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

兀兀

兀兀,漢語辭彙,拼音為wù wù。出自《禪道》。

基本釋義

【詞目】兀兀

【拼音】wù wù

【釋義】

1、不穩定的

2、用心的、勞苦的樣子

3、靜止貌

4、昏沉貌

詞目延伸

1、參考《禪道》----悟遠澄明著

在篇:《意在钁頭》公案中

有偈詩云:“滔天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

此處兀兀為不夠穩定的意思。

2、語出唐朝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兀兀窮年,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頭這樣做。

3、韓愈詩《雉帶箭》:原頭火燒靜兀兀,野雉畏鷹出復沒。

4、蘇軾詩《鄭州別後馬上寄子由》又做《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有: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