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農民畫

宜君農民畫宜君農民畫
宜君乃偏僻小縣,鮮為人知。宜君農民畫卻以其濃郁的黃土高原民俗風情,原始狀態的山水風光,叫人猜不透的古老意識而震動華夏畫壇,使宜君縣在國內外有了名氣。專家學者們感嘆道:這真是一塊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神秘尋蹤

由於黃土高原的特定環境和歷史條件,形成了宜君勞動人民淳樸、憨厚的北方農民氣質。同時,也形成了他們特殊的審美情趣。在其藝術作品中便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古樸粗獷、耐人尋味的藝術風格。如董蓮英畫的《春耕圖》,粗獷、簡約的線條布局,真像東漢畫像石一般的古樸淳厚。再如三頭六臂的佛像,早在唐代壁畫、佛龕中就出現了。王秀清畫的《放馬圖》,把幾匹吃草的馬都畫成了兩個頭,把牧馬的孩子畫成一頭三臉。還有孟潤鳳的《放牛》、馮秀榮的《摘桃》、田亞麗《放羊》等,都有這種多頭多面的畫法。這種“雙頭馬”、“多面人”當然不能說作者是因襲佛像的結果,但作為盛唐時的玉華宮所在地,作為魏唐石窟眾多的僻壤小縣,也不能說沒有影響。這種藝術手法無疑是中華民族審美經驗和藝術傳統在新時代民間藝術活動中的天然繼承和體現。

宜君農民畫宜君農民畫
宜君農民畫還吸取了剪紙造型的表現手法。在宜君農村,自古以來,剪紙藝術就廣為流傳,而且很普及。特別是女人、老人和孩子皆會,世代相傳。每逢過年過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剪貼窗花。人們剪得最多的是《抓髻娃娃》、《娃娃系葫蘆》、《魚戲蓮》、《吉慶有餘》、《福壽圖》,以及虎、牛、羊、豬、雞、狗、兔等受人喜愛的動物。這也為今天的宜君農民畫奠定了基礎。許多人作畫時,在宣紙上將剪紙圖樣勾出輪廓,塗上自己喜愛的顏色,最後用墨勾出主要線條,就成為一幅畫。
宜君地處渭北旱原、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結合部。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歷經了新舊石器時代和春秋戰略、魏、唐、宋幾個文化發展高潮時期。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形成了人們特殊的審美情趣,宜君農民畫這一特殊環境的特殊藝術表現形式應運而生。
宜君民間藝人在傳統剪紙藝術的基礎上,通過畫的形式,表現宜君乃至黃土高原風土人情為主題的一種繪畫藝術。自然、古樸、粗獷的繪畫風格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中華藝術園林增添了異彩。
宜君農民畫的獨特的藝術想像,超空間的藝術構思匪夷所思;隔著果皮你可以看到核肉的形狀;可以看到不停地擺動著頭吃草的馬。神奇而真實可信,超越現實卻又寓意深刻。靜與動的結合使你嘆為觀止,很難相信“中國有千萬個畢卡索、馬蒂斯”竟生長在宜君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線條明快,色彩鮮艷,剪紙式的構思,壁畫式的描刻。用色以傳統的刺繡為基調,大紅大綠,黑白相間,隨心點綴。一片樹葉可以塗朋中顏色,衣服著色不分男女老少,紅紅綠綠,五顏六色,艷而不俗,恰到好處。每幅畫都給人以熱烈明快、奮進向上的藝術感受。1987年進京展出,震動了中國畫壇,“宜君農民畫畫出了民族魂”

風格特色

我國有很多農民畫鄉,比較有名的如上海金山縣和我省的戶縣等。而宜君農民畫既不同於金山農民畫,也不同於戶縣農民畫,她有自己獨具的風格和特色。所以,宜君農民畫從黃土高原的山窩裡一走出來,就被譽為“異軍突起”。

