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志·第一卷·淮河大事記

康熙十二年(1673年)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同治十年(1871年)

基本信息

書名:淮河志·第一卷·淮河大事記
編纂單位: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淮河志》編纂委員會
編纂人員:唐元海,康復聖
出版單位: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7年09月
ISBN:7-03-006136-5
內容時限:0000-1990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歷史上從夏代至1990年治理淮河的大事。

本書目錄

淮河大事記
著作權頁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毛澤東題詞
序錢正英
序楊振懷
序鈕茂生
前言
凡例
《淮河志》第一屆編纂委員會
《淮河志》第二屆編纂委員會
《淮河志》第三屆編纂委員會
《淮河志》系列志書總編、副總編
《淮河志》系列志書總纂組
《淮河大事記》撰寫人員
《淮河大事記》編輯說明
目錄
一、夏代至北宋(公元前21世紀~公元1127年)
傳說時代(公元前21世紀)
大禹治淮
周惠王二十年至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7~前651年)
水利盟約
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紀)
陳蔡運河
楚莊王十七年二十三年(公元前597~前591年)
孫叔敖創建芍陂等灌溉工程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
邗溝的開鑿
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
菏水的開挖
魏惠王十至三十一年(公元前361~前340年)
鴻溝的開鑿
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黃河在酸棗決口通泗侵淮
漢武帝元光年間(公元前134~前129年)
淮陽水利
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黃河在瓠子決口入泗侵淮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汝南引淮灌溉
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公元25年後)
浚五溝入澺
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
鴻隙陂的修復
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
汝南方梁石洫
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
王景治汴
東漢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
陽陂的修復
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
鮦陽舊渠的修復
東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
曹操許下屯田
陳登修浚揚州五塘
陳登築捍淮堰
邗溝改道
建安五年(200年)
劉馥在淮南興修水利
建安七年(202年)
曹魏時期的淮河航運
建安十四年(209年)
巢肥運河
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
淮泗大水
魏齊王正始二年(241年)
鄧艾兩淮屯田
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年)
淮域大水
杜預廢陂塘
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
石鱉屯田
晉廢帝太和四年(369年)
桓公溝的開鑿
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
淮泗運道興建堰
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年)
劉裕疏浚汴渠
梁武帝天監十三年(514年)
浮山堰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
薛胄築金口壩開挖豐兗渠
開皇七年(587年)
隋初重開山陽瀆
開皇十年(590年)
趙軌大修芍陂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
大運河的開通
大業三年(607年)
山東、河南大水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洗河及豐兗渠的疏浚
唐朝初年
下蔡水利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
安徽、山東大水
貞觀七年(633年)
山東、河南大水
貞觀十年(636年)
修建陳留觀省陂
貞觀十八年(644年)
修築揚州勾城塘
貞觀年間(627~649年)
山東示縣、沂州蓄水灌溉
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年)
潁州引潤水灌田
永徽四年(653年)
修建光州雨施陂
唐高宗顯慶年間(656~661年)
修復宿州牌湖堤
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開通漣水縣新漕渠
唐武后證聖元年(695年)
開擴白水塘灌溉
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6年)
復開西華縣鄧門陂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
疏浚息縣玉梁渠
開元二年(714年)
修復梁公堰
開元七年(719年)
創築捍海堰
開元十年(722年)
河南大水
開元十四年(726年)
河南大水
開元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738~739年)
