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中醫藥大學

陝西中醫藥大學

陝西中醫藥大學坐落於陝西鹹陽,前身是1952年創建於西安的西北中醫進修學校,1959年升格為陝西中醫學院,1961年遷至鹹陽,2015年更名為陝西中醫藥大學,是陝西惟一一所培養高級中醫藥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號檔案確定的全國8所重點建設的中醫院校之一。 截至2015年5月,學校總占地面積796675.3 平方米,有南(新校區)、北兩個校區。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3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7個,省級重點學科6個。有教職工2501人(含兩所直屬附屬醫院),其中專任教師739人,8個省級教學團隊。在校生近12000人(含留學生51人),其中碩士研究生922人,本科生10360人。

基本信息

辦學歷史

校園風光校園風光
1952年,西北中醫進修學校在西安成立。
1959年,學校升格為陝西中醫學院。
1961年,學校遷至鹹陽。
1978年,中共中央56號檔案確定陝西中醫學院為全國8所重點建設中醫院校之一。
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醫藥院校。
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為首批有條件接收國外留學生、港澳台地區學生的高等院校。
2015年4月24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同意陝西中醫學院更名為陝西中醫藥大學的函》(教發函[2015]39號),正式批准學校更名為陝西中醫藥大學 。同年4月28日,被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為“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高校。

辦學條件

機構專業

截至2015年5月,學校有基礎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下設中醫系、中西醫臨床醫學系)、第二臨床醫學院(下設臨床醫學系)、藥學院、針灸推拿學院、護理學院、醫學技術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人文管理學院、外語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體育部、社會科學部等13個教學院(系、部)和2所直屬附屬醫院、15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另有陝西中醫藥大學製藥廠和陝西醫史博物館;開設21個本科專業。

陝西中醫藥大學本科專業

院系
專業
第一臨床醫學院 中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
第二臨床醫學院 臨床醫學
藥學院 中藥學、製藥工程、市場行銷、藥物製劑、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中藥製藥
針灸推拿學院 針灸推拿學、康復治療學
醫學技術學院 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學
護理學院 護理學
公共衛生學院 預防醫學、套用心理學
人文管理學院 漢語言文學、公共事業管理、市場行銷
外語學院 英語
社會科學部 ——
體育部 ——
基礎醫學院 ——
繼續教育學院 ——

附屬醫院

直屬附屬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非直屬附屬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西安附屬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西電附屬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寶雞附屬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寶雞中心附屬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銅川礦務局附屬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安康附屬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銀川附屬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西安腦病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延安附屬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兵器五二一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省第四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慶陽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商洛醫院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漢中人民醫院

師資力量

國藥大師國藥大師
截至2015年5月,學校有教職工2501人(含兩所直屬附屬醫院),有專任教師739人
,其中副高以上職稱426人,有碩士研究生導師219名、兼職博士生導師15名、博士後導師2名;擁有2位“國醫大師”,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19人,有國家級、省級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項目指導老師43人,全國優秀教師、省級教學名師、師德標兵、師德先進個人、省“三五”人才17人,陝西中省名老醫、名中醫32人次,省級優秀教學團隊8個。
國醫大師:張學文郭誠傑

陝西中醫藥大學省級教學團隊

序號 項目名稱 批准時間 帶頭人 批准文號
1 中醫基礎理論 2007年 張登本 陝教高(2007)52號
2 中醫內科學 2009年 張學文 陝教高(2009)21號
3 中藥學 2010年 王景洪  陝教高(2010)7號
4 中醫骨傷科學 2011年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5月,學校有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省級精品課程及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共18門。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序號 項 目 名 稱 級 別 批准時間 批准文號
1 中醫學 國家級 2013年 教高司函(2013)56號
2 中藥學
3 中醫學 省級 2012年 陝教高(2012)15號
4 中藥學 2012年

