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書院

義門書院

義門書院(現已不見蹤影,只有一堵義門陳大院的殘牆靜靜佇立), 位於徳安縣城西北(今車橋鎮義門村)32公里處,是我國最早的書院之一,它比白鹿洞學館至少早半個世紀。 據中國古代書院史之研究,江西徳安東佳書堂創立於唐龍紀年(公元889年)前,發展到宋,成為江南著名的書院,所藏書、帖“號天下第一”。

基本資料

義門書院(亦稱東佳書院)是中國書院史上最早擁有學田、訂有教規、聚徒講學的私辦書院。位於唐代潯陽縣(今德安傅山)下,這座中國歷史上最早具有學校完備體制的書院的創建者,是鮮為人知的陳崇。

陳崇是南朝陳文帝第六子宜都王陳叔明的後裔,是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義門陳氏家長,義門陳氏在潯陽人丁興旺,耕讀傳家,孝義相處,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典型的、罕見的封建大家族。

唐僖宗時,陳崇任江州長史,與官僚貴族交往很深,深知要修身齊家治國,重視教育、培養人才是根本。於是,陳氏家族出資,在陳家莊創立一所二級

義門書院殘存的斷牆義門書院殘存的斷牆

學校,低級的是“書屋”,高級的稱“學堂”,除有專門的校舍外,還配置學田作為固定的教育基金。

東佳書院起初只收本族弟子,後來向外開放,好學有志者都可進來,因此成為江南著名的學院。從唐玄宗開始到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在義門陳氏存在的332年裡,唐、宋的五六位帝王先後“旌表其門”。公元997年,宋太宗賜御書三十三卷,並為東佳書院提筆寫了“真良家”三字。在皇帝的支持下,東佳書院當時因藏書無數“號稱天下第一”,全國知曉,引來不少文人墨客賦詩讚頌。

由於義門陳氏名聲大振,宋仁宗恐其勢力太大難以管束,便使出壞點子讓陳氏散於全國各地,東佳書院因無人管理,遷到德安縣城內,改為“義門書

院”,由官方管理。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為“河東書院”,300年後的大清朝改為“敷陽書院”,光緒二十七年,清廷通令全國書院改為學校。東佳書院前後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義門書院(現已不見蹤影,只有一堵義門陳大院的殘牆靜靜佇立),位於徳安縣城西北(今車橋鎮義門村)32公里處,是我國最早的書院之一,它比白鹿洞學館至少早半個世紀。據中國古代書院史之研究,江西徳安東佳書堂創立於唐龍紀元年(公元889年)前,發展到宋,成為江南著名的書院,所藏書、帖“號天下第一”。

沿革

東佳書院,起源於唐,揚名於五代,興盛於北宋,延續至清光緒間。在這漫長的歷史源流中,經歷了由義門別墅、東佳書樓、陳氏書堂、東佳書院、義門書院,而至敷陽書院的逐步沿革。

義門別墅

唐大和年間(828年—835年),陳氏昆雲漸眾,仍合爨同居,“擊鼓傳餐”,過著原始共產生活。由於財產集中,陳氏除了擴建莊園外,就是決心“襲秘監之累功、承著作之貽訓”,在族權的鼓勵下,陳氏子孫競相攻讀,形成“三千燈火讀文章”的可喜局面。

唐大中五年(851年),七世長崇為江州長史,鹹通七年(866年),八世袞為文淵閣學士。尚有“蒲圻令者勛,本邑令者玫,兵部尚書者覺,樞密使者觀。累世簪纓,可謂盛矣”且以義而著稱,名聞朝野。

書院殘存的斷牆書院殘存的斷牆

唐中和四年(884年),僖宗首旌其門閶,御封“義門陳氏”,賜以御書,贈以御聯,旌以御詩。詩曰“……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遂使義門陳氏名振江南,譽滿海內。於是,名宦雅士、文人墨客無不慕名來訪。

義門陳氏遂於義豐山麓建義門廨宇,在義居山下建“望迎亭”,“接官廳”。仍難以應酬,必須建築一座專門接待來訪的公寓。

唐中和五年(885年),陳袞四處卜察,東行二十里,而至紫岩山麓。見赤壁高懸,紫岩列嶂,便登上岩台。近察,“奇峰巍峨,三岩突兀,一岩如堡、臨空北懸;一岩似虎、伏巔東騰;中岩赤壁,陡然下墜。陡壁下,紫岩窾裂,藤蔓簾穴,泉流浩涌、騰波跌岩、飛瀑千丈”。遠視,“雲漫遠山、嵐莽南疆”,“群巒逶迤、起伏蒼浪。”陳袞佳之,於是,在這裡築起一座樓閣,名曰“寄詠舒”,並附築廨院,寄寓賓客。

