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淮入海

奪淮入海

黃河奪淮入海是指裹挾著大量泥沙的黃河,從漢武帝時代就開始侵入淮河。最嚴重的一次,是公元1194年,黃河在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決口,占據那裡的金統治者,希望以水代兵,借黃河的洪水侵擾南宋,致使暴虐的黃河在無遮無擋的淮北平原,一瀉千里,搶去淮河入海的水道,自此,黃河開始了長達七百多年的奪淮歷史。古代淮河水系,大體上是獨流入海的淮河幹流以及幹流南北的許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潁河、渦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變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經曲阜、兗州、沛縣至徐州東北角會汴水;又在邳縣的下邳會沂水、沭水,在宿遷以南會濉水。至今淮陰與淮河會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與現代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於黃河奪淮,已被南四湖和中運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積比現今駱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積要大,當時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介紹

奪淮入海奪淮入海
淮河本來屬於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終將由陸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但由於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歷史上黃河中下遊河道多次出現改道,特別是黃河的奪淮奪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廢黃河),洪水排泄不暢,四處泛濫。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現紊亂,從而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或澇或旱。淮河自此步入多事之秋
黃河奪淮入海是指裹挾著大量泥沙的黃河,從漢武帝時代就開始侵入淮河。最嚴重的一次,是公元1194年,黃河在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決口,占據那裡的金統治者,希望以水代兵,
借黃河的洪水侵擾南宋,致使暴虐的黃河在無遮無擋的淮北平原,一瀉千里,搶去淮河入海的水道,自此,黃河開始了長達七百多年的奪淮歷史。
挾帶一萬多億噸泥沙的黃水,使魯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蘇北淮陰以下入海河道被夷為平地,逼淮從洪澤湖南決入江;無數支流和湖泊被淤淺或被荒廢,整個淮河水系遭到徹底破壞。黃河使淮河環境的變遷,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見的變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1546年後,人為地把黃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而言。由於黃強淮弱,淮河下游積沙漸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為一條暢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較低地方,即在淮泗匯口以上的洪澤湖區,首先積水成一湖泊,把代以前各小湖連起來,成為洪澤湖。
黃河奪淮以前的淮河

古代淮河水系

大體上是獨流入海的淮河幹流以及幹流南北的許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潁河、渦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變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經曲阜兗州沛縣徐州東北角會汴水;又在邳縣的下邳沂水、沭水,在宿遷以南會濉水。至今淮陰與淮河會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與現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於黃河奪淮,已被南四湖和中運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積比現今駱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積要大,當時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歷史上的黃河奪淮入海
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南徙,自此開始了其長達700年的奪淮入海歷史。黃河新河道的形成過程,也是黃淮水系的調整過程,其間南北決溢泛濫在所難免。元代至明前期黃河基本處於不治的狀態。為了阻止洪水北泛運河,一旦北岸決口,便即刻興工堵塞。因此12世紀~15世紀黃河堵口大工不斷。
明宣德至弘治年間(1426~1505年)黃河在今山東曹縣至江蘇徐州間向北頻繁決口。一旦北決,黃河洪水多從張秋衝決會通河,當年的漕運便會因此受阻。明弘治四年(1491年),黃河在曹州(今山東曹縣)黃陵崗、金龍口等7 處決口,洪水北行在張秋進入會通河,北上的漕船、貨船都被堵在張秋。孝宗帝緊急任命副都御史劉大夏堵口。劉大夏制定並實施北堤南分的策略。在他的主持下,興建了自曹州至徐州長250多公里的黃河北大堤——太行堤。
黃河北岸大堤形成後,阻止了黃河的北泛,保障了會通河的暢通。但是任河向南分流給黃河以南廣大地區造成了經年不斷的嚴重洪水災害,導致黃河下游南向分支越來越多,分支愈多,河流的挾沙能力愈低,黃河河道狀況愈益惡化。弘治時(1488~1505年),下游分成三支,至嘉靖末年,今山東、安徽和江蘇境內黃河多達13股分支,黃河已經沒有主流河道。分流治黃的策略步入窮途末路。
隆慶六年至萬曆二年(1572~1574年),總理河道萬恭(1515~1592年)負責治理黃河和運河。針對黃河善淤善決的特性,萬恭在黃河上排列數百艘大船,號令眾多船工用耙疏浚河底,結果是上疏則下積,此深則彼淤。此種情況下,山東虞城縣(今河南商丘東北)的一位秀才向萬恭建議:“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即通過築堤束窄河道,過水斷面縮小後流速增加,達到沖刷淤積的目的。將“束水攻沙”的方略落實到防洪工程規劃和建設以及清口洪水調度上,則是萬恭之後的總理河道潘季馴的功績。
潘季馴(1521~1595年),浙江湖州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出任總理河道,此後又三次重任,直到萬曆二十年(1592年)退休,前後歷時27年。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河南鄭州以下至海口的黃河兩岸堤防建設。他的“束水攻沙”規劃思想在徐州至淮安黃淮交匯的清口間防洪工程建設和洪水調度中得以實現。通過加高高家堰堤防,形成洪澤湖水庫,逼使淮河清水出清口,黃淮合流達到了刷深黃河的目的。經過數十年的努力,黃河由金元以來多支漫流入淮的局面一變而為獨流入海。
高家堰建成後,洪澤湖成為淮河洪水停蓄的空間,由此帶來了新的防洪問題,即洪澤湖水位上升,回水使湖區上游的泗州城和明祖陵被淹。萬曆二十年(1592年),泗州積水久不消退,潘季馴因此被削職為民。“束水攻沙”的方略遭到朝廷上下的質疑,甚至有人提議廢毀高家堰。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繼任總理河道的楊一魁為緩解泗州淹城之災,動用民工20萬,實施了分黃入海和導淮工程。楊一魁在清河以上開新河,分流黃河入海;在高家堰建閘,導淮入運河;並疏浚清口,恢復淮河清口出水能力。楊一魁為黃河和淮河下遊行洪找到新的出路,更重要的是,導淮入運,進而入江和入海由此而拉開了序幕。

