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政論

治政論

《治政論》是新華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的一本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政治學專著

百科名片

《治政論》是新華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的一本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政治學專著,是近年來政治文明研究領域具有開創性的力作。治政論作者為青年學者皮鈞、高波。

《治政論》

人類政治文明史出現了哪三個執政尺度?
當代民心向背調節的“根本矛盾”是什麼?
為什麼權力結構調整與經濟結構調整同樣重要?
為什麼權力和財富可以傳承,民心向背卻不能傳承?
執政黨的四大政治危機是什麼?
政黨自朽的三大信號是什麼?
新華出版社2004年9月15日出版的新書《治政論――制度化執政黨建設核心問題研究》(作者皮鈞、高波)一書完整地回答了上述問題。該書以全新的治政概念為基礎,提示出政治文明是“物質-精神”文明雙輪之主軸,分析了現代社會中,執政黨成為主導“三個文明”建設核心力量的路徑,系統闡述了當代人最為關注的若干前沿問題“文明主軸”、“治政尺度”、“民心向背”、“天下分合”,“交往關係”、“第三尺度”、“天下傳媒”、“傳媒治政”,“新三分法”、“序變模式”、“公民志本”、“分合拐點”,“治政結構”、“治政功能”、“結構性腐敗”、“結構性反腐敗”,“平天下指數”、“全交往指數”。
該書鮮明地提出體制改革“先經濟,再社會,後政治”的順序,是極富有前瞻性的。

《治政論》內容提要

1.“治政”概念的提出
作者將執政分為兩個互為聯繫、不可分割的方面:治政和行政。從巨觀上提出執政能力建設包括執政理念、執政基礎、執政方略執政體制、執政方式、執政資源和執政環境等,從操作上提出執政能力包括治政能力與行政能力兩個方面。作者認為,執政黨建設的核心問題是治政。行政問題不是該書的研究範圍。
2.政治文明主軸
政治文明不會獨立地產生於單獨的物質文明或單獨的精神文明之上,而是二者相結合的產物。
3.制度化時期
所謂制度化是指群體和組織的社會生活從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認可的穩定化模式的轉化過程。制度化是群體與組織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也是整個社會生活規範化、有序化的變遷過程。而制度化時期便是這個過程形成的典型時期。這個制度化包含國家的政黨制度架構和政黨本身的制度化建設。本書的重點在於執政黨本身的制度化建設。

