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豆花

富順豆花

富順豆花是一道四川的漢族特色小吃,一種嫩豆花(或稱水豆花、灰饃兒),運用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富順豆花蘸水和大米飯配合食用,因其鮮嫩可口而流傳廣、影響大,在中國餐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富順豆花的配方、製作,自有其歷史淵源和獨特之處,米飯、豆花、蘸水三位一體,密不可分。其特點是綿而不老、嫩而不溏、潔白如雪、清香悠長,窖水清熱祛毒、醒酒解膩、回甜止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出現了富順豆花。

基本信息

名字由來

富順豆花富順豆花

漢武帝時,漢高祖劉邦的孫兒劉安承襲父親封為淮南王。他喜歡招賢納士,門下食客常有數千人。為了解決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他們利用淮河流域產鹽有滷水做凝固劑的條件發明了豆腐。三國時期,豆腐製作技術傳到益州(含今四川和重慶)後,在江陽縣(今瀘州市)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很受歡迎。因為這裡也是一個重要的鹽產區,有一口“出鹽最多”的富世鹽井。同時地處亞熱帶,土質肥沃,雨量光照條件好,適於大豆生長。富順由於產鹽,與鄰近地區的商貿往來十分頻繁,人氣也就非常旺盛,餐飲業極為發達,豆腐這種新鮮食品自然擺上了人們的餐桌。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富順因鹽設縣時,這裡的鹽產量已列於劍南道(相當於今川東和重慶市部分地區)之冠。鹽業手工工人和居民、客商增多,水陸交通便利,豆腐食品需求量大增。在一種偶然情況下,一些等著吃飯的客人實在沒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後再加工成菜餚端上桌來,就跑到廚房,看見那鍋內還慢悠悠煮著的嫩豆腐,便要店主賣給他們,因為沒有充分凝固,無法煎炒,只能用鹽兌水蘸著做“下飯菜”。人們驚喜地發現,這種吃法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就一傳十,十傳百,“嫩豆花”即傳到了民間。

製作方法

富順豆花富順豆花

富順豆花是嫩豆花(或稱水豆花兒、灰饃兒)、豆花蘸水、大米飯配合食用的豆製品中經過簡單加工的一種食品,因其鮮嫩可口而流傳廣、影響大,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富順豆花的配方、製作、歷史淵源都有獨特之處。

(一)米飯的製作:滋潤、散酥、濃香、米湯釅。

方法:選用優質大米淘洗乾淨,裝在筲箕內待用。準備前後兩口鍋(前鍋摻滿水,後鍋摻一半),水燒開後,將大米倒入前鍋內,注意鉤米,使其不致生鍋煮糊。接著,用瓜瓢從鍋里舀生分子(半生不熟的大米),邊舀邊將後鍋的開水補充到前鍋,後鍋水完,前鍋的米濾完。最後把生分子倒入木甑中用猛火蒸,蒸上大氣約十分鐘後放置一邊。

(二)豆花的製作:綿而不老、嫩而不溏、潔白如雪、清香悠長。窖水清熱祛毒、醒酒解膩、回甜止渴。

方法:選出優質大豆若干用水浸泡。剛好泡透即可。將泡好的大豆和適量清水加入石磨中推細。把推好的漿放入鍋里燒開,舀入事先準備好的布口袋內去渣,把豆漿濾在瓦缸里。若是冬天就要馬上下膽水(鹽滷),夏天則要等一會兒再下膽水。

點豆花時,鹽滷裝在一個有小缺口的碗裡,往下滴鹽滷,右手持長柄飯勺不停地從鹽滷滴下處往外刨,一直刨到壚缸里起魚籽眼為止。然後,將豆漿從瓦缸舀到鐵鍋內,經微火一煮,豆花沉到鍋底,窖水浮到鍋面,即將一半圓形的楠竹片放到鍋底豆花與鐵鍋之間,抓住篾片的兩頭來回移動。窖水通到鍋底,豆花不生鍋也就燒不糊。

1、選上好黃豆用清水浸泡,時間至少8小時,直至發脹;

2、用石磨將發脹的黃豆磨成漿(生豆漿),注意水/豆比例;

3、用白布做的口袋將豆漿過濾,濾去豆渣,豆漿待用; (這道要序可考慮省略!原因: 浪費材料)

4、 用大鍋熬制豆漿,注意火要用文火,否則易熬糊鍋,注意豆漿消泡(有個消泡的秘籍就不講了);

5、待豆漿熬熟,改用小火,做的精緻的還可以再濾一次渣,隨後點漿;

6、點漿用的要用自貢鹽場出的膽巴,預先用水溶解。點漿時,用小勺舀少量膽水慢慢兌入豆漿中。點漿的要領:勤點少點,要有耐心,並注意觀察;(這是關鍵,豆漿由清變濁即可)