特色專業

序號 項 目 名 稱 級 別 批准時間 批准文號
1 中醫學 國家級 2009年 教高函(2009)16號
2 中藥學 2010年 教高函(2010)15號
3 中醫學 省級 2007年 陝教高(2007)64號
4 針灸推拿學 2008年

精品課程

省級精品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內科學 中藥學 中醫診斷學 針灸學
婦產科學 方劑學 醫古文 刺法灸法學 生理學
傷寒論 醫學免疫學 溫病學 中醫婦科學
校級精品課程
診斷學 中藥鑑定學 病理學 專項體育 生物化學
護理學基礎 外科學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序號 項 目 名 稱 批准時間 批准文號
1 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2007年 陝教高(2007)53號
2 思邈計畫”中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2009年 陝教高(2009)48號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序號 項 目 名 稱 批准時間 批准文號
1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2009年 陝教高(2009)25號
2 中醫骨傷實驗教學中心 2011年 陝教高(2011)41號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5月,學校有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7個,省級重點學科6個,廳局級重點學科10個。
國家中管局重點學科:中醫腦病學中醫脾胃病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藥理學、臨床中藥學、內經學、中醫康復學、中藥化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文化學、中醫瘡瘍病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外科)、中醫血液病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心血管)。
省級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中藥製藥、中醫藥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中醫臨床基礎(傷寒論)、中醫骨傷學科、中醫學(中醫養生學)。
廳局級重點學科:中醫肺病學、方劑學、中醫脾胃病學、中西醫結合骨傷學科、中醫心病學科、中醫腦病學、中醫消化內科、針灸學、中醫腫瘤學、中醫康復學。

陝西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點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序號 碩士專業名稱
醫學 中醫學 1 中醫基礎理論
2 中醫臨床基礎
3 中醫醫史文獻
4 方劑學
5 中醫診斷學
6 中醫內科學
7 中醫外科學
8 中醫骨傷學
9 中醫婦科學
10 中醫兒科學
11 中醫五官科學
12 針灸推拿學
中西醫結合 1 中西醫結合基礎
2 中西醫結合臨床
臨床醫學 1 內科學
2 外科學
3 婦產科學
4 腫瘤學
5 麻醉學
6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7 臨床檢驗診斷學
8 全科醫學
公共衛生 1 2014年批准
護 理 1 2014年批准
理學 中藥學 1 中藥藥理學
2 中藥鑑定學
3 中藥炮製學
4 中藥化學
套用心理 1 2014年批准
工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 1 中藥製劑學
2 製藥工程
總計 8 31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5年5月,學校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3個、二級實驗室13個,有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科研基地2個、省級重點研究室2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4個,有陝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陝西中藥資源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1個,針藥結合創新研究中心1個。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三級實驗室
中藥製劑實驗室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中藥藥理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二級實驗室
中醫藥分子生物實驗室
中藥鑑定學實驗室
血管神經生理學實驗室
藏象分子免疫學實驗室
針灸推拿實驗室
血證診斷實驗室
脾胃病分子免疫實驗室
中藥化學實驗室
中藥物理實驗室
中西醫結合免疫學研究室
分子病理學實驗室
中醫骨病理與生物力學實驗室
中醫藥分子學與免疫學實驗室
省級工程技術中心
陝西省秦嶺中草藥套用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陝西省中藥飲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陝西省中藥資源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
針藥結合創新研究中心
省級重點研究室
陝西省中藥基礎與新藥研究重點實驗室
陝西省中醫體質與疾病防治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4年,學校新增縱向科研課題610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39項,發表學術論文4484篇,其中核心期刊1361篇。
2010年至2015年,學校承擔了“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創新重大專項、陝西省“13115工程”重大項目等各級各類縱向科研項目600餘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勵39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2015年學校圖書館官網顯示,學校藏書100餘萬冊,各種中外文期刊3000餘種,古籍4萬餘冊,1000餘種,其中珍善本300種,如明嘉靖仿宋刊本《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
學術期刊
陝西中醫藥大學學報》(雙月刊)由陝西中醫藥大學主辦,創刊於1978年,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醫藥學術刊物。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原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榮獲“以嶺杯”第三屆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陝西省高校學報優秀期刊和陝西省優秀期刊。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校徽
設計整體色彩以綠色烘托,代表了蒸蒸日上的強大生命力;中心主體圖案是一支有力的大手,寓意“支持、援助、服務、關愛”,體現了人類社會的共同願望,更是醫學工作的最終目的,同時,他也隱含了一隻和平鴿,既象徵了全人類的共同願望,也喻示醫學校校莘莘學子發奮努力,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圖案的“大手”上方托起的是銀杏葉。
“大手”與銀杏葉整體又蘊含了一個“Y”,是醫、藥、語言的拼音第一個字母,其讀音仍為“Yi”。
在本圖案內圓的右下方,有一個黃顏色的飄帶,整體構成一個大寫“Q”,是陝西簡稱“秦”的拼音的第一個字母。
陝西中醫藥大學校徽體現了陝西中醫藥大學人團結、友愛和發奮向上,積極奉獻的精神風貌。

