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源自然保護區

閩江源自然保護區

建寧閩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建寧縣境內東南部,東北部與泰寧交界,總面積13022公頃,千里閩江正源發源於保護區內嚴峰山西南麓。區內金饒山海撥1858米,是三明第一個高峰,地層古老,又是建寧椴、建寧金腰的模式標本採集地。該區是武夷山脈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稀野生動植物的良好棲息地,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17種。建立閩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對於閩江水源涵養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都具有重要義。

基本信息

概況

福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地處武夷山脈中段的建寧縣境內東南部,東至泰寧縣界,西至伊家鄉蘭溪村汪家輔,南至均口鎮台田村三洋漿,北至金溪鄉高峰村平坑,地跨14個行政村和一個林業采育場。距建寧縣城15~30km,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6¢41²~116°59¢24²,北緯26°35¢47²~26°49¢56²,全區總面積13022hm²。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2001年10月成立了保護區管理處,管理處為正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編制15人。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保護區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機構和編制已得到省編辦的批覆,機構為副處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下設5個科室和3個管理站,編制50人。

地貌

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山石
保護區內的地貌以高丘和中、低山為主,海拔在250~1858m之間,最高峰白石頂海拔1858m,有王家山(1640m)、寶峰山(1566m)、等比山(1564m)等1500m以上的山峰10餘座,大部分山勢高峻,多陡坡和尖峭高峰,由於流水切割強烈,多“V”形峽谷和深谷,山地坡度多在30~45˚之間。

保護區內具有水稻土紅壤山地黃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5個土類、13個亞類、34個土屬。從低海拔至高海拔,出現了明顯的土壤類型漸變現象,即紅壤—山地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草甸土,主要以紅壤為主,局部分布暗紅壤、水化紅壤。地帶性土壤為花崗岩風化發育成的紅壤,分布於海拔800m以下,隨著海拔的上升,表現出一定的垂直變化,800~1 050m為山地黃紅壤,1 050m以上為山地黃壤,山頂為山地草甸土。靠近寧化的閩江源頭山體下部為紫色砂頁岩發育而成的紫色土。

氣候

自然保護區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7℃,1月份平均溫度5.3℃,7月份平均溫度27.1℃,極端最高溫度40.3℃,極端最低溫度–12.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80.1mm,年平均日照時數1720.7h,年平均無霜期280d。

保護區內的嚴峰山西南麓海拔950m為閩江的正源頭。境內溪流交錯,水系發達,流域範圍廣。濉溪楚溪是建寧縣兩大水系,此外,流域面積50km²以上的流域還有楊林溪、里沙溪、都溪、寧溪、黃坊溪、蘭溪、桂陽溪、焦坑溪、開山溪等,總長度達326.8km。區內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歷年平均降水總量68.85億m³,年平均徑流量為16.76億m³,年均每平方公里水量為103.86萬m³,平均每人占有水量1.17萬m³。植被茂密,水土保持較好,河水含沙量少。懸移質泥沙侵蝕模數約為60~80t/hm²×a。縣內年均輸沙量8.03萬t。

自然資源

閩江源自然保護區植物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武夷山脈生物區系重要的組份、大面積的鐘萼木(Bretschneiderasinensis)和南方紅豆杉(Taxuswallichianamairei)原生種群、獨特的森林植物群落(南方紅豆杉群落、雷公鵝耳櫪群落、福建山櫻花群落、深山含笑群落、香果樹群落、浙江紅山茶群落)、福建閩江正源頭森林植被及珍稀瀕危生物物種等。

植物

保護區有11個植被型44個群系84個群叢,其中南方紅豆杉群落、雷公鵝耳櫪群落、福建山櫻花群落、深山含笑群落、香果樹群落、浙江紅山茶群落為這裡的特色,目前尚未見這些群落在其他地區分布的報導。

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28科899屬2268種(含136變種,1栽培變種,9亞種,5變型),占全省維管束植物種類的60.7%,占武夷山脈維管束植物種類的73.6%。

保護區內經濟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有中華獼猴桃等食用植物127種,藥用植物881種,園林綠化植物252種,材用植物97種,鞣料植物54種,油脂植物123種,芳香植物44種,蜜源植物129種,纖維植物94種。此外,還有不少樹脂和樹膠植物、色素植物、飼料植物、經濟昆蟲寄主植物、環境監測和抗污染植物、改良土壤植物和種質資源植物。

保護區內有豐富的珍稀瀕危植物,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的植物有南方紅豆杉、鍾萼木及歷史栽培的銀杏等3種,鍾萼木在保護區內種群數量較大;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有粗齒桫欏金毛狗華東黃杉福建柏白豆杉香榧鵝掌楸凹葉厚朴樟樹天竺桂閩楠浙江楠短萼黃連金蕎麥絞股藍中華獼猴桃蛛網萼野大豆花櫚木紅豆樹半楓荷櫸樹毛紅椿傘花木喜樹、香果樹27種及鉤距蝦脊蘭心葉球柄蘭鶴頂蘭細葉石仙桃等64種蘭科植物。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黃山木蘭樂東擬單性木蘭華南桂沉水樟黑錐青錢柳等23種。模式標本種有建寧金腰建寧椴建寧野鴉椿3種。

