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書院


西邕書院,位於廣西思恩(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清道光五年(1825),李彥章任廣西思恩知府。他以興學育人為首務,帶頭捐銀1500兩,興建陽明書院、西邕書院,倡辦義學。西邕書院規模恢宏,有大門、講堂、正學堂、藏書樓、實學齋、實用齋、道古軒、通今軒、修志亭、嵐猗詩屋、船齋、詩嶼等建築。
鳳山書院,位於廣西柳城。原址在舊縣城(今柳城縣鳳山鎮)北門外鳳凰嶺之麓,故名。日久崩塌。清光緒十五年(1889),知縣陳師舜集資在北門街文廟左側新建,有頭座、正座、后座各5間,內設東西文場。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縣立模範國小堂。1930年秋,改為縣立初級中學校。
秀陽書院
秀陽書院,位於廣西德保。清乾隆八年(1743)鎮安府劉府陳謨購地創興,十二年春知府張光宗建成。五十九年知府汪為霖重建,有講堂數間,堂前接檐為榭翼,以兩旁祀六賢於右夾室,其左則為廚房,為門3間,寢室3間。鹹豐間毀於兵火。光緒十四年(1888)署知府林苑生移建於城內東隅。十六年改建於城外試院東偏,建正學堂3間,實學齋5間、實用齋3間,希賢堂1間、廂房2間、柴房2間,頭門、儀門、龍門、照壁齊備,周圍建土牆。王文成公祠在書院正學堂東偏3間。廣西巡撫馬丕瑤奏準春秋祀王守仁。十七年光緒帝親書“教衍雲岩”匾額。馮子材曾為書院大門題聯“不看破義利關何須講學,要認識忠孝字才是讀書”。廣西曆任巡撫劉長佑、徐延旭、馬丕瑤、黃槐森等均捐贈書籍甚多,以為諸生誦讀之需。所有田租充書院經費。三十二年改設鎮安府師範傳習所。宣統間改兩等國小堂。民國間為天保縣模範國小。舊址今闢為東安街農貿市場。
思齊書院
思齊書院,位於廣西寧明。清光緒十六年(1890)冬廣西巡撫馬丕瑤奉命閱兵至龍州,思州土官黃熙元派本地優貢生黃煥中、鄧之瑜,廩生黃廣業、張聯璧等,請馬之準,設書院于思樂縣思州街。馬丕瑤撰碑記、聯額,並贈書籍等,以便生童研讀。由士紳等集資建院並供給山長薪水、生童一伙食等費。後廢科舉,該院課士亦廢。宣統元年(1909)彈壓委員康傅詩令改書院為靜南初等國小堂。今為思州國小。
經正書院
經正書院,位於廣西田東。清光緒二年(1876)冬恩隆縣知縣陳如金,因見地方系初行改土歸流,採風問俗,亟需以造士為先,乃於次年倉促舉行,就民居為書院,名“經正”。由宣化縣舉人陳心畲主講。同年,陳如金與平馬圩紳商陳爵堂共議,發動四鄉民眾捐資建院舍,縣人捐資白銀1兩至10兩不等。是年冬始建,光緒四年落成。講堂1座3間,左延賓,右為院長起居之所,中為甬道,兩旁為學舍各5間,以聚生徒。大門1座5間,門有對聯一幅:“經天緯地,正心修身。”尚建有廚房、役室等,後有空地,以備日後擴充。院長束修銀200兩,來去盤費銀各2.8兩。生童不給膏火。月課無論官課師課酌量給予獎賞,合計每年需銀400多兩。歲科縣試之年,即於書院先試。三十二年改為恩隆縣市兩等國小堂。1929年12月至1930年3月,右江工農民主政府駐在該處。今為紀念館。
慶江書院
慶江書院,位於廣西宜州。清道光八年(1828),李彥章調任慶遠(今河池)知府,整頓府學,並修復慶江書院。嶺南才子鄭獻甫(小谷)曾主講於此。
龍溪書院 位於廣西宜山。又名龍溪書堂。宋嘉定九年(1216)知州張自明建,以俸余錢10萬作龍溪祠,祀黃庭堅,攝州又以州用余錢20萬作書堂,延師課士,置田1600畝,以奉祀及養生徒。刻碑三,皆立祠門內。明嘉靖二年(1523)知府王顯高修葺。四年冬知府葉藟修復。六年春始建巨坊乾通道,匾題“黃山谷先生祠”。築圍牆,建外門,匾題“龍溪書院”。後廢,僅存山谷祠。1949年後舊址曾為河池地區衛生學校和河池地區軸承廠。
寧江書院 位於廣西寧明。原名太子泉書院,明永樂間,明江土府知府黃廣成建於明江城西門外。永樂中參議解縉謫交趾嘗寓於此,與廣成賦詠結歡。後改名“明江”。明江土府被土民燒毀,分府遷駐明江書院。清康熙間,書院移至明江城南門外。二十九年(1690)教授高熊征改建為南坡書院。雍正十年(1732)寧明州知州阮維璋、李瑜設義學於州城西北隅,久廢。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州章錦有志興復,未成。五十三年知州李早榮與州中文士擬建書院,卜地於城西門內竺庵之西。書院外為大門3間,中為講堂3間,旁為諸生學舍,左3間,右3間,後樓1座3間,檐口一排,舍隅有廚房,四周有圍牆。本州學正闞克昌、吏目葉永靖董其事。五十四年興工,至嘉慶五年(1800)落成,名寧江書院。有田租作常年經費。壯族舉人黎申產在此書院任山長20多年。後書院日久崩塌。嘉慶間,書院移至城東門武聖街。光緒末年廢科舉,改為明江高等國小堂。民國時改為縣立第一國小校。