7、 點漿關鍵要把握火侯。點漿終了,豆漿開始出現絮狀凝結,豆花生成!。

還有豆花壓實等,都有不少簡單有效的方法。

富順豆花富順豆花

(三)豆花蘸水的製作:香、辣、鮮、醇、色澤油亮透明,外形美觀大方。

方法:選上乘辣椒、豆油、豆瓣、菜油若干。調製富順豆花蘸水要用糍粑海椒。將海椒用熱水浸泡,手掐感覺脆為止,撈起後用菜板壓,去掉水份裝到缸缽內,先按比例將花椒、大料、八角等香料放到石碓窩裡舂爛,再把海椒倒下去按比例放食鹽一起舂,越細越好,將用菜油酥過的豆瓣和芝麻倒下去合著舂,舂茸象糍粑一樣後舀起來備用。

豆油在富順豆花兒蘸水中是重要角色。把若干豆油裝於大壚缸內,將適量丁香、廣香、肉桂、胡椒、花椒、大料、砂仁、紫草、甘松、甘草等用紗布包著放入其中,泡四至五天,再把豆油放到鍋里煎,燒開即可。最後,把豆油舀到小瓦缸里兌上味素、胡椒和其它香料粉。

打蘸水時,碟子擺好,先舀豆油,後放糍粑海椒,再淋熟油。豆花的吃法也有講究:先將豆花拈到湯匙或飯碗裡,再用筷子夾一點蘸水塗抹於豆花上,然後將豆花摻和著米飯吞下,爾後再喝一口窖水。如此則能消魂盪魄,回味悠長。

特點

富順豆花富順豆花

富順豆花兒,以其“滾、嫩、綿、白”適中,蘸水“辣、麻、香、鮮、甜”俱備聞名全川。“滾”,就是熱而不燙嘴;“嫩”,就是細嫩又不至於筷子夾不起來;“綿”,就是有韌性又無木質感;“白”,乃色澤潔白如雪。富順豆花特別講究蘸水,富順豆花蘸水,不但具有川味辣、麻、香、鮮、甜特點,而且更醇,且有回味。

富順豆花具有潔白如雪、綿而不老、嫩而不溏、清香宜人的特點。其窖水(即吃豆花時碗裡浸泡豆花的水)爽口回甜,具有清熱化痰、醒酒去膩的功效。

主要內涵

1、“中庸和諧”的儒學性格

孔子是中國儒家學說的鼻祖,“中庸和諧”是孔子思想學說的重要範疇,“中”與“和”是其要義,他讚賞堯所提出的“允執其中”(《堯曰》),反對“過”與“不及”。孔子所謂“中”,不是折衷與調和,而是要做到“適度”、“恰如其分”。孔子還提出了“和為貴”的觀點。他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強調“和為貴”,就是強調協調與和諧。富順豆花作為一種地方菜餚,處處滲透著“中庸和諧”的思想。富順豆花的特點是:綿而不老、嫩而不溏、潔白如雪,清香悠長。製作過程中選料要求顆粒均勻,浸泡時間要恰倒好處,磨的漿要不乾不清,點制豆花火溫要控制得當等等,這些均可以看出富順豆花深得儒家“中庸和諧”之精妙。

2、“冰清玉潔”的才子特質

富順文人輩出,素有“才子之鄉”的美稱,在漫長的歷史與人文的交匯中,富順才子與富順豆花結下了不解之緣,富順豆花也因富順才子而倍具“冰清玉潔”的才子特質。有詩曰:“磐石磨煎煮,瓊漿溢香分鹵。似雪如鹽若玉,勝彼羊膏牛乳。”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也曾在其《先妣述略》中寫到:“每用兩三錢買豆花,舉家判朝夕食為常。”

3、“生態健康”的人文需求

富順豆花富順豆花

三國時期,豆腐製作技術傳到益州(含今四川和重慶)後,在江陽縣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很受歡迎,因為富順有一口著名的“富世鹽井”,同時地處亞熱帶,土質肥沃,雨量光照條件好,是大豆的主產區。因為產鹽,與臨近地區的商貿往來極為頻繁,人氣十分旺盛,餐飲業自然便推出了豆腐供應市場。在北周天和二年富順因鹽設縣,鹽業手工工人和居民、商客增多,水陸交通便利,豆腐食品供應量也增大。於是沒有成型的豆腐——豆花便應運而生,成為鹽工和過往商客的佐食菜品,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無疑,富順豆花是富順“鹽業繁榮”的歷史見證和真實寫照。同時,從飲食健康的角度講,富順豆花更是適應了生態、健康的飲食需求,據美國出版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載: “豆腐(BEAN CURD),中國、日本、朝鮮、東南亞菜餚中的蛋白質主要來源。豆腐製成始於漢代(前206-公元220)將黃豆經水泡,磨細煮沸所成的混合物分離成豆渣和豆漿,再將鈣鎂的氯化物或硫酸鹽凝固劑加入豆漿,即成豆腐(花)。豆腐含6-8%的蛋白質和鈣鎂及鐵質。副產品豆渣和乳清也可食用。豆腐可炙烤、油煎,燉、清炒、蒸或生吃(豆花)。”從這段文字,可以獲取兩點最簡明的結論,一是豆花是豆腐形成前的一種產品,是未經再次烹飪,直接“生吃”的綠色食品;二是豆花所含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十分豐富,它可使一切“補鈣”類食品和藥物相形失色。因此,在提倡生態、健康飲食的今天,富順豆花當是一種最佳的飲食選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