《治政論》摘錄

一、目錄
前 言
導 論 執政黨建設核心問題是什麼
第一章 現代政治文明
一、政治文明是“物質—精神”文明雙輪的主軸
(一)從“生產關係”向“交往關係”傾斜
(二)政治文明史上“執政尺度”的三次轉移
(三)“以人為本”就是贏得民心、志願參與、平治天下
(四)“公民志願”成為全球化社會中人與人的最重要的交往尺度
二、現代政治文明執政主體與其環境的關係
(一)組織主體的必要性:政黨尤其是執政黨
(二)一屋與天下:環境變化決定政黨制度走向
三、現代執政文明奠基於治政和行政的統一
(一)治政與行政:執政能力之源
(二)治政文明是現代執政文明的靈魂
(三)科學治政決定執政黨的生死存亡
第二章 治政的結構與功能
一、治政結構就是執政黨對人及組織的配置組合
(一)社會人力資源的配置權和解釋權是治政之本
(二)規則&價值&角色:三大治政結構要件
二、治政功能是對人及組織的不同配置組合產生的不同結果
(一)持續有效的制度力是治政功能之源
(二)定規&定位&定向:三大基本治政功能
三、治政的終極目標是制定讓人民創造並獲得一切“物質—精神”財富的規則
(一)規則就是在時空向度上穩定下來的制度化實踐
(二)使民意在所有規則的細節上都體現出來
(三)科學治政的本質就是“給政治定規則”
第三章 治政的內因和外因
一、治政核心分析:民心向背綱要
(一)“民心向背”為什麼是政治文明的價值尺度
(二)價值尺度的變化由人們看到的事實多少所決定
(三)自然科學的價值尺度如何轉化為社會科學的價值尺度
(四)交往重心從“物”到“人”的轉移——回到家庭
(五)價值尺度的來源
(六)社會必要消費時間的引入
(七)從傳媒到志願:社會必要消費時間的凝結物
(八)價值尺度的現實基礎與哲學基礎
(九)全向度傳播是穩定的定盤星
(十)“天下傳媒”的凸現
(十一)“公民志願”成為“價值尺度”
(十二)“平天下指數”何以成為“民心向背”的評價體系之本
二、治政外因分析:天下分合通鑑
(一)天下分合“拐點”意味著怎樣的歷史轉型
(二)歷史上的政治氣候是怎樣形成的
(三)歷史上傳媒形態是如何解決意識形態問題的
(四)歷史上傳媒形態如何作用於人類社會
(五)家國傳媒形態如何形成“一體多元”、“天下和合”的政治氣候
(六)宗教傳媒形態如何成為政治文明的“反動”
(七)政黨傳媒形態如何終結“史前時代”
(八)大眾傳媒形態應當怎樣服務於全球化交往時代的世界政治文明
(九)如何從政治文明的尺度和高度評價已有的各種傳媒形態
(十)為什麼說世界政治文明必須依託中國傳統政治文明的思想精華
(十一)走向“和合”的天下政治氣候終將形成天下傳媒形態
(十二)“全交往指數”何以成為“天下分合”的評價體系之本
第四章 中國傳統治政實踐的歷史考察
一、歷史傳承中的治政結構
(一)“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二)短命的開端與長壽的治政——秦漢與隋唐的治政反思
(三)正確的動作重複一萬次,就是功夫
二、治政反思:中國傳統治政實踐的組織缺位
(一)“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之間缺了什麼鏈條
(二)民眾的聯合與強大的組織
(三)沒有吸納精英的組織和制度是治政缺位的關鍵
三、中國當代治政結構的組織創新
(一)“諾斯悖論”與“舟水關係”
(二)關於人類社會組織形態的“三分法”
(三)一種新的註解:“文革悖論”的提出
(四)一個關於人的比喻
(五)“骨肉圓滿”的巨大成就
第五章 治政在政治文明體系中的作用
一、政黨政治、國家政治、天下政治
(一)什麼是政治文明體系
(二)為什麼說政治文明體系是在不斷重塑中與時俱進的
(三)歷史上形成了怎樣的政治文明體系重塑方式
