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儀望

宋儀望,明朝忠勇名臣,與兵備副使王叔果加緊修建海防,對來犯倭寇進行沉重的打擊,取得黑水洋阻擊戰的勝利。

基本信息

簡介

宋儀望(1514———1578),字望之,號陽山,更號華陽。正德九年底(1514年)出生於永豐滁溪(今佐龍鄉花園村)。

生平

9歲入私塾,一年後便能遍誦章句。17歲時,從江夏令肖蚪三學習,即領悟王陽明致良知之說,以孝順父母傳聞鄉里。一日,讀史讀到秦檜殺害民族英雄岳飛時,悵然嘆道;“假令吾在側,當為岳飛飲血擊檜。”人們聽到後,都贊他少有大志。是年,儀望補縣博士弟子員。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授蘇州吳縣縣令。宋儀望到任,便考察民間利弊,風土民俗,設定公田,以解民困;寬免苛稅,以招撫流亡。又創文學書院,祀奉子游。常與郡縣中俊秀者交往,講學談藝。吳縣士民,無不感蒙儀望恩德。他一生剛正不阿,公正廉明,堅持正義,不向權奸妥協,因故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儀望升為河南道監察御史。不一月,上疏揭發大將軍仇鸞奸狀,語極憤切,見者吐舌。疏文雖被扣壓,但不久,仇鸞死,其通虜事發,朝廷即下召,令剖棺梟首,以謝天下,眾人都佩服儀望的先見。儀望又陳時務十二策,建議扼守三關,力主打通桑乾河,通宣大餉道。對此,朝廷眾議不一,兵部尚書聶豹認為此河道開成,既利漕運,又可加強軍事防禦,抵制敵騎;但工部尚書歐陽必進卻認為路長役重,故終未開成。

接著,儀望出按河東政,執法公正,不徇私情,嚴禁藩室移貸之弊;又創河東書院,弘揚河汾宗旨。社會風氣,大有改變。不久,因病告假回歸故里,築象城山房數十楹,經常與師友聶豹、鄒守益、羅洪先同游青原山、白鹿洞、螺子山等勝地,講學賦詩,闡明王陽明致良知學說。

儀望病癒還朝,恢復御史官職,上疏指陳邊防軍事六弊二難,又揭發胡宗憲、阮鶚奸貪事實,阮鶚被逮捕。此二人是嚴嵩私黨,因而嚴嵩懷恨儀望。

未幾,朝廷下令修復午門、三殿,儀望奉命監督,省錢萬緡。一富商以五千金賄賂嚴嵩世子嚴世潘,要求參與此項工程。嚴世潘囑工部尚書歐陽必進私允其請,而儀望執意不讓,嚴氏懷恨在心。工程完畢後,朝廷表彰儀望監督有功,為國省財,辦成大事,提拔他為大理寺右丞。

嚴嵩死黨歐陽必進由工部遷為吏部尚書,便羅列罪名,貶儀望為夷陵判官。嚴嵩垮台後,儀望才被提升為霸州兵備僉事,不久,轉大名兵備副使。適逢閩倭猖獗,儀望改任福建監察副使。到任後,整修武庫,訓練兵卒、嚴備海防。倭寇進犯,儀望與總兵官戚繼光合力將其擊潰。

隆慶二年(1568),吏部尚書楊博欲罷儀望官職,考功郎劉一儒認為不可,然則還是被降俸兩級。儀望憤而棄官,遊覽武陵,賦詩述懷。不久,便歸故里南村(今永豐八江鄉南村),灌園種樹,淡泊人生。

後邊事告急,皇帝召集諸公卿商議對策,眾卿一致推薦儀望出山,故又被啟任為四川僉事,不久升為御副使,繼而又轉福建提學副使。忽得郭夫人去世訊息,儀望也抱病在身,便棄職回歸故里。

萬曆二年(1574年),張居正主政,素知儀望才能,起用為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諸府。海防稍定,眾將欲罷兵,儀望認為不可鬆懈,應加緊戰備。不久,倭寇果襲,儀望有備無患,阻敵於黑水洋,擒獲倭寇及兵械無數。捷報傳到朝廷,皇上賜給他白金、文綺、佩劍,並提升他為右副都御史。

其時,朝廷有詔,褒恤建文末年靖難諸臣,儀望立表忠祠,供奉為惠帝死難者於其中,春秋祭祀不絕。宋通判建廉軍事楊邦義,是儀望同鄉,葬在江寧,年久湮沒。儀望便發布文告至所屬州縣,遍訪其墓葬故址,修復一新。

萬曆四年(1576年),儀望晉升為大理寺卿,一年後,改官都城北京,不久,因論張居正事,與省議不合,被彈劾。儀望上書請求退休,皇上下令暫時解職歸故里。儀望回到南村,足不出戶,賦詩講學,不久病故。曾在病中與友人談及生死關頭事,說:“人死則死。何必作兒女態。”臨終與親知程君珩說:“我死無恨,惟以不盡報國及研學未竟為憾!”萬曆六年(1578年)十月初,儀望去世,享年65歲。所著有《華陽館文集》17卷和《華陽館續集》2卷,《四庫總目》並行於世。

明代名人(一)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