校訓

精誠仁朴
精誠:原取於唐代醫家孫思邈名句“大醫精誠”。“精”,指以精微之心,精勤不倦的學習和研究以學這門“至精至微”的學問;“誠”,願為儒家的道德修養方法和通過修養所達到的道德境界。指品德高尚,真實可信,不虛偽,不妄欺。孫思邈論述“大醫”要修養“精”與“誠”兩個方面。就是說,為醫者必須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也是高等院校在教育與科學研究的工作中應該遵從的風尚。
仁朴:仁:“仁”為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內容。“仁者,愛人”,是要求個體“品德完美”的思想境界。“醫乃仁術”是中國傳統醫學給醫學下的定義。這種認識始於漢代,人們稱醫術為“仁術”,稱醫家為“仁義之士”。強調“仁”與“術”的統一。認識到,“仁”是醫學的核心和特質,醫學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術,更強調醫者要有一顆同情病人、真誠地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愛”之心,尊重生命,關愛病人,做到有“仁心仁術”兼備。可見,醫乃仁術”是醫術與醫德的統一,是醫學職業精神的寫照。“朴”,是指本然樣態的原木。《莊子》云:“無刀斧之斷者為之朴”。又指純真而無華飾。這裡是指返樸歸真、樸實無華。
陝西中醫藥大學校訓,包攬了師生員工在品德、行為、學識與才能方面的要求。主旨明確,內涵豐富,辭精義達。四字校訓古今融通,既有歷史感,又有現代感,既有內斂之力,又有外顯之效。讀之琅琅上口,思之回味無窮。且文理通用,雅俗共賞。專家學者不以為淺,市井百姓不以為深。

校歌

《大醫賦》
秦山蒼,渭水長,岐黃聖地,藥王故鄉。
古風新韻續遠志,國醫學府,教研譜華章!
學如舟,教有方,醫藥工文,相得益彰。
杏林苑裡展宏圖,繼往開來,桃李競芬芳。

知名校友

劉勤社 曾任陝西省人民醫院院長、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院長、陝西省中醫醫院院長、黨委書記。
王益民 步長集團執行總裁。
劉紹國 西安醫學院副院長。
劉元琳 陝西省保健局局長。
袁瑞華 陝西省衛生廳醫療科研處處長。
劉少明 陝西省衛生廳廳長。
唐俊琪 西安醫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

現任領導

陝西中醫藥大學主要領導
職位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周永學
黨委副書記 蔡國良
黨委副書記 康亞國
黨委委員、副校長 劉力
黨委委員、副校長 王瑞輝
黨委委員、副校長 劉智斌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劉新平
黨委委員、副校長 鄭剛
黨委委員、副校級幹部  第五太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