(四)“第二拐點”以來的兩大政治文明體系是怎樣形成的
(五)為什麼“序變”實際上是兩大不同體系共同的重塑之本
(六)為什麼說“序變型”政治體系的軸心在於“第三尺度”
(七)“新相對論”對於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體系有何意義
(八)政黨政治能否或如何實現平治天下
二、親民政治、為民政治、新民政治
(一)任何人不可能自己誕生
(二)家庭是創造人類的土壤
(三)文化並不決定我們的命運
(四)不要離開國界談民主
(五)親民是基於傳統治政實踐的個人行為
(六)為民是賦予當代治政思想的組織行為
(七)新民是達於未來治政時代的志願行為
(八)精英新論:人民民眾關心的問題,才是精英們關注的問題
第六章 影響執政黨地位的三大要素
一、組織性要素
(一)人民民眾的志願忠誠心是執政黨的組織化基礎
(二)執政黨必須是對民眾實踐進行科學評價的組織化力量
(三)讓人民民眾的首創實踐科學地上升為黨的意志
(四)“內化團結原理”
二、結構性要素
(一)決策制度是治政穩定性的試金石
(二)治政須保持政治“輸入——輸出”的平衡態
(三)“第一志願原理”&“新生事物原理”&“人才流動原理”
三、時序性要素
(一)執政黨的“對手原理”與“夥伴原理”
(二)“天下認同原理”
(三)西方為什麼會“沒落”
第七章 執政黨面臨的四大政治危機
一、危機之一:偏向——組織結構中權力原則對民主集中原則的束縛
(一)通過組織決議的方式發出的個人思想的行為
(二)斬斷政黨基本力量的來源
(三)權力尺度代替影響力尺度
二、危機之二:斷層——組織結構對個人能動性的束縛
(一)從空間上看,是組織內部一個層面與另一個層面接軌
(二)從時間上看,是組織內部最高接班人的權力傳承
三、危機之三:他換——組織結構對政黨定位的束縛
(一)政黨行政化:組織離心力之產生
(二)志願組織因市場而生,依市場運作
(三)熟悉社會組織遊戲規則,讓成員在競合中受益
四、危機之四:自朽——組織結構對效率的束縛
(一)個人力量大於組織力量,是政黨自朽的第一個信號
(二)組織權威在民眾中喪失,是政黨自朽的第二個信號
(三)組織效率的嚴重低下,是政黨自朽的第三個信號
第八章 結構性腐敗與結構性反腐敗
一、國際反腐敗新動向:國際組織的反腐敗評價指數
(一)透明國際組織的清廉(CPI)指數和行賄(BPI)指數
(二)世界銀行的腐敗控制(CC)指數
(三)全球競爭力報告GCR)指標
(四)商業國際組織(BI)指標
二、我國古代反腐倡廉的基本狀況
(一)古代中國的腐敗問題
(二)腐敗產生的一般規律
(三)中國古代的反腐做法
(四)中國古代反腐的反思
三、中國共產黨的反腐敗工作
(一)中國共產黨的反腐敗工作的基本情況
(二)制度反腐:高官落馬求解反腐新路
四、反腐新論
(一)調整權力結構:從51:49到50:50
(二)新公共監督法:黨內監督條例
(三)反腐戰略應做“三大轉向”
(四)審計風暴
第九章 改革新時期的執政黨建設
一、認識論
(一)傳統文化為本:學習民心向背與天下分合的大國治理
(二)馬列主義為綱:學習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
(三)西方經驗為用:學習市場經濟和法制建設的技術手段
二、交往觀
(一)“共產主義。——交往形式本身的生產”
(二)人類歷史上的交往關係有哪三大規律
(三)向跨國公司學習什麼
(四)人類的交往關係有哪三大基本類型
(五)非營利組織帶來了哪些有益的啟示
(六)治政創新關係的“雙重心”何在
第十章 結論
一、民心向背:亘古不變的大文章
二、天下分合:政治文明的大變局
三、公民志願:以人為本的新標尺
四、傳媒治政:大國責任的新紀元
附錄一:執政王牌
附錄二:十大治政技術手段
後 記:寫一本年輕的書

