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

至元

至元(1264年—1294年)是中國元朝第1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取《易經》“至哉坤元”之意。從1264年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到1294年忽必烈駕崩,一共使用了三十一年。由於忽必烈主要使用這個年號,因此他又被稱為“至元大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駕崩於大都紫檀殿,隨後其孫鐵穆耳繼位,是為元成宗。這時,南宋權相賈似道懾於蒙古軍的威力,暗中派人乞和。忽必烈先回到自己的大本營開平(多倫西北)作了一番部署,然後一反傳統的選汗形式,於1260年三月在開平宣布自己即大汗位(元世祖)。

年號介紹

“至元”是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的年號,共使用31年。

至元銅權至元銅權

1260年忽必烈自立為蒙古大汗,與其弟阿里不哥爭位,並建年號為“中統”。此為蒙古政權建元之始。中統五年(1264年)七月,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地位穩固,遂於八月十六日下詔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詔曰:

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莫如實惠。朕以菲德,獲承慶基,內難未戡,外兵未戢,夫豈一日,於今五年。賴天地之畀矜,暨祖宗之垂裕,凡我同氣,會於上都。雖此日之小康,敢朕心之少肆。比者星芒示儆,雨澤愆常,皆闕政之所繇,顧斯民之何罪。宣布惟新之令,溥施在宥之仁。據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火思輩,構禍我家,照依太祖皇帝扎撒正典刑訖。可大赦天下,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於戲!否往泰來,迓續亨嘉之會;鼎新革故,正資輔弼之良。咨爾臣民,體予至意。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駕崩於大都紫檀殿,隨後其孫鐵穆耳繼位,是為元成宗。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成宗下詔改明年為元貞元年。

皇帝生平

忽必烈可汗忽必烈可汗

當忽必烈聽到蒙哥汗的死訊時,為了爭奪汗位,急於北返。這時,南宋權相賈似道懾於蒙古軍的威力,暗中派人乞和。忽必烈答應了議和條件,撤兵北歸。

忽必烈先回到自己的大本營開平(多倫西北)作了一番部署,然後一反傳統的選汗形式,於1260年三月在開平宣布自己即大汗位(元世祖)。同年四月,蒙哥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即大汗位。忽必烈憑藉著漢族地主階級和一部分蒙古貴族的支持,1264年終於擊敗了阿里不哥,奪得了最高統治權。

忽必烈深知,在當時情況下,必須先坐穩中原的皇位,才能保持住蒙古大汗的地位。他改變了蒙古傳統的選汗制度,採取漢人預立皇太子的辦法,確定帝位繼承人,並於1264年建都燕京,改年號為至元。又依照中原的傳統,採用《易經》“大哉乾元”的說法,於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

元朝開國後,一切政治制度和國家機關組織大半都沿襲遼、金的舊章。1272年又在燕京舊城的東北築新城,建設宮殿衙署。命名首都為大都。此後,元朝的政治重心就完全移到中原來了。

至元政治

元朝建立後,有意識地保留了中原的一些 封建制度,但關於採用什麼政策來統治漢地的問題,從蒙古建國之初就有爭論。 元世祖即位後,圍繞著採用漢法問題,鬥爭更為激烈。當時蒙古已統治中原地區,為了加強 中央集權,鞏固其統治, 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任用漢人,採用漢法。

所謂漢法,不僅僅是指中國傳統的封建剝削方式,更主要的是它包括一整套先進的生產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全部上層建築。它是與保守落後的蒙古“舊俗”相對立而存在、相比較而產生的一個概念。

漢法的採用,反映著當時蒙漢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達到的新高度。漢法的採用進一步促進了蒙古族 封建化的速度,並使元王朝的統治取得了漢族 地主階級的支持。

至元軍事

在軍事方面,實行軍民異籍、軍民分治的政策,使軍職不得干預民事。雖然軍職世襲的舊制被保留了下來,但軍隊的調遣、軍官的任命,都由 樞密院直接掌握。 元朝軍隊分為蒙古軍、 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等。 探馬赤軍是在蒙古滅金時組成,以 蒙古人為主體,包括色目、漢人在內的一支先鋒部隊。漢軍是以漢人地主 軍閥的武裝為基礎,經過整編而成的部隊。新附軍是 南宋投降後改編的部隊。蒙古軍和 探馬赤軍是骨幹,主要駐防於京師和腹里,而漢軍和新附軍多駐江淮以南。

