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山西]

金閣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頂的寺廟建築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米,距台懷鎮約15公里。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金閣寺與中國密宗的傳播和密宗創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極密切的關係。日本京都金閣寺是京都最負盛名的廟宇之一,在此有金碧輝煌的廟宇,典雅傳統的庭園,涓涓盈流的池水,每當陽光普照,金閣寺會閃閃發亮,連倒映在水中的影像也金漣漣的,非常美觀。

概況

金閣寺金閣寺門廳
金閣寺位於山西五台縣五台山南台西北嶺畔,海拔1900多米,距台懷鎮15公里處,為五台山著名佛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從印度來華的三藏法師不空被詔往五台山,他根據名僧道義禪師所說的文殊菩薩顯聖處“金閣浮空”而創建了金閣寺。該寺銅鑄為瓦,瓦上塗金,以合“金閣”聖名。三藏法師不空是當時新興密宗的主要創立者,因此歷史上金閣寺在國內外很有聲譽。當時的寺院富麗堂皇,規模宏偉,寺中金閣高達百餘尺,有上、中、下三層,雕梁面棟,高聳入雲。殿頂“鑄銅塗金為瓦”,“照耀山谷”。金閣寺後來幾經滅佛和兵燹,僅餘遺址。現存寺廟建築及塑像設定,均為明、清及民國時復修和添制後的形制。

歷史

金閣寺金閣寺閣樓
不空法師719年隨金剛智來中國傳法。724年,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此後18年,學律儀和唐梵經論,並隨金剛智譯語。741年,奉唐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等僧俗37人,護送國書往獅子國。受獅子國王屍國迷伽殊禮接待,被置於佛牙寺。不空運依止普阿闍梨,請求開壇重受灌頂。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恐同時入壇受學密法,前後三年。他並廣事搜求密藏和各種經論,獲得陀羅尼教《金剛頂瑜珈經》等80部,大小乘經論20部,總計1200卷。後不空回中國,746年回到長安。先住鴻臚寺,旋奉詔入宮,建立曼荼羅,為皇帝灌頂,並從事譯經事業和開壇灌頂傳揚密法。不空生歷玄宗肅宗、代宗三代,極受朝廷的尊重和禮優。唐代宗稱讚不空為“我之宗師,人之舟楫。”大曆九年(774年),不空圓寂。唐代宗特頒《追贈不空和尚詔》,追贈不空為“開府議同三司,仍封肅國公,贈司空,謚曰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不空的譯著極其豐富,其主要者可分為顯數、雜密、金剛界、大樂、雜撰5大類,共77部,120餘卷。為密宗在唐代的一時興盛作出了重大貢獻。五台山的金閣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創建的中國最早的密教中心。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不空三藏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創建金閣寺。據傳說,金閣寺是按照道義悟見的金閣形制而建。實際上,寺廟建築式樣是參照當時印度最著名的寺廟那爛陀寺,由印度那爛陀寺純約法師監工,依照經軌建造。那爛陀寺,在古印度摩揭國王含城東,即今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是古印度規模最宏大的佛寺和佛教最高學府。全寺共有八個大院,寶台星列,瓊樓岳峙。極盛時,主客僧眾常達萬人。中國唐代的玄奘法師也曾在寺中就學多年;惜毀於12世紀。金閣寺建造過程中,由於當時不空深得朝野的傾心祟奉,全國通力支持,上自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布施,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國十節度使助緣建寺,化緣僧分赴全國各地為建造金閣寺募集布施,工程歷五年而竣。當時的寺院富麗堂皇,規模宏偉,寺中金閣高達百餘尺,有上、中、下三層,雕梁面棟,高聳入雲。殿頂“鑄銅塗金為瓦”,“照耀山谷”。寺院落成後,不空奉救為金閣寺的開山祖師。他還奏請皇帝於金閣寺等五寺各置定額僧2人。