前 言

政治學研究目前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古往今來,凡是在政治學研究中功勳卓著的人,往往都是統治者的政治顧問、理想國的繪製者,多數人擔當的是歷史的詮釋者角色,如西方的亞里士多德、馬基雅維里、洛克、孟德斯鳩,中國古代的孔子、賈誼、董仲舒等。孔子甚至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意指自己有德無位,無法成就政治偉業。現實生活中,諸多政治學研究者總認為他們自己設計出了最完美的政治模型,而那些身處政治生活中體會最深的人,卻常常感到失望和憂慮——政治生活並未像學者設計的那樣運行。 
我們認為,人類社會既不會沿著已經發生的軌跡一成不變地走下去,也不會沿著思想家設計的軌道穩定地運轉。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歷史恰恰是在這兩個力量的合力作用之下前進的。政治文明更是如此。 
本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尋找出人類波瀾壯闊的政治實踐和偉大的思想家設計的政治原則之間的結合點:前者是在歷史長河中慢慢形成的規律性的現實圖景,後者是無數人美好願望與理性思考相結合的理想坐標。 
我們的研究方式不是從現存的政治原則出發進行考察,而是從歷史的現實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出發,將其固有的交往關係與現成的政治原則加以對比,從中找出差異所在,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本書的研究採取了一種“精確制導”式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既有對理論視野的廣域性穿越,更有對現實目標的定向化開掘,最終尋求理論和實踐碰撞後的裂變與升華。 
學者往往有一種超然物外的心態,而實踐者卻要有躬身入局的氣概。尤其在政治領域,二者竟然是一對矛盾。好在歷史比我們走得更遠,全球化時代的政治不需要單純的詮釋者或單純的實踐者,需要二者的結合,既要解釋世界,又要改造世界。雖然本書是伏案研究的“精神產品”,但我們更願意在未來的歲月里,挺膺入局,做一個眼望星空、腳踏大地的歷史的踐行者。 
是為序。

