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狀叉絲殼

粉狀叉絲殼

粉狀叉絲殼是隸屬於白粉菌目的真菌物質,菌絲體葉的兩面生,子囊果聚生或散生,主要分布於東亞以及西歐的某些國家。

基本信息

真菌真菌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粉狀叉絲殼 
拉丁學名MicrosphaeraalphitoidesGriff.&Maubl. 
參考文獻Bull.Soc.Myc.France28:100.1912;Homma,J.Fac.Agric.HokkaidoImp.Univ.38:383.1937.;Golov.Plant.Crypt.10:342,1956;Blum.EchteMehltaupilze(Erysiphaceae)p.267.1967;Tai,SyllogeFungorumSinicorum.p.231,1979 
同物異名MicrosphaeraabbreviataPeck,Reg.Report28.St.Mus.N.Y.p.64.1876.
MicrosphaerapenicillataLév.inSacc.,SyllFung1:13.1882.p.p.
Microsphaeraalni(DC.)Wint.inRabenh.,krypt.Fl.Deutschl.1:381884.p.p.
MicrosphaeraquercinaBurr.,Bull.III.St.Lab.Nat.Hist.2:424.1887.p.p.
Microsphaeraalni(Wallr.)Salm.,Mem.TorreyBot.Club9:129.1900.p.p.;Wei,NankingJ.11:8.1942.p.p.;Tai,Bull.TorreyBot.Club73:114.1946.p.p.
MicrosphaeraalphitoidesGriff.&Maubl.,Bull.Soc.Myc.France26:137.1910.
Microsphaeraalni(Mallr.)Wint.var.quercinaNeger,Nat.Zeitschr.Forst.Landw.8:3.1915.
MicrosphaeaalniSalm.formaquercus-glanduliferaeHara,J.Forest.Assoc.Japan,Tokyo392:64.1915.
MicrosphaeradentanaeLiou.,Contr.Lab.Bot.Nat.Acad.Peiping1:191931.
Microsphaeraalni(Wallr.)Salm.var.dentatae(Liou)Tai,Bull.ChineseBot.Soc.1:22.1935. 

形態描述

菌絲體葉的兩面生,葉面上的存留,背上的近存留,展生,最後形成斑片;子囊果生或散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徑70-150(平均102.9)μm,壁細胞12.5-17.5×7.5-12.5μm;附屬絲4-27根,常為6-18根,長72-150μm,為子囊果直徑的0.7-2.5,常為0.8-1.2倍,多與子囊直徑等長,基部粗5-10μm,平滑或下部稍粗糙,無隔膜或具1隔膜,極少具2隔膜;無色或基部特別是隔膜下為淺褐色,頂部3-7次雙分叉,常為4-6次,末枝頂端指狀或鈍圓,平截或其他各種形狀,多不反卷;子囊2-14個,多為4-9個,卵形或亞球形,具短柄,44-74×29-54μm;子囊孢子4-8個,常為7-8個,罕為4或5個,橢圓形或矩圓形,13.8-22.5×8.8-14.4μm。 
中國分布
麻櫟QuercusacutissimaCarr.:四川青城山(11517,13961);產地不詳(40676)。
槲櫟QuercusalienaBl.:湖北秭歸(40677)。
白櫟QuercusfabriHance:江蘇句容(11516);湖南嶽麓山(00079)。
枹櫟QuercusglanduliferaBl.:山東青島(34265)。
短柄枹櫟QuercusglanduliferaBl.var.brevipetiolataNakai:湖北秭歸(40678,40679,40680)。
大葉櫟QuercusgriffithiiHookf.&Thoms.:陝西太白山(40681)。
遼東櫟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北京百花山(40682,40683)。
遼東槲Quercusmac-cormikiiCarr.:北京(11520);遼寧鳳城(37634);陝西五台山(40684);山東青島(34266)。
櫟屬Quercussp.:北京百花山(19362);河北昌黎(20709);陝西五台山(19361);河南鎮平(11596);四川大巴山(40685)。
本菌在國內分布甚廣,除上述我們研究過的標本外,據戴芳瀾(1979)報導或引證,這個種在我國還寄生於小葉櫟QuercuscheniiNakai、柞櫟QuercusdentataThunb.、鐵椆QuercusglaucaThunb.、蒙櫟QuercusmongolicaFisch和栓皮櫟QuercusvariabilisBl.上,分布於河北、吉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廣西、四川。徐同、葛起新(1983)報導此菌還寄生在浙江天目山的白櫟QuercusfabriHance和麻櫟QuercusacutissimaCarr.上。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丹麥、比利時、西班牙、匈牙利、蘇聯、芬蘭、希臘、法國、波蘭、英國、羅馬尼亞、美國、挪威、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荷蘭、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朝鮮、奧地利、義大利、瑞士、瑞典、民主德國、聯邦德國澳大利亞

