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書院

龍門書院

龍門書院,中國古代書院名,寓“魚躍龍門”之意。本詞條介紹上海、貴陽和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的三座龍門書院。

簡介

龍門書院由道台丁日昌於1865年 (清同治四年)在上海倡辦,最初借用其它學堂進行教學,1867年 (同治六年)道台應寶時撥銀1萬兩,在吾園 (現在的尚文路龍門村)建設成講堂、樓廊及學舍41間。1876年 (光緒二年)道台馮光撥款增建校舍10間。

書院第一期錄取20名學生,後每年錄取住讀生30名。書院聘請著名學者任教,如劉熙載就曾擔任書院山長,鐵花、張經甫都曾就讀於該書院。
1905年 (光緒三十一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後,書院改為蘇松太道立龍門師範學校,增建了樓房31幢。1912年 (民國元年)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27年與江蘇省立商業學校合併成為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33年 (民國22年)上海中學在吳家巷的新校舍落成,占地約500畝,上海中學隨即遷址至今。
龍門書院舊址於1935年成為民居,稱為龍門村。現該村是受保護的近現代優秀建築。

歷史

龍門書院(上海)清同治四年(1865)蘇松太兵備道丁日昌創建。時借蕊珠書院湛華堂為學舍,延顧廣譽主講,按月分課策論,經解,考取入際者月給膏火,六年繼任者應寶時就吾國廢址建院,規模始備。各屬願就讀之舉貢生由道監甄別複試,擇優送院肄業,定額30餘人,挨次序補。宗旨以躬行為本,以專經為業,以先儒語序為入門之要。課程以經史性理為主,旁通時務,輔以文辭,兼及舉業。初院規甚嚴,以砥行得士稱盛,每午師生會堂上請益,住字者間10日始許一出。生徒每人置行事、讀書日記各1冊、逐日填記,定期呈交批閱。每月院課1次,歲終據此甄別決定進退,不住院者亦與,但給獎賞不給膏火。劉熙載主院事14年之久,死後一顯官告休寓此,自此出入無禁日,院規亦馳廢。先後任院長者還有孫鏘鳴、吳大、湯壽潛等。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蘇松太道立龍門師範學堂。

上海中學的歷史可追述到清同治四年(1865),當時為龍門書院,由巡道丁日昌創辦。校舍初在今凝和路原也是園內的湛華堂。2年後(1867),巡道應寶時在今尚文路河南南路、原吾園舊址興建新校舍,計有講堂、樓廊、舍宇共40餘間。書院周圍有溪流環繞,植以桃柳,環境清幽。計耗銀9600餘兩,據傳由潮州一位中醫師所捐建。書院禮聘名宿主講,購置經史詩書供生員閱讀。院規以朱子白鹿洞規為準,對肄業者發膏火費,以解後顧之憂。光緒二年(1876),巡道馮光,增築學舍10間。三十一年(1905)改名蘇松太道立龍門師範學校,添建樓房31幢,並將原二十二鋪國小堂,改為附屬國小堂,供師範生作實習用。1912年,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27年,與在今陸家浜路迎勛路口的江蘇省立商業學校合併成立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33年,上海中學在吳家巷占地約500畝的新校舍落成,上海中學即遷往新址至今。龍門書院舊址,於1935年建成了民居,名龍門村。現該村為近現代優秀建築,予以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