三元書院 位於廣西藤縣。原為宋連中三元之翰林學士文簡公馮京讀書處。明景泰元年(1450)僉事湯性方建,以時人對馮之讚譽“三元”命名。三年知縣唐禮擴建。弘治七年(1494)知縣廖佐增建樓堂以禮馮京。萬曆九年(1581)詔令廢天下書院,遂改民居。後遷建於永安門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縣士紳重修。
嶺表書院 位於廣西梧州。明嘉靖十一年(1532)都御史陶諧以總鎮府舊址改建。有講堂,名敬寬堂;學齋,名修文齋。齋旁有二亭,一名青風,一名沂水。敬寬堂前堆土築台,名聖謨台。台上嵌石碑,刻古代聖賢訓戒箴言,以警生徒。時翰林編修程文德被貶信宜(今廣東信宜)為典史,受聘任主講。嘉靖三十一年(1552)改為觀察行署。
橘園書院 位於廣西岑溪。明嘉靖間教諭李時曾在此講學,因李號橘園,故名。後李時次子到廣西監考,考畢專赴岑溪,訪書院,為捐資置學田。萬曆十年(1582)朝廷令毀書院,遂廢。
潯陽書院 位於廣西桂平。明萬曆元年(1573)左參議高則益、御史唐煉,以分守別署改建為潯江書院。增建崇正、聚義兩廳作為講堂,旁立號棚6排,計有46間。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為義學。雍正八年(1730)同知萬選重修。乾隆七年(1742)潯州知府劉暐潭改名潯陽書院,二十年知府胡南藩遷八賢祠之周、程三先生牌位祀於院內,二十七年知府湯大賓、知縣吳志綰重修;二十九年知府陸燝增建後堂,以祀周、程,復舊名“潯江”,四十九年水災崩毀,五十一年知府陳玉麟重建。道光三年(1823)孫世昌仍復名“潯陽”,重書匾額。鹹豐間毀於兵,田租亦失。同治三年(1864)桂平知縣徐延旭查復書院田租,十年知府固魯鏗捐建講堂、後宅及旁屋、儀門。光緒十六年(1890)廣西巡撫馬丕瑤命知府王森在中座建藏書樓。全院為3座,皆東向:前座正大門,左右各有2房;中座為大堂;后座為山長及家屬住宅。另有1廳,左右各1房,兩旁長廊各有6房,房容4人;后座之後有園種花木;前座外有大院,院北為大門,北向。二十年知府張祖祺在院內開辦師範講習所。三十年改為潯郡中學堂預備科。三十二年借作桂平師範學堂。三十四年借作桂平中學堂,後又借作桂平高等國小校。
桂邑書院 位於廣西桂平。明萬曆元年(1573)創建於桂平縣城東面(今市氣象站附近)。後曾改名思靈書院。天啟四年(1624)廣右參政曾守身將縣學宮遷於書院址。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潯州府(今桂平)知府陸燝、桂平知縣盧焜再建於慶祝街縣學宮左。陸燝捐廉俸銀200兩,眾紳繼之,當年秋八月竣工落成,共用銀1900餘兩,復名“桂邑”,聘陳良士為山長。得拔入田租1萬斤谷,歸縣掌管。道光二十七年(1847)邊警緊張,學務鬆弛,田租短缺。鹹豐二年(1852)毀於戰火。同治三年(1884)復建。光緒十四年(1888)知縣李宗庚撥公款重修,規模如昔。二十八年改作桂平國小堂。宣統間改立桂平中學堂。民國間改堂為校。
瀛州書院 位於廣西大新。原名養正書院。明萬曆三十年(1602)養利州知州葉朝榮創辦社學,後改為書院。清嘉慶二十年(1815)州事高攀桂、李兆梅目睹該院日久塌壞,提議捐資修葺,州內人士踴躍捐助修建,更名“瀛州”。民國間與思誠州維新書院合併,改為國民高等國小。
觀瀾書院 位於廣西梧州。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知府陳鑒建,名梧陽書院。選府屬10縣生徒肄習,親為講授。明末,改為陳公祠,以紀念陳鑒。清初,陳公祠被營官占為住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府陳天植捐資,將祠贖回,重建書院。因其處江邊,職孟子“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之意,更名“觀瀾”。後改建雙賢祠。
石南書院 位於廣西玉林。明代興業縣(今石南鎮)城東建有濠江書院,後廢。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縣王巡泰於濠江書院原址建書院,題名“石南”。以興業古稱石南,故名。王還撰《石南書院記略》,闡明宗旨;欲“化民成俗莫如立學”,“為養育人才之地,而磨礪風俗之原也”。敦請進士陳科鉽主講,拔取生童之秀異者肄業其中。刻寫御製飭士子文於屏間,又書朱子白鹿洞學規於左,右為其制定之學規若干條。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辦縣立兩等國小堂。民國間改堂為校。其址今為玉林市石南鎮初級中學。
