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陳朝

越南陳朝

陳朝(越南語:Nhà Trần),越南一個朝代。李昭皇禪位給陳煚建立了陳朝,至1400年國號“大越”,首都位於升龍(今河內)。因該朝君主姓“陳”,故史稱“陳朝”。陳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在1400年,黎季犛廢少帝自立為王,建立胡朝,陳朝滅亡。

基本信息

成立以前

陳氏的先祖為福建人,移居越南具體時間可能在李朝後半期。據《大越史記》記載:“帝之先世閩人,四世祖京來天長,……以漁為業”。陳氏是居住於紅河下游今南定省一帯的地方豪族,把水運和商業作為主要的經濟基礎。

越南李朝進入第七代皇帝李高宗(1175年至1210年在位)的時代以後,逐漸顯示出衰弱的跡象。尤其是在高宗晚年1209年發生了叛亂,為了鎮壓叛亂需要藉助於外戚陳氏的力量,陳氏在李朝的勢力得到了加強(陳氏把自己一族的女兒獻給高宗的兒子惠宗作為皇后)。

1210年,高宗死去,李惠宗(1210年至1224年在位)繼承了皇位。惠宗是個無能的人,不能管理朝政,作為外戚的陳氏的勢力進一步擴大。而且陳氏的首領陳守度看到惠宗懦弱和後李朝衰退的情形,便考慮篡奪皇位。

1224年,陳守度廢惠宗,立他的女兒後李昭皇(1224年至1225年在位)為皇帝。

之後陳守度慫恿侄子陳煚(即陳太宗)與昭皇結婚並強迫昭皇“遠法唐堯”,讓位給其夫陳煚,而陳守度自稱為太師,並完全掌握了國家的實權。這時,李朝完全滅亡,陳朝成立。越南封建王朝進入盛世時期。

陳朝初期

越南陳朝越南陳朝

陳朝的實際創始者是陳守度(越南語:Trần Thủ Độ),他由於深怕自己篡奪皇位而被中國朝廷非難,所以由自己的侄子陳煚(即陳太宗)即位,因其年幼,以其父陳承太上皇(陳太祖)攝政。陳守度以太師的身份掌握實權至1264年死去。第一位君主陳太宗的統治時代乃陳朝的形成期。陳煚(太宗,1225~1258)在建立陳朝的第三年,為使文武官員效忠朝廷, 循李朝的做法,每年四月四日,宰相百官到皇城西門外的銅鼓神祠“會盟歃血”,由中書檢正宣讀誓言:“為臣盡忠,居官清白;有諭此盟,神明殛之”。

當時陳朝疆域北(東北面)至今諒山高平省(局部有出入),南抵今廣治省。

三次蒙越戰爭

在十三世紀下半葉的三十年間,打退蒙古軍的三次征伐(蒙越戰爭,越南語:ChiếntranhNguyênMông-ĐạiViệt),是越南陳朝時期的重大事件。

公元1257年,當時雲南已被蒙古軍占領,並開始入侵越南。其入侵的目的是為了從南方夾擊南宋作準備。1257年冬,為使越南臣服,夾擊南宋,蒙古大將兀良合台(越南語:NgộtLươngHợpThai)伐陳朝。先是遣二使者往諭陳日煚(陳太宗)接受蒙古提出的“六事”,即“君長親朝”,“子弟入質”,“編民數”(造人口冊),“出軍役”,“輸納稅賦”,“置達魯花赤”監政。但二使者被陳朝監禁。於是,兀良合台便率蒙古軍從大理出發,於十二月沿元江、紅河進入交趾,近逼京城升龍城(河內)。陳太宗以象兵、步兵迎戰失利。大臣黎秦建言“虜勢甚盛”,不可硬抗,提議避敵鋒芒,撤離京城,於是陳軍退保天幕(快州—興化)。在逃跑的船上,陳太宗問他的弟弟太尉欽天王陳日皎下一步怎么辦,陳日皎神情沮喪,在船舷上寫了“入宋”二字,表示不如去投奔南宋。陳太宗心有不甘,又問他的叔父太師陳守度,這位陰鷙刻毒的陳朝奠基人回答說;“臣首未至地,陛下無煩他慮”,給陳太宗穩了心神。陳朝君臣逃跑時,將倉庫里的糧食、珍寶能搬走的都搬走了。蒙古軍進入升龍,因一使者死於獄中而屠其城,兵留九日。後蒙古軍以天氣鬱熱,人馬睏乏,又遇到激烈抵抗,遂撤軍。這是蒙古軍第一次征交趾,不勝而退。敵軍退去後,陳太宗嘉獎了有功之臣,賜黎秦名“黎輔陳”,授他為御史大夫,還將昭聖公主(前陳太宗皇后)嫁給他。

