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台汗國

察哈台汗國,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依其領地擴建而成。

察哈台汗國,也稱呼察合台汗國。名義上為元朝西北宗藩國,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依其領地擴建而成。察合台汗國最盛時其疆域東至吐魯番、羅卜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越興都庫什山,包括阿爾泰至河中地區(河中地區特指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大片地區)。斡爾朵(宮帳)設在阿力麻里境內的忽牙思。巴魯剌思、札剌亦兒和克烈亦惕三部,是該汗國中蒙古族的主體,其統治者是察合台後裔。
窩闊台大汗統治時期,察合台(窩闊台兄)在蒙古帝國的政治生活中居有崇高地位,在重大問題上起著一定的決策作用。他不僅統治了成吉思汗給予的兀魯思和軍隊,而且在別失八里(今新疆維吉爾薩爾護堡子)自己的王國中也享有至高的權力。據拉施特《史集》記載,合罕(大汗)經常派去使者就一切重大事件和察合台商議,沒有他的意見和同意就不處理這些大事。"
來阿魯忽又從拔都手中奪回了河中地區,使察合台汗國真正成為獨立汗國。
1264年,阿魯忽去世。1265年,哈剌斡忽勒的兒子木八剌-沙登上汗位。忽必烈為了控制察合台汗國,於同年派八剌與木八剌-沙共同掌管察合台汗國。木八剌-沙傾向於伊利汗國的阿八哈汗,所以對八剌並不歡迎。於是,八剌按照忽必烈的旨意,串通木八剌-沙的書記官和一部分士兵,進行了推翻木八剌-沙的活動,最後當上了察合台汗國的君主。
阿里布哥與忽必烈的爭奪戰結束後,窩闊台的孫子海都以葉密立為據點,聯合朮赤系諸王展開了反對忽必烈的鬥爭。八剌遵照忽必烈的旨令,率軍攻打海都,占領了其中的一部分領土。而朮赤系的忙哥-帖木兒又派別兒哥率5萬騎兵前去援助海都,使海都重新召集起已四散的軍隊與八剌交戰,結果八剌失利。朮赤、察合台、窩闊台系諸王都想獨占河中地區,但為調合彼此的矛盾,1269年在阿姆河以東的塔剌思草原集會決定:將河中地區分成三份,分歸八剌、海都和忙哥-帖木兒管轄。會上還決定諸王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忽必烈。塔剌思會議後,八剌與海都結為"安達(義兄弟),他們清除了忽必烈的擁護者,並沒收其資財,繼而將矛頭指向托雷系的伊利汗國。1270年,八剌發兵侵擾呼羅珊(今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海都派欽察和察八忒(腦忽之子)率軍前去援助,八剌軍占領了呼羅珊的大部分地區,並抄掠了尼沙布兒等地。欽察和察八忒卻按海都的指示離開八剌回師。七月,八剌的軍隊被伊利汗國的阿八哈汗軍隊擊敗,僅率殘軍5000人逃往布哈拉。八剌到達布哈拉後改信伊斯蘭教,集兵3萬人,準備分兩路討伐欽察和察八忒,未及,病故於布哈拉。八剌死後,布花帖木爾繼承汗位。
布花帖木爾在位後,統治集團內部又發生分裂,八剌的長子伯帖木兒等率眾投奔忽必烈;木八剌-沙及哈剌斡忽勒二人的諸子則投奔了阿八哈汗。
1274年,海都將察合台汗國的汗位交給八剌之子都哇,統治長達32年之久。都哇在位期間,把矛頭指向伊利汗國和忽必烈的統治。他曾占領了伊利汗國的哥疾寧(今阿富汗加茲尼),並以此為基礎,幾次遠征印度,進入旁遮普和信德,但在哥疾寧和印度均未建立起自己的統治。1298年,都哇又襲擊駐守於金山一線的元朝軍隊,俘殺守將汪古部首領闊里吉思。1301年,都哇、海都率軍與元朝軍隊大戰於帖堅古山(阿爾泰山與札卜哈河之間),都哇中箭受傷,海都亦受傷致死。都哇與海都之子察八兒被迫向元成宗請和,重新承認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不久,都哇與元朝聯兵擊敗察八兒,吞併了大部分窩闊台汗國領地。
1302年海都因傷去世後,都哇成為察合台汗國的實際統治者,他把汗國的東部土地交給海都的兒子察八兒統治。但察八兒卻想控制整個察合台汗國,與都哇發生了權力之爭。都哇和察八兒之間的鬥爭,為元朝廷干預汗國之事提供了方便。元朝統治者都支持都哇,迫使察八兒屈從了都哇。從此,窩闊台系失去了對察合台汗國的統治權。
1306年,都哇病逝,寬徹繼立為汗,繼續實行與元朝友好的政策。1309年,都哇的長子怯伯汗即位,以察八兒為首的窩闊台系諸王聯合起來向怯伯汗發動了武裝進攻,在幾次戰役中都被擊敗,最後投奔了曲律汗(武宗)。窩闊台家族的領地被察合台家族所占領,其臣民的一部分歸屬於察合台家庭,另一部分則成為欽察(金帳)汗國的臣民。窩闊台汗國於1310年被併入到察合台汗國中。
怯伯汗即位不足一年,就將汗位讓給自己的兄弟也先布花。在也先布花統治汗國時期,為擴大牧場,率軍入侵元朝,被元軍擊敗。為彌補損失,他又入侵伊利汗國,元軍乘機再度深入中亞草原,他才被迫撤兵。
1318年,怯伯汗又重新登位。當時,河中地區正處於財政混亂、政權機構不相統一的無秩序狀態。怯伯汗在河中地區進行了貨幣改革,製造了全國通用的銀幣;在政權設定上取締了雙重行政機構,統一設定了萬戶,由汗委派的代表進行管理。