寄詠舒立於岩台之上,後有紫岩列嶂,前有飛瀑濺雨,真是“煙幕幽景”,“水閣山齋”。由於山水佳秀、又處於義居之東,人稱曰“東佳”,又因專門接待高雅賢輩,又稱“別墅”。這就是徐鍇所記述的“因勝據奇”,“擇其山環水繞之勝概、蒼松翠柏之名區”所建築的東佳書院為最早建築。也就是文瑩的《湘山野錄》中所記載的“江州陳氏……別墅建家塾”的“別墅”。馬令的《南唐書》,也有這樣的記載。

建立的義門別墅,很快被譽為江南名勝,四方之士無不“衣冠江左莫家風”。於是,車馬盈門,文武接踵,簪纓符符,環佩珊珊。義門陳氏便在別墅里列牙籤玉軸,聚墳籍經典,以待來游來訪這些高儒雅士寄居別墅,雅敘吟詠,援,心舒情暢。

然而,隨著來游來訪者日增,小小別墅難以適應延四方之士的需要了,還得建築更大的寓樓。這就促使東佳書院的歷史,從這裡開始起源,由最早的別墅向後來書樓的轉化。

東佳書樓

唐龍紀己酉年(889年),陳袞根據“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和來游者日增的需要,在東佳別墅的“隔里之遙”,建築了一座大型建築“曰東佳……為書樓”。據章谷的缺題殘篇述其狀:“仰觀書樓,宏偉古樸、制度典雅。遠而觀之,‘東佳書樓’四字懸諸中樓。其下雕欄頻窗、畫枋垂廊;其上檐挺廓揚、冠雄垛壯。”並且對東佳書樓作了介紹:“樓分三層:下為文范堂……,中為百科書齋……,上為御書閣……。”

不難看出,東佳書院和所有古代書院一樣,首先是由學者藏書開始的。由於義門陳氏官遷任外較多,接觸頗廣,很快就收藏了大量的書籍。據晏殊詩

東佳書院全圖東佳書院全圖

云:“墳籍豈惟精四部,縹帙牙籤列賜書。”呂蒙正詩云:“五車書編匣中。”楊億詩云:“書籍勝兩齋。”寇準、王禹錫皆云:“樓藏萬卷書”。真正是:“收宇宙之牙籤數萬帙”,“所藏帖與書號,為天下第一”。

大量的藏書,使書樓首先成了“陳氏子孫的觀摩之所”。義門陳氏“將舉家之子弟油油歸化”,讓他們“歌舞詩書”,使之成為“思憤激者。”當然,也有一些高雅老輩溫讀其間,“如謙、與、誘、范諸公,雖大耋之年、茂齡白首,尚受知新之學。子弟之克歧克嶷,負出類撥萃之資者,有不夙夜匪解者哉?!”

其次,是“廣延墨客”。大江南北眾多名人達士,“蒸蒸而慕之者”紛紛集游東佳。路上,“旌旗迎五馬”;門巷“遍多長者車”;別墅里“樓上落霞沾筆硯”;書樓內“鄉黨優遊禮樂中。”這些文人墨客居處東佳,時而偕里闕,依絳帳臨紗窗;時而憑雕欄,觀松筠覽雲山;時而游山麓,詠飛瀑吟懸岩。真是“杯盤互進先生饌”、“粉牌留詠盡嚴徐(賢儒)”故此在《南唐書》、《湘山野錄》、《十國春秋》上都有這樣的記載:“江州陳氏……建書樓於別墅,延四方之士”,“送往迎來,日無暇時。”

東佳書樓的藏書、延士,給義門陳氏的子孫,提供了讀書和求學的機會。他們在東佳書樓里讀書,遇到疑難,可以及時在書樓或者到別墅向那些高雅名賢提問求學。而這些高賢又很及時地向他們釋義、講學,使他們學有進益。這樣,又使東佳書樓和別墅成為居士、藏書、求知、講學的場所。

