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鎮[餘江縣]

錦江鎮[餘江縣]

錦江鎮是江西省鷹潭市餘江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餘江縣西北部,曾是餘江縣縣城所在地,距今縣城30公里,西連餘干縣,北靠萬年縣,是餘江縣兩個重要城鎮之一,也是縣內錦北片經濟、文化、教育中心以及農貿交易集散地。錦江鎮轄12個村委會,122個自然村;全鎮人口4.6萬,多為漢族江右民系,其中農村人中3.3萬。農作物品種主要有水稻、蔬菜、甘蔗、黃、紅麻,目前已形成商品蔬菜種值基地;鎮畜牧業著重為生豬、耕牛、漁業捕撈及養殖;境內礦藏資源豐富,品種主要有沙金、耐火土、瓷土、石灰石、鐵礦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錦江鎮錦江鎮地圖
錦江鎮總面積72.72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地勢起伏,最高點為雲蓋峰,海拔317米;南部多為平原,占全鎮面積的60%。信江繞鎮而過,全鎮構有大小水庫37座。錦江交通便利,信江終年通航,上溯鷹潭、上鐃,下行波陽、九江;206國道斜貫鎮區,全鎮實現村村通公路。

1989年,全鎮有小(二)型水庫9座,山塘水庫28座;有錦北、黃莊、塢山東、西渠、四條主幹渠,全長25.5公里;電排站3座,裝機1925千瓦;排灌站21座,裝機312馬力,電灌站27座,裝機622.5千瓦,鎮投資3.5萬元,新建電灌站2座,山塘水庫1座,裝機34千瓦,有效灌溉面積200畝。1998年,水利冬修總投資98.4萬元,共完成冬修工程項目87座(處),已形成了完整的防洪排澇和灌溉抗旱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

錦江商業貿易業向來比較發達,市場繁榮,購銷兩旺。1990年鎮投資8.8萬元在鎮區中心修建了1座集貿市場,總面積1979平方米。1998年全鎮商品銷售總額達6200萬元,其中市場零售商品2250萬元。全鎮財政收入逐年增加,年均遞增16.8%。

錦江鎮不斷加強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先後榮獲“五好家庭”168戶;“文明街道、文明村委會”各一個;“江西省村鎮建設文明單位”;“文明樓院”5個;“江西省廣播事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行政區劃

錦江鎮面積:119.7k㎡ 人口:48877人 郵編:335203 代碼:360622101 
轄興安、東北、塔前、立新、中心、東風等6個居委會,流源、聯盟、九亭、樂泉、團黃、高峰、團湖、光榮、洲和、民主、前進、黃壁、范家、石港、七都、鐵山、灌田、書院等1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開發新區。

歷史文化

錦江鎮孔廟槐蔭
錦江,歷史悠久.從北宋大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設定安仁縣始(1914年易名為餘江縣),至1961年縣城遷往餘江縣城止,錦江乃歷代縣邑。

古縣城錦江名勝古蹟甚多。孔廟槐蔭、柳祠檜色、玉真墨跡、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後書聲、錦江魚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訴說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吸引了不少墨客騷人來此漫遊、賦詩,尋覓仙境。南宋文豪楊萬里寫的“餘干溯源至安仁”,朱熹“安仁曉行”等著名詩篇,勾勒出千年前錦江的美景。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五處,明正德年始築的古城牆幾經修築,至鹹豐五年,己達江南縣城城牆之巔,雖經歷史長河的洗滌,但至今仍保留下500多米的較為完整的古城牆供游入讚嘆。

錦江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好學之風盛行,特別是南宋時期興辦的諸多書院,不僅吸引了全縣莘莘學子,而且輻射到鄰縣、鄰省。“玉真書院”、“錦江書院”、“見山書院”,“小儒學”、“龍門書院”、“龍溪書院”是歷代頗有影響力的書院,明大學士桂萼創辦的“見山書院”,曾獲嘉靖皇帝題寫“清氣”和“理義充足”匣額懸掛中堂;“玉真書院”、“錦江書院”的名氣曾在江西與南宋四大書院齊名;清乾隆年間修建的“龍溪書院”至今保存完好。

區位優勢

錦江區位優越,位於餘江、萬年、餘干、貴溪四縣(市)交界之處,是餘干、波陽等贛北地區出必經之地;錦江交通便捷,206國道斜貫鎮區,處於320國道、311高速公路、浙贛、皖贛鐵路稠密的交通網路中心地帶,信江黃金水道繞城而過,經鄱陽湖可朔長江航道;錦江通訊便捷,程控電話遍及全鎮,實現了行動電話、無線尋呼聯網漫遊;鎮區基礎設施良好,建有35千伏變電站和日供水能力6000噸的自來水廠,這一切都為錦江發展經濟創造了優越的條件。1995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列為"全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02年被列為"全國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錦江籍借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優越的區域優勢,按著"大力發展支柱產業和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大膽嘗試努力創新,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而今的錦江市場繁榮,商賈如雲,特色農業初具規模,支柱產業脫穎而出,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