齊瀚伊婁河和廣濟新渠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
河南、淮南水災
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年)
引愛敬陂水通漕灌溉
貞元八年(792年)
淮、泗大水
唐憲宗元和三至六年(808~811年)
高郵富人、固本二塘的修築
元和十三年(818年)
淮水溢
唐文宗大和四至六年(830~832年)
許卅堤塘灌溉
大和七年(833年)
蘇、皖兩省諸州大水
盾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
徐、泗水災
唐僖宗光啟元年至昭宗大順年間(885~891年)
徐、泗、蔡三郡頻年水災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
淮河旱涸
後周世宗顯德年間(955~959年)
潁州通商渠的疏浚
顯德四至六年(957~959年)
疏導汴水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
開浚惠民河
開浚廣濟河
整治天源河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
淮、潁、汝河水漲
開寶六年(973年)
淮、淠河大水
開寶七年(974年)
淮水入泗州城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方城運河的開鑿
淮、汴水漲,入泗州城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
黃河在滑州南決侵淮
徐州、宿州大水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
龜山淮口至山陽末口運河的開通
西河單級船閘的創建
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
黃河在鄆州王陵埽南決侵淮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汴河防汛
汴河疏浚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
黃河在滑州南溢侵淮
天禧四年(1020年)
漣水灌溉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
范仲淹修築范公堤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
汴河木岸狹河工程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豫、皖、蘇大水
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
沈括測量汴渠
熙寧三年(1070年)
王安石變法與兩淮水利
熙寧十年(1077年)
黃河在澶州曹村南決侵淮
宋徽宗初年(1101~1102年)
陳州水利
二、南宋至清朝 (1127~1911年)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
杜充決河
宋高宗建炎年間至宋光宗紹熙五年(1128~1194年)
江淮運河兩岸農田水利
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
淮東大水
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
黃河在李固渡南決侵淮
大定二十年(1180年)
黃河在衛州及延津京東埽決口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
淮河大水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
黃河在陽武決口南流奪淮
宋寧宗嘉定二年(1290年)
兩淮旱飢
嘉定八年(1215年)
江淮旱蝗災害
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
黃河在開封寸金淀決口奪渦入淮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
淮域蝗災
至元十九至三十年(1282~1293年)
開鑿京杭大運河
至元二十一至三十一年(1284~1294年)
兩淮屯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黃水在淮河腹地泛流
至元二十六至二十八年(1289~1291年)
改建金口壩和創建堽城壩
至元二十六至元順帝至正元年(1289~1341年)
興建會通河、濟州河通航閘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
淮水溢入泗州城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
通泰海潮
至正四年(1344年)
黃河在白茅口、金堤決口後主流回復汴水泛道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
黃河在曹州決口和引河入泗濟運
修建興化縣南北塘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黃河主流奪潁入淮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
修築淮揚運河重堤,實現運湖分隔
明成祖永樂七至八年(1409~1410年)
黃水衝決陳州、開封兩城
永樂九年(1411年)
宋禮修浚會通河
永樂十二年(1414年)
鄺埜整修芍陂
永樂十三年(1415年)
陳瑄創築淮安黃、淮南堤
陳瑄督運
永樂十四年(1416年)
黃河在開封決口,主流奪渦入淮
永樂十五年(1417年)
改建和增建會通河通航閘
永樂十六年(1418年)
黃河在河南繼續決溢成災
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
黃、淮泛漲
正統十三年(1448年)
黃河南北決口,南決奪潁入淮
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
徐有貞堵塞沙灣決口,黃水屢犯開封
景泰五年(1454年)
淮揚大水,湖決高、寶堤岸
明英宗天順五年(1461年)
黃河水灌開封城
