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禪

喜禪

喜禪(1881~1953)法名昌慶,原名延天循,又名延培基、伯莊、東閣、壽鏑等,在寫竹落款時常見的還有佛子昌慶、青龍山僧、綠濤僧、郵羅等。出生於山東省廣饒大延莊李二橋。其父延明智性格孤僻,早年在縣衙做過小吏,後為落魄文人。1890年因家鄉水患,攜全家老小遷來莊河縣鮑馬屯(今莊河市石山鄉鮑馬村)落戶。喜禪因家境拮据,14歲拜悟謙和尚(姓姜,人稱姜瘸子)為師進入佛門,做了小和尚。

簡介

喜 禪(1881~1953) 法名昌慶,原名延天循,又名延培基、伯莊東閣、壽鏑等,在寫竹

喜禪竹子喜禪竹子

落款時常見的還有佛子昌慶、青龍山僧、綠濤僧、郵羅等。出生於山東省廣饒大延莊李二橋。其父延明智性格孤僻,早年在縣衙做過小吏,後為落魄文人。1890年因家鄉水患,攜全家老小遷來莊河縣鮑馬屯(今莊河市石山鄉鮑馬村)落戶。喜禪因家境拮据,14歲拜悟謙和尚(姓姜,人稱姜瘸子)為師進入佛門,做了小和尚。

生平

喜禪受家教略識文字,出家後又在廟上讀了一段私塾。他天資聰穎,好追求,對書畫樂器、拳法等方面興趣廣泛。特別是受師叔悟三以及當時一些畫家(王六皆等人)的影響,16歲開始學習寫竹。他以造化為師,雲遊南國竹鄉。經魯、皖、蘇、湘、鄂、川數省後,在湖北黃崗竹林中搭草棚住有一年,仔細觀察了竹子在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和風晴雨露不同氣候的自然形態,隨時用筆蘸水在黃表紙上寫生。他得到自然的啟示,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但竹林中的濕氣使身體受到風邪,面部因平滑肌痙攣而口眼歪斜。

《喜禪大和尚》電視文學劇本

喜禪,原名延天循,1881年生於山東,1890年舉家闖關東落戶莊河石山鄉,14歲時因家貧被送到寺院為僧。他從小就聰慧好學,會吹管、擅打拳,能書會畫,尤其擅畫墨竹,據說可左右手開弓。喜禪為畫竹,曾兩下江南,潛心觀竹。中間雖經歷了許多磨難,但痴心不改,畫藝漸高,成了遠近聞名的畫僧。喜禪為人正直豪爽,常常為村民解危濟困。他信奉“佛在自性中,頓悟便成佛”,故名“喜禪”。日寇占領東北時期,他身為僧人,卻深明民族大義,教習抗日民眾武藝,為抗日隊伍通報信息;他多次深入虎穴,以畫作為籌碼,與日偽鬥智鬥勇,解救了多名抗日義士。1953年喜禪圓寂,享年72歲。

喜禪竹子喜禪竹子

生於1948年的戴金虎年輕時愛好文學,曾創作過電影劇本《小銅樂隊里的風波》。為了寫好25萬餘字的劇本《喜禪大和尚》,他一邊拜師,惡補欠缺的知識,一邊像著了魔似的一次又一次地自費前往莊河檔案館、喜禪生活過的村鎮、住過的寺廟、抗日救國軍戰鬥過的地方,凡是聞聽一點有關喜禪的蛛絲馬跡,他都不會放過。
喜禪大和尚的出版不僅圓了戴金虎青年時期的一個夢想,更使喜禪這位集僧侶、畫家、愛國人士於一身的畫僧,穿過歷史的煙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劇本《喜禪大和尚》的故事跨度長達70餘年,其中60多年的故事發生於莊河,提到的地名、人名都儘量根據史實而來,可以說,該劇本是莊河近現代史的一個側記,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史實,鉤沉了幾近湮滅的舊事,再現了莊河當年的風土人情、抗日烽火和文化活動,為大連的文化尋根做出了貢獻。
寫生歸來,無錢住宿,喜禪便試作兩幅中堂,請店家代售,登時被人搶購,竟還引來多人索畫。後經煙臺渡海回莊河。屢試身手,聲譽鵲起,從此賣畫,成為半僧半職業書畫家。
喜禪書法擅左右握管,字跡飛逸秀麗,筆力深厚、豪邁、頗有狂草韻味。由於幼年在興隆寺受佛教音樂的薰陶,會單管吹奏。喜禪系統研讀過經、律、論三藏典籍,但他欣賞六祖慧能所主張的“佛在自性中,頓悟便成佛”的禪宗論點。他認為傳統佛教的讀經、念佛、坐禪等一系列修習功夫並無重要意義。因此他不受佛門黃卷青燈陳規約束,不禮佛、不茹素。他主持青龍山雙泉寺後,便更加不拘於佛門教法,常常活動於社會各階層,遂用“喜禪”為法號以示喜愛禪宗主張。在日偽統治時期,喜禪利用日偽官吏皆欲索畫的心理,曲折地解救人民的困危。1933年偽青堆警察署關押了兩名當救國軍的農民,意欲殺害,正值“指導官”桑原正治向喜禪索畫,他乘畫竹之機,向桑原將二人保釋。1934年,姚屯姚振英的兒子加入抗日便衣隊,寇半溝警察署將其父子一起逮捕,關進瓦房店監獄。姚女到雙泉寺跪求喜禪,索畫救父。他毅然步行到瓦房店,經人介紹,給偽官員畫竹一個多月,最後保出姚振英。喜禪一生畫竹約2萬幅,作品遍及遼、吉、魯。部分作品流傳到日本韓國。喜禪50多歲吸食鴉片成癮,解放後改嗜白酒。1953年病逝於大營青龍山雙泉寺,終年72歲。

民間畫特色相關知識

民間畫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它所蘊藏的文化遠遠超出它的畫面內容,作為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它維繫著整個民間傳統藝術的根基。民間畫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審美等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