1258年春,陳聖宗即位,朝權仍掌握在上皇陳太宗之手,是年議定對蒙古三年一貢。1261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聖宗為安南國王,頒給“虎符國印”,賜給錦緞等禮物。當時,陳朝為了保存自己而採取兩面政策:一面因蒙古軍的威脅,向蒙古遣使入貢,另一面又與宋朝保持宗藩關係,1262年宋理宗封陳晃為安南國王,1266年陳聖宗遣使賀宋度宗即位。此後十多年間,忽必烈汗雖然傾全力滅宋,但對越南不斷施以高壓,口氣逐漸強硬,在1267年的詔書中就提出臣服“六事”:“凡有歸附之國,君長親朝,子弟入質,編民數,出軍役,輸納稅賦,仍置達魯花赤統治之;以數事以表附。

蒙元使者頻繁奔赴升龍城,反覆敦促陳朝履行“六事”,陳太宗拿出1260年蒙古汗的詔書,指出上面已經明示“凡衣冠典禮風俗百事,一依本國舊例,不須更改”,拒絕元朝皇帝的苛刻要求,並請罷除本國達魯花赤。儘管元廷對越南“君長親朝”一事作出某種“變通”——“倘(安南國主)有他故,必不果來,可令子弟入朝。”但陳朝上皇使出“滾刀肉”的本領,以各種藉口搪塞推辭。

1277年四月一日,上皇陳太宗死於天長府,次年十月,陳聖宗按陳朝慣例讓位於太子陳昑,陳晃自赴天長任太上皇。陳昑即陳仁宗。元廷不明陳朝“雙皇制”的真相,以為陳太宗死後陳聖宗方即位為“王”,於是派禮部尚書柴椿奔赴越南“問罪”。責備陳聖宗不修“六事”,“不請命自立”,宣布元廷不承認他為“安南國王”,僅稱之為“(王)世子”;復命陳聖宗親赴大元京城大都向天子作出解釋,“若果不能自覲,則積金以代其身,兩珠以代其目,付以賢士、方技、子女、工匠各二,以代其土民。”如果“固拒朕命,則修爾城隍,繕爾兵甲以待;禍福轉移之機,在此一舉,宜審圖之!”元朝皇帝的國書中已經充滿了火藥味,但聖宗以“居喪”、“有疾”、“道路悠遠”等種種藉口拒絕北上朝覲,一如其父當年。

大元朝廷對陳氏父子的“滾刀肉”招數實在忍無可忍,樞密院提出進兵越南,追究陳朝君主“累召不朝”之罪。1279年十一月,元廷將越南使臣鄭庭瓚扣留(不久放回),1281年十月,成立安南宣慰司,進行戰爭準備。忽必烈發布詔旨宣布,“爾(指陳聖宗)既稱疾不朝,今聽汝以醫藥自持。故立汝之叔父(陳)遺愛,代汝為安南國王,撫治爾眾。”任命柴椿為安南宣慰使都元帥,卜顏帖木兒為安南達魯花赤,領兵一千,護送“安南國王”陳遺愛回國就位。