眉江書院 位於廣西永安(今屬蒙山)。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縣丁亭江建義學。四十八年知州陳大輦重建於州署右。祀徽國公朱熹,題“眉江書院”。前為大門3間,中為講堂3間,後為宿舍3間,左右兩廊舍各10間。雍正二年(1724)知州吳琦重修,九年(1731)知州陸埰再修。清末改為達成學堂。
環江書院 位於廣西思恩(今屬環江)。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縣鮑復相籌款創建,初名為環江義館。聘請縣中名士分齋講學,成為該縣振興文學之基礎。後興廢無考。至鹹豐間舉人吳景蘇、韋健新倡捐共建,每逢考期以兩旁房舍為東西文場,中廳為講堂,內3間為官廳。光緒五年(1879)知縣周材芳捐俸重建,並設賓興局,聘貢生韋汝澄為書院山長。後賓興局經費漸少,書院荒廢。三十年知縣王履晨改建為思恩縣兩等國小堂。1913年改為縣立第一初等高等國小校。今為環江國小。
西靈書院 位於廣西靈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縣遲維城創建。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縣黃元基建東西學舍10間,院後餘地建松風亭1座,日久板瓦剝落。嘉慶十九年(1814)知縣於潛修率縣紳梁惠祖、鍾煥基等捐修。共3座,前座大門3間,中座大講堂3間,后座為師生宿舍共5間,又後為松風亭。講堂之東有廚寮,四周有圍牆,唯東西學舍尚未修復。書院有田產作為經費。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為善仁堂。
繡江書院 位於廣西容縣。舊有書院。久圮。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縣李瑞徵重建,撥入田租,年收租谷1萬斤。嘉慶間知縣馬鼎梅又增撥公田,年收租谷3.1萬斤,加年添置及縣學撥充租谷,共6.82萬斤,統歸縣賓興值事兼管。每年支院長束修薪水銀140兩;生童月課、年獎銀182.4兩;司事薪水谷3000斤。養正義學聘師束修銀亦由此出,年支3000斤,其餘為酒席、院丁工食及完糧等費。道光八年(1828)知縣項國楠與容縣士紳增建,前為頭門、儀門;中為講堂,前建二長廊為試場,桌椅齊備;後為尊經閣,兩旁為書舍。鹹豐間,考場號板毀於兵火。同治六年(1867)重修。舊址在今容縣城北門街。
東坡書院 位於廣西欽州。又名綏豐書院。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州程鼎建,祀蘇軾,故名。雍正元年欽州直隸州知州董紹美重修,又將入宦田租捐給書院使用。乾隆十五年知州李璜、三十七年知州康基田、四十四年知州邵應鳳、五十四年知州李載春、五十七年知州堯懋德相繼修葺。嘉慶二十四年知州朱楏、學正吳光勛、訓導楊士霖、吏目朱軒等同其他州紳,以建萬壽宮餘款,令州人拆除舊書院,更新建造。一連4座,每座3間。後為蘇長公祠,中為文蔚堂、為大堂,外為頭門。門外重修天涯亭,換以石柱。院右造屋4間及左皆有廊房,又購地增建學舍共22間。砌磚圍牆,縱16丈、橫6丈。余錢2000餘串,置田建鋪收租以充書院經費,每年收租谷1440斗,共收鋪租100多串。光緒十五年(1889)欽州直隸州知州李受彤將書院遷上鎮龍樓,易名“綏豐”。民國期間在書院舊址改建為天涯戲院。舊址今在欽州市市中山路江濱旅舍后座。
回瀾書院 位於廣西梧州。原名茶山書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縣劉以貴命陸子蘭收蒼梧縣義學改建。有講堂、書閣、宿舍、廚湢等。四十六年知府李亨時增建緇林閣。四十九年知府李世孝擴建講堂3間、宿舍10間,並修圍牆等,以書院距茶山遠,離江水近,故取韓愈“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之意,改名“回瀾”。五十一年李捐銀450兩,在藤縣購置學田,年收租谷23326斤,租米52.6石,送府換銀,以作師生束修膏火。雍正三年(1725)知府徐嘉賓修整,請廣西巡撫李紱題額。李以江南研習儒經,始於邑人陳長孫傳《左氏春秋》,遂更名“傳經”。八年知府吳士鯤重修緇林閣。十二年知府徐德秩在閣樓旁增建學舍30餘間,復名“回瀾”。乾隆三十四年(1769)講堂毀壞,知府吳九齡重建。同治間臨桂舉人陳瀛藻曾任主講。
銅陽書院 位於廣西北流。又名抱朴書院。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縣塗遇建義學於縣東一里舊縣街。四十八年知縣陳獻德、歲貢曹大綸重修。後塌壞。雍正十二年(1734)知縣劉瓚重修,改名“抱朴”。鹹豐七年(1857)毀於兵。同治十三年(1874)縣人梁科選、陳宗魯、黎學箕等,以院租余剩,就基重建,乃名“銅陽”。計頭門1座3間,旁舍31間,講堂1座,夾室2間,上建藏書樓,堂前建牌樓1座,及上下廚房,院外圍牆。歷置田產生息,供書院經費、生員一伙食及科費之用。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為蠶業學校。1914年改為女子蠶業學校,附女子國小。1928年改為師範講習所。1930年改為私立陵城初級中學校。1933年改為北流縣公立醫院。舊址今為文管所。
