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同樂

於同樂

於同樂(1951——),農民畫家。中國農民書畫協會會員、遼寧農民書畫協會理事,莊河人。1990年就職於莊河民間畫社任美工,1993年調栗子房鎮任文化站站長。《出海》等3幅作品在北京音樂廳參加全國21個畫鄉作品展中,被捷克大使和聯合國官員買去,現代民間繪畫《滿戴而歸》在全國21個畫鄉作品精品展中獲2等獎,《農家聚寶盆》等4幅作品在前蘇聯莫斯科舉辦的中國遼寧現代民間繪畫展中入選,並獲優秀作品獎;有8幅作品被中國民族文化研究所收藏,幾年來共有50多幅作品先後在省、市各級報刊上發表。”

基本信息

成長經歷

於同樂 ,農民畫家。中國農民書畫協會會員、遼寧省農民書畫協會理事。 是莊河市栗子房鎮雙廟村後牛屯人。和其他的農家人一樣,他有著被太陽曬得黝黑的皮膚,有著農家人特有的直言快語的爽朗。說起對繪畫的感情,於同樂只用了一個詞來表達:酷愛。他說,他恨不能所有的時間都能拿來作畫,都能投入到藝術創作中。或許是因為對身邊的人太熟悉,對身邊的生活太摯愛,於同樂繪畫的主題經常是農家人、農家事。他說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畫家。“看見村里人餵豬、養雞、出海、耕地,我都想去畫一畫,他們都是那樣的勤勞,那樣的淳樸,沒有比他們更美麗的圖畫了。”就是這樣的一份感情,讓他的畫充滿了靈性:他可以把農家女的胳膊誇張得像男人般粗壯,可以把抱窩的母雞擎在頭頂取名為農家聚寶盆。一張張看似誇張變形又想像豐富的圖畫,細細品來更瀰漫了一股久違的親和感,讓人的腦海不自覺地浮現出一個詞來:鄉愁。

於同樂是個很有繪畫天分的人。在上國小的時候,美術課上他的畫總被老師當成模本。因為得到了老師太多的表揚,小小年紀的他便有了更大的動力:放學後,只要有時間便會拿出鉛筆,在紙上描描畫畫。那時的他沒有成形的概念,只是看到什麼就畫些什麼,牛、羊、雞、鴨、魚、樹、草……只要能畫出來的,都成了他筆下的主角。真正接觸農民畫,是他國中畢業進入工作崗位之後。一次無意間的翻閱畫冊,讓他認識了山西戶縣還有上海金山的農民畫,第一眼他便被這種色彩濃艷亮麗、散發著親切感的農民畫吸引了,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於同樂說他從沒有想過畫畫是為了賺錢,也沒有想過要由此而成為畫家,只是出於一種興趣或創作的衝動才去作畫。或許正是出於他對名利的這種淡泊,才會有對藝術如此的投入,才會有如此的成績吧。

主要成就

《出海》等3幅作品在北京音樂廳參加全國21個畫鄉作品展中,被捷克大使和聯合國官員買去,現代民間繪畫《滿戴而歸》在全國21個畫鄉作品精品展中獲2等獎,《農家聚寶盆》等4幅作品在前蘇聯莫斯科舉辦的中國遼寧現代民間繪畫展中入選,並獲優秀作品獎;有8幅作品被中國民族文化研究所收藏,幾年來共有50多幅作品先後在省、市各級報刊上發表。”

表現題材也由農家生活拓展到家鄉的山水。截至目前,於同樂已在各級報刊雜誌上發表現代民間繪畫、國畫200多幅。

代表作品

《出海》、《滿載而歸》、《歡樂田野》、《村頭小吃店》、《耕》。

民間畫特色相關知識

民間畫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它所蘊藏的文化遠遠超出它的畫面內容,作為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它維繫著整個民間傳統藝術的根基。民間畫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審美等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