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鱒

赤眼鱒

赤眼鱒(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屬鯉科,雅羅魚亞科,赤眼鱒屬,地方稱紅眼魚、參魚,體呈長筒形、腹圓、後部較側扁,體色銀白、背部略呈深灰、眼的上緣有一顯著紅斑,故名紅眼。是優質的經濟魚類,全國各水系均產,具有生長快、適應性強、食性雜、商品售價高等優點。

赤眼鱒赤眼鱒
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赤眼鱒屬的唯一種。又稱赤眼魚,古名鱒。體長,略呈圓筒形,腹圓,後段稍側扁;頭呈圓錐形,吻鈍,外形似草魚;口呈弧形;眼大,近吻端;鱗大,圓形;體背深灰色,腹部淺黃,體側及背部每個鱗片後緣有黑斑,組成體側的縱列條紋,眼上半部具紅斑,背鰭深灰色,尾鰭後緣呈黑色,其他各鰭灰白。分布於亞洲東部黑龍江到珠江及海南省等江河湖泊區,向西達蘭州稍北方,朝鮮西部亦產。

基本資料

赤眼鱒赤眼鱒
學名:赤眼鱒

科屬:鯉科

拉丁文名:Squaliobarbuscurriculus

地方名:紅眼棒、紅眼魚、醉角眼、野草魚、赤眼鯪參魚
形態特徵:外形似草魚。體長,近筒狀,後部側扁,頭上部平扁。口大,向上傾斜。有2對極短小的須,在唇褶縫內。下咽齒3行。眼上緣有一紅斑。鱗較大,圓形。體側及背部鱗片的基部有黑斑,側線鱗上特別清楚。背深灰色,腹部銀白色。

簡介

赤眼鱒赤眼鱒
赤眼鱒(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赤眼鱒屬。俗稱:紅眼棒、野草魚、醉角眼、紅眼鱒、紅眼鯪。

體長,略呈圓筒狀,腹圓,後端稍側扁。頭呈圓錐形,吻鈍,口呈弧形。外形酷似草魚,唯眼上半部具紅色斑而得名。上頜兩側有2對極短小的須。下咽齒3行,頂端稍呈鉤狀。眼大,近吻端。體背深灰色,腹部淺黃,體側及背部每個鱗片後緣有黑斑,組成體側的縱列條紋。背鰭深灰色,尾鰭後緣呈黑色,其它各鰭灰白。

赤眼鱒為中層魚類,喜歡棲居於江河流速較緩的水域和湖泊。河水上漲時進入小河中,生殖期集群活動。幼魚常在江湖沿岸淺水中覓食,食性雜,以藻類和水生高等植物為主,兼食水生昆蟲、小魚和卵粒,以及淡水殼菜等。生長速度較慢,個體不大,3冬齡時體重不滿半公斤,最大個體僅有2-2.5公斤。2齡達性成熟,生殖季節在5-8月,一般在支流沿岸有水草的區域產卵,間或也有在淺沙灘上產卵的。

分布

赤眼鱒赤眼鱒
我國除青藏高原外,從南到北江河湖泊均產。國外見於朝鮮及越南。為中層雜食性魚類,流水和靜水水體中都能生活。以硅藻、水綿、水生高等植物等為主食,也捕食小魚、小蝦和水生昆蟲。河水上漲時進入小河中。幼魚常在江湖沿岸淺水中覓食。為中下層魚類,喜棲居於江河流速較緩的水域。水上漲時進入小河中。食性雜,以藻類和水生高等植物為主,兼食水生昆蟲、小魚和卵粒以及淡水殼菜等。生長速度慢。為普通食用魚。此魚適應性強,危害小,可與其他養殖魚類混養
生殖期集群活動。在長江2齡性成熟,絕對生殖力3.8萬~15.5萬粒,產卵期為夏初;河北省為夏季。一般在支流有水草的地方(間或在淺沙灘上)產卵,產沉性卵。在天然水體中分布廣,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可作為池塘混養對象。國外見於朝鮮及越南。赤眼鱒在天然水體中分布廣,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肉質近似草魚。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6.1-17.1克,脂肪1.3-1.6克,碳水化合物2.4-3.4克,熱量90-92千卡,鈣64-89毫克,磷183-223毫克,鐵0.6-0.9毫克。其肉入藥鮮用,具有暖中和胃的功效,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虛寒、作瀉等症。

構造

赤眼鱒赤眼鱒
魚外部結構
魚體結構和人體結構有某些相似處:它們都由骨架支撐著肌肉,由心臟向身體的各部分供血。人所有的五大感官也同樣存在於魚身上,但其功能因用則進、廢則退而有變理。人和魚的相似之處僅此而已,因為人的生命形式為了適合陸上生活,已發生根本的變化,最大的差異在於運動方式和靈敏性不同。魚通常由尾柄的運動而向前行,則為平衡器官。鼻孔通常只作嗅覺器官,不具呼吸作用。魚皮由鱗保護,鱗能減少磨擦,保護柔軟肌體免遭抹殺和寄生蟲的侵襲,甚至還有遮陽作用。魚嘴的位置和形狀有助於辨別魚的食性,及在水中生活棲息的深淺程度。

眼睛構造:魚的眼睛在頭的兩側,無法雙眼正視前方,因此,對距離的目測是不精確的。但魚能清楚地辨別顏色,魚眼必須透過調整形狀固定的晶體位置來調焦,而人眼晶體的形狀會自動調節。

魚嘴:口上位的魚吃水面上的食物,口下位的魚從水底捕食較方便,嘴位於吻部頂端為口前位,表示此魚食用中層水中的食物。

魚尾:尾鰭的形狀對游泳有影響,尾鰭的顏色有助於辨別種類和提供偽裝。下圖所示的琴尾和深叉尾能加快游速。圓尾和月尾上色彩鮮艷的圖案有助於辯認魚類,圓尾上的圖案還能幫助區分魚的性別。雙尾只有裝飾作用,不具其他功能。