第一章 現代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既不會獨立地產生於單獨的物質文明,也不可能自發地產生於單獨的精神文明之中,而是這兩者相結合的產物。形象地講,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物質——精神”文明雙輪的聯動主軸。 總體而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必須遵循“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共同發展”的本質要求,物質產生和精神生產都必須通過“人”這個主體而發生作用。政治恰正是對作為“各種社會關係總和”的“人”的全面管理。從巨觀上講,可以分為兩個互為聯繫、不可分割的主要方面:治政領域和行政領域。以治政與行政為核心的政治理論及實踐的發展和積累,即構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政治文明。
一、政治文明是“物質——精神”文明雙輪的主軸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當今人類文明的兩個驅動輪,而政治文明則是其主軸。一般而言,物質文明源於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運用生產資料進行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其核心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精神文明源於精神產品的生產,是人類通過實踐和交往進行的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其核心是交往的不斷擴大。在今天,物質生產的高度發達和全球市場的融合必然帶來精神交往的全球化,不僅僅物質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精神文明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者辯證統一地構成了我們今天的人類社會。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不是自發實現的,是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既然是人類發展的共同規律,那么又如何解釋歷史上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會採取不同的方式發展,而且文明的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我們認為,自有人類社會產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來,人類的能動性體現在連線這兩個輪子的主軸——政治文明——之中。一句話:人類社會發展雖然依賴“物質——精神”文明雙輪動力,但若不能把個體差異如此巨大的“人”組成充滿人類尊嚴和文明原則的人類社會,並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夠自願創造和公平獲得一切可能的“物質——精神”財富,所有的文明成果都是保不住的,一切人類文明前景都只是空想——這就是政治文明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擔當主軸的真正原因。 
(一)從“生產關係”向“交往關係”傾斜 
政治文明不會獨立地產生於單獨的物質文明或單獨的精神文明之上,而是二者相結合的產物。其原因在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必須遵循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是通過人這個主體而發生作用。而政治恰恰是對人這個主體——“各種社會關係總和”的管理。 在現代社會中,以治政和行政為核心,形成了政治和執政的總體框架。治政是國家意志的表達,其操作主體是執政黨,其目標就是“求是”,即能夠制定讓人民民眾自主創造並公平獲得一切“物質——精神”財富的規則和理念;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其操作主體是政府,其目標就是“求實”,即必須保障前述規則能夠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取得實績。治政與行政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和積累,即構成政治文明。應當說,社會形態的差別主要在於政治文明,而由於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政治文明採取的價值尺度的不同,因而出現了完全不同的政治文明。本書的研究重點在於治政領域,即執政黨建設的關鍵環節。 
在生產力極不發達、全球市場尚未形成之前,政治文明集中體現在對於生產關係的調節上,即由當時的經濟形態、所有制關係、交往形式以及由此產生的意識形態所決定。 迄今為止,政治文明產生了三個最重要的價值尺度,即現實生活中執掌政權者用於維繫社會穩定局面的“執政尺度”:一個是以生產資料占有的宗法關係為基礎的等級權力,我們稱之為第一尺度,由此而產生的等級制度是政治文明的初始形態,對生存空間的爭奪是這一政治文明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一個是以物質生產交換的契約關係為基礎的財富權力,我們稱之為第二尺度,由此而產生的階級對立是政治文明的中間形態,對發展機遇的競爭是這一階段政治文明的主要形式。而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全球化時代,政治文明則開始從生產關係向交往關係傾斜,即隨著全球化市場的產生和世界人民頻繁交往的出現,由此產生了政治文明的第三尺度:以人的充分溝通與理解為基礎的“公民志願”,並以尋求天下競和為主要形式。我們認為,在全球化的“初級階段”,由於生產力發展的不均衡、文化和文明的差異等仍將長期存在,因此“第三尺度”的“初級形態”——傳(傳播&傳承&傳統)及傳媒,也就是人們之間“公民志願”的凝結物和等價物仍將長期發揮重要作用。 直到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理想社會,才能夠使人類擺脫“物”的控制,把傳媒還原為“志願”,還原為“交往”。可以這樣說,在現階段及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第三尺度”的內在形態就是公民志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民心向背,而“傳”及傳媒則是其外在形態。今天人類處理國際事務的主流方式是對話與溝通,越來越強調武力征服、財力壓服和權力制服之外的平等、自願協調模式,原因即在於此。而作為人類交往的重要表現形式和現階段的普遍等價物——傳及“傳媒”形態——也才能夠在全球化的今天大行其道。
