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諸汗國

蒙古諸汗國

蒙古汗國(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是由蒙古族領袖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後,於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7月13日),建立於漠北的政權,國號“大蒙古國”。蒙古汗國領土遼闊,與中亞、西亞、東歐和中國中原地區相接。

(從東胡到現在)

帝國的分裂:元朝與四大汗國決戰中亞

1260年,蒙哥汗在四川合川攻城中,中流矢身亡。

蒙古諸汗國蒙古諸汗國

訊息傳來,當時忽必烈正統帥三路大軍圍攻鄂州(武昌),宋丞相賈似道屯兵漢陽,重慶之宋軍也南下援鄂。奉命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哈台將軍的部隊,也在潭州(今長沙)受阻,忽必烈不得不分兵解圍才與之會合。

這時候,忽必烈的妻子察必從漠北捎來信息,留守帝國首都哈喇和林的忽必烈幼弟大有奪取汗位之勢。情勢緊迫,斷不可猶豫再三。忽必烈在軍前召集幕僚商議。郝經建議“斷然班師,銷禍於未然“,廉希憲也建議“願速還京,正大位以安天下“,正在此時,賈似道恰好遣使約和,於是雙方商定,以長江為結,宋向蒙古每年納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忽必烈輕車簡從到達燕京(今北京),駐其近郊。而這時候,阿里布哥已派脫里赤在燕京召集軍隊包抄忽必烈。忽必烈遣散了脫里赤的軍隊,同時秘令自己的軍隊火速北返。這時候,阿里布哥派信使召集忽必烈參加漠北和林的忽里勒台會議,選舉新汗。忽必烈未予理睬,並命廉希憲到開平(後稱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觀察事態發展。又命塔察爾赴宗王塔察爾處,勸其支持忽必烈為汗,得到塔察爾的贊同。

忽必烈返回開平,召集部分宗王開會,在他們支持下,忽必烈登上大汗位。按照成吉思汗定下的扎撒規定,蒙古選汗必須在鄂?河之地召開選汗大會,而且必須有各系宗王參加,忽必烈自行選汗,顯然有違傳統。在哈喇和林的選汗大會上,阿里布哥得到朮赤系、察哈台系、窩闊台系大多數蒙古宗王的支持,即大汗位。

忽必烈另一個弟弟旭烈兀,正領軍發動第三次西征。旭烈兀當時已攻克巴格達敘利亞蘇丹納昔爾派其子向旭烈兀表示臣服,旭烈兀將使者遣回,要求納希爾投降。蒙古大軍繼續西進。旭烈兀兵分三路,進軍敘利亞,先後攻占美索不達米亞北部諸城,渡過幼發拉底河。旭烈兀架炮攻城,納昔爾逃奔埃及,蒙古軍隊占領大馬士革。這時候,傳來蒙哥汗死訊。旭烈兀於是班師,回到波斯。回到波斯後,旭烈兀得知忽必烈已經在開平即大汗位,並且和阿里布哥發生了汗位之爭。旭烈兀與忽必烈關係向來不錯,於是決定不在赴和林,而留在波斯。

這樣,由於汗位之爭,蒙古帝國正式分裂。其中支持阿里布哥的朮赤系別兒哥,封地為從額爾齊斯河到第聶博河(烏克蘭)的廣大地區,統治中心在伏爾加河的薩萊(阿斯特拉罕附近)。支持阿里布哥的窩闊台系海都,封地為準噶爾盆地北部,包括今塔城、阿勒泰地區和蒙古的西部。察哈台系汗位虛懸(後為阿里布哥派出的阿魯忽),封地為東至伊犁河流域,西至阿姆河流域的土地。由於察哈台系和窩闊台系曾反對蒙哥即位,所以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被劃給了支持蒙哥汗的朮赤系。高昌(維吾爾)由於亦都護歸屬成吉思汗較早,保留了自己的領地,不屬於任何宗王的封地,歸蒙古大汗直轄。阿姆河以西,直到地中海,包括波斯、伊拉克、敘利亞、小亞細亞,歸拖雷系旭烈兀統轄,統治中心在波斯的大不里士。

一場以忽必烈和旭烈兀為一方,以阿里布哥和朮赤系別兒哥、窩闊台系海都、察哈台系阿魯忽為另一方的大戰即將開始了。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當時世界其他地區的形勢是,在朮赤封地以西,是羅馬教皇的基督教世界(西班牙在阿拉伯穆斯林統治下)。在旭烈兀封地以西的小亞細亞,基督教的東羅馬帝國的拜占廷還在君士坦丁堡苟延殘喘。在旭烈兀封地以南的埃及,是一個通過政變上台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王朝,羅馬教皇派出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組成的十字軍和穆斯林埃及正不斷發生戰爭。
蒙古國家軍隊的主力,原由蒙哥汗統帥進攻南宋,蒙哥汗蒙難後,四川方面蒙古軍進攻不得不停下來。在大將哈喇布花率領下,退居六盤山與渾都海部會合。阿里布哥分遣阿藍答兒進軍西涼府,與哈喇布花渾都海部會合。另遣玉木忽兒和哈喇察爾南征。又派霍魯懷,劉太平赴陝西,欲與六盤山駐軍聯絡,自關中進兵。忽必烈命廉希憲為京兆等路宣撫使,與商挺同往。廉希憲到任後,先發制人,以謀反罪處死了霍魯懷和劉太平。接著,忽必烈詔令八春為陝西四川宣撫使,節制諸軍。命汪良臣統帥陝西漢軍,監視六盤山部隊。阿里布哥令阿藍答爾領兵到西涼府後,與渾都海軍會合東來。忽必烈命諸王合丹 合必赤和八春 汪良臣等率蒙漢諸軍,與六盤山軍隊會戰耀碑谷,阿里布哥軍大敗,阿藍答兒、渾都海等被殺。

於是忽必烈決定親征和林。阿里布哥敗逃謙謙州(既唐奴烏梁海,今圖瓦)。忽必烈命宗王移相哥統領一軍駐紮和林,以待阿里布哥。自己領兵南返。在燕京賞賜擁立諸王。然後返回開平。

