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畫

農民畫

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多系農民自己製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風格奇特,手法誇張、有東方畢卡索之美譽,其範圍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牆和檐角繪製的吉祥圖畫。現代農民則有在紙面上繪製鄉土氣息很濃的繪畫作品,自五十年代以來,逐漸形成了陝西戶縣、江西永豐、安塞、江蘇邳縣、六合,上海金山等地的農民畫鄉。近年來受到國家相關部門廣泛重視,有些地方農民畫已經被國家文化部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基本信息

永豐農民畫


農民畫農民畫
《永豐農民畫》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永豐是一代文宗歐陽修的故里,也是全國著名的農民畫鄉,30餘年來,有近3000幅農民畫作品在各地展出並獲獎,200餘幅作品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1000餘幅作品被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和個人收藏。近日,記者在永丰采訪,看到許多農民剛扔下鐮刀、鋤頭,便拿起畫筆,在畫紙上抒發對美好生活的熱愛,畫出農民自己的夢想
永豐農民畫植根於悠久的民族、民間藝術傳統的沃土,傾注著勞動人民的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神奇瑰麗的色彩純真質樸的藝術境界,煥發出現代中國民間藝術的獨特光彩。永豐農民畫經歷了誕生、成長和發展三個時期。永豐農民曆來擅長手藝,這裡的木匠、篾匠、漆匠和織女素以精細刻、圖案美麗而享譽四方。也許是傳統文化和優美環境薰陶的緣故吧,永豐農民酷愛作畫,耕作之餘、閒暇之時,往往是放下鋤頭鐮刀便拿起畫筆塗抹,聊以自慰。永豐農民悄然作畫的現象引起了縣文化館的關注為澆開永豐農民畫這朵現代民間藝術奇葩。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至今,永豐農民畫的創作一直沒有間斷過。而且其主動走出去,宣傳自己,展現自己,也從沒有間斷過,並取得了豐碩成果:1988年,永豐縣農民畫作者參加吉安首屆農民繪畫大賽,包攬了一、二、三等獎全部名額;1992年至1995年先後有200餘幅作品在海口和廈門展出;2010年4月,80幅農民畫亮相上海世博會,並應邀在上海中國農民畫村設立長期對外銷售視窗;在2012年10月“喜迎十八大”江西省首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精品展上,永豐縣68幅農民畫作品全部獲獎……
30餘年來,永豐縣有近3000幅農民畫作品在各地展出並獲獎,200餘幅作品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1000餘幅作品被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和個人收藏。
非遺傳承
為了延續和發展農民畫,在民間藝術家和青少年學子之間搭建起展示、互動、發展的平台,該縣文化館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術家解振輝每周三下午在潭城中學授課。授課內容以基本功練習和即興創作為主。該縣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學習、參與農民畫創作,既豐富校園素質教育內容,又有利於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Tocontinueanddevelopthefarmerpaints,setupbetweenthefolkartistsandadolescentstudentsshowinteractivedevelopmentplatform,thecountyculturalcenterhire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inheritancearefolkartistsXieZhenHuieveryWednesdayafternooninlakecitymiddleschoolteachinglecturesisgivenprioritytowithbasicandimprovisethecountybyguidingstudentstounderstandlearningtoparticipateinthefarmerpaints,bothenrichingthecontentofschoolqualityeducation,andtocultivate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inheritance

