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環柄菇

高大環柄菇

高大環柄菇(拉丁名:Macrolepiota procera (Scop.:Fr.) Sing.)為傘菌目、蘑菇科、大環柄菇屬。自然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浙江、江蘇、福建、山東、河南、四川、湖南、陝西、雲南、貴州等地區,夏秋生於林中或林緣草地上。可食用,味道較好,含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人體必需胺基酸8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可人工栽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高大環柄菇高大環柄菇
子實體單生、散生,罕群生。菌蓋直徑6~30cm,初卵形,後平展而中凸,中部褐色,有銹褐色棉絮狀鱗片,邊緣污白色,不粘。菌肉白色,較厚。菌褶白色,稠密,離生,不等長。菌柄長12~39cm,粗0.6~1.5cm,上部圓柱形或向上漸細,與菌蓋同色,有土褐色至暗褐色的細小鱗片,內部鬆軟變中空,基部膨大呈球狀。菌環厚,上面白色,下面與菌柄同色,常與菌柄分離而能上下活動。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光滑,寬橢圓形到卵圓形,14~18 m 10~12.5 m。

生長條件

高大環柄菇高大環柄菇
①營養。高大環柄菇能利用稻草、麥秸、玉米芯、棉籽殼、牛馬糞等草本植物殘體,但其分解能力不及平菇,金針菇等食用菌那么強,它需要發酵中多種微生物的先行分解。
②溫度。高大環柄菇為中高溫菇類,菌絲生長適溫24~32℃,子實體生長20~26℃。
③濕度。基質含水量以65%左右最好。出菇期大氣相對濕度85%~95%為宜。
④光照和通風。出菇要求光強250~500勒克斯,並需要充足的氧氣,但要注意緩慢通風,通風過強易吹損較細長的菌柄,而致倒伏。
⑤酸鹼度(pH值)。以pH值6.5~7.2為宜。
⑥土。高大環柄菇出菇需要覆土。

地理分布

高大環柄菇廣泛分布在溫帶地區,包括英國南部、愛爾蘭、歐陸與美國,在英國北部與蘇格蘭則多分布於有遮蔽的海岸區域。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河南、吉林、遼寧、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四川、貴州、雲南、海南、廣東、湖南等地。
高大環柄菇高大環柄菇

經濟價值

可食,味道較好,含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人體必需胺基酸8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可人工栽培。 此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物及礦物質,富含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纈氨酸、苯丙氨酸等,國外已馴化試栽成功,以馬糞作培養料,是一種前景廣闊的食用菌。
高大環柄菇高大環柄菇

栽培工藝

其栽培工藝為配料建堆→發酵(方法與雙孢菇完全相同)→播種發菌→覆土→調水出菇及管理。發菌期在30天左右,從播種到出菇需35天左右。高大環柄菇要7~8分熟時採收,不可長至完全成熟。

把發酵好的培養料運到栽培場所攤平、壓實,用料量15—20kg/平方米。用麥粒種500—700g/平方米,採用撒播,先將菌種總量的75%,均勻撒入培養料內,再用手輕輕提起培養料,讓麥粒均勻地沉入培養料中,餘下菌種(總量25%)撒在床面上,並覆蓋一層薄薄培養料,壓平,使菌種和料緊密結合,以稻草、棉子殼、木屑為主或它們的混合料配製成生產種,把菌種掰成拇指粒大小,菌種總量73%,以5厘米×5厘米穴播,剩餘菌種撒播封面,播完菌種在料面蓋一層薄薄的保濕草。

出菇管理
棚內溫度儘量保持20—26℃,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通過噴水保持培養料、覆土含有初始含水量,播種後30天菌絲可長滿培養料,35—50天菌絲開始扭結出菇,小菇蕾出土時,加大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保持溫度在18—26℃,加強通風,同時注意高大環柄菇易被大風吹倒,采後及時清理床面及補土防止病蟲害發生。

常用的培養料配方
1.稻草和麥秸375公斤,尿素1.8~3.5公斤,石膏7.5~10公斤,石灰7.5公斤,過磷酸鈣7.5~10公斤。
2.乾牛馬糞200公斤,稻草或麥秸130公斤,硫酸銨1公斤,石膏3公斤,過磷酸鈣2公斤。

菌物界(二)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