在說察哈台汗國,由於察哈台系和窩闊台系在蒙哥選汗時反對蒙哥汗,河中地區被蒙哥汗劃給支持他的朮赤系,自己封地僅限東部,而且察哈台孫哈喇斡忽勒在返回途中夭折,其妻兀魯忽乃可敦監國達十餘年。蒙哥大汗死後,由於發生了忽必烈和阿里布哥的汗位爭奪,忽必烈和阿里布哥都企圖占據察哈台汗國。該地區成為角逐之地。忽必烈派曾供職於他身邊的察哈台曾孫阿必夫和的兒子兀魯乃任察哈台汗國國主。不想途中被阿里布哥軍隊所殺害。阿里布哥以謙謙州為基地,控制了察哈台封地,並派察哈台六子拜達爾之子阿魯忽成為察哈台汗國國主。同時命他軛守阿姆河,防範旭烈兀東接忽必烈。

這時候阿里布哥率斡亦喇部眾至和林,詳稱願意歸順,發動突然襲擊,占領了和林,並發兵南下。忽必烈急召張柔嚴忠嗣部漢軍,並令董文柄率射手千人,塔察爾率軍士萬人出征。諸王合丹為右軍,塔察爾與史天澤等為左軍,諸王合必赤為中軍,合力進攻。兩軍相遇於昔木腦兒,塔察爾與合必赤分兵奮戰,大破斡亦喇軍,北兵潰遁。忽必烈居開平,下令禁止漢地對漠北的物資供應。哈喇和林的飲食,通常是用大車從漢地運來,忽必烈封鎖運輸後,那裡便開始了大饑荒,物價飛漲。於是阿里布哥派使臣赴察哈台汗國徵集糧食器械。但使臣被阿魯忽扣留。

於是阿里布哥率斡亦喇部隊進攻阿魯忽。阿魯忽戰敗,退往撒馬爾罕。阿里布哥軍進駐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霍城),大肆焚掠。恰逢阿力麻里饑荒,人民奮起反抗阿里布哥統治。阿里布哥部下多逃至阿爾泰地區玉龍答失。共商歸降忽必烈。這時候察哈台汗阿魯忽整軍來攻。阿里布哥處於東西夾擊中,眾叛親離,只能向忽必烈投降。

阿里布哥勢衰後,忽必烈開始採取措施,打算直接控制中亞。這時,"忽必烈合罕命一支大軍前往阿姆河岸,使一切居於這一地區的打算獨立的宗王統統從交通線上撤走,這樣合罕的使臣可以沒有任何一點困難地往返於旭列大王"(《瓦薩夫史》第一卷,哈默·普格斯塔爾德譯本,轉引《元朝史》下冊)。

在忽必烈與阿里布哥激戰的時候,高加索正發生著另一場戰爭。下面我們來說統治波斯的旭烈兀系。和別的支系不同,旭烈兀把自己看做忽必烈統治該地的副手。這時候,旭烈兀要應付來自阿姆河和高加索兩方面的威脅。在阿姆河對岸,阿里布哥任命的察哈台汗阿魯忽正在集結軍隊。在高加索山脈以北,朮赤系的別兒哥也是阿里布哥的支持者。戰爭首先在高加索展開。旭烈兀大軍越過作為雙方邊界的高加索山隘口打耳班關,進入俄羅斯草原。一直進攻到捷列克河。別爾哥派出大將那海那顏迎擊。旭烈兀失敗,被迫退回高加索以南。後來,那海那顏又穿過高加索山隘口打耳班關進入旭烈兀系的封地,穿過庫拉河,這時候旭烈兀已經去逝,他的繼承人阿八哈打敗了別兒哥的軍隊。
旭烈兀系和朮赤系的衝突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別兒哥是穆斯林的同情者,而旭烈兀則贊成基督教。當旭烈兀攻占巴格達後,別兒哥公開指責旭烈兀濫殺和平居民,並責備旭烈兀未經和宗王商議就擅自處死了哈里發。隨著雙方發生衝突,別兒哥和埃及的突厥穆斯林接成了聯盟,其實埃及的國王本身就是欽察突厥人,正因為如此也拉近了雙方的關係。旭烈兀則與基督教聯繫密切。旭烈兀的繼承者阿八哈甚至娶了東羅馬帝國的一位公主為妻。伊爾汗國和英國、法國及羅馬教皇,都有頻繁的往來。

前面說到阿里布哥幫助阿魯忽登上察哈台汗國國主的位置,但阿魯忽背叛了阿里布哥,還扣留了阿里布哥汗的使者,於是阿里布哥汗率領斡亦喇部眾打敗阿魯忽,並劫掠了富庶的阿里麻里(伊犁的霍城),阿魯忽被迫逃往撒馬爾罕。阿里不哥在富饒美麗的伊犁河流域的行為是如此野蠻,他蹂躪農村、屠殺他的政敵的所有黨徒,以至於發生了饑荒,他自己的一些將領也率軍離開了他。阿里不哥看到他的軍隊陸續瓦解,便設法與阿魯忽和談。他使兀魯忽乃皇后站在他一邊。兀魯忽乃是為抗議她在察會合汗國的統治權被剝奪而來的,於是,阿里不哥委託她和麻速忽·牙刺窪赤帶著和平協定到撒麻耳乾阿魯忽處。然而,在撒麻耳乾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兀魯忽乃一到,阿魯忽就與她結婚,並任命麻速忽為他的理財大臣。麻速忽的支持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價值。這位賢明的行政官從不花刺和撒麻耳乾徵收到大量的錢財,使阿魯忽和兀魯忽乃得以募集到一支精軍。阿魯忽後來能夠擊潰從葉密立領地南下的窩闊台系宗王海都的一次入侵。與此同時,阿里不哥由於缺乏物資,並且又遭到忽必烈和阿魯忽的東、西夾攻,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他於1264年被迫投降忽必烈。

在蒙哥汗時代,由於察哈台系和窩闊台系反對蒙哥繼承汗位,因此他們都受到了懲罰。其中在察哈台系方面,把察哈台系富庶的河中地區劃給了支持他的朮赤系。阿魯忽繼承察哈台國主後,又把河中地區從朮赤系手裡奪了回來。

阿魯忽死(1265或1266年)後,遺孀兀魯忽乃把她與前夫(哈刺斡忽勒)所生之子木八喇沙扶上王位,他是在河中地區的影響下第一位皈依伊斯蘭教的察合台後裔(賈馬爾·喀什記載他即位日期是1266年3月)。然而,另一位察合台宗王、木阿禿乾之孫八喇從忽必烈那兒獲得了札兒里黑,忽必烈為了更好的控制察哈台汗國,任命他與他的堂兄木八喇沙共同執政。八喇一到伊犁河地區,就策動軍隊叛亂,在忽氈捉住木八喇沙本人(據賈馬爾·喀什,此事發生在1266年9月),奪取了他的王位,把他貶為管理王室狩獵的長官。儘管八喇把他獲得的王位歸功於忽必烈,但是,不久與忽必烈發生爭吵。大汗指定他的使者蒙古台去統治東突厥斯坦。八喇驅逐之,並以自己的一個部屬取代之。忽必烈派一支由6千騎兵組成的部隊幫助被罷免的蒙古台,但是,八喇以3萬軍隊迎戰,迫使忽必烈的騎兵不戰而退。八喇還遣軍掠奪忽必烈統治下的于闐城。