柴椿、陳遺愛一行剛出永平寨界,陳上皇陳聖宗就密令陳氏“宗族握兵逆旅,”元兵潰散,柴椿被擊傷,陳遺愛逃跑未遂,被陳軍活捉押回升龍,後被陳聖宗秘密下令處死。元朝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陳遺愛下落,每每遣使追問時,陳朝君主就糊弄說:“國叔(陳遺愛)自懼,不知所往”。

1283年,陳仁宗為防備元軍的進攻,親率王侯演習水軍和步軍;以興道王陳國峻為國公,節制全國諸軍,擇將士統帥部伍。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十月,元朝以占城“叛服不常”,決定舉兵征伐。鎮南王脫歡奉詔取道交趾伐占城,並以此斷絕交趾與占城通謀之患。責令陳仁宗“運糧送至占城助軍”。陳朝決定抗拒,命興道王陳國峻統領各路軍二十萬,提兵界上。於是,導致元朝征交趾第二次戰爭的爆發。其根本原因在於,陳朝屢借託詞不願接受元朝提出履行“六事”的苛刻條件。

興道王陳國峻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三月,鎮南王脫歡率大軍分六道進攻,大破陳朝軍,攻占京城升龍,陳仁宗引宗族官員從海路去天長、長安集兵屯聚;興道王陳國峻以船千餘艘聚萬劫。元軍統帥唐兀歹與唆都等率兵自占城與脫歡大軍會合。據越史記載,唆都領兵五十萬。元軍自入交趾境,大小七戰,取地二千餘里。陳仁宗之弟昭國王陳益稷、上位彰憲侯陳鍵及僚屬黎崱等降元。

陳朝軍隊寡不敵眾,但雖被打敗仍能聚集力量,不斷發動襲擊,使元軍睏乏死傷亦重。蒙元軍隊自滅宋戰爭以來,部隊中的漢兵漢將日益增多,以至遠遠超過蒙古士兵,成為元軍主力。漢軍作戰歷來重視補給,依賴糧秣,這次元軍入越,一改兀良合台時代的長驅直入,採取步步為營,穩定後方的辦法,從永平到河內,每30里立一軍寨,每60里設一驛站,每一寨和驛都派300名士兵駐守。但是這種做法增加了元軍集中與分散的矛盾,限制了元軍快速機動的作戰特點。蒙古軍馬也不能發揮弓箭的特技,並適暑雨疫作,軍士多疾,遂決定北撤。元軍棄其京城渡江(紅河)北岸,行至冊江遭到伏擊,元軍蹋斷浮橋多傷亡。脫歡率元軍主力北返,兵屯思明州(廣西寧明縣),命唆都等還馬里。陳朝以兵追躡,唆都於乾滿江戰死,陳仁宗見其首復令油浸。元軍對交趾的第二次征服,又以不勝而退結束。

元世祖忽必烈積極準備第三次征交趾。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二月,命湖廣行省造征交趾海船三百艘。罷征日本,以全力征交趾。封降元的陳仁宗之弟陳益稷為“安南國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正月,詔發江淮、江西、湖廣三省蒙古、漢、券軍(宋降元軍隊)七萬人,船五百艘;及雲南兵六千人,海外四州黎兵一萬五千;命海道運糧萬戶張文虎等運糧十七萬石為軍需。置征交趾行省。均受鎮南王脫歡節制,分道討交趾。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一月,鎮南王脫歡大敗陳朝軍,會師於交趾萬劫(海興支棱),十二月占領升龍城。但此時元軍嚴重缺糧,無法就地解決。各府、路的越南人實行“堅壁清野”,“皆匿其粟而逃”。1288年初,運糧官張文虎所率運糧船遇伏擊,損失殆盡。元軍還於白藤江被陳國峻大破,都元帥烏馬兒等被俘,損失慘重。至元二十五(1288年)三月,脫歡被迫放棄升龍,引兵還萬劫,與諸將議事,諸將建議:“交趾無城池可守、倉庾可食;張文虎等運糧不至。且天時已熱,恐糧盡師老,無以持久,為朝廷羞。宜全師而還”。脫歡遂決定撤軍。陳仁宗收集散兵三十萬守御東關,遏制脫歡歸路。