明憲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
清河灌區的修建
成化十九年(1483年)
芍陂的圍墾和反圍墾
成化二十至二十一年(1484~1485年)
淮域大旱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
白昂實施北堵南疏的治黃方略
弘治六年(1493年)
劉大夏築黃河北岸太行堤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
黃河河道北徙泛濫蘇、魯
正德十二年(1517年)
黃、淮泛溢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
江、淮、海暴溢
嘉靖十八年(1539年)
蘇北海
嘉靖十九年(1540年)
黃決野雞崗奪渦入淮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黃水衝決曹縣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淮水暴溢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黃河再決曹縣
嘉靖四十年(1561年)
淮河水漲,裏運河決堤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朱衡開南陽新河
明穆宗隆慶三至六年(1569~1572年)
黃、淮連年水災
隆慶六年至神宗萬曆六年(1572~1573年)
王宗沐重修高家堰和淮安西長堤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
黃、淮並漲,決高堰等湖堤十五處
萬曆五年(1577年)
黃、淮並漲,決高堰等湖堤
萬曆六年(1578年)
蓄清刷黃
萬曆十年(1582年)
蘇北海潮
萬曆十六年(1588年)
潘季馴大築滎澤至海口的黃河堤防
萬曆十七年(1589年)
淮域大旱
萬曆十九年(1591年)
黃、淮決溢,水淹泗州城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淮河流域特大洪水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
分黃導淮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李化龍開洳河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郭陂塘的修竣
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
泇河入黃口的修治
明思宗崇禎四年(1631年)
黃、淮交漲,水灌興化、鹽城
崇禎十二至十四年(1639~1641年)
淮域連年大旱
崇禎十五年(1642年)
黃水淹沒開封
清世祖順治四年(1647年)
黃、淮決溢
順治六年(1649年)
淮河大水
順治九年(1652年)
清政府阻止黃河改道北流入海
順治十五年(1658年)
黃、淮交漲
清聖祖康熙元年(1662年)
高郵清水潭決口
康熙三年(1664年)
淮溢、鹽城海嘯
康熙七年(1668年)
臨沂、郯城發生大地震
黃、淮在蘇北多處決溢
康熙九年(1670年)
黃、淮決溢
康熙十二年(1673年)
淮決高良澗,下游大水
康熙十四年(1675年)
黃河、運河決溢
康熙十五年(1676年)
洪澤湖大堤決口三十四處
康熙十六年(1677年)
靳輔提出治理黃、淮、運規劃
靳輔主持大挑清口諸引河
康熙十七年(1678年)
靳輔主治蘇北黃河決口、增築漕堤
康熙十八年(1679年)
靳輔在黃、運沿岸修築滾水壩
康熙十九年(1680年)
靳輔主持新開皂河
淮河洪水淹沒泗州城
靳輔建洪澤湖大堤滾水壩和裏運河歸海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康熙第一次南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河決淮漲,蘇北大水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靳輔主持開挖中運河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山東省郯城縣禹王台建竹絡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康熙第二次南巡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董安國主持挑雲梯關外馬港引河
黃、淮大水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清口首次建東西束水壩
顏伯珣督修芍陂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康熙第三次南巡
黃、淮決溢
鵬翮治理清口
張鵬翮改建歸海五壩
沂、沭河地區大水
康熙四十年(1701年)
濟寧、兗州二府大水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張鵬翮擴建清口引河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康熙第四次南巡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康熙第五次南巡
淮河大水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黃、淮大水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康熙第六次南巡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修築藺家壩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
河決中牟等地,南入賈魯河
雍正二年(1724年)
修建獨山湖臨運堤
雍正三年(1725年)
山東增建戴村壩上流石壩
黃、淮大漲
雍正四年(1726年)
修築馬踏湖、南旺湖
雍正六年(1728年)
修築蜀山湖堤、閘
雍正七年(1729年)
修建范公堤各泄水閘
雍正八年(1730年)
沂、沭、泗地區發生大洪水
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
黃、淮大水
乾隆二年(1737年)
築清口草壩
南汝河大水