(二)政治文明史上“執政尺度”的三次轉移 
歷史上的執政尺度發生了三次重大轉移。第一次轉移是從“神意”向“君命”的轉化,即由聽信神的旨意的原始治政轉向聽從集權君主的等級治政。中國古代的皇帝是通過玩弄“君權神授”、“自稱天子”的把戲完成這一次轉移的,而西方社會則在很漫長的時代延續政教合一的格局,其本質也是藉助所謂神權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進行統治。第二次轉移是從“君命”向“資本”的轉向,即由聽從集權君主的等級治政轉向聽從掌握資本的富人的資本治政。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西方的金錢選舉以及人們深惡痛絕的“黑金政治”,都是資本治政的必然產物。第三次轉移是從“資本”向“志本”的轉移,即由聽從掌握資本的富人轉向聽從人民志願的志願治政時代,政治選票、民意反饋、輿論監督和志願行動均是其主要表現形式。 
(三)“以人為本”就是贏得民心、志願參與、平治天下 
中華民族經過近百年的革命、改革與建設的洗禮,已經基本打碎了等級治政的社會基礎。倘若還有人如袁世凱那樣復辟稱帝,一定會被人們認為是痴人說夢。但是資本治政的思想卻充盈其間,“第二尺度”的社會基礎卻還非常厚實,嚮往靠錢去統治他人的大有人在。因此,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目標就是要扭轉由於生產力不發達、社會財富不能充分涌流而帶來的單純由物質利益所決定的治政尺度,把目光轉向人自身的生產,並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之上主動拓展“交往形式本身”(馬克思語)的生產,最終達於“人的解放”,真正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發展。 
當今世界雖然發展還很不平衡,已開發國家和不已開發國家,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間還存在巨大的鴻溝,但作為社會總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社會總財富已經極大的豐富——按照摩根史坦利首席經濟師史蒂芬·羅奇在2003年預測報告中所說的那樣,目前全球年經濟總量為32萬億美元,對於61億的全球人口而言,人均GDP近5000美元,約是我國目前的7倍左右,再加上科學技術的一體化和經濟制度的並軌化,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集團、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生產和交往已經發展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因而使得以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的調整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今天的形勢。轉向調整以全球化背景下公民志願和文化觀念為基礎的交往關係,這才是擺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尤其是政治家面前最現實的問題,也是未來全球化社會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 
(四)“公民志願”成為全球化社會中人與人的最重要的交往尺度 
全新的政治格局不是在競爭的對抗的基礎上產生的“爭”的格局,而是在競存的溝通的基礎上產生的“和”的格局。靠大棒加金元征服世界的霸權政治舊時代即將過去,靠贏得民心志願參與平治天下的新紀元即將開始。 民心向背,天下分合,是迄今為止人類政治文明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二者是同義語,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內在本質而言,另一個是就內在本質的必然結果而言。當我們拋開等級和資本決定我們命運的迷障之後,民心所向,天下大同之理想,終於現出其曙光。可以斷言,人類文明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步入“全球公民社會”,對“公民志願”的科學管理和有效調控已作為最重要的平治天下的方式登上歷史舞台。如何認識它,適應它,駕馭它,則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以“公民志願”為基礎的、以人為本的平等對話和自由溝通將成為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全球化社會中人與人的最重要的交往方式,其價值核心將取代“等級權力”和“資本權力”而成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第三尺度”,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它將引導人類進入政治文明能夠真正順應“民心向背”與“天下分合”的新時代。 如果說“人的解放”是人類文明的終極關懷,那么,以“公民志願”為本則是必由之路,以人為本是其必經之途。只有這樣,政治文明才能帶動整個人類文明達於光明的彼岸——人類歷史發展的洪流,才能在“第三尺度”的天平上重鑄政治文明。