這時候,忽必烈的真正對手出現了,他就是窩闊台的孫子海都。海都統治著葉密立流域和塔爾巴哈台山地的父系領地。蒙哥汗逝世後,海都依附於阿里布哥,與忽必烈為敵。阿里布哥失敗後,海都拒絕歸附忽必烈。

以忽必烈為代表的拖雷家族似乎拋棄了純成吉思汗蒙古人的傳統,海都無視拖雷家族,決定親自恢復窩闊台家族的命運,自1251年以來,窩闊台家族就已經失去了權力。換言之,海都的目標是要宣布他本人是合法繼承人,或者,無論如何,要犧牲忽必烈在蒙古的利益和察合台家族在突厥斯坦的利益,使自己在中亞創建一個大汗國。

海都首先起來反對的是察合台家族。1267年至1269年間,他打敗八喇,占領伊犁河流域和喀什噶爾,留給八喇的只是河中地區。八喇的繼承者們不過是海都任意廢立的屬臣。現在,海都作為中亞的君主採用“汗號”,並攻擊忽必烈。
忽必烈把與海都戰爭的任務交給他的第四子那木罕(Nomokhan或Nomoqan),於1275年派他率軍前往阿力麻里(今固爾扎附近,在伊犁河畔)。那木罕由一些宗王組成的一個傑出的參謀組陪同出征,他們中有脫脫木兒和那木罕的堂兄弟、蒙哥之子昔里吉。但是,1276年,脫脫木兒因不滿忽必烈,勸昔里吉與他合夥進行反叛。他們兩人背信棄義地拘捕了那木罕,並宣布擁護海都,把那木罕交給海都的盟友、欽察汗忙哥帖木兒(別兒哥的繼承者)。他們還勸說察合台次子撒里蠻和另一些成吉思汗宗王們參加反叛。海都於1277年從阿力麻里(伊犁的霍城)向哈拉和林進軍,形勢對忽必烈來說十分嚴峻,他把

他最傑出的將領伯顏從中國召回(就是滅亡南宋的伯顏,這時南宋已經滅亡)。伯顏在鄂爾渾河畔打敗了昔里吉,把他趕回到也兒的石河畔;而脫脫木兒逃到達唐努烏村的黠戛斯人境內,後來又在帝國先頭部隊的攻擊下被趕出此地。受到這次挫敗之後,昔里吉、脫脫水兒和撒里蠻之間發生爭吵,昔里吉處死了脫脫木兒,昔里吉與撒里蠻之間也互相採取敵對行動。在採取了一些無目的的行動之後,撒里蠻捉住了昔里吉,向忽必烈投降,並把他的俘虜交給了忽必烈。忽必烈原諒了撒里蠻,但把昔里吉流放到一個島上。此後不久,1278年,那木罕王子被釋放。這個反忽必烈同盟由於成員們素質差而失敗。

但是,海都與忽必烈仍處於交戰狀態,他起碼具有領導者的氣魄。海都作為葉密克、伊犁河流域、喀什噶爾的主人和察合台諸王的宗主(他已使察合台的領地縮小到河中地區),正如忽必烈是遠東的可汗一樣,他是中亞的真正可汗。1287年,海都組成了新的反忽必烈同盟,參加同盟的有蒙古帝國系各支的首領:成吉思汗弟弟們的後代。宗王中有乃顏、勢都兒和哈丹。乃顏,或者是成吉思汗幼弟鐵木哥斡赤斤的後裔,或者是成吉思汗異母弟、別里古台的後裔,其領地在滿洲地區;他是一位聶思托里安教徒,馬可·波羅堅持認為在他的旗幟(或稱纛)上畫有十字。勢都兒是成吉思汗大弟哈撒兒的孫子。哈丹是成吉思汗二弟哈赤溫的後裔。他們在東蒙古和滿洲地區都占有封地。如果海都從中亞和西蒙古帶來的部隊與乃顏、勢都兒和哈丹在滿洲集合的部隊會合的話,那么,對忽必烈來說,形勢將變得十分危險。

忽必烈迅速行動起來。他命伯顏代替他駐守哈拉和林,阻止海都。他本人親自率領另一支蒙軍前往滿洲,隨之而行的有成吉思汗最信任的夥伴博兒術的孫子,玉昔帖木兒將軍。帝國艦隊從長江下游的中國港口出發,帶著這次戰爭所需的大批物資在遼河口登入,這一仗將決定蒙古帝國的命運。乃顏的軍隊在遼河附近紮營,以蒙古的方式,用一排馬車保護著。忽必烈當時是72歲,坐在由四隻象駝著,或拉著前進的一座木塔上指揮作戰。拉施特記道,這次行動十分艱巨,在一段時期內,勝負難分。結果,無疑是忽必烈獲勝了,正如中國史所記,是由於忽必烈軍隊在人數上占優勢,也是由於他把中國軍隊與蒙古軍隊有效地聯合起來。乃顏被俘,作為成吉思汗的侄孫子,忽必烈賜他不流血的死,即將他在氈毯下悶死(1288年)。那些站在乃顏一邊的聶思托里安教教徒們有理由擔心會遭到報復,但是,忽必烈認為基督教對這次反叛不負有責任。忽必烈之孫、未來的皇帝鐵穆耳完澤篤(Temtir Oljaitu)由於粉碎了哈丹和鎮壓了滿洲及其毗鄰的蒙古地區而完全制止了進一步的叛亂。鐵穆耳甚至追擊哈丹殘餘一直到外興安嶺。鐵穆爾後來繼承忽必烈成為皇帝,就是元成宗。