宜君農民畫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她的多維空間。作者作畫時,超出了常規的三度空間範圍,還創造了時間和感情的空間。如《放馬圖》,作者是這樣解釋的:因為馬正在急著吃草,頭就會不停地擺動,這邊啃幾口,那邊啃幾口,好像多長了個頭;放馬的孩子周圍都是馬,得來迴轉動著臉去照看四面八方,所以就不能只畫出一個方向。在這種形象思維支配下,就畫出了雙頭馬、三面人。就畫本身來說,似乎超越了現實,但她的寓意卻是深刻真實的。這樣畫把動物畫活畫神了,不僅使人強烈感受到浪漫主義和神奇的藝術形象,而且把靜與動奇妙地結合反映出來了,靜(畫面)中有動,動寓靜中。

宜君農民畫宜君農民畫
宜君農民畫線條明快,色彩鮮艷。用色以傳統的刺繡為基調,大紅大綠,黑白相間,隨心點綴。如在一片樹葉上可塗幾種顏色,衣服著色不分男女老少,紅紅綠綠,五顏六色。作畫多用大紅、黑、藍、綠、桔紅為底色。由於作品艷而不俗,恰到好處,所以,每幅畫都給人以熱烈、明快、奮進向上的藝術感受。

農民畫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她源於農村,表現農村,處處反映了農村的生活。從宜君農民畫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陝北高原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和農事活動等。

宜君農民畫的風格特色在國內畫壇是一個創舉。許多畫作與西方著名畫家畢卡索、馬蒂斯的現代繪畫十分相似。所以,當她在京展出時,畫家、學者驚嘆“中國有千萬個畢卡索、馬蒂斯”。宜君農民畫確有與西歐現代畫派宗祖畢卡索相通的地方,但並非受畢卡索作品的影響,而是我國民族土壤里產生的。對於名聲赫赫的畢卡索和馬蒂斯,國內外美術界可謂無人不知。但宜君農村的土畫家們不僅不知其為何人,也從未見過他們的畫,一點也談不上受影響和對其模仿。他們繼承的是早在漢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創造出來的民間傳統表現手法。這比西方的畢卡索要早出兩千多年。正因為如此,宜君農民畫才被人稱作“黃土高原的山菊花”、“民族畫壇上的一枝奇葩”。

蜚聲中外

宜君農民畫受到專家、學者交口稱讚和高度評價。阿根廷油畫家格格瓦利題詞說:“這些美麗的農民畫,反映了聰明和智慧。”宜君農民畫在多次展覽中,都引起過少有的轟動。1979、1981年,有110幅畫兩次在西安展出,受到美術界的好評。1981年2月、1983年10月,選送60多幅作品兩次參加了中國農民畫展。其中《回娘家》和《春耕》兩幅畫受到文化部、中國美協的嘉獎。1983年12月至1984年12月,我國先後在美國舊金山、挪威、瑞典、法國巴黎等地舉辦中國農民畫展,其中有9幅宜君農民畫名作隨展。1985年,陝西省美術家畫廊舉辦宜君農民畫展,一次展出作品80餘幅。隨後,中國美術館在京舉辦宜君農民畫展,展出作品達128幅。展出期間,美術界專門召開了理論研討會,70多人參加。我國美術界專家、著名學者吳作人、華君武、古元、常書鴻等人出席並題詞。先後有21幅名作被中國美術館和中央美院收藏。

宜君農民畫作者輩出,從1957年至今,已有幾百個作者芳名見諸報端,名畫紛呈。《回娘家》和《春耕》兩幅畫受到文化部、中國美協的嘉獎。曾先後在美國舊金山、挪威、瑞典、法國、巴黎等地展出。其中王秀清的《放馬》、孟潤鳳的《曬核桃》等16幅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並載入史冊。受到專家、學者的交口稱讚和高度評價。被稱作“黃土高原的山菊花”,“民族畫壇上的一支奇葩”
1988年宜君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