主要問題

洪澤湖水位不再受此控制。康熙時(1662~1722年)泗城淹入湖中。康熙初,黃河多次南決,主流由渦河下入淮河,高含沙的黃河洪水進入洪澤湖後使湖區迅速淤高,造成高家堰多次開壩泄洪和決口,導致了淮揚地區大水災。清代河臣重又拾起潘季馴“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眾多治河者當中,尤以靳輔的成績最為突出。康熙十六年至二十六年(1677~1687年),靳輔連續十年擔任河道總督,主持黃淮運的規劃與治理。他繼承了潘季馴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對其慎審全局、將黃淮運作為一個大系統綜合考慮而治理的思路甚為贊同。在他看來,治理的關鍵仍在控制黃河河床的淤積。為此,他大力修築黃河堤防,並將其延伸至雲梯關以外接近海口的地方。
治河過程中,靳輔發現,黃河的含沙量較高,自身的挾沙能力不足以將全部泥沙輸送入海,必須引進含沙量較低的清水,以加大河流的輸沙能力。因而,除繼承潘季馴加高加厚高家堰以逼淮注黃外,靳輔還在徐州以上增建減水石閘6座,在睢寧增建峰山等閘4座,以便從黃河南岸分泄洪水。分泄的洪水進入洪澤湖。然後清水出清口,助淮刷黃。黃河入海口至明末已漸淤積,當時有人主張加以疏浚,但潘季馴堅持認為只要採用束水攻沙的方略即可加以解決。靳輔則認為海口處三年以上的淤沙業已板結,水流難以沖刷,因而主張以疏浚作為束水攻沙的輔助措施,由此提出人工開川字河以協助水力沖刷,這是他較潘季馴的進步之處
然而“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最終沒有敵過黃河泥沙。高含沙的黃河在水量與含沙量之間,水不能敵沙。清口及黃河下遊河道迅速淤積,嘉慶以來清水難以暢出清口,最終導致了清口樞紐的失敗,淮河全河改道由運河入海或歸入長江。黃河尾閭河床淤積速度加快,自道光(1821~1850年)以來連年決口。終於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其北岸銅瓦廂(今河南蘭考)發生大改道。黃河全河奪溜北上,南宋以來黃河奪淮入海的局面自此結束。
黃河奪淮使淮河流域產生重大變化
1、淮河入海故道被黃河淤廢,從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從洪澤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
2、由於黃河奪淮,洪澤湖大堤不斷延長、加高、加固,形成了現在浩瀚的洪澤湖。
3、由於黃河奪泗奪淮,使泗、沂、沭河洪水無出路,並在泗、運、沂的中下游形成南四湖駱馬湖
4、東、北和西南等平原地區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黃河洪水的襲擾和破壞,造成排水不暢,水無出路。其中以濉河變化最大。濉河原是發源豫東,中經皖北,至江蘇宿遷小河口匯入泗河的一條大支流。經黃河多年的決口和分洪,終被淤廢,下游不得不改入洪澤湖。
5、洪澤湖以下的入江水道逐步形成,高郵寶應水位抬高,面積擴大,在自然水力沖刷和人工疏導之下,入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斷擴大,而淮河下游運西運東地區的水災也日益加重。
6、留下從蘭考,經徐州、淮陰到雲梯關入海口的一條高出地面十數米的黃河故道,將原本統一的淮河水系劃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
7、將魯西的原屬濟水水系淤塞,後經治理現統屬南四湖水系。
8、由於抬高洪澤湖水位和抬高幹流中遊河床,使原來暢流入淮的支流,形成背河窪地,新產生出如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等湖泊。
蓄滯洪區主要是指河堤外洪水臨時貯存的低洼地區及湖泊等,其中多數歷史上就是江河洪水淹沒和蓄洪的場所。
蓄滯洪區包括行洪區、分洪區、蓄洪區和滯洪區。
行洪區:是指天然河道及其兩側或河岸大堤之間,在大洪水時用以渲泄洪水的區域;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時用於擴大淮河的泄洪斷面,增加泄洪能力。
分洪區:是利用平原區湖泊、窪地、淀泊修築圍堤,或利用原有低洼圩垸分泄河段超額洪水的區域。
蓄洪區:是分洪區發揮調洪性能的一種,它是指用於暫時蓄存河段分泄的超額洪水,待防洪情況許可時,再向區外排泄的區域。主要起存蓄洪水削減洪峰的作用,以減低洪水對河道兩岸堤防的壓力。
滯洪區:也是分洪區起調洪性能的一種,這種區域具有“上吞下吐”的能力,其容量只能對河段分泄的洪水起到削減洪峰,或短期阻滯洪水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