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科內絲白粉菌

毛茛科內絲白粉菌

病害發生在葉片、葉柄、莖及果實上。葉片染病,初在葉面出現褪綠色小點,後擴大為不規則形粉斑,表面生白色絮狀物,是病菌的菌絲、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起初霉層稀疏,漸增多呈氈狀,病斑擴大連片或覆蓋全葉面。有時粉斑也可發生於葉背面,其正面為邊緣不明顯的黃綠色斑,後期病葉變褐枯死。葉柄、莖、果實染病時,病部表面也產生白粉狀霉斑。

基本信息

簡介

毛茛科內絲白粉菌毛茛科內絲白粉菌

內絲白粉菌分布區域:南北方發病特點:病菌以閉囊殼隨病殘體在田間越冬,北方主要在冬作番茄上越冬。第二年條件適宜時,閉囊殼散出的子囊孢子靠氣流傳播蔓延,寄主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後通過氣流進行重複侵染。常年種植番茄的地方,病菌無明顯越冬現象。病菌發育的適宜溫度為15-30℃。

防治方法:

 (1)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毀,減少菌源。集中深埋或燒
(2)發病初期噴藥防治,藥劑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抗黴菌素(農抗120)水劑200倍液、或2%武夷菌素(BO-10)水劑200倍液、或2%寧南黴素水劑200倍液、或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15%莊園樂水劑2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以上藥劑可輪流選用,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
常用藥劑: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抗黴菌素(農抗120)水劑武夷菌素(BO-10)水劑寧南黴素水劑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敵力脫乳油莊園樂水劑

盤點白粉菌目(一)

白粉菌目(Erysiphales)是真菌門(Eumycot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的1目。白粉菌目通常被歸入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一般認為該目只有白粉菌科1科,本期盤點白粉菌目的第一批次。
球鉤絲殼屬
禾本科布氏白粉菌
節絲殼屬
馬兜鈴叉絲殼
多孢穆氏節絲殼
木通叉絲殼
叉絲殼屬
薔薇波絲殼
波絲殼屬
傘形科內絲白粉菌
旱金蓮內絲白粉菌
賴氏離壁殼
玄參科內絲白粉菌
綿毛離壁殼
芸香科內絲白粉菌
毛茛科內絲白粉菌
蓼科內絲白粉菌
錦葵科內絲白粉菌
豆科內絲白粉菌
胡頹子科內絲白粉菌
菊科內絲白粉菌
藜科內絲白粉菌
鳳仙花科內絲白粉菌
內絲白粉菌屬
武夷頂叉鉤絲殼
頂叉鉤絲殼屬
離壁殼屬
穆氏節絲殼
小檗叉絲殼
小檗生叉絲殼
釣樟叉絲殼
粉狀叉絲殼
韃靼內絲白粉菌
豬毛菜內絲白粉菌
鐵莧白粉菌
毛蕊花白粉菌
纈草白粉菌
蕁麻白粉菌
車軸草白粉菌
黃華白粉菌
山礬生白粉菌
污色白粉菌
錫金白粉菌
六道木白粉菌
接骨木白粉菌
厚壁接骨木白粉菌
蔊菜白粉菌
粗壯白粉菌
香茶菜白粉菌
白粉菌屬
蓼白粉菌
豌豆白粉菌
冷水花白粉菌
芍藥白粉菌
野桐白粉菌
博落迴白粉菌
狼紫草白粉菌
補血草白粉菌
欒樹白粉菌
瑙梯白粉菌
金絲桃白粉菌
天仙子白粉菌
華陰白粉菌
本間白粉菌
獨活白粉菌
細雅白粉菌
胡枝子白粉菌
大豆白粉菌
豬殃殃白粉菌
鼬瓣花白粉菌
梧桐白粉菌
淫羊藿白粉菌
褐絲淫羊藿白粉菌
扁亮白粉菌
琉璃草白粉菌
葫蘆科白粉菌
十字花科白粉菌
無色克魯白粉菌
馬桑生白粉菌
雙叉鏇花白粉菌
鏇花白粉菌
菊科白粉菌
紫荊白粉菌
班氏白粉菌
小二孢白粉菌
甜菜白粉菌
秋海棠白粉菌
球鉤絲殼
蒿白粉菌
南芥白粉菌
毛茛耬斗菜白粉菌
耬斗菜白粉菌
沙參白粉菌
金黃白粉菌
景天白粉菌
錦帶花白粉菌
葛白粉菌
布氏白粉菌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