布局

金閣寺金閣寺
金閣寺後來幾經滅佛和兵燹,僅餘遺址。現存寺廟建築及塑像設定,均為明、清及民國時復修和添制後的形制。全寺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院。前院以觀音閣為主體,中有八座閣式通殿,後為大雄寶殿,兩廂為僧舍。占地面積共達21000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160多間。
金閣寺前院,中間聳立著一座重檐歇山頂的高大樓閣。內供高17.7米的千手(實有48臂)觀音銅像,這是五台山最高大的佛像,在國內也僅次於西藏日喀則河北正定的大銅佛像。銅佛為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所鑄,民國時,有信徒將銅佛施以薄泥貼金,即成現在金佛。銅佛通貫兩層,下層銅像身旁為兩尊高大的脅侍像,右女左男,男的手抱寶劍,傳說為觀音的父母“妙莊王夫婦”。觀音,原譯名叫觀世音,唐代因避李世民諱,賂稱觀音,與大勢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合稱“西方三聖”。佛經記載其原為古印度一個國家的太子,名不響。但自南北朝後,中國寺廟據佛經女相也是其三十二應身一,多將其畫、塑成女相。觀音壁兩壁各供有十二尊塑像,統稱為“二十四諸天”。古印度神話中有二十個天神呵惡護善的說法,佛教採用其說,以為護持佛法的神,稱二十諸天。傳入中國後,有的寺宇塑造時增補為二十四諸天。千手觀音站壇的西南壁角,還塑有詔令建造該寺的唐代宗李豫像。殿閣內左右柱下有兩個一米高的石柱磚,為圓形中間束腰上下卷蓮瓣形,是唐代遺物。殿闊上層,可見觀音銅像的上身部分,兩側又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塑像。
金閣寺金閣寺門票
前院東西兩側配以數十間樓房,北例有下層十九眼石破窯洞、上層十九間木構建築的樓殿,一字排開,十分雄偉。下層的窯洞為僧舍,中間的一眼窯洞內砌石台階,通向二層樓殿和後院。樓上十九間分別為十二圓覺菩薩殿,五百羅漢殿、地藏殿藥王殿玉皇殿、三皇殿、送子觀音殿。藥王是過去佛。玉泉是道教所稱天上最高的神,又稱玉帝。三皇指古代傳說中的三個帝王,或稱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三皇,或稱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由此可見,二層十九間樓殿內的塑像設定較為龐雜,已有了道教色彩。

後院立有大雄寶殿五間,內供三佛:釋迥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兩旁有十八羅漢。金閣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台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寺院。金閣寺以其歷史悠久,現存佛像眾多高大,特別是千手觀音像,在五台山眾多寺廟中獨樹一幟,為世人矚目。

相關背景

金閣寺金閣寺外景
密宗

亦稱“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剛乘”等。中國佛教宗派。自稱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傳授,為“真實”言教,故名。傳說大日如來授法金剛土垂,後傳龍智,龍智傳金剛智和善無畏。該教派是七世紀後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別與婆羅門教相結合的產物,盛行於今德乾高原等地。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禮、民俗信仰為其特徵。主要經典是《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唐開元四年(716年)善無畏帶來《大日經》,與弟子一行譯出,後720年金剛智及其弟子不空傳入《金剛頂經》,由不空譯出,從而把密教輸入中國,並成為中國佛教中以修持密法為主的一個宗派。該宗派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地、火、水、風、空、識“六大”所造。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理”、“因”),識為“心法”,屬“金剛界”(“智”、“果”),色心不二,金胎為一。二者攝入宇宙萬有,而又皆具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如果依法修“三密加持”,即手結印契,口誦真言,心觀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相應,即身成佛。該宗儀軌複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皆有嚴格規定,需要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善無畏的子弟除一行外,還有溫古、智儼等,不空的弟子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慧超、青龍寺慧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覺超,而以慧果承其法脈,傳兩代即衰落。在中國西藏地區的密宗為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佛教密教在唐代盛極一時,與不空的弘揚有關。不空(705—774),中國佛經四大譯師之一,密宗創始人之一。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人,一說是西域人。

日本京都金閣寺

金閣寺日本金閣寺
金閣寺(日語:きんかくじ),正式名稱其實是鹿苑寺(日語:ろくおんじ),因為建築物外面包有金箔,故又名金閣寺。是一座位於京都、最早完成於1397年(應永四年)的日本古剎,除了是知名的觀光旅遊景點之外,也是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並於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歷史建築。金閣寺是世界文化遺產,正式名為鹿苑寺。

簡介:

