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

金色花

《金色花》是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泰戈爾的作品。本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和美麗安祥的母親。一朵“金色花”把母與子聯繫起來,一個遊戲刻劃出兩個人的形象,這便是構思的妙處。被選入七年級語文教材(人教版)。

基本信息

作品出處

金色花金色花
金色花又譯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聖樹,木蘭花屬植物,開金色碎花,選自<<新月集>>。本文選自《泰戈爾詩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版)鄭振鐸譯。

金色花

《金色花》是一篇表現母子之情的散文詩,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爾《新月集》的代表作,他以“假如我變成一朵金色花”開頭,由此展開想像寫了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與媽媽一天三次戲嬉的場面:在媽媽做禱吿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在媽媽讀書時,他將影子投在媽媽的書葉上,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在媽媽拿了燈去牛棚時,他突然地出現給媽媽驚喜。孩子“失蹤”了一天卻始終和媽媽在一起。孩子的行為深藏著對媽媽的愛和依戀。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和母子間的對話,可以想到媽媽對孩子的愛。本文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情,篇幅雖然短小,但有完整的情節,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

原文呈現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 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我暗暗地在那裡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後,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陰,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 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髮與膝上時, 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到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裡去了, 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分析內容

《金色花》篇幅雖短小,但意蘊豐富。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第一段的第一個詞“假如”就寫出了全篇文章是以一種想想問的方式來寫的,所以這個詞是文章的文眼。“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這句話就是圍繞這“好玩”兩個字來寫的。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我暗暗地在那裡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本段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為什麼“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因為“我”沐浴著母愛。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專注的神情,正是表達對媽媽的愛。
當你沐浴後,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髮與膝上時,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這三段連用兩個“當你”表現了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散發出香氣是對母親暗中表示依戀;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是替母親遮陽,也是暗中對母親表示依戀。他想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孩子調皮又懂事的形象就表現了出來。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
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表現出媽媽驚喜的神情。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表現出孩子撒嬌、調皮的神情。
這一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我”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愛是交流的,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

整體感知

《金色花》這一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的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樣一種親昵,那樣一種親熱。為什麼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他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在媽媽看書的地方投下影子,說明了母子情深。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母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

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麼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有什麼含義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聖樹上的花朵,讚美孩子可愛。那金色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徵孩子回報母親的心愿。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親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親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誇獎,但求媽媽的生活的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
3.為什麼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上文說,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可以想到,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寫出了母子情深。

教學設計

(一)識字與寫字
金色花:又譯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聖樹,木蘭花屬植物,開金黃色碎花。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延長,開展。
(羅摩衍(yǎn)那)印度的一步敘事詩,些羅摩和妻子悉多悲歡離合的故事。羅摩是詩中的主角。為了履行對父親的諾言,維持兄弟間的有愛,他拋棄了繼承王位的權利,和妻子在森林生活了14年。
(二)《金色花》
1.朗讀
2.談整體感受
3.內容研討。
(1)作者為什麼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在印度人心目中象徵著純潔,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表現出了孩子對母親最天真,純潔,無私,的愛。
(2)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什麼向媽媽保密?
因為孩子想默默地給予母親以關懷,表現了孩子想為母親默默奉獻的精神,寫出了孩子對母親純潔天真的愛。
(3)媽媽見到孩子,為什麼說“你這壞孩子”?這是什麼口吻?孩子真的“壞”嗎?
上文說,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可以想到,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體現出了母親對孩子的愛。
(4)富有感情的朗讀並熟背

作品注釋

1,金色花:又譯作“瞻波伽”或“占博迦”,印度聖樹,木蘭花屬植物,開金黃色碎花。

2,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隱藏,不讓人知道。

3,禱(dǎo)告:向神祈求保佑

4,衍(yǎn):延長,開展。

5,《羅摩衍(yǎn)那》,印度的一部敘事詩,寫羅摩和妻子悉多悲歡離合的故事。羅摩是詩中的主角。為了履行對父親的諾言,維持兄弟間的友愛,他拋棄了繼承王位的權利,和妻子在森林生活了14年。

6,作者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在印度人心目中象徵著純潔,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表現出了孩子對母親最天真,純潔,無私的愛以及對母親的感恩之心。

7,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什麼向媽媽保密?