安塞農民畫

農民畫農民畫
安塞現代民間繪畫是20世紀70年代末在剪紙、刺繡、布玩具、炕圍畫等眾多民間藝術形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民間藝術形式。它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造型、技巧、色彩以及現代繪畫意識摻揉變化的藝術形態。安塞農民畫注重表現意境的神態。不單一強調構圖、透視、光度、人物比例等,首先反映的是自己的感情,把現實美與理想美巧妙地結合起來,構想奇特,誇張大膽,意境歡快,神態生動。繪畫顏色非常強烈、明快、和諧、鮮,基調和情緒健康樸實,昂揚向上,內容充實,意境崇高。構圖上以情為主、以意為主、以神為美,抽象、誇張、簡練、浪漫,作品多剛柔虛實、蒼勁厚潤、粗獷細膩,變化豐富,古樸沉穩而不浮誇,清新濃艷而不失典雅。外國專家讚嘆中國農民畫在表現手法上比畢卡索還畢卡索。
1981年,安塞農民畫54幅在中國美術館展出。1982年,安塞農民畫7幅在法國獨立沙龍展覽。1985年,10幅作品赴法展出。《人民畫報》《人民日報》都曾專版介紹安塞農民畫。1988年全國農民書畫大獎賽上,薛玉琴《牛頭》獲一等獎,高金愛《伏虎》獲二等獎,白鳳蘭《毛野人》、曹佃祥《十二生肖》、張芝蘭《毛猴抽菸》獲三等獎。1992年,李福愛的《春播》、常振芳的《牛群》獲全國民族文化博覽會一等獎,馬國玉的《鄉情》、張鳳蘭的《養蠶》獲二等獎。1993年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展上,張鳳蘭的《架牛》、薛玉琴的《牛頭》、李秀芳的《端午節》等作品獲獎。高金愛被陝西省文化廳授予“農民藝術家’’稱號,當選為陝西省農民畫協會副主席。21歲的安塞姑娘馬國玉被吸收為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並被定為年齡最小的民間藝術家載入紀錄。

東豐農民畫

農民畫農民畫
吉林東豐縣與上海金山區、陝西戶縣並稱為我國三大農民畫之鄉。東豐一帶的農民喜好畫畫,冬天地里幹不了活,閒得慌便找來五顏六色的紙,畫些花草或是小動物。最初是幾個人悄悄地畫,後來大家見有趣便跟著學。如今,東豐農民畫日臻成熟,先後湧現出了1200多位業餘作者。
東豐農民畫飽蘸著濃郁的北國風情,色彩鮮艷奪目,裝飾性極強。它不似學院派的作品那樣講究技法,而重在表現生活的真實。像《責任田》、《村頭舞會》、《東北大秧歌》、《馴獸》等作品,光看標題你就可以想到其中所表現的內容。作者們往往用質樸的筆觸,將這些生活的場景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正如美學家王朝聞所言:“這些農民畫雖土氣十足卻有相當的藝術魅力。”
早年,東豐農民畫純屬消遣之作,後來名聲越來越大,199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畫展。從那時起,農民們嘗試著把作品打入市場。如今,東豐縣有30多位農民畫專職繪製者,每年有2萬餘件作品外銷至美國、日本、韓國等地,效益好一些的每戶僅此一項年收入2萬到3萬元。這一隊伍還在不斷壯大,繪畫業成了東豐縣別具一格的新興產業。

日照農民畫

日照農民畫興起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與上海金山、陝西戶縣,並稱為中國“三大農民畫鄉”。1988年,日
照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6年4月10日,日照農民畫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山東省農民畫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惟一代表。
近半個世紀以來,日照農民畫創作作品數千件,其中100多件在全國展覽中獲獎,80餘件被國家收藏,另有300餘件被文化部作為對外交流項目帶到國外展出。作品洋溢著濃郁的鄉俗鄉韻,給人以強烈的美學享受。春耕秋收、打井修渠、養雞養鴨、採桑捕魚、休閒娛樂等生活與勞作場面,在農民的畫筆下顯得活龍活現,手法大膽,色彩感強烈,情感真摯。