海門書院 位於廣西合浦。原稱還珠書院。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廉州府知府施世驥建於府城外西南砥柱磯,五十九年知府徐成棟增建,置有學田。以後相繼消耗,至乾隆十六年(1751)知府楊枝華把僅有院租充公,於是書院廢止。十八年知府周碩勛改建,名“海門”,以廉州唐、宋以前為海門鎮,故名。合浦知縣廖佑齡前後撥上下鄉南山等處田租作童生一伙食費,拔冠頭嶺網地箔地租為掌教薪水銀。四十七年知府康基田改建,順水南向,加建漾江軒、浮碧榭二亭。五十九年崩塌。六十年知府楊世倫復建講堂及后座,以奎文閣將塌,移其磚石作兩廊牆基。嘉慶元年(1796)知府張增建兩廊房舍,左右各9間,頭門3間。道光元年(1821)生員王達堯、王冠文、岑冠山等,復建奎文閣。三年知府朱奎倡官紳更新重建后座,造摟3間,安文昌神位於樓下,左廚房、右小房各1間,前樓講堂,堂下左右學舍各3間。建卷棚下左、右學舍各3間,3間卷棚接奎文閣,閣左、右廚房各1間,閣下右學舍3間,左建凝碧軒3間為臨眺所,下建登龍場,外為頭門3間,門外環短牆。八年貢生王志文等呈請增加田租錢穀以助書院經費,知府張堉春酌量增加,並加正附課額。光緒十三年知府吳錫璋重修。清末改學堂。今為廉州中學。
柳江書院 位於廣西柳州。又稱羅池書院。早有柳江書院,後廢。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提督張朝午捐款重建於城東門外,再廢為駐兵房舍。乾隆七年(1742)右江道張人驥指令學官,每月在柳、劉二公祠(今柳州柳侯公園內之柳侯祠)講學考試學生,擇有志於學者在內肄習,柳侯祠遂為書院。十年右江道楊廷璋查清祭田收入,於祠內建書舍,將每年結餘田租銀69餘兩作為書院經費。柳州知府成貴又於祠內擴建講堂3間、書舍3間,書院稍具規模,文風漸起。後又廢。僅存講堂3間。二十六年右江道王錦和柳州知府等官員捐款重建掌教書室7間、書房20間,廚房、耳房各1間,又以修志節餘之銀1200兩置產生息,以為書院經費。清末,書院遷至龍角街。光緒三十三年(1907)馬平縣知事丁立群奉令改設馬邑兩等國小堂。
吉陽書院 位於廣西新寧(今屬扶綏)。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州靳治梁建義學,年久崩塌。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州胡立鑄添建房屋,改稱吉陽書院。嘉慶四年(1799)知州邵志望重修。鹹豐、同治間毀於兵,光緒二十一年(1895)於城西相度冼氏埠地重建。有學田90餘畝,收租谷為辦學經費。後改為城廂國小。今為扶纓縣新寧鎮第一國小。
南池書院 位於廣西昭平。原為南池社學,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縣錢兆澧捐款改建於南門外。每年將黃公渡租谷3000斤作生徒膏火,掌教酬金則由縣支給。乾隆十九年(1754)知縣全甲重加整頓,增撥生徒膏火,生徒大增。後廢。
化成書院 位於廣西田陽。清康熙六十年(1721)知州岑應祺建義學於州署東。乾隆二十年(1755)知州岑宜棟擴建,置學田,易名化成書院,親撰《化成書院記略》。“聖天子久道化成,四海熙熙,邊鄙如田,被服聲教者已久,風俗易,文學興,化之所漸遠矣,而吾書院適成,請以名之”。年收學田租谷45石,為書院經費。舊址在今田陽縣田州鎮興城村
象江書院 位於廣西象州。清雍正元年(1723)知州徐德秩建義學於城內西南隅,生員覃谷芳捐地。四年知州陸埰重修。八年知州孫蒿捐修,前後各3間,設左右翼。十三年知州張昕,乾隆十六年知州郭芝、吏目萬泰又先後重修。二十五年李宏湑遷於城西高丘,改為象江書院,並捐俸購置田產生息以作書院經費。道光末年書院被毀。同治九年(1870)知州李世椿重修,改名象台書院,聘請山長主講課士,鄭獻甫曾主講於此。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兩等國小堂。1931年改縣立中學,並將原書院、學堂田產變賣,得銀2萬餘元,充作中學基金。