討論

寄生於歐洲和美國櫟屬Quercus上的叉絲殼屬白粉菌以前認為是同一個種。1910年Griffon和Maublanc發表了生於歐洲Quercus葉上的白粉菌為OidiumalphitoidesGriff.&Maubl.,其後,發現有性階段後便於1912年轉入Microsphaera.它與美洲櫟樹上的白粉菌MicrosphaeraquercinaBurr.不同,Microsphaeraalphitoides子囊果較大,而且附屬絲的數目和分枝也較Microsphaeraquercina的為多,其分生孢子也有區別。
Blumer(1925)注意到本種與MicrosphaeraalniSalm.的區別,並對每一種的子囊果測量了100個。歐洲櫟屬Quercus上Microsphaera子囊果的平均直徑為131μm;榿屬Alnus上的為98μm;莢蒾屬Viburnum上的為93μm,其相應的附屬絲數目分別為17,10-12及6,由此可知櫟樹上的白粉菌與MicrosphaeraalniSalm.是有區別的,櫟樹上的應採用MicrosphaeraalphitoidesGriff.&Maubl.這個名稱。

盤點白粉菌目(一)

白粉菌目(Erysiphales)是真菌門(Eumycot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的1目。白粉菌目通常被歸入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一般認為該目只有白粉菌科1科,本期盤點白粉菌目的第一批次。
球鉤絲殼屬
禾本科布氏白粉菌
節絲殼屬
馬兜鈴叉絲殼
多孢穆氏節絲殼
木通叉絲殼
叉絲殼屬
薔薇波絲殼
波絲殼屬
傘形科內絲白粉菌
旱金蓮內絲白粉菌
賴氏離壁殼
玄參科內絲白粉菌
綿毛離壁殼
芸香科內絲白粉菌
毛茛科內絲白粉菌
蓼科內絲白粉菌
錦葵科內絲白粉菌
豆科內絲白粉菌
胡頹子科內絲白粉菌
菊科內絲白粉菌
藜科內絲白粉菌
鳳仙花科內絲白粉菌
內絲白粉菌屬
武夷頂叉鉤絲殼
頂叉鉤絲殼屬
離壁殼屬
穆氏節絲殼
小檗叉絲殼
小檗生叉絲殼
釣樟叉絲殼
粉狀叉絲殼
韃靼內絲白粉菌
豬毛菜內絲白粉菌
鐵莧白粉菌
毛蕊花白粉菌
纈草白粉菌
蕁麻白粉菌
車軸草白粉菌
黃華白粉菌
山礬生白粉菌
污色白粉菌
錫金白粉菌
六道木白粉菌
接骨木白粉菌
厚壁接骨木白粉菌
蔊菜白粉菌
粗壯白粉菌
香茶菜白粉菌
白粉菌屬
蓼白粉菌
豌豆白粉菌
冷水花白粉菌
芍藥白粉菌
野桐白粉菌
博落迴白粉菌
狼紫草白粉菌
補血草白粉菌
欒樹白粉菌
瑙梯白粉菌
金絲桃白粉菌
天仙子白粉菌
華陰白粉菌
本間白粉菌
獨活白粉菌
細雅白粉菌
胡枝子白粉菌
大豆白粉菌
豬殃殃白粉菌
鼬瓣花白粉菌
梧桐白粉菌
淫羊藿白粉菌
褐絲淫羊藿白粉菌
扁亮白粉菌
琉璃草白粉菌
葫蘆科白粉菌
十字花科白粉菌
無色克魯白粉菌
馬桑生白粉菌
雙叉鏇花白粉菌
鏇花白粉菌
菊科白粉菌
紫荊白粉菌
班氏白粉菌
小二孢白粉菌
甜菜白粉菌
秋海棠白粉菌
球鉤絲殼
蒿白粉菌
南芥白粉菌
毛茛耬斗菜白粉菌
耬斗菜白粉菌
沙參白粉菌
金黃白粉菌
景天白粉菌
錦帶花白粉菌
葛白粉菌
布氏白粉菌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