舞陽農民畫

農民畫農民畫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和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作為全國文化先進縣,舞陽文化底蘊深厚,藝術繁榮,孕育了一大批享有盛譽的農民畫作家。這裡的農民畫以獨特的風格蜚聲海內外,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舞陽農民畫在經歷了10年左右的低潮後,當地一些畫界的領軍人物開始重新思考農民畫的出路。5月15日,舞陽農民畫院院長連瑞卿牽頭,召集當地數十名農民畫作者,組成創作骨幹培訓班每月定期進行培訓。同時,受邀前來的還有舞陽農民畫的創始人張耀先、王文浩等老前輩,為後來者講述並描繪了該畫種的起源、發展歷程及今後發展方向和藍圖。從中,我們或許會更加清晰地認識舞陽農民畫這一極富地域特色的藝術奇葩。
舞陽農民畫產生於1958年狂熱的“大躍進”時代。為配合當時的生產運動,全國上下興起壁畫熱潮,“人人做詩人,個個當畫家”的口號風靡一時。當時的農民一手拿鋤頭,一手執畫,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用最簡單的圖案表現出來。這就使得當時的繪畫作品普遍存在著烏托邦式的狂想和政治功利主義的痕跡,同時又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表達人類改造自然的勇氣和力量。在創作形式上,多用漫畫式的誇張表現手法。由於這是一個全國性的運動,許多美術工作者樂此不疲,“詩畫滿牆”是最好的證明。
進入上個世紀60年代,一些特別優秀的美術工作者脫穎而出,他們把以牆壁為載體的壁畫,轉變成以紙張為依託的藝術形式,農民畫這一新的藝術形態開始萌芽、生長。繪畫題材也由“大豐收”向表現農村現實生活過渡,如摘棉花、打井等。由於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農民,“農民畫”的叫法也就由此而來,寓意為“農民畫的畫兒”——畫風淳樸,帶有泥土的芬芳。

戶縣農民畫

中國西安,舉世聞名的古都,她以數千年的歷史文明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碑林、還有巍峨的古城牆,無一不在告訴人們一個個神奇而古老的傳說。
在西安西南三十八公里處,有一個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的縣城---戶縣,她以其絢麗多彩的農民畫藝術為西安這座古老的都市又抹上了濃重的一筆。
戶縣,一個人口只有五十萬的西安市郊縣,現在人們習慣稱她為畫鄉,不僅僅是因為戶縣地方風景美麗如畫,更是因為戶縣這個地方幾乎人人都愛畫畫,而且大部分畫畫的都是農民,他們不僅僅畫,而且畫出了名堂,農民畫走出了西安,走出了陝西,走出了國門,走向了國際。
在戶縣,一提起農民畫,人們就會想起李鳳蘭、劉志德、雒志儉、還有樊志華、劉知貴和王景龍等。在他們的帶領下,戶縣湧現出了二千多名較專業的農民畫作家,他們一手拿著鋤頭,一手拿著畫筆,勾勒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他們畫土地、畫莊稼,畫他們的豬狗牛羊,還有他們的農家小院,他們的生活!
農民,在一些人眼裡好像就是落後和愚昧的代名詞。一說到他們,首先想到的是黑黑的臉龐、長滿老繭的雙手、不修邊幅的衣著,很難將他們和繪畫藝術聯繫起來,但是如果誰還那樣想像農民畫,還那樣想像戶縣農
民畫作家,那么您就錯了!只有您親眼看過以後,您才能真正感受到戶縣農民畫的迷人魅力,真正領略到戶縣農民畫作家的風采!
戶縣農民畫孕育於傳統的剪紙、刺繡等民間藝術,誕生於50年代,從70年代開始,不斷的提高、創新、升華、成熟,逐步走出戶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農民畫鄉之一,被視為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的典型。1988年,戶縣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六合農民畫