麗江書院 位於廣西崇左。清雍正二年(1724)太平府知府甘汝來建義學於府治崇善縣高公祠前。九年知府屠嘉正始名為麗江書院。乾隆二十年(1755)知府商盤重修。二十四年知府查禮以規制狹隘,遷建於府治崇善縣城東拱辰門右(新慶街),二月興工,次年四月落成,用錢267萬文。建屋3座:前座、正座、后座。正座前面兩旁有書屋14間。購置田產收租作為辦院經費。光緒三十三年(1907)崇善知縣龔育麟以書院及查公、劉公祠建太平中學堂。原書院各處出租均歸學堂。1944年改為崇善縣初級中學。1949年後,改為崇左縣中學、崇左縣第一中學。今為崇左中學。麗江書院房屋尚存該中學院內。
康山書院 位於廣西扶綏。清雍正二年(1724)永康州知州江莪建康山義學於城內北街。乾隆二十年(1755)學官侵蝕學租,停課。二十五年麻永年任知州,以興學為任,察出侵蝕學租弊情,於是由地方公舉學長2人管理此項學租,始得複課。二十七年捐俸重修書舍,匾以“康山書院”。二十八年麻調任養利知州,弟子立去思碑。嘉慶四年(1799)知州阮增榮修葺。曾鴻桑曾主講此書院,肄業者甚眾。清末改為兩等國小堂。
臨江書院 位於廣西賀縣。清雍正十三年(1735)知縣馬世煥創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知縣徐大夏捐資增修,建泉西學舍及大門。年收租谷178石,收山租銀24兩。院長年束修銀28兩。肄業生員9名,每月各給谷1石;童生9名,每月各給谷5斗。門役食銀年6兩,後經費入不敷出,至光緒八年(1882)知縣黃玉桂由縣義倉谷項內,提銀200餘兩作山長束修和生童獎賞。十三年知縣撥給罰款402兩,交商生息;又由屠戶年交銀400兩,以200兩歸書院。自此經費方有保障。民國間改為賀縣中學。
暨南書院 位於廣西龍州。清乾隆四年(1739)太平府通判楊仲興協同紳士捐資創建,以其地在南荒,並取《禹貢》“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之義,故名。有前、中、後3座,各3間;後有樓,上祀文昌,下為院長住所。二十年通判張嘉碩修護。二十二年太平府知府查禮及通判張春芳,就兩翼左右構築四區,共12間。二十七年通判張大海、吳蘭孫捐銀200兩,歸入書院以補助經費。二十九年知府王於任將硼橋官租錢38千文撥充院長薪水;又將圩場空地兩邊建鋪房取租,每年所收租銀240兩;所任捐項白銀440兩,統充書院經費。嘉慶四年(1799)後,院長每年聘金銀200兩,另薪水制錢38050文,生童額設20名,每月給一伙食費,餘存為修葺院宇之用。同治十年(1871)太平府知府兼龍州廳同知徐延旭新建書院后座。清末改辦高等國小堂。舊址在今龍州縣城仁義街新華國小院內。
環玉書院 位於廣西博白。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南宮秀建。“請額於大中丞,額曰環玉書院,蓋取義於《文星玉水志》,美其地冀鍾美其人也”。有書堂一座、兩廊軒堂5所。後圮。嘉慶八年(1803)知縣顏樾率士紳移建於城北1公里,旁建考棚,有正座、崇文堂、講亭、養正堂、正廳、肄業房等。歷置田產生息以作經費。舊址在今博白中學校園內。
洛江書院 位於廣西雒容(今屬鹿寨)。清乾隆十二年(1747)知縣黃德星捐俸建於縣南洛江畔,故名。後廢為公廨。道光初年,邑侯李復相於縣西北隅重建,中為講堂,東西學舍共12間。院後置有園地100畝,以備日後增建房舍之用。道光十七年(1837)知縣翟墨卿,捐資作為書院經費。十八年唐繼之又捐廉俸,並帶動他人捐資,共得錢1500緡,存典生息作為書院經費。清末毀。舊址今為雒容醫院。
武城書院 位於廣西平南。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縣李仲良建於城外狀元街,至十八年臘月全部完工。因平南縣在晉代為武城縣,故名。有頭座大門;中座講堂,題額“學海觀瀾”;後構景徽樓,以祀宋周、程,樓下為院長蓄書校文之所;東西2廊有精舍38間。嘉慶二十年(1815)重修。道光十四年(1834)公議入祀李仲良牌位。鹹豐初年毀於兵。光緒六年(1880)知縣王紳和縣紳唐俊勛、歐陽春等籌款修復。八年知縣裘彬重捐資購置書籍6種,儲存書院中以資博覽。書院原置經費田34畝,年收租谷49石;另有當田租谷154石,年收額租銀295.3兩,錢40500文,公舉地方紳士管理,3年更替。年支院長束修火燭銀120兩,聘金銀2兩;火夫1名,銀2兩;學監院2名,銀各8兩;管院首事,銀12兩;門役1名,考棚司祝1名,均按月支銀8錢。余為春秋祭祀香燭、納糧及開館筵席、考課獎賞之費用。
雲峰書院 位於廣西凌雲,清乾隆十五年(1750)泗城府知府楊纘緒、西隆州知州唐桂生創建。以岑氏官有園地一區與經廳舊址建書院。建頭門3間,中座講堂5間,后座5間,左右各余空地10米,建圍牆。楊自捐俸銀400兩,唐亦捐助,計工料費共用銀500兩。次年六月竣工,首領官周諱從董其役。既落成,定名“雲峰”,以城後有凌雲山,故名,依山勢東西向。捐銀生息以為書院經費。二十年、三十九年先後重修。舊址今為泗城第一國小。
