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鱒池塘無公害養成技術

hm2,共套放赤眼鱒魚種17 250尾,平均每667 m2套養150尾,收穫赤眼鱒成魚51

赤眼鱒隸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赤眼鱒屬,俗稱“紅眼”。它是長江名貴的野生經濟魚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泰興市經過近三年的馴養試驗,已於2003年取得長江赤眼鱒人工繁殖的成功,這對挽救長江瀕危物種,開發新的養殖品種具有重大意義。
2004年泰興市共推廣池塘赤眼鱒成魚養殖示範面積14.8 hm2,其中主養面積7.13 hm2,混養面積7.67 hm2,養殖試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主養池總計放養體長12~16 cm的赤眼鱒魚種78 645尾,平均每667 m2放養魚種735尾,收穫赤眼鱒成魚293 kg,平均上市規格400 g左右,套養的花白鰱平均每667 m2產量為128 kg。7.13 hm2主養池總產45 047 kg,其中赤眼鱒31 351 kg,占總產的69.6%;花白鰱13 696 kg。混養池7.67 hm2,共套放赤眼鱒魚種17 250尾,平均每667 m2套養150尾,收穫赤眼鱒成魚51 kg,平均上市規格370 g。由於赤眼鱒為第一年生產性養殖,產量較少,僅占泰興市水產品總產量的0.22%,因此市場價格較高,出塘價平均為21元/kg。主養池總效益為47.74萬元,每667 m2產值6 665元,去除成本3 140元,每667 m2純利3 525元。混養池總增效益10.02萬元,每667 m2增收1 071元,去除赤眼鱒魚種等成本200元,每667 m2增加效益871元。
2004年的池塘赤眼鱒成魚養殖示範推廣,其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現將赤眼鱒池塘無公害成魚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一、生物學特性
1.外形特徵:赤眼鱒魚體呈紡錘型,外形似草魚,後部較扁,頭錐形。體色銀白,背部略呈深灰色。吻端有兩對小須。體側鱗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縱列條紋,側線鱗明顯,鱗片較大,側線平直,後延至尾柄中央。尾鰭深叉形,眼緣上方有一明顯的紅斑,俗稱“紅眼”。
2.生活習性:赤眼鱒反應靈敏,善於跳躍,在拉網、運輸操作受到驚嚇時極易跳躍衝撞導致鱗片脫落。自然分布於江河、湖泊與河溝的緩流水域,為中層魚類。其適溫範圍廣,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可自然越冬。經人工馴化後,適合在池塘、河溝、湖泊、水庫等水體養殖。
3.食性:赤眼鱒屬雜食性魚類,在自然環境下,攝食小型水生植物、藻類、有機碎屑、水草和底棲動物等,經馴化後也喜食配合飼料。
4.生長:在自然環境下生長較慢。但經人工馴養攝取配合飼料後,生長速度加快。當年魚種規格可達20~35 g/尾,養成商品魚規格在400~500 g/尾,大的可達750 g/尾。
二、成魚養殖
1.產地環境和魚池條件無公害赤眼鱒生產基地應建在無工業“三廢”,無農業、醫療廢棄物,無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的地區,要求環境安靜,交通方便,空氣品質符合《GB 3095—1996標準》。要求水源充足、新鮮、溶氧豐富,pH 7~8.5,水質符合《GB 11607—1989漁業水質標準》和《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要求。池塘以東西向的長方形為好,單池面積以0.2~0.6 hm2為宜,水深2 m左右,土壤質量符合《GB 15618—1995標準》,底質以粘土為好,壤土次之,池底淤泥厚10 cm左右,每667 m2水面配備0.3~0.5 kW的增氧機,魚池設有進排水系統,並配備好水泵等注換水設備。
2.池塘消毒放養魚種前10 d左右,每667 m2水面用75~100 kg生石灰乾塘消毒,以殺滅野雜魚和病原體,改良底質和水質。
3.培養水質魚种放養前5 d,每667 m2水面施入經發酵的有機肥200 kg左右,使水色呈黃綠色,透明度保持在30~35 cm。
4.魚种放養選擇在冬、春季節放養,水溫以5~10 ℃為宜,此時魚種的活動力較弱,鱗片緊貼魚體,不易脫落受傷。放養前將魚種用3%~5%的食鹽水浸浴消毒5~10 min。池塘主養,每667 m2水面放養赤眼鱒魚種700~900尾,再搭配100~150尾的花白鰱魚種。池塘套養,每667 m2水面可套放赤眼鱒魚種100~200尾。要求魚種體質強壯、無病無傷、大小均勻、規格較大。
5.飼料投餵赤眼鱒人工配合飼料的粗蛋白含量應在28%左右,飼料係數在1.8左右,要求配合飼料的原料符合規定,不得使用受潮、發霉、生蟲、腐敗變質及受到石油、農藥、有害金屬等污染的原料。如購買商品飼料,應符合《GB 13078—1991飼料衛生標準》和《NY 5072—2002無公害食品魚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投飼應遵循科學的“四看”、“四定”原則,靈活掌握好每次的投餵量。主要生長季節每日上、下午各投餵1次,一般每次投餵量以投後20~30 min左右吃完為宜。此外,根據赤眼鱒的食性,還應投餵一些青飼料,如浮萍等水草和青草類,從而促進其生長,降低飼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6.日常管理在主要生長季節,堅持每天早晚巡塘,認真觀察魚的活動、攝食和水質等情況,並做好塘口記錄。在高溫季節要注意適時換水,一般10 d左右加換水一次,以保持清新的水質和較高的溶氧量。在生長季節每日下午1~3時開啟增氧機,一旦發現浮頭要及時開啟增氧機。每20 d左右,每立方米水體用20 g生石灰溶化後全池潑灑,以調節水質。在自然條件下,赤眼鱒抗病力較強,但人工飼養時要注意做好防病工作,堅持以“預防為主,積極防治”的原則。赤眼鱒魚病同常規魚相似。用藥應符合《NY 5071—2002無公害食品魚用藥物使用準則》,不使用國家明令禁用的藥物。預防細菌性疾病可每月(5~9月)用殺菌消毒劑全池潑灑一次,寄生蟲病可用阿維殺菌素全池潑灑,如患有錨頭病應隔5~7 d後再潑灑一次。在赤眼鱒成魚上市前,應遵守相應的休藥期規定停止用藥,以保障上市魚的品質。
(本文已被瀏覽 282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