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書院

潯陽書院,位於廣西桂平。明萬曆元年(1573)左參議高則益、御史唐煉,以分守別署改建為潯江書院。增建崇正、聚義兩廳作為講堂,旁立號棚6排,計有46間。

簡介

潯陽書院 位於廣西桂平。明萬曆元年(1573)左參議高則益、御史唐煉,以分守別署改建為潯江書院。增建崇正、聚義兩廳作為講堂,旁立號棚6排,計有46間。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為義學。雍正八年(1730)同知萬選重修。乾隆七年(1742)潯州知府劉暐潭改名潯陽書院,二十年知府胡南藩遷八賢祠之周、程三先生牌位祀於院內,二十七年知府湯大賓、知縣吳志綰重修;二十九年知府陸燝增建後堂,以祀周、程,復舊名“潯江”,四十九年水災崩毀,五十一年知府陳玉麟重建。道光三年(1823)孫世昌仍復名“潯陽”,重書匾額。鹹豐間毀於兵,田租亦失。同治三年(1864)桂平知縣徐延旭查復書院田租,十年知府固魯鏗捐建講堂、後宅及旁屋、儀門。光緒十六年(1890)廣西巡撫馬丕瑤命知府王森在中座建藏書樓。全院為3座,皆東向:前座正大門,左右各有2房;中座為大堂;后座為山長及家屬住宅。另有1廳,左右各1房,兩旁長廊各有6房,房容4人;后座之後有園種花木;前座外有大院,院北為大門,北向。二十年知府張祖祺在院內開辦師範講習所。三十年改為潯郡中學堂預備科。三十二年借作桂平師範學堂。三十四年借作桂平中學堂,後又借作桂平高等國小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