《治政論》評價

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並重
 □王瑞璞
皮鈞、高波所著《治政論》系統地論述了現代政治文明、政治結構與政治功能、民心向背與天下分合等。
綜觀世界政治發展的全局和趨勢,考察中國治政發展的歷史,結合中國執政黨的發展壯大,提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中國是現代中國治政力的發端,“文革”後堅持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現代中國治政力的發展,今天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未來中國治政力的方向。
《治政論》著重闡述了凡是符合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和真正意願,則民心向、國運昌、華夏強。共產黨人為民族獨立、解放、富強拋頭顱、灑熱血的“前赴後繼”不能為一己私利枉國法、失廉恥的“前腐後繼”所扭曲。腐敗和反腐敗關係執政黨的生死存亡。個人力量大於組織力量,組織權威在民眾中喪失,組織效率嚴重低下是執政黨自朽的三個信號。
《治政論》深刻地闡述了只有真正做到始終把握人類文明、進步和發展的前進方向,才真正稱得上政治大國;只有把以公民志願作為治政價值尺度,使以人為本的原則落實到一切細節,才能真正成為治政強黨。《治政論》之基本觀點符合最近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關係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係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的思想。
《治政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述問題,有凝重的歷史感和鮮明的現實感。基本觀點具有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且結構嚴謹、行文流暢,是近年來少見的佳作。
王瑞璞,全國政協委員、博士生導師、原中央黨校副教育長、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來源:人民網
執政力與治政智慧
 ———《治政論》讀後
□吳甘霖
執政力的強弱關係到執政黨的生死存亡。一談強化執政力,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印象是:狠抓落實、一抓到底、決不鬆懈等。但是,《治政論》卻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要強化執政力,從根本上應該強化的是“治政”。
此書把執政力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治政,一是行政。治政是執政黨制定讓人民民眾自主創造並公平獲取一切“物質———精神”財富的規則;行政則是政府受人民和執政黨之託,保證前述規則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取得實績。這樣的分析,讓人耳目一新。
從某種程度上講,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就像一艘大海里的航船,如果方向不對,任何風對它而言都似逆風一樣,缺乏治政的智慧,光有行政方面措施,不僅會有吃力不討好的情況,而且有時還會將一件好事變為壞事。與此相反,假如黨抓好了治政功能,執政力就有了鞏固和提高的根本。
牽牛要牽牛鼻子。抓住了“治政”這個核心,不少以往困擾我們的問題,如以黨代政、黨內民主集中制容易受到破壞等,便找到了解決的鑰匙。執政黨的治政功能一旦到位,一方面會使黨在處理與政府和社會的關係時,不至於越位和錯位;另一方面,又使黨對非行政的治政任務,不至於空位,而當仁不讓地抓起來。
此書有個副題———“制度化時期黨的核心問題研究”,的確超越了一般政治理念的探究。其中的許多觀點,如“執政黨的四大政治危機”、“政黨自朽的三大信號”、“執政黨建設應該完成的三件事情”、“人類政治文明史的第三個執政尺度”、“如何進行結構性反腐敗”等等,都是在制度化時期執政黨自身建設最重要的問題,不僅觀點新穎,而且更提出了許多富有操作性的方法。
這是一本近年難得的政治學新著。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探究了制度化時期黨如何提升執政水平的關鍵。剛剛閉幕的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突出提出如何提升執政力的主題。此書的觀點及操作方法,無疑為如何提升執政力,提供了不少富有建設性的思路。
(吳甘霖,世界青年成功學會副會長、甘霖智慧國際培訓機構理事長、中華生命教育網CEO)
來源:《京華時報》(2004年9月27日第A21版)
大國意識的復興,政治學研究全新的視野
新華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的新書《治政論--制度化時期執政黨建設核心問題研究》,是一本令人激動的政治學著作,這種激動是多年未有的感覺了。書的作者是兩個年輕人,但所表現出來的意識中蘊藏在中國人心中的偉大的復興精神。
本書從人類文明的高度出發,以全新的治政概念為基礎,深刻指出了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之間的關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必須遵循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是通過人這個主體而發生作用。而政治恰恰是對人這個主體——各種社會關係總和的管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當今人類文明的兩個驅動輪,而政治文明則是其主軸。”本書科學地回答了物質文明高度趨同、市場經濟逐步一體化的條件下,各國政治文明千差萬別的根源:“自有人類社會產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來,人類的能動性體現在連線這兩個輪子的主軸——政治文明之中。一句話:人類社會發展雖然依賴‘物質—精神’文明雙輪動力,但若不能把個體差異如此巨大的‘人’組成充滿人類尊嚴和文明原則的人類社會,並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夠自願創造和公平獲得一切可能的“物質--精神”財富,所有的文明成果都是保不住的,一切人類文明前景都只是空想—這就是政治文明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擔當主軸的真正原因。”本書還從三個方面對中國的政治文明進行了定位:“傳統文化為本,學習民心向背與天下分合的在國治理;馬列主義為綱,學習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西方經驗為用,學習市場經濟和法制建設的技術手段。”從科學的角度將這三方面進行了定位。
在縱貫古今、橫跨東西的坐標解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本書的一個重要貢獻。本書抓住了政黨尤其是執政黨這一現代組織的風範代表,闡明了政黨與個人的關係,並深刻指出了執政黨面臨的四大政治危機:偏向、斷層、他換、自朽。提出了政黨自朽的三個信號:個人力量大於組織力量,組織權威在民眾中喪失,組織效率的嚴重低下。發人深思。
歷史是一部充滿正確與謬誤的教科書。當人們試圖看清歷史的時候,有的時候缺少的不僅僅是事實,還缺少合適的尺度。本書在精確解構歷史方面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工具,為政治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視野。
應當說,中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文明傳承不絕且日益煥發青春的大國,不僅僅有豐富的政治思想,更有波瀾壯闊的政治實踐。與美國這樣先有模型後有國家的設計方式不同,中國的政治文明財富太豐富了,最關鍵的工作就是如何去繼承與光大。
值此全球化狂掃一切,市場經濟席捲天下之際,《治政論》的作者能以冷靜的心態、科學的方式研究政治文明與執政黨建設,正是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意識的體現,這才是最值得重視的事情。(洞村)
來源:中青網

治政論圖書信息

作 者:皮鈞,高波
出 版 社:新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9-1
· 版 次:1頁 數:404字 數:300000
· 印刷時間:2004-9-1開 本:紙 張:膠版紙
· 印 次:I S B N:9787501167760包 裝:平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