動物

保護區內有脊椎動物35目99科385種。其中魚類資源有5目11科47種,占福建省魚類總種數的24.21%,兩棲類2目7科25種,占福建省兩棲類總種數的54.35%,陸棲爬行類2目12科61種,占福建省爬行類總種數的56.48%;鳥類18目48科194種,占福建省鳥類總種數的35.35%,獸類8目21科58種,占福建省獸類總種數的55.23%。。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雲豹蟒蛇黃腹角雉華南虎(歷史記錄)等5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有獼猴鴛鴦穿山甲黑熊大靈貓小靈貓金貓藏酋猴黃喉貂以及赤腹鷹雀鷹松雀鷹普通鵟鹰鵰烏雕蛇雕白鷳褐翅鴉鵑小鴉鵑草鴞紅角鴞斑頭鵂留褐林鴞虎紋蛙等38種。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簡稱“三有”動物)256種,中國與日本兩國政府協定保護候鳥34種,中國與澳大利亞兩國政府協定保護候鳥14種。屬於福建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劉氏髭蟾[崇安髭蟾]和黑斑蛙滑鼠蛇舟山眼鏡蛇赤狐黃腹鼬黃鼬食蟹獴豹貓毛冠鹿、(大)棕鼯鼠等32種。

保護區內有昆蟲30目(含蜱蟎亞綱)245科1425種。在福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已知的昆蟲中,金裳鳳蝶等8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也有些是重要的森林害蟲或有益昆蟲。

菌類

保護區內有大型真菌38科156種,估計有300種以上,野生食用菌資源十分豐富,紅皮美口菌、正紅菇、梨紅菇、雞、高大環柄菇等珍稀種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微生物

福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有微生物資源18科34屬59種,其中,芽孢桿菌屬、鏈黴菌屬和小單胞菌屬是細菌和放線菌的優勢屬;芽孢桿菌在不同群落中均有廣泛分布,數量範圍在103~104之間;土壤絲狀真菌優勢屬為青黴屬和木霉屬。植物內生真菌以青黴屬、擬青黴屬和枝孢屬為優勢屬。

旅遊風光

閩江源自然保護區旅遊風光
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氣候四季明顯,晝夜溫差大,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保護區地貌、植被、山體、天象、季象等自然風景構成要素的優勢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並產生相應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區內山勢高峻,山峰尖峭,天然形成觀賞價值極高的自然景觀。登臨絕頂,觀日出,賞日落;聽松濤,看雲海,美景不可勝收。茂密的原生叢林,絢麗多姿的灌木草層,變化多樣的季相構成了保護區生機盎然、野趣濃郁的植物景觀。

區內有金鐃山、石燕岩、報國寺等歷史遺蹟:金鐃山原名大曆山,又名太弋山。昔傳閩越王無諸於此校獵,遺失金鐃,金鐃山因此得名,主峰白石頂東南有仙人池、聖主廟。金鐃山被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稱之為“武夷勝景甲天下,金鐃東南第一窺”,為建寧第一名山。石燕岩為相傳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來自燕薊的大機禪師在此開石徑、挖石岩,懸柱架屋而居之處,現岩內有石床、石凳、石室等遺址,有出米石、毛竹、石鼓、石燕岩等四奇。報國寺亦名金鐃寺。建於五代梁龍德年間(公元921~923年),寺院占地1 360m²,為建寧縣境內最大寺院,在福建省境內也有一定的影響,有禪房、廳堂64間,分前後殿,建築典雅、莊嚴肅穆,是少有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現有佛像35尊,最大的釋迦牟尼像高5米,民國《建寧縣誌》記載,寺內周圍原有白蓮池、芍圃、虎溪橋、蟾窟井、龍麟松、鐵線梅、翠浦澗、白玉峰八景,現僅存虎溪橋、蟾窟井、白玉峰、白蓮池四景。

區內還有眾多的自然景觀:百米高的龍潭瀑布、福建省最大的高山平湖黃坪棟水庫、造型各異的石林、一手遮天的鷹嘴岩、雲霧僚繞的白石頂、終年不枯的仙人池、依山而立的聖主像、連綿起伏的高山草場、珍稀物種柳杉群、紅花油茶群。區內位於高峰的紅豆杉群是福建最大的紅豆杉原始林,這裡叢生了100多株紅豆杉,最大株胸徑136cm。

保護區內有大際面瀑布和千層崖瀑布。大際面瀑布雨季水足,聲震數里,濺起飛沫如煙如霧,飄至百米以外,望瀑布似銀河瀉落,故有“星漢流珠落九天”之句。千層崖瀑布也叫七仙崖瀑布,是一條天然瀑布。搭在幾百米高的斷崖上,從天而降,使人如入仙境。

在保護區周邊,每到盛夏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荷花勝景。現已在交通便利的均口鎮修竹村建起集實驗、觀光於一體的蓮子種植園,名為“荷苑”,在溪口建起了桃梨觀光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