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氏賈第鞭毛蟲滋養體

簡介

藍氏賈第鞭毛蟲滋養體呈倒置梨形,大小長約9.5~21µm,寬5~15µm,厚2~4µm。兩側對稱,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腹面前半部向內凹陷成吸盤狀陷窩,藉此吸附在宿主腸黏膜上。有4對鞭毛,按其位置分別為前側鞭毛、後側鞭毛、腹鞭毛和尾鞭毛各1對,依靠鞭毛的擺動,可活潑運動。經鐵蘇木素染色後可見有1對並列在吸盤狀陷窩的底部卵形的泡狀細胞核,各核內有一個大的核仁。蟲體有軸柱1對,縱貫蟲體中部,不伸出體外。在軸柱的中部可見2個半月形的中體(medianbody),軸柱前端,介乎二盤狀陷窩前緣之間有基體複合器(kinetosomalcomplex),為4對鞭毛的發源處。滋養體期無胞口,胞質內也無食物泡,以滲透方式從體表吸收營養物質。

臨床反應

多年來經臨床觀察,病理與免疫學以及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已確認本蟲具有致病力。人體感染賈第蟲後,無臨床症狀者稱帶蟲者。本病主要症狀是腹痛、腹瀉、腹脹、嘔吐、發熱和厭食等,典型病人表現為以腹瀉為主的吸收不良綜合徵,腹瀉呈水樣糞便,量大、惡息、無膿血。兒童患者可由於腹瀉,引起貧血等營養不良,導致生長滯緩。若不及時治療,多發展為慢性,表現為周期性稀便,反覆發作,大便甚臭,病程可長達數年。
當蟲體寄生在膽道系統時,可能引起膽囊炎膽管炎。如出現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肝腫大以及脂肪代謝障礙等。賈第蟲的致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患者發病情況於蟲株毒力、機體反應和共生內環境等多種影響因素有關。蟲群機械阻隔,營養競爭,滋養體通過吸盤吸附於腸黏膜上贊成的刺激與損傷,腸內細菌的協同作用等,在不同程度上可使腸功能失常。特別是宿主的免疫狀態更是臨床症狀輕重不同的重要因素,如在低丙種球蛋白血症和免疫功能低下或愛滋病患者,均易發生嚴重的感染。

治療

1.病原診斷
⑴糞便檢查 用生理鹽水塗片法檢查滋養體,經碘液染色塗片檢查包囊,也可用甲醛乙醚沉澱或硫酸鋅濃集法檢查包囊。通常在成形糞便中檢查包囊,而在水樣稀薄的糞便中查找滋養體。由於包囊形成有間歇的特點,故檢查時以隔天糞檢並連續3次以上為為宜。
十二指腸液膽汁檢查 糞便多次陰性者可用此法,以提高陽性檢出率。
⑶腸檢膠囊法讓受檢者 吞下裝有尼龍線的膠囊,線的游離端留於口外,膠囊溶解後,尼龍線鬆開伸展,3~4小時後到達十二指腸和空腸,滋養體粘附於尼龍線上,然後慢慢地拉出尼龍線,刮取附著物鏡檢。

2.免疫診斷
為輔助診斷,主要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螢光抗體試驗(IFA)和對流免疫電泳(CIE)等方法,其中ELISA簡單易行,檢出率高(92%~98.7%)等特點,適用於流行病學的調查。

流行

分布呈世界性,在前蘇聯特別嚴重,美國也接近於流行,開發中國家感染人數約為2.5億。我國分布也很廣泛,各地感染率0.48%~10%之間,兒童高於成人,夏秋季節發病率較高。傳染源:為糞便內含有包囊的帶蟲者或患者。

傳播途徑:人飲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因水源污染而引起賈第蟲病的流行,在國外尤其是旅遊者屢有報導。包囊,在水中可存活4天,在含氯化消毒水(0.5%)中可活2~3天。在糞便中包囊的活力可維持10天以上;但在50℃或乾燥環境中很易死亡。包囊在在消化道內可存活24小時;在蟑螂消化道內經12天仍有活力。表明昆蟲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成為傳播媒介。旅遊者、男性同性戀者、切除病人、胃酸缺乏及免疫球蛋白缺陷病人易受感染,兒童患者多見。

防治原則

治療常用藥物有滅滴靈、丙硫咪唑、氯硝唑等。近年來報告吡喹酮60mg/kg連服2天也有效。徹底治癒病人、帶蟲者,注意飲食衛生,加強水源保護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旅遊者的飲水應煮沸後飲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