海都干涉遠東事務的希望成了泡影,但是,他仍是杭愛山以西的西蒙古和突厥斯坦的君主。忽必烈的一個孫子甘麻刺(Ka-mala)王子擔負著守衛杭愛山邊境地防止海都入侵的任務,結果他被海都軍打敗,並被圍困在色楞格河附近,在費盡了努力後才逃脫。忽必烈不顧自己年事已高,感到有必要親自前去扭轉形勢(1289年7月)。但是,海都按遊牧方式已經遠遁。1293年,留在蒙古統率帝國軍隊的伯顏,以哈拉和林為基地,成功地發動了一次對叛軍的遠征。同年,忽必烈之孫、鐵穆耳王子取代伯顏統率軍隊。伯顏成了忽必烈的宰相,他在忽必烈去世後不久,於1295年去世。
忽必烈生前未能看到反海都之戰的結束。當這位大皇帝於1294年2月18日去世時,窩闊台家族的首領仍然是杭愛山以西的蒙古和中亞的君主。忽必烈的孫子、繼承者鐵穆耳完澤篤(1295-1307年在位)繼續了這場戰爭。當時海都的主要盟友和屬臣是統治著突厥斯坦的察合台兀魯思首領都哇。在1297年至 1298年期間,都哇發動突然攻擊,捉住了汪古部勇敢的闊里吉思王子(即喬治,在此可以回顧一下,汪古部人是聶思托里安教教徒),他是鐵穆耳皇帝的女婿,正統帥著在蒙古的帝國軍隊。當時都哇企圖襲擊另一支帝國軍隊,即由保衛著唐兀惕邊境(甘肅西部)的阿難答王子統率的軍隊。但是,他本人卻意外地遭到襲擊,只得逃跑。為報此仇,他處死了他的俘虜闊里吉思(1298年)。

1301年,海都作了進攻帝國的最後一次努力。這次有窩闊台系和察合台系的許多宗王參加。他向哈拉和林進軍,和林當時由鐵穆耳皇帝的侄子海山王子鎮守。1301年8月,在和林與鄂爾渾河左岸支流塔米爾河之間展開一場大戰。結果海都戰敗,並在撤退中死去。

海都在與元軍戰鬥中受傷,並在回師中死去後,子察八兒繼承窩闊台汗國主。1304年察哈台國主都哇起而與察八兒爭戰,大掠其國西部諸城。元朝海山(就是後來元成宗的繼承者元武宗)的軍隊也越過阿爾泰山,大破察八兒軍。察八兒逃到都哇處。察合台兀魯思首領都哇最初承認察八兒是他的宗主,但是,不久厭倦了這些無休止的反帝國戰爭,他勸說察八兒承認鐵穆耳皇帝(元成宗)為宗主。1303年8月,兩位宗王的使者到北京宮廷表示效忠,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它再次把窩闊台和察合台的兀魯思置於拖雷家族的藩屬地位而恢復了蒙古的統一。接著,正像我們將要看到那樣,都哇和察八兒之間發生爭吵;都哇囚禁了察八兒,逼他交出東、西突厥斯坦(約1306年)。都哇死(約1306-1307年)後,察八兒約於1309年進攻都哇之子、繼承者怯伯(Kebek)汗,企圖以此恢復窩闊台兀魯思對察合台兀魯思的霸權,但是,他被怯伯開打敗,除了逃到中國大汗處避難外,別無選擇。

窩闊台兀魯思就這樣結束了。40年(1269-1309年)來,窩闊台家族在它的基地塔爾巴哈台的葉密立河畔統治著中亞,並與拖雷家族的命運抗衡。

忽必烈的王朝,即中國的元朝,作為其他蒙古汗國的唯一的宗主而存在。北京成為遠至多瑙河幼發拉底河的世界之都。

關於察哈台汗國與海都的關係補敘如下。阿里布哥與忽必烈爭戰結束後,海都聯合朮赤系諸王繼續與忽必烈對抗。察哈台汗國國主八喇遵照忽必烈指示,攻打海都。朮赤系忙哥帖木爾派五萬騎兵支持海都,結果八喇失敗。朮赤 察哈台窩闊台系都想擁有河中,為了調和彼此矛盾,三方在阿姆河以東的塔喇斯草原開會,將河中分為三份。會上還決定諸王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忽必烈。塔喇斯會議後,八喇和海都結為安答,他們清除了忽必烈的擁護者,並把矛頭指向拖雷系的旭烈兀汗國。八喇發兵侵掠呼羅珊地區,海都派察八忒前去援助,八喇占領呼羅珊大部分地區,這時候察八忒卻按海都指示離開,結果八喇被旭烈兀汗國國主阿八哈汗打得大敗,只餘五千騎狼狽逃回。不久八喇病死,海都把察哈台汗國交給都哇繼承。海都成為察哈台汗國宗主。都哇繼承汗位後,把矛頭指向忽必烈和伊爾汗國。他曾占領伊爾汗國的哥疾寧(今阿富汗),並以此為基礎,幾次遠征印度的旁遮普和信德。

與窩闊台系、察哈台系諸王在中亞不同,追隨海都叛亂的成吉思汗諸弟後裔,帖木哥斡赤斤後裔乃顏,哈薩爾後裔勢都兒,哈赤溫後裔哈丹,封地在東北,遠達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鐵穆耳追擊叛軍殘餘甚至越過外興安嶺。由於他們參與叛亂,失敗後被削去封地,元武宗時才得以恢復。

蒙古人的先民

A、東胡(?~前3世紀末),分布中心在今內蒙赤峰市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流域,敗於匈奴冒頓單于,分解為烏桓和鮮卑。

B、烏桓(前3世紀末~207年),分布中心在今內蒙大興安嶺南部至河北北部,亡於曹操。

C、鮮卑(前3世紀末~6世紀),最初分布中心在大興安嶺北部“嘎仙洞”(今內蒙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後來南遷大漠,割據中原,除一部分融入漢族外,其餘分解為下述(見D、E、F、G各項)各部。

1、檀石槐的鮮卑部落聯盟(2世紀中葉~181年),王庭位於彈汗山(今內蒙烏蘭察布市化德縣附近),檀石槐死後聯盟瓦解。

2、慕容氏的前燕帝國(337~370年),首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市),後遷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亡於氐人的前秦。

3、拓拔氏的北魏帝國(386~534年),首都盛樂(今內蒙首府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附近)、後遷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又遷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分裂為東、西魏。

4、北周帝國(556~581年)首都長安(今陝西省會西安市西北),亡於隋朝。

除了前燕、北魏、北周外,兩晉南北朝時期,鮮卑各部在中原還建有西燕、後燕、西秦、南涼、南燕、代、東魏、西魏等政權 [參見筆者的文章《生生不息,縱橫馳騁的蒙古人(之一)》]。

