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星

小地星

小地星(學名:Geastrum minimum Schwein.),其鑑別特徵是子實體小型,外包被呈拱形,菌絲體層明顯具植物殘體殼,內包被體具短柄和囊托,明顯被有晶狀體的白色粉層。子實口緣纖毛狀,基部平,有一環溝包圍。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區。

基本信息

植物學史

Sunhede(1989)對小地星做了詳盡的描述後,在其討論部分指出:該種的定名人Schweinitz(1822)對種的描述相當詳細,強調該種有白色、平滑的內包被,也許是描述了一個覆蓋物已脫落的老標本,故他認為內包被無粉狀的晶狀體殘留,對口部的描述也很細緻,但未指明子實口緣是否有明顯的界限(即口緣環),無顯微特徵記述。鄧叔群(1963)、戴芳瀾(1979)和劉波(1984)都記述我國有Geastrumminus(Pers.)Fisch.,而沒有提及小地星G.minimum。劉波曾把G.quadrifidusvar.minor和G.coronatum作為G.minus的異名。根據鄧叔群等對G.minus的描述,又研究了國內館藏的曾鑑定為G.minus的7號標本,其子實體小(1.5~1.8cm),外包被拱形,具4~8個裂瓣,內包被體具1mm長的短柄和腫大平滑的囊托,內包被覆有晶狀體,子實口緣纖毛狀,明顯具口緣環,擔孢子直徑為4.0~5.0(-5.5)μm,紋飾為粗疣突等,均符合Sunhede(1989)對小地星的描述,與Bottomley(1948)、Dissing(1961)和Dring(1964)等對小地星的描述也大同小異。作者認為,我國分布的是G.minimum,且同意某些學者的觀點,把G.minus作為它的異名。Coker和Couch(1928)曾經把小地星G.minimum作為G.coronatum的異名,但後者擔子果大,拱形外包被常與一菌絲體杯相連而呈穹窿形,其內包被和柄均呈暗色而不像G.minimum呈粉白色,無子實口緣環,故區別明顯。不同作者對G.minimum的描述。

形態特徵

小地星,其成熟子實體小型,大小為(0.8-)1.0~2.5(-3.0)cm。 外包被 多為拱形,在一半或大於一半處開裂, 形成(4-)5~11(-13)瓣裂片,寬或狹窄,最寬處為1.0 cm左右,漸尖,其先端可水平展開,向外反卷於外包被盤下或幾乎 垂直向下有時可向內包被體彎卷。

肉質層 厚,沙土色、肉色、淺黃棕色至污棕黃色,老標本里 可呈污褐色,多數沿裂瓣邊緣收縮或呈橫紋、縱紋、不規則開裂,表面多被有白色粉狀物,為晶狀體;肉質層多數不脫落,乾後 變硬,少數標本脫落。纖維層 淡草黃色、粉黃色、黃棕色,與菌絲體層離開者,有時可見縱向皺紋。菌絲體層 明顯具植物殘 體殼,通常可長久完整留存,少數標本裂瓣上的菌絲體層連同殘體殼全部脫落,露出白色的纖維層。

內包 被體球形、近球形、卵形、倒卵形、陀螺形或梨形,直徑為0.4~1.2(-1.5)cm,頂部多數呈闊圓錐形突起,基部具柄和 囊托。內包被 草黃色、沙土色、菸灰色、暗煙色,也有茶褐色至污褐色的,表面平滑,被有較厚的白色粉狀物(晶狀體),老標本上的晶狀體多已消解,可見內包被上長有灰色、棕色或褐色的細茸毛。子實口緣 闊圓錐形,纖毛狀或絹毛狀,少數子實口 緣的菌絲聚結,看起來似條紋或模糊的褶,顏色淺於、深於或同於內包被,基部平,通常有一環溝包圍(,即 有明顯的口緣環;多數標本的子實口緣被很厚的晶狀體白粉層所覆蓋,使子實口緣的特徵難以見到。柄 短,1 mm左右或更短, 少數不明顯,通常稍扁,表面光滑或被有少數肉質層殘片,剛展開的子實體裡柄被肉質層包裹而看不到。囊托 通常 很明顯,環狀腫大,基部平,表面多被有晶狀體的白色粉狀物,顏色淺於內包被,平滑,偶有條紋。 擔孢子 球形 或近球形,直徑為(2.5-)3.0~5.0(-5.5)μm,部分標本的孢子較大,為4.5~5.5(-6.5)μm,淺棕色、棕色至黑 褐色。

在光學顯微鏡下孢子表面具微疣突或稍呈粗疣突狀,掃描電鏡照片可見疣突為錐形或柱形,高可達0.8 μm,頂部鈍圓或平,有的細尖上還有放射的脊。孢絲 不分枝,直徑為2.0~6.0μm,厚壁,黃棕色或幾乎無色透明,表面較平滑,具顆粒狀突起。

分布範圍

比較罕見,但它是在歐洲,它發生在一個棲息地範圍廣泛。 這是一個重點品種,在英國,在那裡一直在沙丘霍爾克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內蒙,四川,雲南,陝西,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區。

生長環境

多生長在腐爛的木頭。

菌物界(二)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