因為孩子想默默地給予母親以關懷,表現了孩子想為母親默默奉獻的精神,寫出了孩子對母親純潔天真的愛。

8,媽媽見到孩子,為什麼說“你這壞孩子”?這是什麼口吻?孩子真的“壞”嗎?

上文說,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可以想到,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體現出了母親對孩子的愛。

作品賞析

這首詩選自《新月集》。泰戈爾之所以有“兒童詩人”之稱,是因為世界上再沒有誰象他的《新月集》那樣,去認真地鑽心地表現兒童的世界。我國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經被泰戈爾的《新月集》所迷醉,他曾說:“我來展讀時,分外感受著清新恬淡的風味,和向來所讀過的英詩不同,和中國的舊詩之崇尚格律雕琢也大有區別。”他認為,“兒童文學所當含的願望,兒童文學家所當表現的世界,”就是,《新月集》在文學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泰戈爾一生喜歡兒童,曾有“兒童的天使“之譽,他23歲時與一位女子結婚,生有一子一女。理想的婚姻給詩人帶來了無窮的幸福和快樂,從那時起他就對兒童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兒童身上發現了自從有兒童以來誰也沒有發現的秘密:“我的孩子,讓他們望著你的臉,因此能夠知道一切事物的意義。”1902年,泰戈爾創枷了一個“和平之院”——聖地尼克坦學校,他生活在兒童的世界裡,兒童成了他的又一位大師。他也因理解、教育和愛護兒童而被稱為“兒童的天使”。然而就在泰戈爾潛心於兒童教育的時候,他的愛妻不幸去世,翌年,一雙兒女也相繼夭亡。這可怕的陰鬱籠罩著詩人的心,他寫道:“這蔓延的痛苦,因愛與欲望更深邃而成為人類家庭里的悲哀與快樂,這就是永遠融合、流溢在我詩人心中發出來的歌聲中的東西了。”《新月集》所發出來的,就是這悲哀與歡樂的東西。

本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和美麗安詳的母親。一朵“金色花”把母與子聯繫起來,一個遊戲刻劃出兩個人的形象,這便是構思的妙處。在現實生活中,母子捉迷藏是個司空見慣的現象,但正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說的:“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發現出美來。”泰戈爾即是這樣的大師。詩人依據兒童善於幻想的心理,讓孩子變成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的聖花,人花合一,不但使孩子有一副稚嫩、嬌美,花一般美麗的外表,而且還有高尚聖潔天使般的心靈,使孩子這個詩中的主體形象得到凝聚和升華。再由這個帶有童話色彩的金色花與現實中的母親作遊戲,收到不同凡響的效果。詩人在最後,又讓花還原為人,這既是一個“出人意外”的戲劇高潮,又是一個“情理之中”的故事結局,首尾得到照應。

在這奇特而巧妙的構思中,詩的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示。通過“金色花”活潑的舞姿,襲人的芳香,和調皮的投影等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活動,把孩子天真、活潑,可愛的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在孩子的身上,體現著詩人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而美麗安詳的母親,在沐浴、禱告、讀書,餵牛和講故事這些乎凡而瑣碎的家務中變得豐滿而偉大。她的沉默和神秘的色彩,流露出詩人對亡妻的懷念之情。隨著孩子與母親遊戲的嚴開,出現了一個個生活場面,而每一個場面又構成了一幅幅獨具特色的風俗畫卷。那老榕樹與金色花的色彩,母親沐浴與披肩長發的線條,禱告與讀書的造型,同那撲面而來的印度鄉村的泥土氣息和農家生活的安樂氣氛,有機地融為一體,詩的意境與畫的絢麗達到了完美統一的境地。讓人目不忍移,手不忍

