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恭

萬恭,江西南昌人。歷任光祿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職。隆慶六年(1572年)被任命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萬恭(1515-1591),字肅卿,號兩溪,江西南昌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歷官南京文選主事考功郎中大理寺少卿。嘉靖四十二年為兵部右侍郎,疏請選兵、議將、練兵車、火器諸事,世宗照準。後命兼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在晉期間,御冠守邊,教民耕種及水車之法。隆慶六年(1572),與工部尚書朱衡總理河道,築長堤三百七十里,僅費銀三萬兩,六十天而工成。又浚高、寶諸河,河患以息。萬恭“強毅敏達,一時稱才臣”。治水三年,成績尤著,而工科給事中吳文佳、南京湖廣道御史陳堂等竟“劾其不職”,萬曆二年(1574)四月初九日罷官,“回籍聽田”。萬曆十九年卒,年七十七。(一說萬曆十六年閏六月二十八日卒)。

歷史功績

萬恭對黃河特點和治河措施提出不少精闢見解。他批判了過去“多穿漕渠以殺水勢”的治河觀點,認為黃河的根本問題在於泥沙,治理多沙的黃河,不宜分流。因為“水之為性也,專則急,分則緩;沙之為勢也,急則通,緩則淤”,黃河只有合流,才能“勢急如奔馬”。必須因勢而利導,用堤防約束就範,使之入海,這樣才“淤不得停則河深,河深則永不溢”。他這一治河思想,對於當時治河是一重大創新。以後潘季馴治河時,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踐和發展,提出“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延續套用達數百年之久。

隆慶六年河決邳州(睢寧北),運道大阻。萬恭與朱衡修長堤“自徐州至宿遷小河口三百七十里,並繕豐、沛大堤”,使“正河安流,運道大通”。當時高郵寶應等湖堤,每到伏秋大汛,常漫溢泛濫,雖每歲培堤,仍不能免。萬恭經過調查研究,改培堤為挖浚湖區積淤,並在沿堤修建平水閘二十餘處,以時泄蓄,水患乃除。

萬恭在職期間,寫有《治水筌蹄》一書,總結了長期以來治河治運的經驗教訓及其治河思想、方法、措施等,對後世治理黃、運有深遠的影響。

明代名人(一)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