同年八月,為了便於子孫求學,義門陳氏及時解決求學子孫從義居到東佳往返行程二十里的困難,在東佳書樓附近增建堂廡、開墾田地,建立為東佳莊。讓求學的子孫在東佳莊住宿,並且使居士講學有適當的場所。這樣,東佳便由單調的書樓、增建為以書樓為中心的少數堂,使求學講學的現象無形地演變為家塾。這種家的出現,又促使東佳書院的歷史由書樓向書堂的進一步轉化。

陳氏書堂

東佳書樓求學講學活動的出現,最初畢竟只能適應少量的子孫,為了讓全族後代受益,義門陳氏乾脆“立書堂一所於東佳莊。”同時又考慮到尚不能完全自理的童稚,又“立書屋一所於住宅之西”。人們把“書堂”“書屋”,統稱為“陳氏書堂。”

唐大順元年(890年),義門陳氏為了使“書堂”逐步走向正規化,七世長,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守江州長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陳)崇立《義門陳氏家法三十三條》,作了數項規定:“立書堂一所於東佳莊,弟侄子姓有賦性聰敏者,令修學。稽有學成應舉者。於現置書籍外,須令添署。於書生中立一人掌書籍,出入須令照管,不得遺失。”;“立書屋一所於住宅之西,訓。每年正月擇吉日起,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歲令入學,至十五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逐年於書堂內次第抽二人歸訓,一人為先生,一人為副。其並出宅庫,管事收買應付。”

家法使處於萌芽狀態的家成為正式的書堂了,而且以“供給制”“令入學”,“令修學”,非得“以固之、以文之”而不可。於是,“弱冠以上皆就學焉”。“窮日瑩火徹霄而日就月將者於斯,遜志時敏者於斯,不意厥德之修於罔覺者亦於斯”。

同時,又對外開放,“以待四方學者”。還篤之以義,作養“有益之士”的“肄業者”,從而以資助其膳,“伏臘皆資焉”。在唐末書堂初創的歷史背景里,象今贛北,鄂東,皖西這樣廣大的區域,僅有陳氏書堂具備由“啟蒙”而至“應舉”這樣完備的體制,又擁有大量的藏書,且以義而著稱。故此,江南江北眾多求學之士和賢儒無不蜂擁東佳,“於戲,文如麻菽求焉斯至,道如江海酌焉滿腹。”

儒士的擁至又促使陳氏書堂的迅速發展。從藏書上再聚,從堂上擴建,從院田上增廣,直至“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田二十頃,以為遊學者資”。故此“肄業者多依焉。”“自龍紀以降,陀之子蛻、從子勃、族子乘登進士第。近又蔚然有人文出焉,曰遜、曰范,皆隨繼矣。四方遊學者自是宦成名立者蓋有之”。人才輩出使陳氏書的影響在社會上進一步擴大,陳氏書堂創建者的聲譽也得到廣泛地傳播

唐天祐元年(904年),哀帝李柷賜陳袞誥敕一道,從而旌表。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李昪重旌門閭,免其差役,賜立義門,敕築旌表台,“詔復除而表揭之”。

兩代帝王的連續旌表,大大地提高了義門陳氏的聲譽,陳氏書堂亦因之增光添輝,前來講學、肄業的士,更加廣泛地增加,又促使東佳書院的歷史由書堂向書院的更進一步地轉化。

東佳書院

延至宋初,經過義門陳氏的“數年經營,萬力鼎建”,東佳書院便初具規模了。由原來的僅能應付講學的書堂,逐步地建成“兼亭台樓閣,聳延四方”的書院

書院殘存的斷牆書院殘存的斷牆

在章谷的缺題殘篇中,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到當時東佳書院的建築群:入道口,“立一門閭,全然竹構”。約行里許,“有石閽突出院牆”。入院“院閣九幢、約三十間。兩幢傍西嶺……三幢依南麓……四幢座東山……。”前行,“有石壘院牆”。正中,“有石獅一對”,“石闕矗榭”。入內,“鍾亭左峙,廨宇右立”。越石橋,“一石壘牌坊堎駕……鐫字三:“集賢院”。院內,“堂廡數十間,冠垛叢立、甍榭參差”。再後,“中為禮聖殿”。殿後,“是‘袞公亭’。”兩側:“師寓,左右共八間。”亭兩側,“為講堂,左右各四間”。且有“橫廊”;東西各三間,為“試堂”。醫俗園之上,是“書樓分三層”。林間、山嶺、道旁“皆設亭,十數處”。院中,白蓮池上“有賞蓮亭”。紫岩前,“一座樓閣立於岩台之上……曰:“寄詠舒。”“旁設廨院”龍潭上,立一“望雲庵……由此可見,東佳書院已具有較大的規模。