詩人寫兒童,是寫給成人看的,用兒童的世界來淨化成人的世界。詩人在另一首詩中寫道:“我的孩子,讓你的生命到他們當中去,如一線鎮定而純潔之光,使他們愉悅而沉默。”我們說,詩人的這一心愿已經實現了,正如鄭振鐸先生說的那樣:“他把我們從懷疑、貪婪的罪惡世界,帶到秀嫩天真的兒童的新月國里去了。”試問,我們每一展讀過《新月集》的成年人難道沒有在詩中天國般的馨中受到靈魂的洗禮嗎?

作者簡介

泰戈爾泰戈爾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出身於加爾各答市名門望族。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20世紀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其創作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已命運的強烈願望,充滿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民眾喜愛。主要詩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生辰集》等。另有長篇小說《沉船》、《戈拉》、《兩姐妹》等以及劇作和散文作品。一生共寫有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1913年他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

有關資

一、作者介紹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Tagore,Rabindranath (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屬於婆羅門種姓。1913年他憑藉宗教抒情詩《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人(也是首個亞洲人)。他與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齊名,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的兩位巨人”。
泰戈爾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於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於同地。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和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泰戈爾進過東方學院、師範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為多。他童年時代即嶄露才華,從13歲開始詩歌創作,14歲發表第一首長詩《野花》和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1901年,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學校,這所學校於1921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1905年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對孟加拉分割的決定,形成轟轟烈烈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去加爾各答投身運動,義憤填膺,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但不久同運動其他領袖發生意見分歧,他不贊成民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而主張多做“建設性”工作,如到農村去發展工業、消滅貧困愚昧等。他於1907年退出運動回聖地尼克坦,過隱居生活,埋頭創作。1913年,他榮膺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1915年結識甘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先後10餘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他譴責義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他始終關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運,支持人類的正義事業。 許多批評家說,詩人是“人類的兒童”。因為他們都是天真的,善良。在現代的許多詩人中,泰戈爾(RabindranathTagore) 更是一個“孩子的天使”。他的詩正如這個天真爛漫的天使的臉;看著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義”,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並且知道真相愛。著“泰戈爾哲學”S.Radhakrishnan說:泰戈爾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們的興趣,一半在於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義,一半在於他作品中的文學的莊嚴與美麗。泰戈爾是印度孟加拉(Bengal)地方的人。印度是一個“詩的國”。詩就是印度人是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個“詩之國”里,產生了這個偉大的詩人泰戈爾自然是沒有什麼奇怪的。泰戈爾的文學活動,開始的極早。他在十四歲的時候,即開始寫劇本了,他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寫的;凡是說孟加拉文的地方,沒有人不日日歌誦他的詩歌。後來他自己和他的朋友陸續譯了許多種成英文,詩集有《園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飛鳥集》、《吉檀迦利》、《愛者之禮物》、與《岐道》;劇本有:“犧牲及其他”、“郵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環”;論文集有:“生之實現”、“人格”、雜著有:我的回憶”、“餓石及其他”、“家庭與世界”等。 在孟加拉文里,據印度人說:他的詩較英文寫的尤為美麗的是他是我們聖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之本身的,這就是我們所以愛他的原因了。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在外國泰戈爾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參加領導了印度的文藝復興運動,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遊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的,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包括愛國)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都是使用泰戈爾的詩歌。其中印度的國歌就是《人民的意志》(選自《吉檀迦利》)維爾弗德· 歐文和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深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迦利》(意即“獻詩”)譯成英語,1913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榮譽的人。
主要作品有詩作《吉檀迦利》,小說《兩畝地》《沉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迦利—飢餓石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的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他反對英國在印度建立起來的教育制度,反對這種“人為”的、完全服從的、死背書、不與大自然接觸的學校。為此他在他的故鄉建立了一個按他的構想設計的學校,這是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的前身。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其中之一。
泰戈爾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8歲就寫詩,並展露出非凡的天才,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 政、經範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民眾喜愛。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飛鳥集》(1916)、《流螢集》(1928)、《園丁集》(1913)、《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時介紹到中國,現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爾作品》。他的散文詩《金色花》被選入國中一年級人教版語文課本,短篇金香木花被選入國小三年級語文課本。