紫泉書院 位於廣西鬱林(今屬玉林)。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州南宮秀建於明倫堂左。有頭門、講堂、會文堂、東西學舍、廚房等共21間。十八年知州段汝舟擴建學舍。後改為訓導署,書院移建於東廓側。嘉慶元年(1796)知州金國寶移建於義倉舊址,有前門、講堂、後堂、東西學舍等共29間。道光五年(1825)知州恆梧修文鑒亭。十一年知州王彥和重修頭門,增建經義、治事兩廳。光緒十六年(1890)知州楊春改文鑒亭建藏書樓,高2層,各3間,士紳捐修大廳、后座、大門。歷置田產生息以供經費。清末改建鬱林高等國小堂。1923年改建鬱林縣初級中學。其址今為古定國小
富江書院 位於廣西富川。又名富川書院。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縣葉承立建於城東門內。道光十三年(1833)知縣吉泰重建。鹹豐五年(1855)昇平天國農民起義軍攻陷縣城,縣衙署被毀,書院獨存,後歷任知縣均借為衙署。十年知縣顧國誥重建衙署,書院重開。以大嶺煤廠月稅銀20兩、錫廠月稅錢20千文為經費。每年二月初一考試錄取,擇日開館。每月初一為官課,取生員16名,童生14名,給膏火400文;成績優異者,官府另給賞錢。每月十一、廿一為館課,仍取生員16名,童生14名,給膏火300文;成績優異者,亦給賞錢。官課作文1篇,詩1首,每月十一館課亦同。每月廿一館課增七言八韻律詩1首,或讀經書論時政之雜文1篇。凡有抄襲舊文者,除榜示外,不準再參加課考。舊址在今縣城富陽街東門內。
三峰書院 位於廣西陸川。清乾隆二十年(1756)三月知縣石崇先和紳民捐資創建。計費銀600餘兩。學政許道基題額。後進為藏書閣樓3層,中祀文昌,兩旁儲書;中進為講堂3間,堂下東西書舍12間;前進為門樓3間,門外圍牆一道。前後置田產約330多石,以56石租谷為書院生童膳食費,其餘用於鄉試、會試、賓興等開支。後又有田產投入。歷年由知縣擇聘縣中科甲學問品德兼優人士為山長。清光緒三十年(1904)改設中西學堂,書院田產撥歸學堂。
懷城書院 位於廣西貴港。縣學原在東門外,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縣石崇先遷學宮於城北,二十四年建懷城書院於學宮舊址。四十四年知縣陳霆改建於學宮旁,知縣何成稜竣其工。獎金有別,官課為“花紅”,師課為“膏火”。鹹、同間毀於兵火。光緒七年(1881)紳民林廷獻等增建,十年紳民梁吉祥籌款擴建,改名紫泉書院。未設山長,僅有官課,而無師課,按成績優劣分等給獎,設有值年負責管理書院。宣統元年(1909)知縣林枚改設蠶業學堂。民國時為縣立國小校。原書院主要校舍及租業收入撥歸縣立中學校。舊址今為貴城鎮永明國小。
桂香書院 位於廣西崇左。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太平府知府查禮建。後廢。嘉慶間崇善知縣陳廷達重建於城外舊街,有屋宇2座。正座設高閣,名桂香閣;正座前面兩旁有書屋12間。捐資購置田產收租供書院費用。後被拆毀,所余木料磚瓦,以資建圩亭之需。
道南書院 位於廣西歸順(今屬靖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歸順州知州黃叔顯創建。有頭門、講堂、學舍各3間。嘉慶五年(1800)知州任雨樵見書院缺乏經費,捐廉帶領州人集資,購置書院田產,生息為書院經費。二十四年知州宋慶和增建書院中座3間。道光十年(1830)知州項國楠增建左、右長廊各1間、廂房2間、講堂前卷棚1座,甬道及接建東廊一帶學舍6間,二十九年舉人何福祥捐地增建後院一座3間,東西兩廊6間,於院之空地建閣祀魁星,再建廚房、圍牆,一切具備。光緒二十四年(1898)經聚秀公局一律改置石制台桌凳。清末改為學堂住所。今為縣人民武裝部住地。
鼓岩書院 位於廣西修仁(今屬梧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蒼梧知縣鄭交泰倡捐,就慶林寺舊基改建。三十四年知縣牟鈐修葺。道光二十二年(1842)改建於三台山麓,更名“台山”。鹹豐七年(1857)毀於兵火。同治八年(1869)遷建於三府會議舊址鳳凰台,僅前半部分竣工,改名“經古”。十二年後半部分建成,設為台山義學,亦名鳳台書院
  仙城書院 位於廣西武宣。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縣鄭高萃建。僅屋1座。三十九年至四十年知縣顧芬、彭日龍,先後增建中座、頭門及學舍12間。五十四年知縣郎士貴捐俸修葺,規模始備。最著名的山長是黃袞。鹹豐間毀於戰火。光緒八年(1882)知縣熊繼軒和本縣士民黎殿邦、胡祥宸等重修。二十八年改學堂,教員3人,先招國小2班。三十二年改為闔邑高等國小堂,開高小2班,附簡易師範1班。1913年改為中學校。1921年毀於兵。
