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盧劍

湛盧劍

湛盧(zhàn lú)劍或湛瀘劍是春秋時期鑄劍名匠歐冶子所鑄名劍之一。五大蓋世名劍之首。十大名劍排名第一,據《越絕書》記載,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懇求天下第一鑄劍大師歐冶子為己鑄劍;歐冶子奉命之後,帶著妻子朱氏和女兒莫邪,從閩侯出發,沿閩江溯流而上,來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盧山,這裡發現了鑄劍所需的神鐵(鐵母)和聖水(冰冷的泉水)。歐冶子在這裡住下後,闢地設爐,用了三年的時間,終於煉成。另一說為古地名,即指福建省北部的松谿縣。

基本信息

簡介

據《辭海》及《中國地名大辭典》記載:”湛盧山位於福建北部松谿縣境內,山高嶺峻,四季霧凝,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鑄劍處,遂以劍名山。”“乾坤開勝地,紫氣抱盧山”,從古至今,有關湛盧的詩文有很多,但總不免要提到歐冶子,提到那把“天下第一劍”之譽的湛盧寶劍。

歷史

湛盧劍湛盧劍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斷。 交戰各方為了增強戰鬥力,紛紛選派國內的能工巧匠,研製克敵制勝的武器。作為短兵相接的主要武器,劍在當時被稱為“百兵之師”。地處東南地區的吳越諸國,水網縱橫,林草密布,不利車戰,因而鋒利輕便的劍就愈顯其重要。

據《越絕書》記載:公元前496年, 越王允常肯求天下第一鑄劍大師歐冶子為已鑄劍。歐冶子在這裡住下後,闢地設爐,用了三年的時間,終於煉成了。“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 鋒芒蓋世的寶劍。歐冶子它獻給越王。越王愛撫之下,命名“湛盧”。從此,歐冶子就同他的湛盧劍一起名揚天下。故以劍名山。因此,湛盧山素有“閩山第一”、“天下第一劍山”、“劍山”等美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上悠悠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使湛盧山不僅具有秀麗多姿的自然奇景,更有著燦爛豐富的人文景觀。

湛盧劍鑄成後,歷代都對它推崇備至。關於湛盧劍的神奇傳說,漢袁康的《越絕書》、東晉的《拾遺記》以及明末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等古籍均有記載。而在民間,則流傳著歐冶子試劍的傳說。元代湛盧書院山長楊纓通過自己的想像描繪了湛盧劍煉成時的生動景象:“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

這是位於湛盧山劍峰腳下的試劍石。傳說歐冶子煉成寶劍後,為測其性能,揮起寶劍朝巨石砍去,巨石轟然裂開,就成了今天這付模樣。

“一劍揮落巨石分”,這雖然只是個傳說,但湛盧寶劍的鋒利無比,卻是有史料可查的。據《吳越春秋》記載,歐冶子一共煉了湛盧、純鈞、巨闕、豪曹、魚腸五名劍,而湛盧就列在五名劍之首。唐代大詩人杜甫有“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的詩句,在這裡,"湛盧"已成為銳利武器的代名詞了。

然而,就是這把“出之有神,服之有威”的湛盧寶劍也終究無法永駐人間。據說湛盧劍屢易其主後,到晉代為名將周處所得,後由其子孫轉贈給抗金英雄岳飛,自岳飛風波亭遇害後,湛盧寶劍就失傳了。

景觀

在湛盧山清涼寺左側有一偏殿,叫襲古殿。這裡原稱歐冶祠,是後人為紀念歐冶子而建造的。也許是因為湛盧劍殺戮過多,招致民間的一些非議,因而在這裡建了廟宇,用慈顏善面的金身大佛代替了殺氣極濃的歐冶塑像。就連歐冶子的名字似乎也覺得忌諱,而將祠堂改了名字。但是,無論後人如何看待,鑄劍大師歐冶子還是將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留給了後人。他所鑄的湛盧寶劍雖然失傳,但我們今天仍然能夠感受到它所發出的熠熠光輝。