1861年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戴賓德納特·泰戈爾是聞名的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會名流。泰戈爾在這樣一個文壇世家環境的薰陶下,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才華橫溢的泰戈爾從小就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大中國小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美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1901年,泰戈爾在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所學校在1912年發展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
1905年,泰戈爾投身於民族獨立運動,創作了《洪水》等愛國歌曲。1910年,泰戈爾發表長篇小說《戈拉》。1916年,發表長篇小說《家庭和世界》,熱情歌頌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精神。1912年,泰戈爾以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13年發表為人們所熟知的《飛鳥集》和《園丁集》。1924年曾來過中國,在上海與魯迅會晤,泰戈爾回國後,撰寫了許多文章,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泰戈爾的一生是在印度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年代中度過的。祖國的淪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爾的心靈深處,愛國主義的思想一開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來。他雖然出身於富貴家庭、生活在矛盾錯綜複雜的社會裡,但他的愛憎是分明的,創作思想是明確的,始終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獨立運動高潮時,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殖民統治,並高唱自己寫的愛國詩歌領導示威遊行。他還曾堅決拋棄英國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權。印度人民尊崇他、熱愛他,稱他為詩聖、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靈魂。
泰戈爾不是個狹隘的愛國主義者。他對於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的各國人民一貫寄予深切的同情,並給予有力的支持。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曾多次出國訪問,並與世界各國文化名人一起組織反戰的和平團體。20世紀30年代,當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泰戈爾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聲疾呼:“在我離去之前,我向每一個家庭呼籲——準備戰鬥吧,反抗那披著人皮的野獸。”這位舉世聞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漫長的六十多年創作生涯里,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一百餘篇短篇小說,二百多個劇本和許多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文以及回憶錄、遊記、書簡等。其中1921年問世的著名詩集《吉檀迦利》,使泰戈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故事詩》和《兩畝地》是印度人民喜聞樂見、廣為傳誦的不朽詩篇。膾炙人口的《喀布爾人》、《素芭》和《摩訶摩耶》均為世界短篇小說的傑作。《贖罪》、《頑固堡壘》、《紅夾竹桃》等都是針對當時印度社會現實予以無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戲劇劇本。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的不少熱情洋溢的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治進行鬥爭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這首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高齡時學習作畫,繪製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爾與世長逝,享年81歲。
二、《金色花》的兩重解讀(劉真福)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髮想像── 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各種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我”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時間裡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次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我”天真稚氣,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到哪裡去了”,他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而善意的“說謊”。細味之,“我”的奇特行為深藏著對母親的依戀:散發出香氣是對母親暗中表示依戀;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是替母親遮陽,也是暗中對母親表示依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作品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鏇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鏇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濃濃的意趣。
品讀至此,我們已經領略了該詩的豐富、有趣的詩味。然而,泰戈爾創設詩意若僅限於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爾了;泰戈爾高於普通詩人之處,正在於他能在普通詩人的感覺和思路止步的地方還向前、向深處更進一步,進入妙悟的境地,進入“入神”的境界。“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嚴羽《滄浪詩話》)。如果我們對《金色花》往更深更遠處探究,我們會有更驚奇的發現
在我們面前展現的,原來又是一幅神靈顯形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仍是“我”── 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這個小精靈有著無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動意念,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聖樹上開著的,詩人吟詠此花,本來就含有對神的虔敬,創造了一種宗教氛圍。(另外,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保持著一種沉靜、安詳的性格,也給詩作帶來了些許宗教氛圍)。小精靈可以忽上忽下,隨意搖擺,隨意跳舞,隨意開花,隨意散發芬芳。最後一動意念,又變成人了。它的所作所為有無限的自由,絕非人間肉身凡胎可以比擬。當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與愛。這種善與愛既然出自小神靈──是來自高風絕塵的天國世界的小神靈,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從這個角度來解讀,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詩作的主題,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就是頌神。原來詩人宣揚的是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宗教感情提升了詩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詩作的主題。
這後一幅畫面的意味更值得重視。一般人只能實實在在地寫兒童對母親的嬉鬧和親熱;只有泰戈爾才能寫出人格化的神靈的行跡與心理,而且寫得如同行雲流水一般地輕靈、巧妙、自然。他寫出了東方詩、東方文化的神秘與蘊藉。在這點上,他的詩也與西方詩大不一樣。西方詩壇儘管在歷史上也曾受宗教思想、宗教情感的影響,但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後,這種思想感情已經逐漸淡化、疏遠了,還沒有見到哪位著名詩人像泰戈爾這種痴迷地信神,並以頌神作為詩歌創作的一個主題的。因為泰戈爾生活在一個佛教為國教的國度中,他是東方文化培養出來的詩人。遍觀泰戈爾散文詩,可以處處感覺到濃厚的、神秘的宗教氣氛。詩中經常出現神靈的“一鱗半爪”,雖然不點明神靈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詞通常明示或暗示著被敬頌的神靈。因此可以說,頌神是泰戈爾詩歌創作的基本母題,也是《金色花》的深層主題。