東佳書院的發展。又廣泛地吸引了來游來訪者。然而,來游來訪中的將相名宦又使東佳書院屢屢獲得帝王的旌表和扶持。

宋開寶九年(976年),知江州張齊賢遊學東佳,見生徒廣眾,為激勵義門,呈表上奏:“乞免義門陳氏沿征雜科,同偽命(南唐主)當日事”。菊月,詔下。敕旨:“宜令江州一依偽命同施行”。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錢若水為江南東路轉運使,曾遊學東佳。陳氏待之以常理。(錢)“到任後,復令江州並督陳氏積年沿征雜配。”於是,知參政趙普與張齊賢同奏乞免。正月十九日,詔下:“宜依二臣所奏施行。其陳鴻戶下,除正苗正稅外,仍免諸雜科謠役並沿征物色”。淳化元年(990年),天災流行。殿中丞康戩因公事至義門陳兢家,兢與之偕游東佳,見生員廣眾,日食無窮。“每日取給口糧,因人眾約食米將要四百餘斛。”陳氏卻仍篤義維持,每年初春,於眾姓剩餘之家借谷四千石供膳。康戩驚嘆不止,遂奏:“……(陳氏)糧供不足,非國家之濟助,何以勾當?乞借官倉舊積熟米二千石,以助日食”。四月詔下,敕旨:“江州康戩所奏,切陳兢家急務,宜令一依所奏施行”。自是,每年貸粟二千石,遂使義門陳家渡過艱難的歲月。

至道二年(996年)太宗遣內侍裴愈齎散御書至陳旭家,賜御三十三卷。“陳氏長幼拜授,歡得而窺金玉荀之典,珍藏任襲、緘於琅嬛,寶為神物。至

真良家真良家

道三年(997年),陳旭詣闕致謝,太宗甚喜……以飛白筆親書‘義居人“三字,以賜之。又賜御書五十軸、共前一百零四卷”。在王應麟的《玉海》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江州陳氏義居,至道初,遣內侍裴愈就賜御書,又以百軸賜文撫家。”東佳書院起初只收本族弟子,後來向外開放,好學有志者都可進來,因此成為江南著名的學院。從唐玄宗開始到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在義門陳氏存在的332年裡,唐、宋的五六位帝王先後“旌表其門”。公元997年,宋太宗賜御書三十三卷,並為東佳書院提筆寫了“真良家”三字。在皇帝的支持下,東佳書院當時因藏書無數“號稱天下第一”,全國知曉,引來不少文人墨客賦讚頌。

鹹平五年(1002年),壬寅月,兵部尚書胡旦“會赦東歸”,“過潯陽,登廬阜,因訪名家,得詣陳氏”。遂寄居於東佳別墅,持史筆,撰寫《義門記》。

景德二年(1005年),孟秋月,制誥總裁楊億亦至訪義門,寄寓東佳別墅,揮史筆,撰寫了一篇《御書樓記》。

景德四年(1007年),集學士徐鍇,親詣義門,至訪東佳,剛一臨近,“遙望一方,棟宇連雲、旌旗映日、氣象萬千”。不禁發出“令人暢然”的讚嘆。於是寄寓東佳別墅,寫了第二篇《東佳書院記》。文中,具體地敘述了當時東佳書院的盛況:“正堂九架,以利講學;廡房四百,以便潛究;兼亭台閣樓、聳延四方,更以寄詠舒遠眺,俱不能外也。且置負廊之腴田數十頃,收宇宙之牙籤數萬帙,互覽有資助膳。”

縱上所述,說明東佳書院一直處於興旺時期,“日食無究”,可見其聚徒眾多;“棟宇連雲”,可見其規模廣大;名宦來訪,可見其盛名昭著。故此,能得到帝王的“免役”“貸粟”和“賜”的殊遇。不僅如此,還授之以將仕郎、守江州助教,把東佳書院晉升為郡,這也是有史可證的。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十二月,宋真宗賜義門陳旭誥敕一道:“早彰素履,克懋清規。業傳於世家,義風激於閭里。宜膺霈澤保耆年,特頒綸綍之榮,式光庠序之列,可特授將仕郎,守江州助教。”

