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白粉菌

葛白粉菌

葛白粉菌所屬子囊菌綱,白粉菌目,專性寄生在植物表面、產生白粉狀病徵的病原真菌。它們屬於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白粉菌目白粉菌科,有較高的寄生專化性。

基本信息

葛白粉菌

葛白粉菌葛白粉菌
拉丁綱名Ascomycetes
中文綱名子囊菌綱
拉丁目名Erysiphales
中文目名白粉菌目
拉丁科名Erysiphaceae
中文科名白粉菌科
拉丁名Erysiphepuerariae
中文名葛白粉菌
定名人zheng&Chen
參考文獻Erysiphaceae

白粉菌科 簡單介紹

專性寄生在植物表面、產生白粉狀病徵的病原真菌。它們屬於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白粉菌目白粉菌科,有較高的寄生專化性。

白粉菌科 詳細內容

白粉菌的營養體為有隔分枝的菌絲,在植物表面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細胞內吸取養分和水分並在表皮不斷擴展(少數白粉菌為內寄生或半內寄生)。白粉菌的無性繁殖是在分生孢子梗上產生單個、橢圓形、串生的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以雄器和產囊體配合後,在圓球狀的閉囊殼內產生子囊和子囊孢子,閉囊殼的子囊數依種類的不同而各異,從單個到多個。閉囊殼外有各種形狀的附絲。白粉菌的分類以菌絲的寄生部位、閉囊殼內子囊數目、外部的附絲形態及分生孢子形態等為主要依據,下分3個亞科,10個屬,其中常見的有:白粉屬、球針殼屬、鉤絲屬、叉絲殼屬、單絲殼屬、叉絲單囊殼屬和內絲白粉屬。

白粉菌科 流行原因

白粉病發生後,寄主受害部位生長受抑制,逐漸退綠變黃,出現枯斑至最後全葉枯乾,如許多葉片同時受害,也可以使植株早枯。病害後期,由菌絲和分生孢子構成的白粉狀霉層中,常出現許多散生的黑色粒狀的閉囊殼,並以此越冬,次春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但有些白粉菌並不經常進行有性繁殖,而以分生孢子在溫暖地區或保護地越冬。植物生長季節,分生孢子可重複產生,通過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較高的濕度有利於分生孢子的萌發和侵染,但白粉菌是較耐乾旱的真菌,在相對濕度很低的條件下,分生孢子也能萌發。空氣潮濕、氣溫較高或乾濕交替、光照不足的氣候條件以及氮肥過多和作物過密等情況,均有利於白粉病的流行。

白粉菌科 防治方法

白粉病菌類的防治主要採取選育抗病品種,改善栽培管理,做好病害流行預測和及時進行化學防治等綜合措施。硫劑、托布津、多菌靈和粉銹寧等防治白粉病效果較佳。

盤點白粉菌目(一)

白粉菌目(Erysiphales)是真菌門(Eumycot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的1目。白粉菌目通常被歸入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一般認為該目只有白粉菌科1科,本期盤點白粉菌目的第一批次。
球鉤絲殼屬
禾本科布氏白粉菌
節絲殼屬
馬兜鈴叉絲殼
多孢穆氏節絲殼
木通叉絲殼
叉絲殼屬
薔薇波絲殼
波絲殼屬
傘形科內絲白粉菌
旱金蓮內絲白粉菌
賴氏離壁殼
玄參科內絲白粉菌
綿毛離壁殼
芸香科內絲白粉菌
毛茛科內絲白粉菌
蓼科內絲白粉菌
錦葵科內絲白粉菌
豆科內絲白粉菌
胡頹子科內絲白粉菌
菊科內絲白粉菌
藜科內絲白粉菌
鳳仙花科內絲白粉菌
內絲白粉菌屬
武夷頂叉鉤絲殼
頂叉鉤絲殼屬
離壁殼屬
穆氏節絲殼
小檗叉絲殼
小檗生叉絲殼
釣樟叉絲殼
粉狀叉絲殼
韃靼內絲白粉菌
豬毛菜內絲白粉菌
鐵莧白粉菌
毛蕊花白粉菌
纈草白粉菌
蕁麻白粉菌
車軸草白粉菌
黃華白粉菌
山礬生白粉菌
污色白粉菌
錫金白粉菌
六道木白粉菌
接骨木白粉菌
厚壁接骨木白粉菌
蔊菜白粉菌
粗壯白粉菌
香茶菜白粉菌
白粉菌屬
蓼白粉菌
豌豆白粉菌
冷水花白粉菌
芍藥白粉菌
野桐白粉菌
博落迴白粉菌
狼紫草白粉菌
補血草白粉菌
欒樹白粉菌
瑙梯白粉菌
金絲桃白粉菌
天仙子白粉菌
華陰白粉菌
本間白粉菌
獨活白粉菌
細雅白粉菌
胡枝子白粉菌
大豆白粉菌
豬殃殃白粉菌
鼬瓣花白粉菌
梧桐白粉菌
淫羊藿白粉菌
褐絲淫羊藿白粉菌
扁亮白粉菌
琉璃草白粉菌
葫蘆科白粉菌
十字花科白粉菌
無色克魯白粉菌
馬桑生白粉菌
雙叉鏇花白粉菌
鏇花白粉菌
菊科白粉菌
紫荊白粉菌
班氏白粉菌
小二孢白粉菌
甜菜白粉菌
秋海棠白粉菌
球鉤絲殼
蒿白粉菌
南芥白粉菌
毛茛耬斗菜白粉菌
耬斗菜白粉菌
沙參白粉菌
金黃白粉菌
景天白粉菌
錦帶花白粉菌
葛白粉菌
布氏白粉菌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