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豆制食品]

豆花[豆制食品]

豆花全名豆腐花,又稱豆腐腦或豆凍,是由黃豆漿凝固後形成的中式食品。不過豆花比豆腐更加嫩軟,在嶺南通常加入糖水或黑糖食用。中國北方稱豆花為豆腐腦,但北方豆腐腦多半為鹹辛味,使用鹽滷凝固,南方則多使用石膏。豆花製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俟黃豆吸飽水份後再加以打漿、濾渣、煮滾,復降溫至90℃。最後步驟稱為沖豆花,意即需沖入凝固劑豆漿後再靜置5至15分鐘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於豆漿與凝固劑融合的溫度控制,以及沖豆花的速度與技巧。

基本信息

簡介

(圖)豆花
豆花
豆花是四川鄉下一道常見的家常美味菜餚。將黃豆用水泡軟,和水同磨成漿。也有的地方是先將乾豆子磨成,再加水兌成漿的,那樣節省時間,但出漿率要少得多。磨好的漿汁用紗布把豆渣濾出(加熱再濾,出漿率更高。),濾好的漿汁入鍋煮沸,就是我們常在早上飲用的豆漿
豆漿煮沸後,稍涼,加入一定濃度的滷水或石膏水,迅速攪勻,見漿汁有絮狀物生成時即用一板狀物如籠屜隔,薄木板,竹篩等壓榨,將所有生成的絮狀物壓成一整塊。數分鐘後,鍋內豆漿即凝結分層,上層為清澈微黃的液體,下層為潔白的塊狀凝結物。此凝結物較為鬆散,內部多孔洞,用筷子夾時易斷裂,這就是豆花。食時佐以農家自製的特色辣醬,開胃爽口,今人食指大動。將豆花用紗布包好,上壓重物,榨出其中多餘的水分,使之更加密實成型,拿取時不易碎裂,就成了豆腐了。
以前四川鄉下,客人忽至,無暇準備,就常點制豆花以待客。食畢,一鍋豆花往往沒有吃完,於是就將等剩餘的壓製成豆腐,下頓再做成其它菜餚食用。
豆花不是豆腐腦。
其實豆腐腦、豆花和豆腐,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在用“凝固劑”點的功夫上的差別。
點嫩一點就是豆腐腦。點老一點就是豆花。豆花壓去多餘的水就是成塊的豆腐。但是豆腐腦一壓就一塌糊塗。

由來

豆花豆花
豆花的由來眾說紛紜,但傳說常與漢淮南王劉安有關:
劉安求長生不老之藥,在煉丹時以黃豆漿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豆腐。
2.劉安由洪水後、在濕鹹地中泡軟的黃豆,制出豆腐。
3.劉安為臥居病榻的母親備餐,將黃豆漿與漢醫所與的食用石膏混合而製成。
無論孰為正確,可肯定者有二:
1“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有《本草綱目》為佐證。
2豆花與豆腐本是同源發現的,後來隨著料理的不同才漸為分歧。

歷史

廣東迄今已有食用豆花數年歷史(此疑有誤解)。

種類

豆花豆花的種類
豆花主要分為甜、鹹兩種吃法。一般來說,甜食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方及台灣,後者則為中國北方。
甜:廣東、福建、台灣地區通常加入糖水或黑糖水食用,或者黃糖都可以。夏天通常將豆花放涼了吃,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有人為了驅寒還會在糖水中加入薑汁或是為了口感加入綠豆、紅豆、各色水果或是湯圓一起食用。
比較特別的有豆漿豆花-將糖水改成豆漿。更新穎的食法會加上朱古力糖漿、滿天星製成的“朱古力豆花”或配以芝麻糊的“黑白”。
除了從湯汁下手外,台灣亦有將豆花本體摻入其他口味如雞蛋、朱古力等的豆花,加上原本白淨的黃豆花,就成了三色豆花。
鹹:將豆花加入鹵或佐料,各地略有不同,一般用黃花菜、毛木耳等。中國北方有加入肉餡,亦有中國沿海地帶就近使用海產如海帶絲、紫菜、蝦皮。甚有放入麻醬、辣椒油、香菜、醬油、醋、韭菜花、蒜泥、蔥花等,不勝枚舉。各地的口味不同主要取決於鹵或佐料。

風味

廣式豆花
豆花在廣東叫豆腐花,亦為典型的廣式食品,粵地各處均可見。豆花為惠州人特別喜好,一些名人喜食豆花已被傳為佳話。尤其大熱天裡,惠州人視作解暑消渴之物,惠州民諺謂“冬麻糊,熱豆花”即是。惠州制豆花講究水質,故舊時多挑黃塘井水或西湖水。有些橋東的檔主,也是不畏路遙專程往挑,至近年西湖水污染才作罷。
惠州傳統豆花也是風味獨特,尤有特色的是“蛇廉(伸出)唎(舌頭)”,即是豆花質地好,將之放置碗中,高出碗邊少許時,豆花在碗邊一伸一吐,欲掉不掉,尤如蛇在吐伸舌頭,故名。近現代,麻源記、炳丁記、年記均是名噪一時的豆花店。
中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製品的國家。豆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制水磨。農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斗的水磨內,磨出糊糊攤在鍋里做煎餅吃。煎餅加上自製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家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從而出現了現代的各種豆製品以及相關的小吃。
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豆製品,歷來在市場上廣受歡迎,並且演變出了多種食法和不同品種,在四川以南,就有揚名全川的富順豆花。
富順豆花
關於富順豆花的起源,有一段可以追溯遠久的歷史和一個有趣的傳說:三國時期,由於當時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有一口“鹽量最多”的富順鹽井,加上適宜大豆生長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豆腐流傳到了富順後備受歡迎。此後,由於發達的產鹽業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商賈,富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成了自貢市的經濟文化中心,人氣異常旺盛,豆腐食品需求量自然顯著上升。發展到民國時期,一天,一位來富順販鹽的商人來到當地有名的朱氏餐館,由於實在沒有耐心等待,就跑到廚房催廚子快點把自己點的炒豆腐端上桌來,當他看見那還沒成型的豆腐正熱氣騰騰地在鍋內慢悠悠煮著的時候,由於實在沒時間再等了,便要求朱氏餐館的店主將此“嫩豆腐”賣給他。沒有充分凝固,當然就不能煎炒,於是,老先生就吩咐廚子備辣椒水讓這位客人蘸著下飯。可是不僅沒感到難吃,相反,他還覺得這樣吃起來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老先生受此啟發,在此基礎上反覆研究豆花的鮮嫩程度,蘸水的配方以及最適合配豆花的米飯。後來,便有了讓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的“富順豆花”,並成為川菜里的一個經典招牌菜。

其他

豆花豆花的製作
豆花可以用筷子挑起蘸佐料,豆腐腦就談不上。
北京市有的地方賣豆花,糊裡糊塗的一碗再加佐料,是和豆腐腦沒有多大差別。
豆花是傳統食品,點豆花傳統的仍然是滷水或石膏,內脂點豆腐是現代才有的東西,和豆花的概念無關。
製作豆腐時,壓制之前,就是豆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