第二次蒙越戰爭圖

元軍在撤軍途中疲憊不堪,又於要道遭截擊,傷亡很大。最後,鎮南王脫歡率元軍主力返回廣西思明州,愛魯引兵還雲南,奧魯以諸軍北還。1289年,陳朝送元被俘人員都元帥烏馬兒等從水路還國,用興道王陳國峻之計,夜以善水者潛水鑿船,使烏馬兒等皆溺死。

元軍第三次征交趾,最後也以失敗而告終。據《新元史·脫歡傳》載:“是役之敗也,世祖以脫歡再伐安南無功,喪師辱國,終身不許入覲”。

元軍北返之後,陳仁宗即向元朝“遣使來謝,進金人代己罪”。忽必烈亦無心戀戰,應允和議,雙方便恢復過往的宗藩關係。雖然忽必烈在去世前有意以陳朝君主不肯來朝為口實,再度興兵侵越,但因他的去世而計畫終止。

陳朝政治制度

陳朝在政治上有一大特點,就是所謂“上皇制”,從陳太宗至其後有六代皇帝都是如此。即1258年陳聖宗(陳晃)即位,陳太宗(陳日煚)遷為太上皇(上皇在位時間:1258~1277年,以下同);1278年陳仁宗(陳昑)即位,陳聖宗為上皇(1278~1290年);1314年陳明宗(陳天明)即位,陳仁宗為太上皇(1314~1320年);1329年陳憲宗(陳旺)即位,陳英宗為上皇(1329~1357年);1372年陳睿宗(陳曔)即位,陳藝宗(陳)為上皇(1372~1394年);1398年陳少帝(陳)即位,陳順宗(陳顒)為上皇(1398~1399年)。大體上皇帝居於首都升龍城,太上皇居於南方天長府(府治在古禮,今清廉縣附近),“蓋內以防篡弒,外以策國防”。

據元朝越南籍官員黎澄著《南翁夢錄》記載;“陳家舊例,有子既長,即使承正位。而父退居北宮,以王父尊稱而同聽政。……事皆取決於父,嗣王無異於世子也”。由此可見,所謂“上皇制”,是由禪位的上皇掌握實權。據認為,這種“上皇政治”的由來,是由於陳朝同中國元朝和明朝進行交涉,避免由皇帝(國王)直接出面,而以“上皇”的名義進行。

陳朝為了維持“家天下”、凡“宰相則擇宗室賢能”獨占,如太宗之叔守度,聖宗之弟光啟、日,仁宗之弟德曄,英宗之弟國瑱等,都是皇帝的近親擔任宰相級別的高官大吏。陳朝還規定,皇室的“婚姻不於異姓而於同姓”,即所謂“婚娶皆同姓”,使陳氏皇室宗族集團,成為保護陳氏皇帝寶座的圍牆。

陳朝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加強了宗室成員在朝廷中的權力。以“天下者祖宗之天下,承祖宗之業,當與宗室兄弟同享富貴”為宗旨。1236年初,陳太宗“定大臣官銜:凡宗室入政府,或太師、太傅、太保、太尉,或司徒、左右相,皆兼授檢校,特進儀同三司平章事”。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陳太宗還於1242年把地方行政機構從李朝時期的二十四路,定為十二路。置安撫使、鎮撫使正副二員。在路以下又設大司社(五品以上)和小司社(六品以下)。1244年,又任命文臣為諸府路的官員,凡十二處。府有知府,路有通判,州有漕運使副,主漕運。縣置令、尉、主簿(30)。自1242年以後,陳朝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受中央朝廷的直接領導,從而消除了自十世紀越南獨立以來地方勢力的分裂割據現象。