經濟政策

至元通行寶鈔至元通行寶鈔

城市的繁榮大都被稱為“汗八里”,當時不僅是大汗的京城,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經濟中心之一。從東歐、中亞,從非洲海岸,從日本、朝鮮,從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使團來到大都。在國內,西藏的喇嘛們每次往返均要運輸許多貨物,是宗教團體而兼有商隊的性質;從東南沿海直航天津的海船也帶來閩、廣、江、浙的絲綢、瓷器和南洋的香料。大都城內流通的商品有糧食、茶、鹽、酒、綢緞、珠寶等,也有單項商品集中經營的市場,如米市、鐵市、皮毛市、馬牛市、駝駱市、珠子市等。商業行會的組織中,有“行老”負責業務上的內外事務。

北方的重要城市,沿著陸路交通幹線,有涿州、真定、大同、太原、平陽、奉元(西安)、開封、濟南等;再向北則有上都、和林、鎮海等城市,集中著大批漢族和西域商人。此外肇州(黑龍江肇源西南)也是東北重要城市。在西南方面則有成都、昆明、大理等城市,使西南少數民族的經濟生活也都納入了全國的商業網。再西一直通至西藏日喀則薩迦寺一帶,並和尼泊爾取得貿易聯繫。

社會矛盾

隨著蒙古族統治者 封建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他們利用土地的剝削也日益加重。如武宗時一個蒙古大臣占江南田1230頃,每年收租50萬石,平均每畝收租高達4石。利之所在,貴族們都趨之若鶩,他們往往採取包稅制形式,爭著承包政府的 官田,然後分租給佃戶耕種,從中進行剝削。

南方漢族地主對 佃戶的剝削,和蒙古貴族相比也毫不遜色。 南宋亡後, 元世祖有意識地把江南地主經濟保全下來,因而江南地主對農民一直沒有放鬆過控制和剝削。他們任意奴役 佃客家屬,干預“佃客男女婚姻”,甚至將佃客隨田佃賣。

至元大事記

至元元年

1264年, 南宋 景定 五年

八月,蒙古入都於燕,改元 至元。

九月, 南宋 建寧府教授 謝枋得以試題涉及 賈似道政事,被謫。 賈似道推行經界推排法,史稱“江南地尺,寸都有稅”。

十月, 宋理宗(1204 --1264)駕崩,太子 趙禥即位,是為 宋度宗。

蒙古用 廉希憲議,罷諸侯世守之制,蒙古開國以來向用此制,至此始廢。

至元二年

1265年, 南宋 度宗( 趙禥 )鹹淳元年

四月, 南宋加 賈似道太師,封魏國公。蒙古定製,以 蒙古人充各路 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

此年,宋蒙兩軍在 瀘州、潼川等交戰,宋軍均敗。

至元三年

1266年, 南宋 鹹淳二年

蒙古詔省、院、台、部、 宣慰司、廉訪司及部府幕官之長均用蒙古、色目人。

蒙古 汪惟正遣將襲破宋 開州(今四川開縣)。

至元四年

1267年, 南宋 鹹淳三年

南宋收復開州。

蒙古敕修曲阜孔廟。築大都宮城。

蒙古都元帥 阿術攻掠 南宋襄陽以南地,俘五萬。

南宋陳思《書小史》成書。

至元五年

1268年,南宋鹹淳四年

南宋罷浙西諸州公田莊,募民自耕,減租十分之三。

蒙古禁民間兵器。 蒙古置御史台。

南宋襄陽守軍攻諸寨,蒙古軍敗退。

至元六年

1269年,南宋鹹淳五年

蒙古定朝儀。八思巴作蒙古新字成,加號“大寶法王”。

南宋曹之格《寶晉齋法帖》刻成於無為。

至元七年

1270年,南宋鹹淳六年

南宋 賈似道欺君誤國,朝政濁亂。

蒙古軍勢日盛,邊事危急。

至元八年

1271年, 南宋 鹹淳七年

此年,南宋范文虎以水軍援襄樊,敗退。 范廣由海道攻膠州,以牽制蒙古對襄陽之攻勢,敗北被擒。

十一月,蒙古主用 劉秉忠議,取《易經》“大哉 乾元”之意,改 國號為 大元(按國號加“大”字,始於 元朝,以前各朝的“大”字,均系臣下或屬國所加尊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