“歐冶一去幾春秋,湛盧之劍亦悠悠。”從春秋後期到現在,二千餘年過去了。歷史在向前發展,後人也在不斷地尋求那古老而燦爛的文明。

記載

湛盧劍湛盧劍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

“越王允常命歐冶子鑄劍。”歐冶子帶妻子朱氏、女兒莫邪和女婿干將,到閩、浙一帶名山大川遍尋適宜鑄劍之處。當他們見到松溪的湛盧山清幽樹茂,薪炭易得,礦藏豐富,山泉清冽,適宜淬劍,就結舍於此鑄劍。3年辛苦,終於鑄就了鋒芒蓋世的湛盧之劍。時世上五大名劍是: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又作純鉤),湛盧名列第一。此劍可讓頭髮及鋒而逝,鐵近刃如泥,舉世無可匹者。後代詩人題詩曰:“逍遙我亦餐霞者,十年雲臥湛盧下。斗間瞻氣有雙龍,人間何處問歐冶?歐冶一去幾春秋,湛盧之劍亦悠悠。”

《東周列國志》

湛盧寶劍鑄成,越王視之為國寶。越國被吳國攻滅,吳王闔閭獲此劍。但有一天此劍忽然不見了!而某日在楚昭王的枕邊突然發現這把寒光閃閃的寶劍。相劍者入宮解謎道:此乃吳中劍師歐冶子“湛盧”寶劍,吳王無道,殺王僚自立,又坑殺萬人以殉其女,吳人悲怨,豈能得此劍?此劍所在之國,其國祚必綿遠昌熾。楚昭王大悅:“此乃天降瑞兆也!”可見,湛盧寶劍已成為預示國家興亡的神物了!唐朝詩聖杜甫有詩詠道:“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歷代詩文提及湛盧的很多。

湛盧劍幾經輾轉流傳,據說唐時為薛仁貴獲得,後傳到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手中。紹興十二年(1142年),岳飛父子遇害後,湛盧劍不知下落。 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雖然無法確定是否為歐冶子所鑄,但作為同一時期的青銅劍,可以為考證湛盧劍工藝水平提供珍貴資料。

傳說

傳說一

湛盧劍湛盧劍

湛盧是一把劍,更是一隻眼睛。

湛盧:湛湛然而黑色也。(一作“冗盧”)盧在古意里也有黑色的意思。這把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長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它就象上蒼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視著君王、諸侯的一舉一動。

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

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春秋時期最有名的鑄劍師——歐冶子在鑄成此劍。相傳湛瀘劍出爐之後,為越王所得,後傳至越王勾踐,因勾踐戰敗,無奈之下把湛瀘劍進貢給了吳王夫差,然而吳王無道,湛瀘劍竟自行離開,飛至當世名君楚王身邊。從此,湛盧劍便化為正義與仁德的代表——所謂仁者無敵。湛盧劍是一把仁道之劍。

傳說二

湛盧劍湛盧劍
楚昭王臥於宮中,既醒,見枕畔有寒光,視之,得一寶劍。及旦,召相劍者風鬍子入宮,以劍示之。風鬍子觀劍大驚曰:“君王何從得此?”昭王曰:“寡人臥覺,得之於枕畔,不知此劍何名?”風鬍子曰:“此名‘湛盧'之劍,乃吳中劍師歐冶子所鑄,昔越王鑄名劍五口,吳王壽夢聞而求之,越王乃獻其三,曰‘魚腸',‘磐郢',‘湛盧'。‘魚腸'以刺王僚,‘磐郢'以送亡女,惟‘湛盧'之劍在焉。臣聞此劍乃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然人君行逆理之事,其劍即出。此劍所在之國,其國祚必綿遠昌熾,今吳王弒王僚自立,又坑殺萬人,以葬其女,吳人非怨,故‘湛盧'之劍,去無道而就有道也。”昭王大悅,即佩於身,以為至寶,宣示國人,以為天瑞。(出自《東周列國志》)

