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農民畫

龍門農民畫

龍門農民畫創作活動有近30年的歷史,曾在廣州、西安、北京、上海、長春等國內大都市展出,也曾到美國、日本、瑞典、挪威等國家和香港地區舉辦展覽,100多張作品在國內外刊物發表,48張獲省以上美術獎,外賓購龍門農民畫4500多張,龍門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龍門農民畫

龍門農民畫創作活動有近30年的歷史,曾在廣州西安北京上海長春等國內大都市展出,也曾到美國、

《同心協力》《同心協力》

日本、瑞典、挪威等國家和香港地區舉辦展覽,100多張作品在國內外刊物發表,48張獲省以上美術獎,外賓購龍門農民畫4500多張,龍門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龍門是廣東省的一個傳統農業縣,農民畫藝人多身居農村,沒有上過正規學校的農民從家鄉的山山水水中汲取養分,以艷麗的色彩和熱鬧的畫面來描繪農村多姿多彩的生活。龍門農民畫和別的畫鄉農民畫一樣,具有天真、率真、樸直的濃郁鄉土氣息,同時又富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嶺南特色非常明顯,內容與畫風在融合了現實主義特色之外又極具浪漫主義色彩。他們結合水墨畫、水彩畫、油畫的表現形式,借鑑傳統的民間刺繡、木雕、

龍門農民畫龍門農民畫

剪紙等藝術手法進行創作,同時大膽運用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表現對自然、風俗、生活、勞動、愛情、社會的思考。這種別具一格的表現手法和具有抽象風格及民間審美情趣的繪畫技法,使龍門農民畫成為現代民間繪畫門類中的一個獨有畫種。近年來,龍門農民畫先後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展出,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推廣效果。今年以來,龍門農民畫先後在在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省運會、首屆全國農民繪畫展和上海世博會等場合進行了展示,接下來還會走進廣州亞運會。據悉,當地縣政府目前正大力培育農民畫創作人才,接下來將推動龍門農民畫產業與當地旅遊業的聯姻,促進龍門農民畫產業發展,推廣當地農村文化藝術。

起源

1972年,中華大地興起用工人畫、戰士畫、農民畫進行政治宣傳。當時的龍門縣文化館館員譚池發等人組織了一批農村青年下鄉畫畫,當時畫的內容是農業學大寨成果等政治題材。龍門縣不少農民本身就具備一定的繪畫基礎,不少民間藝人也從事這種創作,而且還有一批廣州來的下鄉知青也幫著畫,他們的參與不但使這些農民畫增添了文化內涵,同時通過他們的宣傳,龍門農民畫得到了廣東省群藝館的讚許,廣東省和廣州市群藝館也派了一些專家來指導。經過不斷實踐和總結後,龍門農民畫吸納了版畫、楊柳青、工筆畫、年畫等藝術手法,漸漸走向成熟。
上世紀80年代,通過學者、教授總結,農民畫被概括出這樣的特點:採用單線平圖和變形誇張的手法,突破時間空間限制,色彩濃烈,反映農村生產生活。
龍門農民畫這種拙樸純真的民間藝術,在神州大地的藝術園地里慢慢開放。惠州龍門與上海金山、陝西戶縣被並稱為“中國三大民間繪畫之鄉”。

特點

龍門農民畫以濃墨重彩渲染人們豐富多彩的勞動和生活,以節慶喜事、特色民俗、田間勞動為主要題材,深刻反映出當地“南蠻文化”的風采和人民民眾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和社會的思考及理解。如《慶新春》、《五穀之神》、《相親》等作品,鄉土氣息躍然紙上,生命之歌蕩氣迥腸,觀之美不勝收,讓人遐想翩翩,

發展歷程

龍門農民畫從1972年開始創作活動。七十年代農民畫作者滿懷豪情繪畫家鄉發展變化的牆報畫、生活畫、勞動畫;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人們的喜悅心情的反映,以鄉土風情、傳統民間習俗為主題的作品《瑞獅賀歲》、《賽龍舟》等;再到九十年代以後,龍門農民畫家基於對“南蠻文化”的思考,創作的《舞火狗》、《五穀之神》等作品,龍門農民畫的獨特風格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演變、創新、發展。1988年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98年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農民畫藝術)之鄉”。