農民畫農民畫
地處江淮流域,因區劃調整2000年3月由原冶山鎮、四合鄉、東王鄉合併而成,歷史上農民習慣受到吳楚文化影響,民間盛行刻木剪紙、灶頭畫、中堂畫、刺繡等。
1976年,原四合鄉成立了一個民間美術愛好者小組,進行比較系統的創作輔導。之後民間美術隊伍不斷擴大。1985年5月5日,鄉文化站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美術創作培訓班,參加人數86人,創作作品80多幅。在此基礎上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農民畫協會,聘請原江蘇省書畫協會秘書長田原先生人任名譽會長,市美協主席黃丕謨先生任顧問,並正常開展培訓和創作活動。當年九月在六合縣城舉辦了第一次畫展。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華君武參觀了畫展,中顧委員委員江渭清親臨畫展並題詞祝賀。1986年2月,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了四合農民畫展。1988年1月、1989年9月和1989年10月,分別應邀赴美國聖路易斯、北京懷柔縣“國際衛生組織亞太地區農村衛生工作研討會”和日本名古屋展出。1993年2月16日王林山先生個人農民畫展在江蘇美術館成功展出。
國內外多家報刊、電台、電視台、美術出版單位等,分別從不同角度刊登、介紹四合農民畫。江蘇電視台、南京電視台曾數度為四合農民畫精心製作專題片。日本的《國際交流》雜誌選用農民畫作為封面,並出版了兩千冊《中國南京農民畫》專集。
到目前為止,四合農民畫已創作作品1000餘幅,論文多篇。在國內外參加不同規模的展覽30多次。在國內外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100多件次。獲得市級以上獎勵近40個,有15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單位收藏。此外,先後接待國內外來訪、參觀者500餘次1萬多人。
1988年2月,六合縣因四合農民畫而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8年12月,冶山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四合農民畫,在風格上既有江南水鄉的秀麗委婉,又有淮北平原的粗獷豪放和質樸;在題材上,有的取材於古老的民間習俗、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富有時代氣息的農村生活和對未來的憧憬;在手法上,以農民獨創的繪畫語言,講情不講理,構圖不受空間和時間的束縛,色彩不受自然真實的局限,形體不受常規比例的制約,大膽地運用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形成了虛中見實、土中見雅、拙中見美、民族風格鮮明、鄉土氣息濃郁的風格。骨幹作者有王林山、繆華俊、張國良、王金鳳、丁廣華、胡斌等。

金山農民畫

金山農民畫是在江南民間藝術土壤中滋生出來的一棵新苗。她以江南鄉土藝術為契機,合著生活的脈搏,
集眾人之智慧,發人本之創造,在輔導老師的開掘、專家的幫助、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於七十年代末創立了我國現代民間繪畫的新風格,受到中外專家們的肯定和廣大觀眾的厚愛。
金山農民畫源自古老的江南民間藝術,以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為主要題材,融合刺繡、剪紙、藍印花布、灶頭壁畫、雕塑、漆繪等民間藝術表現手法,運用大膽的藝術誇張和強烈的色彩反差,以拙勝巧。
不少專業人士認為,金山農民畫看似土氣,其實包含著很多“前衛的東西”。金山區文廣局的劉傑介紹說:“金山農民畫不受透視原理約束,畫魚塘,按傳統西洋畫技法,只能畫出透視之下的邊沿。但農民畫卻把底也翻上來,這一翻就無形中暗合了西方現代畫家的創新之處,所以能夠引起國外人士的興趣。”
楓涇是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早在1963年,楓圍公社勝利大隊(今楓涇鎮中洪村)陳富林等一批農民受民族、民間傳統造型藝術的啟發,將民間印染、刺繡、木雕、灶壁畫等古老藝術巧妙地運用到繪畫中,生動展現了江南農村的生活習俗和勞動場景。這可能是最早的農民畫。1980年4月,由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辦的《上海金山農民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轟動京城。從此,金山農民畫走出國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國內外記者紛紛來金山採訪,僅中洪村就湧現出了陳富林、曹秀文等一大批優秀農民畫家。

龍門農民畫

龍門農民畫創作活動有近30年的歷史,曾在廣州、西安、北京、上海、長春等國內大都市展出,也曾到美國、日本、瑞典、挪威等國家和香港地區舉辦展覽,100多張作品在國內外刊物發表,48張獲省以上美術獎,外賓購龍門農民畫4500多張,龍門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龍門農民畫從1972年開始創作活動。七十年代農民畫作者滿懷豪情繪畫家鄉發展變化的牆報畫、生活
畫、勞動畫;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人們的喜悅心情的反映,以鄉土風情、傳統民間習俗為主題的作品《瑞獅賀歲》、《賽龍舟》等;再到九十年代以後,龍門農民畫家基於對“南蠻文化”的思考,創作的《舞火狗》、《五穀之神》等作品,龍門農民畫的獨特風格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演變、創新、發展
1988年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98年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農民畫藝術)之鄉”。