陳朝通過科舉選拔官吏,逐漸完善了科舉制。陳朝初年(1227年)舉行“三教(儒、道、釋)”考試,以各承其業。1232年春,試大學生,分為一甲、二甲、三甲。越南科舉制分甲第自此始,然年限未定,試法未詳。此後,進一步完善科舉制,確立了通過鄉試、會試、殿試的所謂三級選拔官吏的制度。1247年大比取士,賜狀元、榜眼、探花。越南封建王朝的所謂“三魁之選”自此始(31)。陳仁宗定大比取士,以七年為準。

陳朝崇文教,為培養貴族子弟,於1253年正式設立國學院,塑周公、孔子、孟子,畫七十二賢像,奉祀。選文臣從臣子弟入學,詔天下名士在國學院講授五經四書。陳朝還設立國史院,撰修國史。

陳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制訂了新的法典——《刑書》,用嚴刑酷法懲治罪犯。犯盜竊罪者要受到砍手、刖足或是被大象蹴殺的酷刑。重罪犯人可能受到三種處罰:臉上黥字,罰去耕種公田;流放到沿海一帶墾荒;極刑處死。

經濟發展

經濟方面,陳朝各代封建統治者都很重視農業的發展。越南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發展農業必須重視水利建設。因此,陳朝在各路大力修築河堤,從河的源頭至海岸修堤,開掘溝渠,以防河水泛濫沖毀農田,並可得到排泄和灌溉之利,使稻穀旱澇保收。陳聖宗於1255年專設河堤正副使的官員,負責修築與維修河堤。“歲以農隙,督軍築堤岸、掘溝渠,以防水旱”。在陳裕宗時,於1338年置勸農司、屯田使,以發展農業。

為了擴大耕地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王室宗親的收入,陳朝允許皇親國戚和國家一樣可以開墾荒地,設立莊園。1266年,陳聖宗允許王侯、公主、駙馬、帝姬,召募無地流民為奴婢,到沿海地區墾荒,立田莊。因而,在肥沃的紅河三角洲設立了許多田莊。越南“王候有莊自此始”。陳朝於各路置田莊正副使進行管理。

越南從陳朝開始正式實行“屯田”制度。陳裕宗於1344年置勸農司,設正副屯田使,專司募民開荒。這種屯田墾荒,擴大了耕地面積,加強了農業生產,使屯田與國庫田一樣成為越南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屯田的耕作者實際上是國家的農奴或罪奴,還有大量的戰俘,他們要向國家繳納收成的全部或大部份。因而屯田墾荒,對越南封建社會的農業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在陳朝的統治下,越南農村公社成員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他們成為向封建國家繳納租稅和服勞役、兵役的主要承擔者。據越史記載,1242年陳太宗曾規定:凡有田土的人丁須出粟納稅,一、二畝出錢一貫,三、四畝出錢二貫,五畝以上出錢三貫。田租一畝出粟百斤。無田者全免。

隨著經濟的發展,到陳朝時期買賣土地已很普遍,甚至將“官田”賣給百姓做為私田。1254年,陳太宗“鬻官田,許人賣為私,一畝錢五鏹(貫)”。這時,農村公社由於貧富分化,已出現私田。隨著私有土地的發展,使村社土地所有制日趨瓦解,封建地主階級日益成長。

由於天災和剝削的加重,越南各地經常發生饑荒,因而陳朝統治者仿中國封建王朝的“常平倉”,而於各路立“漕倉”,貯田租,以賑饑民”。

陳朝時期隨著農業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有一定的提高和發展。1230年,把京城升龍城劃為六十一坊,置評泊司,促進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但由於基本上仍處於自然經濟條件之下,使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還受到很大束縛。

文化

陳朝統治時期,越南的民族文化又有新的發展,越南人使用“字喃”書寫的作品盛行起來,越南在十三世紀以前,唯一通用的是漢字,官方的檔案和書籍、詩歌、文章全都用漢字書寫。越人為書寫漢字方便而創作了“喃字”,或名“字喃”。其後,經過一個很長的發展過程,到李朝時期(1009~1225)使用喃字書寫已開始流行,到陳朝(1225~1400)進入盛行時期,喃字走上了正常的發展軌道。