龍門農民畫歷程

七十年代的農民畫——農民畫的畫。描繪的內容是配合中心工作宣傳。八十年代以後的農民畫——吸收繼承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描繪鄉土風情、民間習俗的“現代民間繪畫”。富有傳統民間藝術特色的農民畫,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是繪畫門類中的一個新畫種,也是距別於其他畫種的顯著特點。龍門農民畫著重表現南國地域傳統民俗文化,1989年以後又創作了一批追尋“南蠻文化”痕跡,是具有獨特抽象風格的農民畫,這是與其他畫鄉農民畫的距別所在。九十年代以後,香港一些客戶來龍門購農民畫,經過多年的交易,一些具有中國民間節日和喜慶習俗的農民畫,特別受歡迎。為了畫組的生存和保證開展農民畫活動所需的經費,創作了一批形象優美、色彩艷麗、畫面熱鬧的“民俗畫”。這種畫法也得上級文化部門的認同,《娶新娘》、《飲蜜》獲在上海舉辦的“迎農運、全國農民書畫大賽”二等獎、三等獎,《改革春風遍城鄉、村鎮繁榮百業昌》等6張農民畫分別獲“廣東省《農民道德歌》書畫大賽”一、二、三、優秀獎。譚池發寫的論文《淺談龍門農民畫的藝術特色和蘊含的情趣》獲廣東省民眾文化論文一等獎。《充分表現南國地域傳統民俗文化的龍門農民畫》獲99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理論研討會論文三等獎。

出路

學習先進經驗開闢銷售新路
雖然龍門農民畫在拓展市場時遇到了很多的阻力和困難,但是這並沒有打消龍門人要將龍門農民畫推廣出去的決心。廖海華說:“我們既沒有雄厚的資金,也沒有靠近上海那樣的對外視窗優勢,所以我們只能是從他們身上找到值得借鑑的地方,然後開闢新的銷售路子。”現在由惠州龍門興運有限公司建設的中國龍門農民畫產業園區如火如荼建設中,作為一個大的文化產業項目,其市場運作方式值得期待,它的運作或許將為龍門農民畫的市場發展奠定一個歷史性平台。

爭論

是保持精品還是批量生產
據譚池發的弟子、龍門農民畫協會會長陳權樞介紹,上世紀70年代的農民畫,只是停留在政治宣傳工具上,根本談不上市場化、產業化的問題。從1984年譚池發組建農民畫創作組開始,到上世紀90年代,農民畫僅用來展覽,銷售量很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90年代政府組織了一批農民畫到香港、日本、挪威等地去展出,當時就有一些客戶上門訂畫,一個月能售出100多幅。“當時覺得農民畫能養活畫工、畫師,但嚴格來說,沒有形成產業。”陳權樞說。
“鼻祖”譚池發不主張產業化在當時,關於農民畫要不要進行市場化、產業化爭論一直沒有停止。據陳權樞介紹,譚池發是不主張走市場化、產業化之路的,譚池發認為,農民畫一旦批量生產後,就成了流水作業,幾個人畫一張,不同風格的畫師參與創作,不能保持畫師的風格;產業化的另一個可能就是畫師畫工們追求數量和產值,從而忽視畫的質量。
上世紀80年代時,有人去廣州畫廊買農民畫,同樣規格的畫,龍門的能賣300元一幅,而陝西的只需60元一幅。這讓譚池發等人更加堅定否定農民畫走產業化道路,他們經常強調要畫出精品,畫出有價值的作品,堅定地走精品發展之路。

龍門農民畫從畫室艱難走向市場

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龍門農民畫一直名聲在外,1988年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與上海金山、陝西戶縣並稱為“中國三大民間繪畫之鄉”。但龍門農民畫的市場化及產業化程度卻與他的名氣極不相符:2007年戶縣農民畫及其相關產業年產值超過2000多萬元,金山農民畫產業園產值達到5億元,而2008年龍門農民畫產值還不足1000萬元,與前兩者相差甚遠。知恥而後勇,龍門農民畫如何奮起直追,在市場化、產業化上突圍?請看本報今日“產經新聞”欄目對龍門農民畫產業之路的探討性報導。
“說到農民畫市場化、產業化,開始時許多人都不贊同,就連已故的龍門農民畫‘鼻祖’譚池發曾經也不贊成走市場化、產業化之路。龍門農民畫市場化、產業化起步較慢主要是受傳統觀念羈絆。”分管農民畫的龍門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廖海華感慨地說。據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有人到廣州的畫廊買農民畫,同樣規格的農民畫,龍門的能賣300元一幅,而陝西的只能賣60元一幅。這些表現堅定了譚池發等人要讓農民畫走精品發展之路。
到了2007年,龍門農民畫的年產值遠遠落後於上海金山和陝西戶縣,這讓龍門人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們再不奮起直追,會被甩得更遠。”