錦江,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毗鄰地區無污染,發展蔬菜生產條件得天獨厚,一直是鷹潭市蔬菜供應基地之一,素有"蔬菜之鄉"的美稱。

經濟建設

錦江為千年歷史古城,1962年前為歷代縣邑。這裡文風久著、人傑地靈,是柳宗元、朱熹、楊萬里、鄒韜奮等歷代文豪吟詩讚美的地方。鎮內"小華山"自然景觀獨具特色,佛教、宗教文化與著名的龍虎山道教文化連為一體,被列為龍虎山延伸旅遊風景區。

工業

錦江鎮微型元件加工業

微型元件加工業是錦江支柱產業,有近30年的生產歷史,發展至今,鎮區共有微型元件加工企業40家,形成了鐘錶元件、儀器儀表元件,電子通信器件、精密衝壓件、精密光學鏡片五大系列近1000多種不同規格的產品。2002年被省認定為"全省最大的微型生產基地",其產品在國內外市場銷售良好,並占有較大的市場分額。錦江鎮黨委政府為支持支柱產業的發展,規劃建設一個面積為750畝的微型元件工業園區。

目前,面積為200畝的一期工程已竣工,面積為200畝的二期工程正在緊張的建設之中。"古安仁新錦江誠招四海客創新創業,小元件大產業渴求八方賢士做大做強"。開放、創新、誠信的錦江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來錦江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力爭把錦江建設成為全國聞名遐邇的微型元件加工基地,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經濟發展的經貿重鎮。

農業

錦江鎮蔬菜基地

錦江屬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平均氣溫17.7度,年均降雨1752毫米,無霜期270天,年日照1852小時,鎮域土地多為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排灌方便,是餘江縣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區,也是鷹潭市蔬菜種植基地之一,供應的時鮮蔬菜占鷹潭蔬菜需求量的30%以上,素有"蔬菜之鄉"美稱。鎮黨委、政府根據本鎮優勢,確立了"穩定發展優質稻,重點發展商品蔬菜"的經濟發展思路,推動蔬菜生產朝市場化、規模化、效益化發展。目前,全鎮初步形成以鷹潭市飛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的300畝集中連片大棚示範點,在西門村、民主村、范家村、光榮村、洲和村、團湖村共建立大、中棚和常規蔬菜生產基地5000畝,其中:大、中棚蔬菜基地4000畝,種植農戶達3000戶,生產的主要品種有反季節辣椒茄子胡蘿蔔、兩茬冬瓜及常規蔬菜。產品主要銷往景德鎮、鷹潭、上海廣州福建等地,日均外銷新鮮蔬菜20-25噸,本地銷售3噸,另外保鮮及儲藏外銷3噸,加工(醃製)蔬菜1噸左右,市場銷售情況良好,每天清晨在鎮區內自發成市,各地菜商雲集購銷兩旺。

城鎮建設

創新經營理念打造精品城鎮

近年來,我鎮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發展小城鎮的重大戰略措施,解放思想、敢於創新、積極探索小城鎮建設和管理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許為全市"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錦江鎮工業區
近年來,我鎮投入資金百餘萬元,用於城區排水道改造和新區排水道建設,新建和改造下水道3800米,投入資金80餘萬元,擴建了自來水廠,使日供水能力達到3000噸,自來水管網得以更新,延伸自來水主管3000米,城區自來水普及率達90%。主街與國道兩旁進行了綠化和亮化,新增綠化面積近萬平方米。實現了程控電話擴容,新建了二個行動電話基站和一批IC電話亭;新建了35KV變電站一座,城鎮功能得以提高。

道路網路初步形成

按照規劃建成了貫通東西,交錯南北的五條街道、道路,投資l00餘萬元,新修了一條長1000米的商貿大道和一條長200米的工業路;5000平方米的人行道鋪設了彩色地磚;路寬了,路通了,路靚了是我鎮近年來小城鎮成就之一。

各種功能區各具特色

按我鎮總體規劃,整個城區分為行政綜合區、市貿文娛區、微型元件工業區、新區生活住宅區和老城生活住宅區五個功能區。依託產業建市場,圍繞市場興產業,在開發新區,建成了一條長1000米,寬28米的商貿大街,建築面積達4.3萬平方米;建有一個面積為7000平方米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建築面積達3萬平方米;已建成面積為200畝的微型元件工業園區。