鹿苑寺位於京都市北區,是一座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其名稱源自於日本戰國時代著名的幕府將軍、足利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之法名,但因為寺內主要核心建築舍利殿的外牆全是以金箔裝飾,因此得到金閣寺的暱稱。

金閣寺是1397年足利家族第三代將軍義滿作為別墅而修建的,義滿死後被改為禪寺“菩提所”。據說以金閣為中心的庭園表示極樂淨土,被稱作鏡湖池的池塘與金閣相互輝映,似乎是京都代表性的風景。特別是在晴好天氣,可欣賞到倒映在鏡湖池中金碧輝煌的金閣和蔚藍色的天空,如同美術明信片。金閣寺還有獨特的地方——遊客拿到的不是參觀入場門票而是寫有祝福話的紙符。另外,院中的不動堂旁邊有中文和韓文的神簽可供占卜。

歷史:

金閣寺金閣寺寺內塑像
鹿苑寺現址原為鎌倉時代西園寺家所擁有的宅邸,為藤原公經(後改名西園寺公經)所建,曾經榮華一時,但在歷經多代之後因為缺乏整理而傾圮。應永元年(1394年)足利義滿以位於河內國的領地與西園寺家交換獲得這塊當時稱為“北山第”的山莊,開始大興土木整理改建。隔年他卸下征夷大將軍職位讓渡給其子足利義持並出家入道,只保留太政大臣的頭銜督政,應永四年(1397年)他將北山第改名為“北山殿”,並且以舍利殿作為自己修禪的場所。由於義滿將舍利殿修築得金碧輝煌,當時的人就已稱其為“金閣殿”。義滿死後,其子遵照他的遺願,勸請夢窗國師開山,將北山殿由宅邸用途改為禪寺,並以義滿的法號命名為鹿苑寺,山號則為“北山”。

在之後的應仁之亂中,鹿苑寺境內大部分的建築物都遭到焚毀,只有主建物舍利殿得倖免,成為北山文化唯一的建築遺址,因而被日本政府在戰前就列為國寶。

然而很不幸的,在昭和25年(1950年)時,舍利殿因為一名21歲的見習僧人林承賢放火自焚而完全燒毀,連放在殿中供奉的國寶、足利義滿像也一同化為灰燼。日本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金閣寺”與水上勉的“五番町夕霧樓”都是以此事件為背景題材著成。

今日所看到的舍利殿是昭和30年(1955年)時依照原樣重新修復建造的,昭和62年(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裝飾皆全面換新,成為目前的狀態。

建築風格:

金閣寺(舍利殿)是一座緊鄰鏡湖池畔的三層樓閣狀建築,一樓是延續了當初藤原時代樣貌的“法水院”(屬寢殿造風格,也就是平安時代的貴族建築風),二樓是鎌倉時期的“潮音洞”(一種武家造,意指武士建築風格),三樓則為中國(唐朝)風格的“究竟頂”(屬禪宗佛殿建築)。寺頂有寶塔狀的結構,頂端有隻象徵吉祥的金鳳凰裝飾。

三種不同時代不同的風格,卻能在一棟建築物上調和完美,是金閣寺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除此之外,效仿自衣笠山的池泉回遊式庭園裡有許多風格別致的日式造景,讓它成為室町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

金閣寺前的鏡湖池雖然面積廣大,但是與一般日式庭園截然不同的,這裡的水池裡完全沒有飼養錦鯉等常見的觀賞魚類。

旅遊攻略

金閣寺金閣寺
火車:

北京有直達五台山的空調專線,硬座價格是70元,一夜即到,南方的朋友可先到太原,再乘從太原到五台山的車,大概兩個小時,票價在25左右。車很多,交通方便。

公路:

由於到五台山的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公路就成為通往五台山的唯一交通設施。從外地來五台的遊客可以先到太原,從太原汽車站有車可直達五台山風景區,在台懷鎮和太原之間每日有班車往返。五台山六月大會期間(農曆六月初至七月初十),是遊人最多的時候,此間五台山周邊縣鎮都加開到五台山風景區的旅遊車。

相關條目

山西五台山日本旅遊景點

山西名勝

山西作為中國的文物大省,不僅在數量上居全國前列,而且以品類全、內涵博、價值高享譽海內外,山西複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蹟遍布全省,這些得天獨厚、古今兼備的旅遊資源,是發展山西旅遊事業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