怯伯統治時期,察合台汗國與元朝恢復友好關係,雙方經常遣使往來。汗國統治中心逐漸西移。1330年,怯伯弟篤來帖木兒繼承汗位。同年,元政府頒布《經世大典》,其中附圖稱察合台汗國為篤來帖木兒位下,與欽察汗國、伊利汗國相併列。
河中地區是察合台汗國的統治中心,遷居河中地區的部分蒙古貴族,迷戀城市生活,改信伊斯蘭教,並積極主張突厥化。但有一部分人則反對突厥化,主張保持原有的遊牧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這一部分人的主張遭到了木八剌-沙的反對。木八剌-沙為了表示對伊斯蘭教信仰的虔誠,不僅在河中地區舉行加冕禮,還把居住在七河流域的札剌亦兒部和巴魯剌思部遷到河中地區,使其很快突厥化。居住在汗國東部(今新疆天山南路)的蒙古族人仍然保留著本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1321年後,察合台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為蒙兀兒斯坦,西部稱為馬維蘭納兒。
察合台汗國分裂後,首先在馬維蘭納兒的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爭權奪利的鬥爭,政治局勢陷入混亂。僅從1321年至1346年間,先後有10個汗即位,而且每個汗即位時,都採用謀殺手段。如1322年答兒麻失里即位後,不僅自己信奉伊斯蘭教,而且強令整個河中地區百姓信奉伊斯蘭教。這一強化政策引起了一部分蒙古統治者的反對,答兒麻失里的弟弟布罕將其殺死。
隨著察合台汗國的分裂和馬維蘭納兒的突厥化以及內部紛爭,使察合台汗國失去了政治中心。為此,察合台後裔企圖把蒙兀兒斯坦作為政治中心,以保障察合台系的正統統治。但此時的蒙兀兒斯坦已不存在一個為公眾所承認的察合台系君主,諸異密決定迎回也先布花,擁立他為可汗。也先布花自1310年至1320年統治蒙兀兒斯坦。也先布花汗曾遠征河中地區,但未能實現重新統一察合台汗國之目的就去世了,其子(蒙力克哈敦所生)圖古魯克帖木兒繼承汗位。
圖古魯克帖木兒是統治蒙兀兒斯坦的察合台後裔中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在他統治時期,不僅伊斯蘭教得到廣泛傳播,而且還統一了整個察合台汗國。占領河中後,將管理權交給了他的兒子亦里牙思火者,自己則返回喀什噶爾,第二年便離開了人世,察合台汗國又重新陷入混亂狀態。帖木兒和忽辛(庫塞音)起兵反對亦里牙思火者,把他趕回喀什噶爾,占據了河中地區。但是,帖木兒和忽辛又發生了矛盾,在河中地區出現了兩雄相爭、互相殘殺的局面。最後,於1370年帖木兒殺死了忽辛,成為河中地區的唯一主宰。在蒙兀兒斯坦則發生了哈瑪魯丁的反叛。哈瑪魯丁是播魯只的三弟。播魯只死後,圖古魯克帖木兒將其官位授與了播魯只的七歲兒子忽岱達。哈瑪魯丁乘忽岱達年幼之機,企圖奪取掌管朝政的權柄,但遭到圖古魯克的反對。圖古魯克汗死後,哈瑪魯丁殺死了亦里牙思火者及其家族成員18人,奪取了汗位。哈瑪魯丁雖勵精圖治,但由於眾異密的反對,使國內紛爭不已,在帖木兒數次襲擊之下,哈瑪魯丁被迫逃往伊利汗國。1388年,帖木兒征服了蒙兀兒斯坦,但只據有天山南路的阿克蘇和喀什噶爾地區。天山北路為瓦剌部所據。
中亞很早就有發達的城市工商業;土地肥沃,適合於農業和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察合台汗國答兒麻失里在位時,提倡外國商人前來經商,從四面八方湧來的商人和旅行者雲集在中亞各城鎮。為了方便商旅,在每個城鎮、道路兩旁及村落里都設有驛館,僅布哈拉城內就有近千個,河中地區共有1萬個之多。在察合台汗國內通行的迪兒赫木是用純銀製作的貨幣,與埃及和敘利亞的貨幣具有同等價值。布哈拉、撒馬爾罕是兩座繁華的工商業城市,城內有高大的建築和寬敞的街道,以及學校和教堂,科學文化事業比較發達。
河中地區,農業和園林業尤為發達,不僅農作物種類繁多,而且產量也高,不但可以滿足當地居民的需要,還有部分剩餘,可支援外地。這裡種植的水果有葡萄、無花果、石榴、蘋果、桃、梨等10餘種,撒馬爾罕的西瓜著稱於世。河中地區的水利灌溉設施也比較完善,僅利用撒馬爾罕上遊河水建成的法失兒迪咱水渠,就可以給2000個園林和大片農田提供水源。畜牧業有馬、牛、駱駝和小牲畜的飼養。一般家庭可飼養25到500頭牲畜。東部阿力麻里地區的畜牧業尤為發展。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牲畜貿易十分活躍(有關察合台汗國主要資料來源: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編《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察合台汗國統治河中地區百餘年,曾經富裕而安詳。令人深思的是,建立她的是蒙古人,讓她忍受戰亂之苦的也是蒙古人,甚至真正推倒她的竟也是蒙古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