經濟帶動效益初具規模

城鎮的建設與發展,有力地促進了鄉鎮工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村市場的繁榮。新增個體工商戶200戶,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2000餘人:微型元件工業園區的建設,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載體和平台。從而增強了我鎮經濟的凝聚和輻射作用。

錦江鎮錦江古街

名勝古蹟

錦江原為安仁老縣城,建縣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錦江自設縣開始至1961年為縣城所在地。古縣城錦江名勝古蹟、古文化遺產甚多。孔廟槐蔭,柳祠檜色,玉真墨跡,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後書聲,錦江漁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訴說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吸引了不少墨客與騷人來此漫遊賦詩,尋覓仙境。楊萬里、朱熹等歷代文學家為此寫下的“餘干溯源至安仁”、“安仁曉行”等著名詩篇,勾勒出千年前的錦江群峰俊秀,碧水波清,山川靈秀,水路通達,船帆點點,商賈如雲的繁榮景象。錦江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好學之風盛行,明清兩代興辦的諸多書院,給這座千年歷史古城譜上了濃厚的文化古韻。

縣衙門

安仁縣衙門始建於宋端拱元年(988年),元壬辰年(1352年)被毀,明朝元年予以重建,在明、清兩朝戰亂中多次被毀、受損,但都得以重建或修復。經道光二年大規模的重修擴建,安仁縣衙門已具較大規模,設有川堂、大堂、頭門、後衙及左右司房,大堂題扁為“天理、人情、國法”,頭門外牌坊左邊題寫“士秀”,右邊題寫“民淳”,至清鹹豐年間部分縣衙建築被毀,民國6年(1917年)再獲修復,修葺後的是縣衙門,座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共5進,依次為大門(八字門樓)、廂房(帶過岡亭)、大堂、長廳、住房,西邊沒有監獄。過岡亭在抗戰間被日機炸塌,1945年縣鄉紳捐錢修復,後在“文革”中被毀,現僅存大門(八字門樓)、廂房、大堂和監獄部分建築。1984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江西省僅存二處較為完整的古縣衙之一。

古代書院

錦江乃古安仁縣縣城,古安仁明清時期風正興學,如玉真書院、錦江書院、見山書院、小儒學、龍門書院、龍溪書院都是歷代頗具名氣的書院,書香甚濃,吸引了鄰縣、鄰省莘莘學子前來“執經問業”。明大學士桂萼創辦的“見山書院”獲嘉靖皇帝御筆“清氣”和“理義定足”的匾額懸掛中堂,由倪鏜之父倪階創辦的錦江書院也得到皇帝的題匾,曾一度與白鹿書院嶽麓書院等江南四大書院齊名。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名躁一時的書院都已成為歷史,在古安仁縣城錦江現仍留有“龍溪書院”和“龍門書院”的斷牆殘垣。龍溪書院坐落在群山環抱,山清水秀的雲蓋峰山下,是清朝隆癸未年(1763年)安仁舉人李尚宗江浙在就任左堂告老返鄉後為族人所建。

龍溪書院占地約500平方米,正房一連三進,磚木樑架結構,進深26米,寬23米,高6米,有學舍十餘間,大門為牌坊式“八字”門樓建築,門樓青麻石結構,上下三層,呈塔形,翹起的溝檐,鏤空的雕刻與戲曲人物為內容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圖案融為一體,展現了古代精美的建築藝術和高超的建築水平。清大文學家、戲曲家蔣土銓撰寫的《龍溪書院記》給我們勾勒出書院當時的盛況。這座歷經240多年在全市乃至全省屈指可數、尚保存完整的古代書院至今風韻依舊,讓人懷舊。

龍門書院與縣考棚位於錦江鎮劉家嶺,現僅存聖殿與西廂部分建築,民國時期為餘江第一國小所在地,其兩石柱仍靜靜地躺在荒草之中,“龍耀天池一路風雲隨變化,門游聖城三春桃李荷載培”的石刻楹聯記載著龍門書院的昔日輝煌。縣考棚在龍門書院東側,為例貢毛鳳騰捐資修建,有考棚兩排,宿舍10間,占地200平方米,考試時,考生每人一間,三天內在此寫文章作答案,外面上鎖,並有人看守和送飯,考生由此躍入龍門,走向仕途。

天主教堂

位於錦江鎮沖虛山,又稱聖類斯教堂,民國7年(1918年)由美法神會合建,法國神會田烈諾主持,美國舊金山聖瑪利教堂提供經費,歷時四年,於民國11年竣工。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經堂、官廳、神父樓、大禮堂、培德女中等大小建築物17幢。大多為磚木結構,羅馬建築風格為主的中西合璧建築,主建築“聖類斯堂”(經堂)長24米,寬13米,高12米,紅石石柱,哥德式建築。時為撫州、上饒、景德鎮等地區21個縣(市)天主教教徒心中嚮往的“聖地”,是當時江西教堂五大教區之一。錦江天主堂建築群歷經近百年,大多保存完整,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金盤山