文化與旅遊聯姻促進龍門農民畫產業發展

“龍門農民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秀的傳統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代表性人物,而且其產業化發展已經走在全國的前列。”夏潮表示,文化與旅遊聯姻,大大促進了龍門農民畫產業發展。
龍門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慧紅介紹說,近年來,龍門縣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積極開拓文化市場,狠抓文化產業發展,注重打造特色文化產業,並注重將農民畫等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當地旅遊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實現旅遊與文化聯姻,推動產業共贏發展。
據了解,為促進龍門農民畫產業與旅遊業同步發展,龍門縣明確提出把特色文化產業(龍門農民畫)與旅遊業實行“捆綁式”發展。2007年,該縣成功策劃和實施了嘉義莊村與國家4A級旅遊企業南崑山溫泉大觀園的村企合作,把嘉義莊建成集商貿、旅遊、休閒、作畫、觀光為一體的農民畫村,全村近三分之二農戶在畫村建設中增加了收入。2008年,該縣又與縣內多家知名旅遊景區合作,建立農民畫銷售點。藉助旅遊區強大的人氣,龍門農民畫銷售量穩步增長。2009年,龍門農民畫的年產值已經上升到1000多萬元。
目前,龍門縣又提出了打造三十里特色文化旅遊長廊的構想,並將其列入縣重點建設項目。在這一文化帶上,該縣已經成功引資1.5億元建設龍門農民畫產業園。

龍門農民畫比其他地區農民畫更具普遍意義

“龍門農民畫不造作,也沒有現在的浮躁心理。它畫的是自己的生活。龍門農民畫是廣東生活的寫照。通過農民畫家的作品,我們看到這個地方農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馬新林指出,這次全國農民繪畫展能夠把龍門農民畫作為一個重要的案例推出,不僅是因為新時期當地政府、宣傳部門對農民畫給了更大的文化關照和更多的人文關懷,而且因為它比其他地區的農民畫更具普遍意義。
去年8月,馬新林一行在開展全國農民畫調研時專程到龍門。他發現,在高檔的文化場所、休閒場所、政府辦公場所等都有龍門農民畫。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深深地被這個地方的藝術氛圍包圍和感染。
“農民畫是農民自己的心裡話,越淳樸、越真誠就越能打動人。”馬新林認為,適當的專家輔導是必要的,但是這種輔導應該有限,專家專家不應在思維方式上過度地影響農民畫家。他還表示將與美術界人士一同持續關照龍門農民畫等全國農民畫的發展。

廣東龍門被選入全國10大代表性畫鄉

據了解,廣東龍門被選入全國10大代表性畫鄉。另外,入選的9件龍門農民畫作品也同時在“農民畫時代”展區進行展示。因此,觀眾在現場除了可以欣賞到龍門農民畫的優秀作品之外,還可以了解農民畫鄉從起步到發展到成熟的發展脈絡,並且能夠看到農民畫鄉自主開發的藝術衍生產品。
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展覽組委會主任夏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龍門農民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秀的傳統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代表性人物,而且其產業化發展已經走在全國的前列。他希望,龍門農民畫要繼續加大宣傳推廣的力度,不僅要走進“奧運”和“世博”,還要走向世界。
受邀出席本次開幕式和研討會的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王魯湘認為,龍門農民畫作為全國10大具有代表性的畫鄉之一,是南國農民畫的代表,體現了嶺南文化特色。其發展成就和藝術價值得到了肯定。
在展覽開幕當天,色彩鮮艷、富有嶺南地域特色的龍門農民畫吸引了眾多觀眾和媒體的關注。其它地區的畫家們也來一睹它的風采。“我們歡迎龍門的農民畫家進駐到中國農民畫村來。”全國“三八”紅旗手、上海金山農民畫傳承人曹秀文在展覽現場熱情地向龍門農民畫家發出邀請。

龍門縣簡介

龍門縣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東南與河源市、博羅縣接壤,西南與從化市,增城市毗鄰,北與新豐縣相連。總面積2058平方千米(《簡冊》)/2266平方千米(“龍門縣政府網站”)。按2004年公安戶籍統計,全縣總戶數89878戶,總人口32059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527人,占總人口的26.99%。縣人民政府駐龍城街道,郵編:516800。代碼:441324。區號:0752。

相關條目

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龍門縣

民間畫特色相關知識

民間畫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它所蘊藏的文化遠遠超出它的畫面內容,作為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它維繫著整個民間傳統藝術的根基。民間畫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審美等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