D、柔然(4世紀前期~8世紀末)

1、柔然汗國(402~555年),王庭位於今蒙古北部、鄂爾渾河東側一帶,亡於突厥。

2、阿瓦爾汗國(568~805年),王庭位於今匈牙利多瑙河畔,亡於法蘭克王國。

E、吐谷渾汗國(329~663年)首都伏俟(今青海共和市、青海湖以西7公里處),亡於吐蕃。

F、室韋(4世紀後期~9世紀末),分布在大興安嶺北部、黑龍江和嫩江流域,後世繁衍為蒙古人(下見第二節)。

G、契丹(4世紀後期~14世紀)

1、遼帝國(916~1125年),首都臨潢(今內蒙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古城遺址),亡於金朝。

2、西遼帝國(1131~1218年),首都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楚河州、楚河上游南岸、托克馬克東約18公里的布拉納廢墟),亡於蒙古(實際上1211年已為乃蠻所滅)。

3、庫特盧克蘇丹國(1222~1304年),首都古瓦失爾(今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的同名省會克爾曼),亡於伊兒汗國。

大蒙古時代

 

蒙古諸汗國蒙古諸汗國
 A、蒙古部(9世紀後期~1206年),12~13世紀之交,完成了蒙古高原諸部的統一,形成統一的蒙古民族共同體。

B、大蒙古國(1206~1271年),首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前杭愛省鄂爾渾河上游東岸的哈爾和林廢墟),1271年12月18日加漢語國號“大元”。

C、大元帝國(1271~1368年),首都大都(今北京市),亡於明朝。

D、北元—東西蒙古的分立(1368~1635年),重返漠北草原,回到遊牧行國狀態,雖困於內部紛爭不斷,但黃金家族的大汗尚傳承不輟。16世紀末形成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衛拉特蒙古三部分(下見第三節A項)。

E、窩闊台汗國(13世紀60年代~1309年),統治中心在伊犁河與塔拉斯河流域,亡於察合台汗國。

F、察合台汗國(1225~1348年),首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縣水定鎮西北約13公里的古城址),後遷卡爾希(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卡什卡達里亞省省會卡爾希附近),1348年後分裂為東、西二部。

 1、東察合台汗國(1348~1680年),先後以阿力麻里、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伊力八里(今新疆伊寧市)為首都,1514年又定都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縣),亡於準噶爾。

 2、帖木兒帝國(1370~1507年),由西察合台汗國演化而成,首都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省的同名省會),亡於烏茲別克汗國(另見第三節E項)。

 G、金帳汗國(1240~1502年),首都拔都-薩萊(今俄國阿斯特拉罕州同名首府阿斯特拉罕北面約105公里處,阿赫圖巴河東岸塞利雷諾耶村所在廢墟),後遷別兒哥-薩萊(今俄國伏爾加格勒州同名首府伏爾加格勒附近、伏爾加河正流與北支回流阿赫圖巴河交匯處的列寧斯克小鎮所在廢墟),14、15世紀以後分裂為下列小汗國,其主支亡於克里米亞汗國。

1、弘吉剌-蘇非王國(1360?~1388年),首都烏爾根齊(今土庫曼斯坦北部塔沙烏茲州的庫尼亞-烏爾根齊),亡於帖木兒帝國。

2、諾蓋帳(15世紀初~18世紀後期),分布中心起先在薩萊-楚克(今哈薩克斯坦西部裏海岸烏拉爾河口、即阿蒂烏拉省同名省會附近廢墟),17世紀前期退往黑海東北岸,後併入俄國。

3、西伯利亞汗國(1400?~1608年),首都秋明(今俄國秋明州同名首府秋明附近),後遷伊斯克爾(今俄國秋明州額爾齊斯河東北岸、距托博爾斯克約16公里處),亡於俄國。

4、烏茲別克汗國(1428~1510年),先以蘇格納克(今哈薩克斯坦南部克孜勒-奧爾達省、錫爾河北岸托緬-阿雷克村以北6公里的蘇納克-庫爾乾廢墟)為首都,1501年奪取撒馬爾罕做為新首都。其主支發展為布哈拉汗國,旁支分別建立希瓦汗國和浩罕汗國(下見第三節G項)。

5、克里米亞汗國(1430~1783年),首都巴赫奇-薩萊(今烏克蘭南部半島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的巴赫奇-薩萊村),1477年承認土耳其蘇丹為宗主,後亡於俄國。
6、喀山汗國(1438~1552年),首都喀山(今俄國韃靼斯坦共和國首都喀山),亡於俄國。

7、阿斯特拉罕汗國(1459~1556年),首都阿斯特拉罕(今俄國阿斯特拉罕州的同名首府),亡於俄國。

8、哈薩克汗國(1480~18世紀初),分布在從七河流域到奇卜察克草原的廣大地帶,大體與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相符,17世紀以後分裂為三部分(下見第三節B項)。

  H、伊兒汗國(1258~1355年),首都大不里士(今伊朗西北部東亞塞拜然省省會大不里士),主支亡於金帳汗國,旁支建有下列政權。

1、脫合帖木兒汗國(1337~1409年),統治中心在戈爾甘(今伊朗東北部戈萊斯坦省一帶,該省省會即名戈爾甘),亡於帖木兒帝國。

2、札剌亦兒蘇丹國(1340~1432年),首都巴格達(今伊拉克首都),亡於帖木兒帝國。

3、阿魯渾王國(14世紀末~1590年),統治中心起先在古爾(今阿富汗中部古爾省、巴米揚省、瓦爾達克省一帶),後退往信德(今巴基斯坦南部沿海信德省,即印度河下遊河谷和三角洲),亡於莫臥兒帝國。

衰落中的餘暉

A、清朝對蒙古的征服和統治(1593~1911年)

1、漠南蒙古察哈爾部(16世紀初~1675年),名義上的全蒙古大汗駐蹕該部,遊牧於今內蒙赤峰市西拉木倫河流域。1632~1634年,在清(後金)軍追擊下,察哈爾主力潰敗。1636年四月,以察哈爾部為首的漠南蒙古各部歸附清朝。1675年,察哈爾王公反清失敗,清朝乘機斷絕蒙古大汗傳承世系。