位於錦江鎮東北8公里的鐵山村,面積為8平方公里,最高峰花尖嶺,海拔311.1米。這裡山勢嵯峨,陡峭如削,瀑布斜飛,流水潺潺。相傳有金盤金凳,故名金盤山。當我們走過2000米果園大道來到山腳下,我們看到一對形似燈籠的山包,高高掛在山道的兩旁,中間現已建水庫,水清澈見底。從彎彎曲曲的狹谷,沿著清清小溪,我們拾級而走,很遠就聽到瀑布飛濺的響聲,來到半山腰,有一瀑布飛瀉數十丈,因形似女人的雙腿,長年水花四淺,人們又稱它為“仙女散花”。又因“散花”的地方石質花白相間,酷似蝴蝶,又名蝴蝶谷。在蝴蝶谷下有一山澗,深邃莫測。相傳,進洞燃掉九十九支蠟燭,還未到洞的盡頭,據說此山洞裡有金盤、金凳、金盞。在花尖嶺下,原有金盤寺,規模頗大,現已拆建學校,寺廢址存。山上還有金杯子、馬尾泉聖井、龍爪石等景點,每一處景點都蘊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漢九江王英布墓就葬在這風景迷人的山腳下,明朝官至吏部尚書的桂天官也葬於這風水寶地。湯惟學有詩云:石磴孤峰轉,龍岡九曲蟠。平生凌絕巘,今日更奇觀。禪榻經塵靜,秋風碧樹寒。辛勤話甘訣,尊酒馨交歡。

歷史名人

錦江鎮錦江鎮

錦江自古以來人傑地靈,風流人物層出不窮,明朝宰相桂萼威征朝綱;宋朝“華文閣”學士中奉大夫湯漢名揚宋室:獲宋仁宗皇帝賦詩稱譽的兵部尚書周旬是鄉梓人土的楷模;僅南宋時錦江就有36名進士,明清兩朝進士達200餘人。近代及新中國成立後,佼佼者層出不窮,這裡有在錦江得以啟蒙教育的近代革命文豪鄒韜奮;有在大革命時期任中共南昌市委書記,解放後任山東省工會主席、計委主任的周平輝等老一輩革命者;有餘江二中培育出來的中國工程院士水利專家朱伯芳;有擔任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高級指揮人員的張國棟;有擔任教授、專家的王以敬、王倘、吳曉求、徐龍祥、李光輝等許多著名學者,從政,從軍、從科技各路精英,遍布祖國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桂萼

桂萼字子實,號見山,餘江縣錦江鎮人。明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進士。歷任丹徒、武康、成安等縣知縣,所經各任都能端正風俗,抑制豪強,政績頗著。嘉靖二年(1523)升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這時嘉靖皇帝朱厚熜因其生父不能受太廟享祀傷透腦筋。桂萼主張在太廟之側,另建小祠祭祀,使嘉靖爭得了面子,又比較好地解決了所謂“統嗣”問題。因此下令晉升桂萼為翰林院學士。

嘉靖四年升詹事府兼學士,很快再升禮部右侍郎。不久,轉左侍郎,旋又晉職禮部尚書、調任史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並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升遷之快,史不多見。或說,他是依靠“議禮猝貴”。嘉靖八年八月,桂萼自請退休,九月復奉召回京,更得嘉靖優遇,稱讚他“俊彥宿學”,賜銀質印章兩方,一刻“忠誠敬慎”;另一鐫“繩愆匡違”。桂萼於嘉靖九年十二月告老還鄉,不久病死私第,朝廷追賜太傅,謚“文襄”。遺著有《奏議》八卷。

桂萼墓葬於安仁七都楊源塘(今錦江鎮鐵山山底邱家村)。清同治年間尚存有墓志銘

湯漢

湯漢(1202~1272),字伯紀,號束澗,饒州安仁(今江西餘江東北)人。理宗淳祐四年(二二四四)進士,授上饒縣主簿,以薦改信州教授兼象山書院山長。十二年,入為史館校勘。寶祐二年(一二五四),授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校書郎。歷提舉福建常平、知寧國府、提舉江西常平兼知吉州、江東運判、知隆興府。召為尚左郎官兼太子侍讀,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改知隆興府。度宗即位,累官權工部侍郎兼侍讀。鹹淳八年卒(《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紀》),年七十一。諡文清。有文集六十卷,已佚。事見《南宋館閣續錄》卷八,《宋史》卷四三八有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