秀洲農民畫

一群沒有經過專業學習的農民,憑藉他們的業餘愛好、生活感受和對繪畫藝術的追求,創作出一幅幅反映現代農村生活、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水粉畫。有人叫它“農民畫”,有人稱其為“現代民間繪畫”,也有人管它叫“鄉土風俗畫”。這些畫幾度跨出國門,成為對外交流的使者,驚艷世界;它幾度被國家美術館收藏,成為中國優秀美術作品的一員。這就是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農民創作的“農民畫”。
秀洲農民畫充分抒發了作者對江南水鄉農民勞動的讚美,對火熱生活的謳歌,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展現了當代農民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26年來,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共創作農民畫作品3000多幅,入選全國各種展覽800多幅,獲獎200多幅次,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浙江省群藝館等單位和國際友人收藏140多幅,並先後出版了《秀洲農民畫》、《田園藝術》、《秀洲兒童畫冊》、《洛東兒童畫》、《水鄉童謠》等作品集。同時,在澳大利亞、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等13個國家舉辦展覽,有3000多幅作品在海外展出,得到了國際友人的廣泛讚譽,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新景觀。

綏稜農民畫

黑龍江省綏稜縣民間繪畫藝術形式,誕生於北大荒,以農民的生產和勞動為主,藝術獨立,風格獨特,畫面不講究透視法則和三度空間,擅用平面構圖、多點觀察,追求飽滿、協調、變異、和諧的效果。屬原生態的民間藝術,為研究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提供了標本。綏稜縣被譽為繼戶縣之後又一個農民畫縣。
綏稜農民畫來源於民間,它的產生和發展根植於北大荒獨特的地理環境。綏稜縣地處半山區,使用木材方便,早在20世紀40年代,家家在打制箱櫃後,都習慣找來當地的“名”畫匠,在柜上畫木紋、四季花,寫福字,也有少量的寫吉利話。發展到後來的立櫃、炕櫃、高低櫃、書櫥、碗架子,都要畫上畫,又增添了山水、花鳥作品,這些畫匠便是當時的農民畫作者,成為綏稜農民畫的雛形。
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原生態的創作在內容形式上也不斷發展、創新,作品大多反映農民的生產與勞動,創作者通過自我抒發,寄託理想,再通過形象達意的創作,感染人打動人。
綏稜農民畫設色大膽、色彩明快,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藝術特色。農民畫創作者兼收並蓄積極汲取了民間剪紙、民間刺繡、木板年畫、鬥神等其它姊妹藝術的技法和形式,並逐漸形成了獨特民間藝術風格。1990年,40多幅綏稜農民畫作品被外商購買收藏。
綏稜縣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2008年,又被評為“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9年3月,“綏稜農民畫”被評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隆德農民畫

農民畫是隆德畫苑中的一朵奇葩,1988年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對外開項目之一,人民出版社《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概況叢書·塞上江南》一書,以“淳樸清新的隆德農民畫”為題,向全國做了介紹。中央電視台攝製了《寧夏隆德民間藝術巡禮》進行宣傳。有300餘幅作品在國內外展出,9幅作品被中央美術館收藏;3幅作品入選《中國農民畫冊》。農村婦女王玉秀創作的農民畫《馬社火》於1981年在“全國首屆農民畫展”中獲一等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並出國展出,《戲劇人物》在全國“95萬博杯藝術之鄉”藝術精品展示大賽中獲二等獎,農民畫家靳守恭榮獲文化部授予的“農民畫開拓者”稱號。
附圖
1、第二屆黑龍江農民畫雙年展金獎作品:作品:牧歌——餵鵝作者:陳小會(綏稜)
2、第二屆黑龍江農民畫雙年展金獎作品:作品:市之潮作者:崔亞娟(綏稜)
參考資料

中國傳統技藝盤點

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國功夫 |剪紙| 針灸 | 按摩 | 中藥 | 茶道 | 刺繡 | 陶藝 | 年畫 | 皮影戲 | 泥塑 | 木刻 | 木雕 | 舞龍 | 戲曲[中國傳統戲劇] | 貼金 | 印染 | 織錦 | 緙絲 | 麵塑 | 木偶戲 | 刻紙 | 剪貼畫 | 刻葫蘆 | 鐵畫 | 石刻線畫 | 玉雕 | 木雕 | 石雕 | 磚雕 | 農民畫 | 竹編 | 漆器 | 紙紮 | 彩燈 | 中國瓷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