毓秀書院 位於廣西西林(今屬田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縣原集鳳修建。1913年改稱高國合校。1926年改為西林兩等國小校。
印山書院 位於廣西遷江(今屬來賓)。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書院於城內縣前街文廟舊址創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後兵毀。同治十二年(1873)知縣周蕃重建,前為頭門3間,講堂3間,正殿3間,祀文昌帝君;後殿3間,祀文昌5世;內外東西兩翼為考棚。延聘主講,按月課試,捐廉以供膳食費。光緒十六年(1890)冬,思恩府知府黃硯賓拓王文成公(王守仁)像,知縣顏嗣徽懸書院,供士人瞻拜。存翻刻馬大中丞(馬丕瑤)二語摘讀板片在院,以備印刷。外有石碑,刻“印山書院”四大字,為嘉慶間知縣石方川手筆。舊址今為遷江國小。
鎮陽書院 位於廣西鎮邊(今屬那坡)。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通判汪應綬建。道光十二年(1832)通判周三錫、鹹豐十年(1860)通判韓第梧重修,韓並捐俸錢400緡為書院經費。同治三年(1864)因縣署被焚毀,移治書院內,添建頭門1座、東西監房各1間。九年通判韓葉茂、光緒二十一年(1895)鎮邊縣知縣程思沛先後查清書院經費。宣統元年(1909)知縣許克襄新建縣署,並捐廉重修書院。舊址今為那坡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
三台書院 位於廣西上思。清嘉慶九年(1804)知州陳遇亨在縣城東街義學舊址修建,因州署後有三台山,故名。道光十一年(1831)知州陳蘭滋重修。二十三年知州李濟芳與州紳士擴建試院,移進內座大殿3間,中祀文昌及宋儒,東西有2廊,後為廚房;前建致公堂1座,兩旁置座次800號;大門1座,內為點名亭。年收租谷272石,院長薪金年支200石,生童膳食補助72石。
  藤州書院 位於廣西藤縣。清嘉慶十年(1805)知縣陳廷璠費銀4000兩,倡建於學嶺。為4進,坐西向東。前為頭門,外有陳建《書院碑記》及邑官民捐助碑,栽有桂樹,有惜字爐1座。內有胡朝瑺所書《膏火碑》及左右耳房各1間、左右廚房各1間。中為講堂,懸學使祁塨手書“問津堂”及知府王友蓮手書“陶熔義俊”匾,左有聘山長定規碑、書院戶口田業碑。前有亭1座。後為文帝殿,上有奎星閣,前有亭1席。再後為三代祠,有左右2房,兩邊有學舍16間。另有各種用房10數間,凡捐銀200兩以上者,可列其祖先姓名於三代祠內。訂《規約》7條砥礪學子:氣質之宜變化,言功之宜謹飭,誦談之宜勤奮,問辨之宜詳察,文體之宜醇正,詩學之宜講求,書法之宜端楷。
龍江書院 位於廣西天河(今屬羅城)。清道光二年(1822)署知縣譚聯陞奉巡撫趙慎畛令創建。懸掛“進德修業”匾額。
丹洲書院 位於廣西三江。清道光三年(1823)秋創辦,書院在舊縣治丹洲東門內文昌宮。經費由該縣上瓮、斗江、琶團、獨峒、古宜、丹陽、沙宜等地區人士捐資建成,黎平學府石亮玉捐銀折錢6200文,丹洲鹽務官歐陽氏遺產租谷400餘擔和融安縣長安鎮4間店鋪租金,作為辦學經費和山長、教讀、學長及院夫俸給。書院校舍及活動場所占地面積約7.5畝,教室3間,另有廚房、倉庫等。光緒三十四年(1908)書院及考棚改建為兩等國小堂。1927年改辦三江縣立第一國小校,20世紀30年代改為丹洲鄉中心學校。今為三江縣丹洲國小。
鳳儀書院 位於廣西河池。清道光間知州鄧樹榮以富民唐志明及韓某捐田及捐款創建,因州有鳳儀山,故名。同治六年(1867)州公署移入院內,每年照例輸租錢3000文交學董為祀奉鄉賢之用。光緒九年知州陳師舜重建公署,並率縣紳捐資修葺書院。因書院向無號舍,3年一考,考生自行搬運桌凳,甚非所宜,特置東西文場,規模仿試院,名為書院考棚,中建魁星樓1座。光緒十七年(1891)陳師舜復任,東西文場後增建屋宇5間,為南丹童考棚。三十年知州甘祖翰復移公署入書院內,遂變為官府房舍。三十二年改建縣立鳳儀高等國小堂。
萃英書院 位於廣西來賓。建於清代。鹹豐間被毀。同治十一年(1872)知縣段華舫為書院置常產,年約銀百餘兩。光緒二年(1876)知縣源貺田,擬出資另建堂舍,病故未果。繼任知縣張岫軒籌集捐資建成,改名雷江書院,由縣考錄生員及童生各若干人入院學習,每月一伙食補助各有差別,多的銀1兩,少的銀3錢。聘請山長主講,每年薪金銀百元。每月官課、師課各1次,考試成績,生員分超等、特等、一等;童生分上取、中取、次取。官課考試特等、中取以上者,加獎賞銀1錢至1兩不等。謝壽南、方泳平、梁祖傑、翟富民先後任山長。三十一年縣人改設縣立兩等國小堂。今為城廂國小。
