廡

在高台基址上,周邊連續建屋,以圍成一個內向空間的院落,其周長屋,即古文獻所謂的“廡”。奴隸制時代的廡,是一種防禦性的設定。後世,宮廷外周更加築宮牆、宮城,然而廡作為一種設定,一直被保留下來。古代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屋子:兩~。大屋:~殿。

基本信息

基本釋義


部首:广部
筆畫:4
總筆畫:7
五筆86:YFQV
五筆98:OFQV
倉頡:IMKU
筆順編號:4131135
四角號碼:0021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5E91、
繁體字:廡
漢字首尾分解:廣無
漢字部件分解:廣無
筆順編號:4131135
筆順讀寫:點橫撇橫橫撇豎彎鉤

基本字義

〈名〉1.(形聲。從廣,無聲。從廣(yǎn),與房屋有關。本義:堂下周圍的廊屋)
2.同本義[roomsaroundtheprincipalroom]
廡,堂下周屋。——《說文》
居廡下,為人賃舂。——《後漢書·梁鴻傳》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楚辭》
廡下預伏壯士,突然殺出,將二人砍為數段。——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廡下一生伏案臥。——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泛指房屋[houses]
居大廡之下。——《史記》
4.又如:蓋廡(蓋屋);計殿(有四坡略呈彎曲的屋面的房子)
5.廊[corridor]
廟中空無所有,唯一黑漆棺停廡下。——《夜譚隨錄》
6.屋檐[eaves]
檐,其名有十四…十一曰廡。——李誡《營造法式》

詳細釋義

在高台基址上,周邊連續建屋,以圍成一個內向空間的院落,其周長屋,即古文獻所謂的“廡”。奴隸制時代的廡,是一種防禦性的設定。後世,宮廷外周更加築宮牆、宮城,然而廡作為一種設定,一直被保留下來。
①古代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屋子:兩~。②大屋:~殿。
廡無邊廣擴。拼字法。“無”字邊擴充個“廣”字扣“廡”字。
廡古代堂下周圍的廊屋。《楚辭·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洪興祖補註:“廡,音武。《說文》曰:堂下周屋也。廡門,謂廡與門也。”
廡①[名]高堂下周圍的廊房。廂房。《後漢書·梁鴻傳》:“遂至吳,依大家皋伯通,居~下,為人賃舂。”②[名]房屋。《史記·李斯列傳》:“質大~之下。”③[形]通“蕪”。草木茂盛。張衡《東京賦》:“草木蕃~。”
廡《說文》:“廡,堂周屋也。”是在殿堂或廳堂的四面屋檐之下,向外開敞的部分。因殿與堂在組群中是主體建築,多採取獨立自主的布置方式,如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寺廟中的大殿,園林中的四面廳,蘇州拙政園中的“遠香堂”,都有周匝的廡。廡的功用,既是建築室內外空間的過渡與緩衝,作為輔助的交通之用;在空間藝術上,也是一種化實為虛的手段,可化兩山牆之閉塞為空靈,使建築與四周環境空間流通、融合為一體。
廡堂下周邊的廊屋。《楚辭·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門。”(實庭:栽滿庭院。建芳馨兮廡門:建造充滿香氣的廊屋門。)《後漢書·靈帝紀》:“公府駐駕~自壞。”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翼而為兩廡兩廂,凡三十餘楹。”

英文翻譯

1.smallroomsaroundamainbuilding2.denseorluxuriant

拼音是w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