2、漠北喀爾喀蒙古(16世紀初~16世紀末),從東方的哈拉哈(即喀爾喀)河起步,逐步擴展至高原中央,遊牧地域與今蒙古國大體相當,後分為三部:

a、土謝圖汗部(17世紀20年代~1923年),遊牧於今蒙古色楞格、達爾汗烏拉、中央、中戈壁省等地。

b、車臣汗部(17世紀20年代~1923年),遊牧於今蒙古東方、肯特、蘇赫巴托省等地。

c、札薩克圖汗部(17世紀20年代~1923年),遊牧於今蒙古扎布汗、戈壁阿爾泰、庫蘇古爾、烏布蘇省等地。

1691年五月,喀爾喀三汗投降清朝。1725年,清朝從土謝圖汗部中分出一部分,1766年授予汗號,組成:

d、賽因諾顏汗部(1725~1923年),遊牧於今蒙古後杭愛、前杭愛、巴彥洪戈爾、南戈壁省等地。

3、漠西衛拉特蒙古(16世紀後期~1757年),遊牧於從青海向西直達伊犁河與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建有下列強權:

a、準噶爾汗國(1635~1757年),汗廷位於伊犁(今新疆伊犁地區霍城縣惠遠城),亡於清朝。

b、和碩特汗國(1637~1717年),汗廷位於拉薩(今西藏首府),亡於準噶爾。

c、土爾扈特汗國(1651~1771年),汗廷位於今俄國伏爾加格勒州、伏爾加河西岸卡梅申縣一帶。1771年大部分土爾扈特人回歸中國,留在伏爾加河畔的卡爾梅克(即土爾扈特)汗國政權立即被沙皇廢除,當地被納入俄羅斯帝國行政區域中。

4、清朝實現對全蒙古的統治(1757~1911年)。

B、哈薩克三帳(16世紀60年代~19世紀前期)

1、大帳(16世紀60年代~1809年),遊牧於今哈薩克斯坦東南部七河、塔拉斯河、楚河流域,1809年在浩罕汗國侵襲下解體,浩罕汗國滅亡後併入俄國。

2、中帳(16世紀70年代~1822年),遊牧於今哈薩克斯坦中部,北至額爾齊斯河、伊希姆河、托博爾河,南至錫爾河下游北岸,併入俄國。

3、小帳(17世紀上半葉~1824年),遊牧於今哈薩克斯坦西部烏拉爾河與阿克托別(今哈薩克斯坦阿克托別省的同名省會)一帶,併入俄國

C、烏茲別克三汗國(1510~1920年)

1、布哈拉汗國(1510~1920年),首都布哈拉(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布哈拉省的同名省會),1867年淪為沙俄附庸,1920年被蘇維埃政權推翻。

2、希瓦汗國(1512~1920年),首都希瓦(今烏茲別克斯坦花拉子模省、阿姆河下游西岸、距阿姆河約43公里的希瓦舊城),1873年,淪為沙俄附庸,1920年被蘇維埃政權推翻。

3、浩罕汗國(1709~1876年),首都浩罕(今烏茲別克斯坦東部費爾乾納省、距錫爾河南岸約25公里的浩罕縣),亡於俄國。

  D、沙俄對北方亞細亞的征服和統治(1472~1917年,參見第二節中G項)

從1472年征服彼爾姆(今伏爾加河東岸支流卡馬河上游、即俄國彼爾姆州一帶)開始,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國一刻也沒有停下擴張的步伐,相繼兼併了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布里亞特地方(貝加爾湖周圍,今俄國伊爾庫茨克州、布里亞特共和國、赤塔州諸地,17世紀後期被沙俄吞並)、卡爾梅克汗國、諾蓋帳、克里米亞汗國、哈薩克三帳、烏茲別克三汗國等。

  E、莫臥兒帝國(1526~1858)

1、巴布爾建國(1526~1540年),巴布爾是跛子帖木兒的四世孫,1526年進占德里(今印度首都新德里北部),但巴布爾之子胡馬雍即位10年後遭阿富汗人驅逐失國。

2、蘇爾王國(阿富汗人)的隔斷(1540~1555年),首都德里,亡於莫臥兒帝國復僻。

3、胡馬雍復國延續統治(1555~1858年),首都德里,亡於英國。

F、伊朗卡賈爾王國(1786~1925年),突厥化的卡賈爾人的祖先卡賈爾,是伊兒汗時代一位蒙古官員,卡賈爾的後代統一伊朗,定都德黑蘭(從此成為伊朗首都),後亡於伊朗巴列維王朝。

、蒙古(1911年以來)

1、自治蒙古(1911~1919年),1911年蒙古民族革命,建立獨立(後改為自治)政府,首都庫倫(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

2、中國占領和白衛軍的侵擾(1918~1922年)。

3、蒙古人民革命政府(1921~1924年),1921年蒙古民主革命,驅逐中國占領軍和各支白衛軍,成立君主立憲政府,首都庫倫。

4、蒙古人民共和國(1924~1992年),首都烏蘭巴托。

5、蒙古國,1992年2月12日改現國名,首都烏蘭巴托。

 B、中國內蒙古(1911年以來)

1、盟旗與省縣分置,抗墾與革命鬥爭(1911~1931年)。

2、抗日戰爭時期(1931~1945年)。

a、偽蒙疆政府 [1936年成立“蒙古軍政府”,1937年改為“蒙古聯盟自治政府”,1939年改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1941年改為“蒙古自治邦政府”,以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為首腦(主席),1945年覆滅。“首府”先後設在歸綏(今內蒙首府呼和浩特市)、張家口(今河北西北部張家口市)]。

b、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1938~1945年),1938年八路軍120師358旅715團主力插入偽蒙疆的心臟,活動在以內蒙大青山(陰山的東脈)為中心,東到灰騰梁(今內蒙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北),西到包頭、固陽,南到黃河、長城,北到四子王旗的廣闊地域。

