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

兀,wu,從一在人上。高而上平也。兀字骨刻文演變: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兀”是漢語中的一個使用不多的多音字,其讀音有第四聲wù和第一聲wū;造字法:會意;結構:獨體;筆劃:3;五筆:GQV;繁體:兀;鄭碼:GRA;筆順編號:135;四角號碼:10212;Unicode:CJK;統一漢字U+5140。

基本信息

字源解詁

略說

兀

「兀」表示人頭,引申為高聳、獨立

詳解

「兀」字的甲骨文及篆文皆從「一」從「人」,其字構形乃置一橫畫於人首處,以標示人頭的位置,本義是人首。

「兀」與「元」古本同字,後來才分化為二字(林義光),參見「元」。

《說文》:「兀,高而上平也。從一在人上。讀若敻。茂陵有兀桑里。」按許說非本義。

甲骨文「兀」用作人名。

《合集》19642正:「乎(呼)兀。」

《合集》19790:「王用二帚(婦)兀」,指王任用兩名名叫兀的婦人。

傳世文獻中,「兀」字多用以形容高聳突出之事物。

劉禹鍚《九華山歌》:「君不見敬亭之山黃索漠,兀如斷岸無稜角。」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從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按「兀」從高出之義,引申指斬斷高出之物。

《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從「兀」聲之字亦多帶有斬斷事物的意義,例如「髡」指斷髮,「豎刀旁的兀」指刊削樹枝,「足字旁的兀」則指斷足。

另「兀」可指光禿貌,杜牧《阿房宮賦》:「蜀山兀,阿房出。」又字可用作副詞,指仍然,《水滸傳》第九十一回:「黑鏇風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顧砍殺。」

相關漢字

一,人,元,髡,,

釋義

讀音一

兀:wù

【釋義】①高而突起:突兀。②形容山禿的樣子,泛指禿:山峰兀立∣兀鷲。③元曲中作發語詞。

1.高而上平,形容禿山,泛指禿:~鷲。“蜀山~,阿房出。”

2.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樣子;b.突然;c.昏沉無知的樣子)。突~。

3.中國元曲中用作發語詞:~那。~的(dì)(a.這,這個;b.怎么,怎的;c.突然)。

4.靜止。

組詞:兀傲詞義:倔強孤傲。

組詞:兀立詞義:直立。

組詞:兀兀詞義:用心的樣子。

組詞:兀自詞義:仍然,還。多見於早期白話。

〖例句〗盤山的山頂上有一塊大石凌空側向兀立著。

讀音二

兀:wū

(兀突)也作烏塗。①水既不涼也不熱:兀突水。②不乾脆,不爽利:你怎么總是乾兀突事?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兀wū

(1)——“兀禿”wūtu:同“烏塗”wūtu。

(2)另見wù

基本詞義

◎兀wù

〈形〉

(1)(指事。從一,在人上。人頭上一橫,表示高平。本義:高聳特出的樣子)

(2)同本義[toweringandlevel]

兀,高而上平也。——《說文》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又如:兀岸(直聳挺拔);兀嶁(險峻)

(4)光禿(如毛髮)的[bald]

蜀山兀。——唐·杜牧《阿房宮賦》

(5)又如:兀首(頭髮脫落)

(6)茫然無知[utterlyignorant]

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天。——柳宗元《讀書》

(7)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8)不夠穩定[unstable]。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9)獨立[independent]

焉有翡翠橫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清·吳從先《金小品傳》

(10)昏沉[dazed]。如:兀兀騰騰(昏昏沉沉)

詞性變化

◎兀wù

〈動〉

動搖,搖晃[shake]

兀其根本而能全於長世者也。——《後漢書》

◎兀wù

〈副〉

(1)還;仍然;到目前依舊[still]。如:兀子(仍然;還);兀自(兀子。還,仍然)

(2)筆挺地[upright]。如:兀坐(端坐)

◎兀wù

〈代〉

(1)這,那[this;that]。如:兀是誰(那是誰;這是哪一位);兀底(這;這個);兀得(這個;這)

(2)[名]∶姓

(3)另見wū

常用詞組

兀傲 兀的 兀立 兀臬 兀然 兀突 兀兀 兀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兒字部】兀·康熙筆畫:3 ·部外筆畫: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拼音是w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