所謂“喃”字或“字喃”是“南國文字”的意思,它是仿照漢字創造出來的,借用漢字的結構,利用漢字的形聲、會意、假借等形式,用來表達越南人的語言。例如漢文:“有三年讀書時間”一句話,喃字寫作“固讀冊”。在十四世紀,越南出現了一些用喃字書寫的國語文學作品。朱文貞作《國語詩集》。韓銓善國語詩賦,在他的《披砂集》中也有許多國語詩。

喃字的盛行是越南民族意識增強的體現。越南陳朝時期的封建民族意識已很強烈,陳藝宗(陳暊,1370~1372)於1374年甚至“詔諸軍民不得服北人(中國人)衣樣,及效占(占婆)、牢(寮國)諸國語”。這種狹隘的封建民族意識,已發展到排斥外來文化的程度。

在史學方面, 陳朝也開創了仿效中國封建王朝編纂本國史書的先河。 陳太宗(1225~1258)任命翰林院學士兼國學院監修黎文修為史官,編纂從趙陀(公元前207~前111年)至李昭皇(1224~1225)千餘年的歷史。在聖宗紹隆十五年(1272年)完成《大越史記》三十卷,是越南第一部用漢文編纂的正史。在這以後又經修補,最後在1479年後黎朝時期由吳士連編纂為《大越史記全書》,共十五卷,流傳至今。

軍事

陳朝封建統治者非常重視軍隊建設,實行徵兵制,從禁軍直到各路軍都選民丁強壯者充當。陳太宗於1239年選丁壯為兵,定上、下、中三等,並且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士兵輪流回鄉耕田。1246年定諸軍,選壯者充四天、四聖、四神軍。陳朝設有嚴密的軍事組織,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1253年設立講武堂,進行軍事演習。陳英宗於1296年春,“閱天下兵,使世為兵,不得入仕”。

越南陳朝以其比較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為後盾,不斷增強軍事力量。從而使陳朝不僅打敗了元軍的三次征伐,而且還對占城和寮國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侵略。

公元1305年,占城王制旻(闍耶辛訶跋摩三世)企圖同陳朝通過“和親”來緩和兩國的關係,阻止陳朝的進一步入侵。1306年,陳英宗(1293~1314年)以其妹“玄珍公主嫁占城王制旻”,占王則以割讓烏、里二州作為“聘禮”。陳朝於1307年將烏、里二州更名為順州和化州(相當于越南的廣治和承天地區)。

1307年占城王制死去以後,陳朝以占城新王制至“數反側”為藉口,陳英宗於1312年出兵侵犯占城,掠占王制至,“封其弟制陀阿婆粘為亞侯鎮其地”。1318年秋,陳明宗遣惠武大王國瑱征占城,先是損兵折將,後由管天武軍范五老縱兵從後路包剿,占軍敗走,擒獲甚眾。

1376年冬,陳睿宗(1372~1377)領兵十二萬,大舉征占城。1377年初,在進攻占城王都闍槃城的戰役中,陳軍前後隔絕,遭占軍截擊,被占王制蓬峨打得大敗,陳睿宗陣亡,大將杜禮、阮納皆戰死。在陳順宗時期(1388~1398),於1388年冬,占王制蓬峨進犯清化等地,大將黎季犛奉命迎戰失利。但占王制蓬峨在1390年初的一次水戰中,因叛徒告密而陣亡,占軍潰敗。自此以後,占城(占婆)急劇衰落,並逐漸為越南所吞併。