我們當然可以僅從凡間、凡俗的主題來解讀這首詩,但那樣畢竟流於淺俗,而且與泰戈爾詩作原有的意義期待不甚切合;如果我們藉助對宗教情感、宗教思想的體認來解讀(儘管我們不是藉此宣傳宗教),作品的意義將變得深宏,庶幾能把捉詩人的情感與理念。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專注的神情,正是表達對媽媽的愛。
當你沐浴後,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髮與膝上時,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這三段連用兩個“當你”表現了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散發出香氣是對母親暗中表示依戀;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是替母親遮陽,也是暗中對母親表示依戀。他想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孩子調皮又懂事的形象就表現了出來。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我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變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
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表現出媽媽驚喜的神情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表現出孩子撒嬌、調皮的神情。
這一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我”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愛是交流的,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
《金色花》無疑又是一首充滿大膽新奇想像之作,詩人借用“金色花”這一擬物,把童稚之心表現得如幻如真。
通常人們寫到孩子的童真和頑皮時,大概只能想到寫他怎樣的可愛,如何的淘氣,怎樣的在媽媽面前撒嬌作痴,或故意做違拗之語,以引起媽媽更多的注意和關愛。
而泰戈爾的想像卻常常在人們的意料之外,他選取了“金色花”這一喻象來處理這一普通題材。偉大的作家大多都具備這種才能,善於在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挖掘出與眾不同的奇妙之處。
小孩子要跟媽媽來一次調皮。他不採用別的方式,而單單要變作樹枝上的一朵金色花,笑嘻嘻地跳著,搖擺著,俯視著他媽媽的一切工作,又讓他媽媽找不見他。
變成金色花的孩子是一刻也不肯得閒的,千方百計地給他的媽媽搗著亂、逗著趣。他要讓媽媽聞見花香,卻不知這香氣是從她孩子身上散發出來的;他要將自己金色花的影子正投到媽媽所讀的書頁上,歡舞跳躍著伴著媽媽的視點游移,卻又不讓媽媽猜出這便是她自己孩子的影子黃昏的時候,玩夠了鬧夠了的孩子這才從樹上下來,落到媽媽的面前,纏著要講故事聽。而當媽媽責怪他跑到哪裡去了時,孩子卻神秘而又自豪地答了一句:
“我不告訴你,媽媽。”
他是在極力將調皮成功的喜悅掩飾著哩!
沒有什麼比孩子的世界更可愛了。沒有什麼人對童心的體察比泰戈爾更洞幽燭微的了。這便是一個偉大詩人的高明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