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劍

銅劍

銅劍是短兵的代表,自春秋直到秦、漢,均用之以裝備部隊。

概述

銅劍銅劍
銅劍是短兵的代表,自春秋直到秦、漢,均用之以裝備部隊。秦俑坑出土的劍,長約90公分,並有劍首、劍格、銅 、銅彘等附屬檔案。刃鋒利,寒光熠熠,是極為鋒利的兵器。

歷史記載

《越絕書》稱,禹穴之時,以為兵。隨著先民日益熟練地掌握青銅冶鑄的技術,他們也逐漸用青銅來鑄劍,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進入歷史時期後,中國古籍中有關用劍的記述卻出現很晚;最早明確記載用劍的是寫成於東周時期的《左傳》,文獻所記三代用劍的事例,也只以周初為最早。—在本世紀初期以前;許多嚴謹的學者由於見不到夏商用劍的材料,而對後人所記西周用劍之事又都持懷疑態度,因而認為西周以前,中國無銅劍。隨著本世紀中葉以來青銅時代考古的巨大進展,這種保守的觀點也就日益站不住腳了。我們現在知道,至遲在商代中晚期;古人就已經以銅鑄劍。

冷兵器之劍

我國現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劍出現在殷周時期。在西周初期的車戰組合中,劍的地位並不重要,主要用於自衛或肉搏。春秋之後,因為步兵的興起,劍作為一種武器開始受到重視,長度在28--40厘米之間。到三國時期,軍隊中大量裝備的短柄兵器,就只有刀了。自東漢之後,劍在戰場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帶寶劍的風氣未變,另外劍也作為法器或象徵物而存在。自明之後,冷兵器逐漸式微,而劍則退出了歷史舞台。

中國古代名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