宋天聖二年(1024年),宋仁宗特賜義門陳蘊誥敕一道,詔曰:“敦儒術以修身,篤義風以睦族,鄉邑所尚,年德可嘉,俾忝籍於郡庠,用昭榮於里閭,欽承朝渥,益懋成名。特授將仕郎,守江州助教。”

在義門旺公山上,至今還存在一塊墓碑,上書:“將仕郎守江州助教陳公諱晞墓。”“查其墓誌:“陳晞屬十六世”,“又十六世、至於公。……熙寧末(1077年),國家念教耆老,特推恩命,授公將仕郎、守江州助教。”

由上述史料,可以看到,自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至熙寧末(1077年),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這幾代帝王,都很重視東佳書院。不僅免役、貸粟、賜書,予以殊遇,而且授其管理者以將仕郎守江州助教,把東佳書院上升為郡庠,作為一州府學,從而提高東佳書院的地位和影響,使之成為宋代著名書院。因此,楊億在寫《雷塘書院記》時,把東佳書院,作為一個楷模:“先是潯陽陳氏有東佳書院,豫章胡氏有華林書院,皆聚墳索延俊髦,鹹有名流為之紀述。講道論義,況力敵以勢均。好士樂賢,復爭馳而並騖(駕)。宜乎與二家者鼎峙江東矣。”在《中國教育通史》,《中國古代書院制度》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建於唐代的書院,明確記載有講學活動的已發現四所:皇寮書院松州書院、義門書院、梧桐書院。“把東佳書院與皇寮、松州、梧桐書院。”列為唐代的四大書院。《五代史》,《湘山野錄》,都給東佳書院予以更高的史評:“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

關於東佳別墅(一字園)

蘇東坡題寫的“一字園”匾額蘇東坡題寫的“一字園”匾額

為義門陳第五任家長陳袞所建,建於乾化二年(914年年),位於東佳書院西一里,東佳山半山腰處一屏風上,是當年東佳書院一勝景,別墅尚存,現改為古廟,但當年大學士蘇東坡遊學東佳時留下的墨跡“一字園”三字還清晰可見。當年東佳書院學子載植的千年古樟至今根繁葉茂。別墅前瀑布飛濺,別墅後噴泉涌流,甚為壯觀。東佳山上二十米處有溶洞,名甘泉洞。洞內冬暖夏涼,是當年陳袞休閒讀書之所。再上二十米,又一溶洞,名百鳥洞,洞深近百里,與瑞昌峨眉山溶洞相通。東佳別墅在宋時就已成為旅遊休閒之勝地,全國無數文人墨客、達官貴人來此觀光,並為義門陳及東佳書院留下了許多美麗

敷陽書院

宋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宋仁宗遣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初、郡牧官呂誨、戶曹使劉憲、本邑宰穆恂、湖口鎮巡檢范彬、會計使官王大遠,眾官車馬擁門,監護分析義門陳氏。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龐大的義門陳氏分析為二百九十一莊。在官府的監護下,分赴七十二州郡之莊。在陳晞、陳倜等相繼主持下,東佳書院仍在延續著。

宋崇寧間(1102年—1106年),德安縣作為儒學接管,又考慮距縣城較遠,由東佳山下遷至德安縣城郊河東坂。因尚襲書院原產,並藉以義門的名譽,改稱為“義門書院”,由縣管理。

明嘉靖十年(1531年),因前段受損,生員胡光時等具呈當道,復為學地。二十六年(1557年),邑令蔡元偉主持,建中堂五間,東西號舍共十間,改立為“河東書院”。

清道光三年(1823年),邑令巴彥布面奉程中丞,韓章諭,邀集各鄉紳,將建立試院的余資重修。改名為“敷陽書院”。中設講堂一大間,左右前後號舍計三十餘所。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邑令張維模號召各鄉捐田與新置院田,總計租谷千餘石,籌足錢六百餘金,每年派二人專管,妥議章程錄課山長講師各任其職,遂使生員盈門,蒸蒸日上。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德安縣遵照清政府廢書院之詔令,將“敷陽書院”改成德安縣高等小學堂,結束了書院的歷史。從唐龍紀元年(889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東佳書院的歷史,經過了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延續了1014年,經歷了逐步完善又日趨衰退的過程。它的歷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書院教育對封建社會的促進和破壞作用,反映了不同朝代對書院教育的不同態度,反映了封建教育逐步發展又日漸僵化,終至崩潰的歷史。

