作時,陳德征對他有過提攜之恩。對此,陶百川很是為難,一邊是恩人的求援,一邊是“高層領袖”蔣介石“永遠不得敘用”的命令,無奈,他求助於上司邵力子。

邵力子是國民黨中常委的元老,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連蔣介石也敬他三分。陶百川寫了個“請部長訓示”的條子,把陳德征推到了邵力子處。

邵力子天生心腸軟,看到陳德征窮困潦倒的樣子,當即在陶百川的條子上批示“酌情錄用”。得到部長的批示,陶百川便給陳德征在《中央日報》社謀了個掛名的主筆。

1942年,英美等國和國民黨商定好戰後歸還租界,此事屬於外交機密,幾方約定同時發布公告。而《中央日報》竟然搶先將此事公之於眾,引起了英美兩國的抗議。

本由國民黨控制的報紙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對此,蔣介石勃然大怒。據《大公報》主筆徐鑄成回憶:蔣下令查辦,並把《中央日報》名冊調去審查,看有無可疑分子,混雜其間。當看到陳德征的名字時,蔣介石火冒三丈,特意批了兩句話:“此人尚未死乎?著各機關永不錄用。”

他人評價

陳德征一生髮表大量“反共擁蔣”的文章,有人說他是“都市流氓”,也有人說他“還有些人氣”。

1929年3月26日,上海各報登出專電,說上海特別市黨部代表陳德征在國民黨“三全大會”上提交了一份《嚴厲處置反革命分子案》。他在提議中譴責當時國民黨法院在審理“政治犯”時太拘泥於證據,往往使“反革命分子”漏網。

陳德征提議:凡經省黨部及特別市黨部書面證明為反革命分子者,法院或其他法定之受理機關應以反革命罪處分之。如不服,得抗訴。惟上級法院或其他上級法定之受理機關,如得中央黨部之書面證明,即當駁斥之。

陳德征的提議讓胡適怒火中燒,以胡適為首的“新月派”知識分子,發起了一場頗具聲勢的“人權運動”,反抗國民黨的專制獨裁。

胡適在文章中呼籲:我們要一個約法來規定政府的許可權,過此許可權,便是“非法行為”。我們要一個約法來規定人民的“身體、自由及財產”的保障,有侵犯這法定的人權的,無論是一百五十二旅的連長或國民政府的主席,人民都可以控告,都得受法律的制裁。

在胡適的影響下,羅隆基寫了《論人權》、《告壓迫言論自由者》、《專家政治》等文章,梁實秋也寫了《論思想統一》,直指國民黨執政後的恣意妄為、倒行逆施。

陳德征惱羞成怒,在題為《胡說》的文章中斥責胡適:不懂得黨,不要瞎充內行,講黨紀;不懂得主義,不要自以為是,對於主義,瞎費平章;不懂得法律,更不要冒充學者,來稱道法治......不容胡說博士來胡說。

胡適在陳德徵文章邊上批道:“可憐陳德征”,“生平只知有三民主義,只知總理及其遺教,只知有黨,終以為黨是製法的機關。”余英時在《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一文中對陳德征作了評價:國民黨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中下層幹部大量“光棍化”、“流氓化”,而陳德征便是典型代表......寫的罵人文字充滿了流氣,正是一個典型的都市流氓。

而縱觀陳德征一生,他還堅守了“不做漢奸”的底線,且對自己的國家懷著赤誠的心。在1927年至1930年四年中,陳德征寫了大量“反日”或者研究日本的文章,數量甚至多於魯迅,1928年濟南慘案後,除發表“悼蔡公時同志”外,還在上海《民國日報》發起“反日宣傳運動周”。

陳德征還堅持讓自己的兒子陳星弼認真學習科學技術,為國家做點實事,使陳星弼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胡山源是陳德征的同學,並與陳創辦“彌灑社”,出版《彌灑》月刊,他評價陳德征說:“沒有當漢奸,還有一些人氣”。

優秀專家盤點08

陳鼎翔
陳鼎三
陳鼎衡
陳調民
陳殿珍
陳殿雲
陳殿勛
陳甸英
陳棣生
陳第亨
陳帝堯
陳迪珍
陳迪勛
陳迪明
陳迪良
陳迪艮
陳登選
陳登送
陳登樹
陳登山
陳登貴
陳登常
陳德鑄
陳德朱
陳德洲
陳德芝
陳德政
陳德征
陳德振
陳德英
陳德義
陳德陽
陳德雄
陳德新
陳德偉
陳德望
陳德萬
陳德土
陳德素
陳德山
陳德錄
陳德樂
陳德來
陳德傑
陳德嬌
陳德芳
陳道立
陳道久
陳道國
陳代知
陳代釗
陳代勇
陳代宣
陳代聲
陳代南
陳代龍
陳代理
陳代坤
陳代福
陳代發
陳大滋
陳大柱
陳大周
陳大玉
陳大用
陳大英
陳大銀
陳大堯
陳大獻
陳大水
陳大生
陳大蓉
陳大群
陳大毛
陳大龍
陳大鐳
陳大來
陳大軍
陳大菊
陳大經
陳大街
陳大輝
陳大貴
陳大廣
陳大德
陳大慈
陳大川
陳達玉
陳達西
陳昌的
陳伯富
陳達森
陳伯淳
陳長輝
陳昌炯
陳波揚
陳崇貴
陳達樹
陳達時
陳達容
陳達人
陳達群
陳達理
陳達俊
陳達惠
陳達福
陳達昌
陳翠英
陳翠香
陳翠玲
陳翠蓮
陳粹華
陳叢星
陳叢禮
陳從明
陳從連
陳從江
陳慈祥
陳春英
陳春秀
陳春馨
陳春祥
陳炳廉
陳春容
陳春鳴
陳春蓮
陳春蘭
陳春錦
陳春暉
陳春耕
陳陲淮
陳傳再
陳傳永
陳傳儀
陳傳揚
陳傳敘
陳傳先
陳傳祺
陳傳民
陳傳孟
陳傳禮
陳傳金
陳傳馥
陳傳福
陳川雲
陳川雄
陳楚珍
陳楚源
陳楚瑩
陳楚雄
陳楚三
陳楚橋
陳楚南
陳楚材
陳出亞
陳崇玉
陳崇武
陳崇文
陳崇瑞
陳持八
陳澄遠
陳程玉
陳承悅
陳成旭
陳成扶
陳成飛
陳成發
陳成斌
陳澈水
陳朝宗
陳朝綸
陳朝魯
陳朝坤
陳朝菊
陳朝鋒
陳朝芳
陳超雲
陳超新
陳超然
陳超能
陳超靈
陳常忠
陳常玉
陳常偉
陳常青
陳長洲
陳長水
陳長壽
陳長青
陳長坤
陳長俊
陳長軍
陳長虎
陳長桂
陳長庚
陳長根
陳長春
陳長波
陳昌余
陳昌勇
陳昌銀
陳昌生
陳昌明
陳昌茂
陳昌奎
陳昌凱
陳昌君
陳昌鴻
陳昌大
陳昌池
陳禪心
陳燦石
陳燦奇
陳彩英
陳才靈
陳才庚
陳才彪
陳步清
陳步秦
陳步發
陳步純
陳步蟾
陳補雲
陳博煥
陳伯章
陳伯陽
陳伯勛
陳伯高
陳伯剛
陳春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