陳朝為稱霸中南半島,對其西部鄰國寮國(越史稱哀牢牛吼蠻)也不斷發動侵略。陳英宗於1298年冬伐哀牢,損兵折將。

公元1334年,陳明宗“親率大軍繼進至黔州,軍盧大振,哀牢望風遁去”。他特地詔隨行的清化發運使阮忠彥在義安省襄陽縣沈香村的山上磨崖刻碑紀功,碑文“字畫掌大,深可寸許。”其辭曰:“皇越陳朝第六帝……受天眷命,奄有中夏,薄海內外,岡不臣服,蕞爾哀牢,猶梗王化。歲在乙亥季秋,帝親帥六師巡於西鄙,占城國世子,真臘國,暹國及蠻酋道臣葵禽、車勒,新附杯盆蠻酋道、聲車蠻諸部各奉方物,爭先迎見,獨逆俸(即哀牢酋名)執迷畏罪未即來朝。季冬,帝駐於密州巨屯之原,乃命諸將及蠻夷之兵入於其國,逆俸望風奔竄,遂降詔班師。”碑文所記“功績”,正是越南封建統治者對外侵略、擴張的鐵證。

1329年冬,陳憲宗親征牛吼,哀牢潰敗。1336年秋,陳憲宗“欲耀武略城”,再次發兵征哀牢,但遭到伏擊夾攻,死傷過半,大敗。

陳朝後期

陳朝實行太上皇制度和近親通婚等作為一族的中心政治,這是由於以前篡奪李朝的經歷,因而害怕被外戚背叛而造成的。

但是進入第九代皇帝陳藝宗的時代,對這一族中心的政治有所不滿的重臣和官僚等的叛離,再加上遭到了占婆的進攻,陳朝逐漸開始顯出衰微的跡象。隨即,在這個混亂中,藝宗的外戚胡氏終於掌握了實權。

最後,在1400年,陳朝最後的皇帝陳少帝被胡季氂簒奪皇位,陳朝滅亡。

歷代君主

陳朝皇帝(1225年-1400年)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 年號 皇陵 備註
穆祖 - 陳京 - - - 太宗追崇
寧祖 - 陳翕 - - - 太宗追崇
元祖 - 陳李 - - - 太宗追崇
太祖 開運立極弘仁應道純真至德神武聖文垂裕至孝皇帝 陳承 - - 徽陵 太宗追崇,初稱徽宗,陵號壽陵
太宗 統天御極隆功茂德顯和佑順神文聖武元孝皇帝 陳煚 1225-1273 建中1226-1232天應政平1232-1251元豐1251-1258紹隆1258-1273 昭陵 又名陳昺、陳光昺、陳蒲、陳日照、陳日煚
聖宗 玄功盛德仁明文武宣孝皇帝 陳晃 1273-1279 寶符1273-1278 裕陵 又名陳威晃、陳日烜
仁宗 法天崇道應世化民隆慈顯惠聖文神武元明睿孝皇帝 陳昑 1279-1293 紹寶1278-1285重興1285-1293 德陵 又名陳日燇
英宗 顯文睿武欽明仁孝皇帝 陳烇 1293-1314 興隆1293-1314 泰陵
明宗 章堯文哲皇帝 陳奣 1314-1329 大慶1314-1324開泰1324-1329 穆稜 又名陳日爌
憲宗 - 陳旺 1329-1341 開佑1329-1341 昌安陵
裕宗 - 陳暤 1341-1369 紹豐1341-1357大治1357-1369 阜陵 又名陳日煃
- 昏德公 楊日禮 1369-1370 大定1369-1370 - 又名陳日熞
藝宗 光堯英哲皇帝 陳暊 1370-1373 紹慶1370-1373 原陵 又名陳叔明
睿宗 - 陳曔 1373-1377 隆慶1373-1377 熙陵 又名陳日煓
- 廢帝,廢為靈德王 陳晛 1377-1388 昌符1377-1388 安排山 又名陳日煒
順宗 - 陳顒 1388-1389 光泰1388-1398 安生陵 又名陳日焜
- 少帝,廢為保寧大王
1398-1400 建新1398-1400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