傳說三

“乾坤開勝地,紫氣抱盧山”,從古至今,有關湛盧的詩文有很多,但總不免要提到歐冶子,提到那把“天下第一劍”之譽的湛盧寶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斷。交戰各方為了增強戰鬥力,紛紛選派國內的能工巧匠,研製克敵制勝的武器。作為短兵相接的主要武器,劍在當時被稱為“百兵之師”。地處東南地區的吳越諸國,水網縱橫,林草密布,不利車戰,因而鋒利輕便的劍就愈顯其重要。“……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鋒芒蓋世的寶劍。歐冶子它獻給越王。越王愛撫之下,命名“湛盧”。從此,歐冶子就同他的湛盧劍一起名揚天下。故以劍名山。因此,湛盧山素有“閩山第一”、“天下第一劍山”、“劍山”等美稱。湛盧劍鑄成後,歷代都對它推崇備至。關於湛盧劍的神奇傳說,漢袁康的《越絕書》、東晉的《拾遺記》以及明末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等古籍均有記載。而在民間,則流傳著歐冶子試劍的傳說。元代湛盧書院山長楊纓通過自己的想像描繪了湛盧劍煉成時的生動景象:“……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傳說歐冶子煉成寶劍後,為測其性能,揮起寶劍朝巨石砍去,巨石轟然裂開。“一劍揮落巨石分”雖然只是個傳說,但湛盧寶劍的鋒利無比,卻是有史料可查的。據《吳越春秋》記載,歐冶子一共煉了湛盧、純鈞、巨闕、豪曹、魚腸五名劍,而湛盧就列在五名劍之首。唐代大詩人杜甫有“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的詩句,在這裡,‘湛盧‘已成為銳利武器的代名詞了。但是這把“出之有神,服之有威”的湛盧寶劍卻沒有永駐人間。湛盧劍在屢易其主後,到晉代為名將周處(就是除三害的那位)所得,後由其子孫轉贈給抗金英雄岳飛,自岳飛風波亭遇害後,湛盧寶劍就失傳了。湛盧有靈性,能識忠臣,良君。傳說最後湛盧落進了當時造此劍的故鄉中一個碧水深潭中。

名劍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

1軒轅夏禹劍

2湛盧劍

3霄劍

4泰阿劍

5七星龍淵劍

6和7干將、莫邪

8魚腸劍

9純鈞劍

10承影劍

山歌

湛盧劍湛盧劍

吾邑諸山之冠曰湛盧,據勝七閩,接壤兩浙,由歐冶予鑄劍而得名,以來晦翁(朱熹)杖履而益著。余小於興仰止之思久矣。乘茲暇日,登覽其間,詠以長篇,少答山靈之萬一云爾。

乾坤開勝地,紫氣抱盧山。

盧山苕蟯不可攀,三峰高入霄漢間。

三峰律兀俱絕壁,天門相去但咫尺。

竦身直上最高頭,狂來欲把星辰摘。

腿底霞生乾百峰,片片削出金芙蓉

指顧白雲殊夭嬌,遨遊瑤草何蒙茸。

攀崖探古摩斷碣,精靈百代鍾閩越。

清晨遙望赤城霞,黃昏下見滄海月。

回身欲步蓮花巔,蓮花之峰落眼前。

徒倚風前澆濁酒,醉來散發漱流泉

逍遙我亦餐霞者,十年雲臥湛盧下。

斗間瞻氣有雙龍,人間何處問歐冶?

歐冶一去幾春秋,湛盧之劍亦悠悠。

吳越英雄只草莽,闔閭宮殿空山丘。

探奇弔古者誰子?慷慨悲歌一如此。

披襟盡日獨徘徊,遒然一嘯天風起。

天起風,歌未已。

松間秋氣清,木末夕陽紫。

山回洞口開煙樹,還訪昔人讀書處。

岩扉蘿徑長寂寥,唯有閒雲自來去。

歸隨白鹿踐蒼苔,倏爾御風游九垓。

飄飄自在虛無里,何須海上訪蓬萊。

冷兵器之劍

我國現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劍出現在殷周時期。在西周初期的車戰組合中,劍的地位並不重要,主要用於自衛或肉搏。春秋之後,因為步兵的興起,劍作為一種武器開始受到重視,長度在28--40厘米之間。到三國時期,軍隊中大量裝備的短柄兵器,就只有刀了。自東漢之後,劍在戰場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帶寶劍的風氣未變,另外劍也作為法器或象徵物而存在。自明之後,冷兵器逐漸式微,而劍則退出了歷史舞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