說明

以上資料參考了《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德安縣誌•藝文• 史部》、康熙《廬山志•太平宮》、隆慶《瑞昌縣誌•寺墓》、陳崇《義門家法•敘言》、徐鍇《東佳院記》、陸游《南唐書•陳袞傳》、吳任臣《十國春秋•陳袞傳》、章谷缺題殘篇、文德翼《求是堂集》、釋文瑩《湘山野錄》、《陳氏書堂記》、馬令《南唐書》、胡旦《義門記》、張齊賢《奏免義門陳氏沿征雜科疏》、陳泰《義門陳氏累朝事跡奏狀》、趙善、張齊賢《復奏免沿征雜科疏》、康戩《奏貸粟疏》、楊億《御書樓記》、王應麟《玉海》、康熙《德化縣誌•九江縣誌•軼事》、張群、王冤書《陳晞墓誌》、楊億《雷塘書院記》、毛禮悅、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陳無暉等著《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章柳泉《中國書院史話》、同治《九江府志•軼事》、魏洪敏《義門陳氏歷代總譜序》、同治《德安縣誌•書院》

按:該文某些記事年代及時間是依據某些義門宗譜而來,未經考證,有誤。如文中說“唐大中五年(851年)崇為江州長史”,而全唐文(卷888)徐鍇《陳氏書堂記》則說“大順中(891年),崇為江州長史”,兩說時間相差40年。因作者已故,文中除明顯的、嚴重錯誤已作更正之外,其餘仍舊。

陳氏書堂記

古之學者,家有,黨有,術有,國有,此系乎人者也。聖王之處士也就閒燕,孟母之訓子也擇芳鄰,元豹隱南山而成文章,成連適東海而怡情性,此系乎地者也。

然則稽合同異,別是與非者,地不如人。陶鈞氣質,漸潤心靈者,人不若地。學者察此,可以有意於居矣。

潯陽廬山之陽,有陳氏書樓。其先蓋陳宜都王叔明之後曰兼,為秘書少監。生京,給事中。以從子褒為嗣,至鹽官令;生瓘,至高安縣丞;其孫避難於泉州之仙遊,生伯宣,注《史記》,今行於世。

昔馬總嘗左遷泉州,與之友善。總移南康,伯宣因來居廬山,遂占籍於德安之太平鄉常樂里。合族同處,迨今千人。室無私財,廚無異爨。長幼男女,以屬會食,日出從事,不畜僕夫隸焉。

大順中,崇為江州長史;乾寧中,崇弟勛為蒲圻令,次弟玫,本縣令。能嗣其業,如是百年。勛從子袞,本州曹掾。我唐烈祖中興之際,詔復除而表揭之,旌其義也。袞以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當禮樂以固之,詩書以文之。遂於居之左二十里曰東佳,因勝據奇,是卜是築,為書樓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田二十頃,以為遊學之資。

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學焉。自龍紀以降,崇(佗)之子蛻,從子渤,族子乘(俱)登進士第。近有蔚文尤出焉,曰遜、曰范,皆隨計(繼)矣。四方遊學者,自是宦成而名立,蓋有之。

於戲(嗚呼),文如麻菽,求焉斯至,道如江海,酌焉滿腹;學如不及,仁遠乎哉!昔北海有邴鄭之風,離騷有江山之助者,皆古也。門生前進士章谷,嘗所肄業,而見告,思為之碣。會陳氏之令子曰恭,自南昌掾入使至都下,因來告別,援翰以授之。

時太歲已巳(969)十一月九日記。(徐鍇)

相關對聯

北宋丞相呂端於988年游義門陳東佳書院,賦《贊義門》詩一首:
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
永清潭底觀魚變,東佳崗上聽鶯吭

北宋大學士黃庭堅游東佳書院,題贈“義門流芳”匾額

唐僖宗贈東佳書院對聯
清廉潁水數世同居怨尤不宿,
義著江州一堂聚食親遜可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