3、自治運動的發展和勝利(1945~1947年)。

a、內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9月~1945年11月),由前偽蒙高級官員、蒙古知識青年等發起成立於西蘇尼特旗(今內蒙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見下d項)成立後解散。

b、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1645年10月~1946年5月),由前偽滿官員、偽興安北省省長額爾欽巴圖等發起成立於海拉爾(今內蒙呼倫貝爾市),被撤銷(見下d項)。

c、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1946年1月~1946年5月),由蒙古革命人士、開明上層、知識青年等發起成立於葛根廟(今內蒙興安盟政府駐地烏蘭浩特市附近),被撤銷(見下d項)。

d、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1945年11月~1946年5月),由中共黨員烏蘭夫任領導人,辦公地先後設在張家口、貝子廟(今內蒙錫林郭勒盟政府駐地錫林浩特市)和烏蘭浩特,1946年“四-三”會議後撤銷上述的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和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統一領導內蒙古自治運動,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見下f項)。

e、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1946年9月~1948年1月),由前述額爾欽巴圖等再次發起成立於海拉爾,表面上接受中共領導,內蒙古自治政府(見下f項)成立後被撤銷。

f、內蒙古自治政府(即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5月1日成立於烏蘭浩特(見下項4),烏蘭夫當選為主席。

g、蒙古自治政府(1949年8月~1949年9月),由前述德王拼湊成立於定遠營(今內蒙西部阿拉善盟政府駐地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在解放軍迫近時瓦解。

h、西蒙古自治政府(1949年9月~1949年10月),上述蒙古自治政府餘部在德王西逃後改組成立,10月初向解放軍投誠。

4、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1949年首府遷至張家口,1952年遷至呼和浩特。1962年2月內蒙古區域的劃分調整完畢,形成現在內蒙古的地理範圍。1969年出於對北部邊疆戰略的擔憂,將內蒙東部三盟劃歸遼寧、吉林、黑龍江,西部三旗劃歸寧夏、甘肅,1979年劃出去的盟、旗、縣又重新劃回內蒙古,恢復了自治區的行政區域。

5、中國境內其他相關的民族區域自治政府。

a、新疆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州駐地庫爾樂市,成立於1954年6月23日

b、新疆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州駐地博樂市,成立於1954年7月13日

c、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族自治縣,縣駐地和布克賽爾,屬於塔城地區,成立於1954年9月10日。

d、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州駐地德令哈市,成立於1954年1月25日

e、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縣駐地優乾寧,屬於黃南藏族自治州,成立於1954年10月16日。

f、甘肅隸北蒙古族自治縣,縣駐地黨城灣,屬於酒泉市,成立於1950年7月29日

g、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縣駐地大城子,屬於朝陽市,成立於1958年4月1日

h、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縣駐地阜新,屬於阜新市,成立於1958年4月7日

i 、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縣駐地前郭,屬於松原市,成立於1956年9月1日。

j、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縣駐地泰康,屬於大慶市,成立於1956年12月5日

k、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縣駐地圍場,屬於承德市,成立於1990年6月13日

l、內蒙古莫力達瓦達翰爾自治旗,旗駐地尼爾基,屬於呼倫貝爾市,成立於1958年8月15日

m、甘肅東鄉族自治縣,縣駐地鎖南壩,屬於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於1950年9月25日

n 、甘肅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縣駐地吹麻灘,屬於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於1981年9月30日。

o、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縣駐地威遠,屬於海東地區,成立於1954年2月17日

p、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縣駐地大通,屬於西寧市,成立於1985年11月10日

q、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駐地民和,屬於海東地區,成立於1985年12月10日

r、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縣駐地紅灣寺,屬於張掖市,成立於1954年2月20日

s、新疆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州駐地伊寧市,成立於1954年11月27日

t 、新疆木壘哈薩克族自治縣,縣駐地木壘,屬於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於1954年7月17日。

u、新疆巴里坤哈薩克族自治縣,縣駐地巴里坤,屬於哈密地區,成立於1954年9月30日。

v、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縣駐地博羅轉井,屬於酒泉市,成立於1954年4月27日

C、從前蘇聯到俄羅斯(1917年以來)

1、烏茲別克斯坦(1917年以來)。

a、浩罕自治政府(1917年11月~1918年2月),白衛分子成立於浩罕,在蘇俄紅軍攻擊下滅亡。

b 、外裏海臨時政府(1918年7月~1920年2月),反布爾什維克分子成立於阿什哈巴德(今土庫曼斯坦首都),在紅軍攻擊下潰敗。

c 、突厥斯坦蘇維埃自治共和國(1917年11月~ 1918年5月),以布爾什維克為主體者起義後成立,首都塔什乾(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1918年5月改名為下述d項。

d、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18年5月~1924年11月),1918年5月(由上述c項)改名並加入俄羅斯聯邦,首都塔什乾,1922年12月加入蘇聯,1924年11月劃入新的民族國家。

e、花拉子模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20年4月~1923年10月),與布爾什維克合作的青年希瓦黨人為主體者起義後成立,首都希瓦。1921年3月俄國共產黨將希瓦青年黨人排斥出局。1923年10月改名花拉子模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4年11月劃入新的民族國家。

f、布哈拉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20年10月~1924年9月),以布爾什維克為主體者起義後成立,首都布哈拉,1924年9月改名為布哈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1月劃入新的民族國家。

g、巴期馬奇運動(1918~1927年),反對布爾什維克-蘇維埃的中亞民族主義武裝運動,在紅軍不斷加強的嚴厲打擊下最終失敗。

h、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4年10月~1991年8月),首都撒馬爾罕,1925年3月加入蘇聯,1930年遷都塔什乾,1956年行政區劃最後確定,形成現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地理範圍。

i、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1991年8月31日宣布獨立並改現國名,首都塔什乾。

2、哈薩克斯坦(1917年以來)。

a、阿拉什政府(1917年12月~1920年3月),由白衛分子、封建貴族、宗教上層和資產階級民族知識分子發起成立於奧倫堡(今俄國奧倫堡州的同名首府),1918年1月白軍主力被蘇俄紅軍擊敗潰走,阿拉什政府殘餘最後向蘇維埃政府投降。

b、吉爾吉斯(即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20年8月~1925年4月),首都奧倫堡,成立之初加入俄聯邦,1924年10月完成民族劃界。

c、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25年4月~1936年6月),1925年4月(由上述b項)改為現名,首都克孜勒-奧爾達(今哈薩克斯坦南部邊境克孜勒-奧爾達省的同名省會),1928年遷到阿拉木圖(今哈薩克斯坦東南邊境阿拉木圖省的同名省會)。

d、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36年6月~1991年12月),1936年6月(由上述c項)升格,同年12月加入蘇聯,1939年行政區劃最後確定,形成現在哈薩克斯坦的地理範圍,首都阿拉木圖。

e、哈薩克斯坦共和國,1991年12月10日改為現名,12月16日宣布獨立,首都阿拉木圖,1997年12月10日宣布遷都阿克莫拉,1998年4月6日阿克莫拉改名為阿斯塔納