鵝城書院 位於廣西百色。百色向無學,清光緒七年(1881)百色直隸廳同知陳如金承前同知楊延璵之議,始倡捐建學宮於廳署(即今之百色軍分區司令部)東,至十三年規模粗具。因光緒四年建成的考棚尚可資利用,乃於七年先就考棚延院長主講,月課生童,因百色亦稱鵝城,故名。院長束修銀200兩,生童月課官課1次、師課1次。發給生童花紅及一伙食補助費,每年需銀140多兩,在徵收沿河地租銀110餘兩項下開支,不足之數由官籌補。後停科舉,改辦學堂。今為百色鎮第一國小。
瓠陽書院 位於廣西大新。原名瓠蔭書院。清光緒十三年(1887)建於太平土州州城南街。規模宏大,能容學生400餘人。延聘貢生劉克仁為山長主講。課試後揭榜,名列前者發給一伙食費,後者發給紙筆,以資鼓勵。二十年貢生歐秉鉞繼任山長,改名“瓠陽”,由學政李殿林書額。精末改為太平州初等國小堂,鏇改為兩等國小堂。今為大新縣雷平鎮中心國小。
崇正書院 位於廣西田陽。清光緒十四年(1888)奉議州知州李霑春改凍暮洲(今田州鎮隆平村沙洲)玉皇閣為書院。“名曰崇正,蓋欲崇正學,息邪說”,“人心正,而禍亂弭”(李霑春《創建崇正書院碑記》),故名。有學生150人。十五年署知州華世熙移建於城內州判署及行台舊址(今興城村頭)。十六年李霑春回任知州,建成正座3間、左右學舍各3間、頭門、儀門及旁屋共8間。竣工於十六年冬,歷十四月落成,費錢3500餘緡。常年經費田租、房租合計每年得息、租錢780餘千,按年提取200千作為賓興經費,余悉充書院費用。黃天懷、楊傑、李炳傑先後任山長。至二十五年廢。三十三年改兩等國小堂。
思誠書院 位於廣西寧明。又名伯江書院。清光緒十六年(1890)冬廣西巡撫馬丕瑤奉命閱兵至龍州,思樂縣伯江村人分統黃守忠,請得馬丕瑤之準建於伯江圩。馬丕遙撰碑記、聯額,並贈書籍以備生員研讀。建院所需經費由黃守忠個人捐資,次年春建成。因黃守忠謂“思誠”二字不美,爭以“思齊”二字,與思州貢生黃煥中等角逐多年,投控分馳,鏇經太守李樹春轉呈巡撫批示,謂思齊書院宜設州城,豈有在鄉村之理等詞,於是自改名“伯江”。廢科舉,課士亦廢。宣統元年(1909)彈壓委員康傅詩令改為養心初等國小堂。今為北江鄉國小。
嶠南書院 位於廣西容縣。清光緒十九年(1893)邑人進士黃玉忠、編修駱景宙、舉人黃玉年及鄉紳倡建。前為大門,中為講堂,兩廊為書舍,內座祀捐租鄉先生,正廳牌位為捐租300-1000斤者,左廳200斤者,右廳150斤者。有各種用房31間,建院公費7000餘緡錢,存租8萬餘斤。歲支山長薪水銀140兩,支生童月課獎堂銀百餘兩,余為連年祭祀人員薪水香燭雜支之用。清末興學校,遂廢。
同風書院 位於廣西龍州。清光緒十九年(1893)創建,次年冬十二月,由太平思順道蔡希邠規劃經建設成。欲“舉邊區漢土之風氣龐雜至不同者而一歸於大同之義”,故名。為所屬府、廳、州、縣漢土各屬生童肄業之所,其建築經費及院內經費,由蔡希邠及邊防督辦蘇元春各捐銀1000兩,合文武官員、漢土各屬集捐成之。院內前正門及講堂、東西祠、書樓、學舍以次房屋大小共68間,另有外亭3座,頗具規模。三十三年改辦實業學堂。舊址今為南寧師範專科學校。
味經書院 位於廣西合浦。清光緒十九年(1893)七月廉州知府劉齊潯與縣紳李懷本倡建於東湖幽勝處,當年建成。共建3座:后座為山長校文遊憩之所;中座為藏書樓,樓下為講堂,兩旁為生徒學舍,花木充庭,曲檻長廊,排同雁翅;前座為大門。院內外“境靜階閒”,“多士之藏修,以此稱暢適”。大門以外,湖水蕩漾,又有扁舟亭、清樂軒、音公祠諸名勝環峙其左。舊址今為合浦師範學校。
  遷善書院 位於廣西上思(今屬寧明)。又名遷峒書院。該地向未設學,清光緒二十年(1894)於遷隆峒(今屬寧明)治東北街建遷善書院。是年春季興工,次年夏季竣工,用銀圓5000元。建正座1間,首座1間,兩旁為藏器所,中座左右為學生寢室,正座兩旁為教員室及操場、廚廁等,規模略備。三十二年改為兩等國小堂,三十四年七月改辦初等國小堂。宣統三年(1911)秋擴充改辦高初兩等國小堂,民國時改堂為校。今為遷隆國小。
南陽書院 位於廣西西林。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一說光緒三十年),岑毓英胞弟毓琦於興建家宅“榮祿第”的同時附建書院,毓英子春煊書匾額“南陽書院”。因岑氏自認為東漢將領岑彭之後,原祖籍河南南陽。故名。書院建制似一座官衙,二進廳房,朱漆楹戶。雖系私家書院,亦收鄰近居民子弟入學。初入學收學費谷100斤、白米30斤,菜金錢150文;以後每升一級,增加學費谷100斤。學制無暑假,只放舊曆年寒假。每天分上、中、下3節課,學生入學破蒙須參拜孔子聖人。學科自《三字經》入門,繼而《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千家詩》、《昔時賢文》、《增廣賢文》、《秋水軒尺牘》,《詩經》、《易經》,“四書”等。重背誦,少講解。第一年教學生念書本(用官話念),第二年始用壯語講解課文內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