飼養

赤眼鱒赤眼鱒
赤眼鱒因眼的上緣有一明顯的紅斑故又名“紅眼”,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赤眼鱒屬,是長江名貴野生經濟魚類,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歡迎。由於自然資源日益減少,市場需求量大,銷售價格達20元/公斤,因而人工養殖前景廣闊。根據筆者近年的養殖經驗,一般池塘精養每667平方米產量在300公斤、利潤2500元以上。赤眼鱒的池塘主養,應把握以下技術要點:
備池選擇環境安靜、交通便利的池塘進行養殖,池形應為長方形,面積2000平方米~6000平方米,水深2米左右,底質以粘土為好,壤土次之,淤泥厚10厘米左右,須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配置增氧機
放養前10天排乾池水,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80公斤~100公斤全池潑灑消毒;放養前5天經過濾注入新水,每667平方米施發酵的雞糞等有機肥200公斤,保持池水呈黃綠色,透明度30厘米~40厘米。
放種魚種規格宜大,在2月底至3月初水溫6℃~10℃的晴天放養,要求體質健壯、無傷無病,規格整齊。一般每667平方米放體長14厘米~16厘米赤眼鱒魚種800尾左右,同時拾配體重100克左右的花白鰱魚種100尾~150尾。放養時用3%~5%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鐘~10分鐘。
投飼赤眼鱒屬雜食性,經馴化後喜食人工配合飼料。飼料可選用一般魚類的浮性顆粒料,要求飼料粗蛋白質含量30%左右,根據實踐,其飼料係數在1.8左右。投飼應堅持“四定”方法,實行定點投餵。赤眼鱒具有明顯的追食性,特別易馴化。魚種下池後,可先將飼料沿池邊撒投,然後逐步投入食台內,一般3天~5天即可由撒投收縮到食台。攝食正常後,每天上、下午各餵1次,投餵量為魚體重的3%~5%,具體以投料後25分鐘左右基本吃完為宜。每天除了投餵浮性飼料外,還應根據赤眼鱒喜食青綠飼料的食性,投餵適量浮萍,或在池塘中用竹木固定放養幾處浮萍供魚攝食,以滿足赤眼鱒對青綠飼料的需求,促進其生長,節約飼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管理整個養殖期間,應注意經常換注新水,將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保持水質清新、活爽。從4月開始逐步加注新水提高池塘水位,高溫季節水深達到2米左右。4月~5月每10天~15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深5厘米~10厘米;6月份後的高溫階段每7天~10天換水1次,每次換池水10厘米~15厘米。主要生長季節每日下午1時~3時開動增氧機,平時發現魚浮頭要及時開機增氧。每隔20天每立方米水體用生石灰20克化水全池潑灑,每隔半月每立方米水體施光合細菌1克~2克對水全池潑灑,以調節水質。堅持早晚巡塘,認真觀察天氣、水質和魚攝食、活動等情況,及時清除水中殘餌污物,保持食場衛生和良好水環境,並加強魚病防疫。赤眼鱒魚病同常規魚相似,預防細菌性病,在5月~9月份可每月用常規殺菌消毒劑對水全池潑灑1次;預防寄生蟲病可用阿維殺特(按說明書操作)對水全池潑灑。在赤眼鱒成魚上市前,應遵循相應的休藥期,以保障上市魚的品質。

營養價值

赤眼鱒赤眼鱒
赤眼鱒的蛋白質含量約15~24%,所以魚肉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這些蛋白質吸收率很高,約有87~98%都會被人體吸收。它的脂肪含量比畜肉少很多,而且魚類含有很特別的ω-3系列脂肪酸,例如EPA(Ecosapenoicacid,二十碳五烯酸)及DHA(Decosahexanoid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

此外,魚油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D,特別是魚的肝臟含量最多。魚類也含有水溶性的維生素B6、B12、菸鹼酸及生物素。魚類還含有礦物質,最值得一提的是丁香魚或沙丁魚等,若帶骨一起吃,是很好的鈣質來源;其它如磷、銅、、鉀、鐵等,也都可以在吃魚時攝取到。DHA是促進腦力的關鍵元素。

市場行情

赤眼鱒赤眼鱒
南寧市科技局組織區水產推廣總站的專家對武鳴縣魚種場實施的“赤眼鱒人工繁殖及高產優質養殖技術示範”項目進行查定,赤眼鱒人工繁殖成活率達73.8%。專家認為,赤眼鱒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市場價格高,具有廣闊的推廣養殖前景。

赤眼鱒又名紅眼魚、赤眼鯪、參魚,為常見的主要經濟魚類之一,隸屬於鯉科,雜食性,它生活適應性很強,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品位較高,市場價長期穩定在30元/公斤左右,極具市場競爭力。武鳴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和武鳴縣魚種場引進野生的赤眼鱒進行馴養,獲得穩定性的成熟親魚,並於2003年開始進行赤眼鱒人工繁殖魚苗,魚種培育管理取得較好的效果。

有關專家核查了武鳴縣魚種場赤眼鱒人工繁殖生產記錄,現場抽測武鳴縣兩江電站韋紹泉網箱養殖戶和大皇后村韋陽生、李柏明、李宏義的池塘混養赤眼鱒的情況,平均個體重在0.54至0.56公斤,赤眼鱒人工繁殖成活率達73.8%。專家認為,野生的赤眼鱒魚種經過人工繁殖魚苗再引進馴養,可以獲得高產,現在高產優質養殖技術已趨於成熟,完全可以擴大推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