3、俄羅斯聯邦境內相關民族行政區域(1917年以來)。

a、韃靼斯坦:1920年成立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2年1月改名(升格)為韃靼斯坦共和國,首都喀山。

b、圖瓦:1920年10月蘇俄紅軍占領唐努烏梁海,1921年8月在紅軍支助下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10月作為俄聯邦的圖瓦自治州加入蘇聯,1961年10月升格為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2年1月改名圖瓦共和國,首都克孜勒-奧爾達。

c、卡爾梅克:1920年成立卡爾梅克自治州,1935年升格為卡爾梅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43年蘇聯以通敵為由,將全部9.3萬卡爾梅克人流放西伯利亞,1945年取消該自治共和國。1957年為卡爾梅克人平反,允許返鄉,恢復自治共和國。1992年12月改名為卡爾梅克-哈爾姆格坦格奇共和國,首都埃利斯特。

d、布里亞特:1923年成立布里亞特蒙古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2年1月改名為布里亞特共和國,首都烏蘭烏德。

e、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里亞特自治專區,首府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屬於伊爾庫茨克州。

f、阿加-布里亞特自治專區,首府阿金斯科耶,屬於赤塔州。

g、戈爾諾-阿爾泰:1922年成立戈爾諾-衛拉特自治州,1948年改名為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992年1月升格為戈爾諾-阿爾泰共和國,首都戈爾諾-阿爾泰斯克。

h、阿爾泰邊疆區,首府巴爾瑙爾。

4、烏克蘭(1991年8月24日宣布獨立)所屬克里米亞:1921年10月成立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加入俄聯邦。1944年秋,蘇聯以通敵為名,將19.1萬克里米亞韃靼人流放哈薩克、烏茲別克等地。1945年將自治共和國撤消,降為克里米亞州。1954年5月,蘇聯最高蘇維埃將克里米亞州從俄聯邦劃歸烏克蘭。1954年蘇聯給克里米亞韃靼人平反,但未準他們返鄉。1990年1月,克里米亞居民公決,恢復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2年2月改名為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首都辛菲羅波爾。現該共和國仍有韃靼人約27萬人,建有政治組織韃靼人大會黨。

D、當今阿富汗

1、烏茲別克民兵武裝,約有1.8萬人,建有政治組織阿富汗全國伊斯蘭運動,控制阿北部,轄有居民約500萬人,以馬扎里沙里夫( 今阿富汗北部巴爾赫省省會馬扎里沙里夫)為中心,領導人拉希德-杜斯塔姆將軍。

2、哈扎拉人武裝,約有3000人,建有政治組織阿富汗伊斯蘭聯盟黨,控制阿中部,轄有居民約60萬人(另說轄300萬人),以巴米楊(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楊省的同名省會)為中心,領導人阿卜杜拉-卡利姆-哈利利。

(八)

現代民族地理分布

A、蒙古語族——堂兄弟們

1、蒙古人:分布在蒙古國,中國內蒙、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青海等地,約有720萬人(其中中國約有480萬人)。

2、達斡爾人:分布在中國內蒙、黑龍江等地,約有12萬多人。

3、土(族)人:分布在中國青海、甘肅,約有19萬多人。

  4、東鄉人:分布在中國甘肅、新疆,約有37萬多人。

5、保全人:分布在中國甘肅,約有1萬多人。

6、裕固人(東部屬蒙古語族,西部屬突厥語族 ):分布在中國甘肅,約有1萬多人。

7、布里亞特人:分布在俄國布里亞特共和國、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里亞特和阿加-布里亞特兩自治專區、阿穆爾州,蒙古東方省,中國內蒙(呼倫貝爾市),約有36萬多人。

8、卡爾梅克人:分布在俄國卡爾梅花克共和國、阿斯特拉罕州、伏爾加格勒州等地,約有17萬多人。

9、莫戈爾人:分布在阿富汗偏東北的巴格蘭、昆都士省等地,約有3萬多人。

10、哈扎拉人(其語言已變成混有蒙語成分的塔吉克方言):分布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楊、烏魯茲甘、古爾省等地,約有60萬人(另說有約300多萬人)。

B、突厥語族——表兄弟們

1、烏茲別克人:分布在烏茲別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北方巴爾赫、法里亞布、朱茲詹薩曼甘、巴格蘭、昆都士等省和中國新疆(中國寫作烏孜別克族),約有2123萬人(其中中國約有1.4萬多人,阿富汗約有193萬人)。

2、哈薩克人:分布在哈薩克斯坦,以及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中國新疆等地,約有998萬人(其中中國約有111萬人)。

  3、韃靼人:主要分布在俄國韃靼斯坦共和國、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烏里楊諾夫斯克州、薩馬拉州、薩拉托夫州、伏爾加格勒州、斯維爾德羅夫斯克州、秋明州等地,還分布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保加利亞、中國新疆(中國稱為塔塔爾族)等地,約有720萬人(其中烏茲別克斯坦約有69萬人,塔吉克斯坦約有5萬人,烏克蘭約有27萬人,中國約有4800多人)。

4、圖瓦人:分布在俄國圖瓦共和國、蒙古西北部烏布蘇省、中國新疆(北部阿爾泰地區),約有22萬多人(其中蒙古約有2萬人,中國約有千人)。

5、阿爾泰人:分布在俄國戈爾諾-阿爾泰共和國和阿爾泰邊疆區,約有6.9萬多人。

6、諾蓋人:分布在俄國達吉斯坦共和國、車臣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等地,約有6萬多人。

7、卡賈爾人(少部分操突厥語族卡賈爾語,大部分已操波斯語),分布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和北部馬贊德蘭、戈萊斯坦省一帶,約有3萬多人。

8、卡什凱人(古代蒙古部落的後裔):分布在伊朗中南部伊斯法罕、法爾斯省,約有47萬多人。

C、其他語族——還有幾支遠親(下述諸民族,都是古代西遷的蒙古人和當地人混合後形成的)

1、阿古爾人:操高加索語系列茲斤語族阿古爾語,分布在俄國達吉斯坦共和國,約有1.5萬人。

2、查胡爾人:操高加索語系列茲斤語族查胡爾語,主要分布在俄國達吉斯坦共和國南部,少部分分布在亞塞拜然共和國北部,約有1.6萬人。

3、查爾艾馬克人:操伊朗語族法爾斯-達利語,主要分布在阿富汗西北巴德吉斯、赫拉特、法拉省等地,少部分分布在伊朗東北霍臘散省,約有47萬人。

4、賈姆希德人:操伊朗語族塔吉克方言,主要分布在阿富汗西北巴德吉斯、赫拉特、法拉省和伊朗東北霍臘散省,少部分分布在土庫曼斯坦南部馬雷州,約有17萬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