乾隆四年(1739年)
黃河決於曹縣,六州縣受災
乾隆六年(1741年)
淮河中下游各州縣大水
開挖惠濟河
乾隆七年(1742年)
黃、淮決溢,皖、蘇受災
乾隆八年(1743年)
修築六塘河及前後沭河堰工
乾隆十一年(1746年)
黃、淮、運並漲
增修范公堤及沿海諸河
乾隆十二年(1747年)
建范公堤各越閘
乾隆十四年(1749年)
大浚山東運河
安徽沿淮各州縣大水
乾隆十六年(1751年)
乾隆南巡閱視洪澤湖大堤
豫東商丘地區除澇工程開工
乾隆十七年(1752年)
山東修建沿運河、湖涵閘
乾隆十八年(1753年)
黃、淮決溢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黃、淮大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修浚山東運河
淮河上中游制定飛馬報汛制度
河南挑浚賈魯河、渦河等河道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修建山東運河閘壩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黃河南決奪渦入淮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浚蘇北串場等河
河總高晉建雲梯關碑
乾隆三十年(1765年)
疏竣中運河、改訂微山湖水志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江蘇挑六塘河,修沂河堤工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沂、沭、泗河水溢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正陽關立水志,並規定報汛水位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阜陽各州縣挑溝渠七十餘道
山東水源不足,車水濟運
乾隆四十年(1775年)
浚睢河南北股河和淮安境河湖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山東大旱,挑南旺運河,浚蜀山湖蓄水濟運
黃河決祥符、考城奪渦入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黃河決口儀封,南四湖周邊各縣被淹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淮、睢河泛漲,中下游各州縣被淹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大修濟寧至台兒莊運河土石堤岸及閘壩工程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整修太行堤八百餘里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
山東省三年連續大旱
蘇北連續兩年大旱
清仁宗嘉慶元年(1796年)
黃河決豐汛六堡、魯西南被淹
嘉慶四年(1800年)
河決碭汛,淮水盛漲
大挑山東運河、整修運河閘壩工程
嘉慶十二年(1807年)
山東大浚牛頭河
嘉慶十五年(1810年)
修淮河海口工程
嘉慶十八年(1813年)
洪澤湖南開挖頭、二、三河
疏浚山東泉源工程
大興淮揚下河水利
嘉慶十九年(1814年)
挑山東各泉河,收水濟運
黃河決溢入淝河、秋禾被淹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
查勘微山湖
清宣宗道光元年(1821年)
浚南北六塘河、鹽河等河
道光四年(1824年)
御黃壩分溜倒灌
道光十一年(1831年)
林則徐任河南、山東河道總督
道光十二年(1832年)
河決祥符,桃源人為扒口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河決桃源,六塘河溢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黃河決中牟,沖入賈魯河,淮河中下游受災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黃河決口桃源,邳、宿大水
歸江十壩全部建成
清文宗鹹豐元年(1851年)
黃河在豐縣、碭山決口
淮河改道入江之始
鹹豐三年(1853年)
黃河豐北決口塞而複決
鹹豐五年(1855年)
黃河銅瓦廂決口,改道奪大清河入海
鹹豐六年(1856年)
淮域大旱,河湖枯竭,飛蝗蔽天
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年)
淮安紳士丁顯提出復淮故道倡議
淮域大水
同治六年(1867年)
兩江總督曾國藩設立導淮局
泗水泛濫成災
同治七年(1868年)
黃河決滎陽,銅瓦廂決口堵否之爭
同治十年(1871年)
黃河於鄆城決口,魯西南被淹
同治十二年(1873年)
李鴻章反對黃河回歸淮徐故道
黃河決東明入運,徐、海大水
清德宗光緒二年(1876年)
豫、皖、蘇、魯四省大旱,民大飢
光緒三年(1877年)
豫、皖、蘇大旱,大飢
光緒七年(1881年)
劉坤一設立導淮局
光緒九年(1883年)
兩江總督左宗棠查勘淮河入海道
豫、皖、蘇淫雨大水
光緒十三年(1887年)
黃河在鄭州決口危害豫東
光緒十六年(1890年)
泗河大水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淮河中游大水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豫、皖、蘇夏大雨,淮水泛溢成災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豫東、蘇北地區大雨,河水泛溢成災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淮河輪船客貨運輸公司成立
清溥儀宣統元年(1909年)
疏浚淮河中游航道
皖、蘇大雨,沿淮及里下河受災
宣統二年(1910年)
豫、皖、蘇大水
宣統三年(1911年)
張謇設立江淮水利測量局
三、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9月)
民國元年(1912年)
安徽都督柏文蔚公布了導淮興墾大綱
美國技師詹美生提出導淮方案
民國2年(1913年)
江淮測量局在淮河中下游建立水文站
淮河流域大旱
北洋政府設立導淮局
民國3年(1914年)
導淮局改為全國水利局
蘇北大旱,沿海鹵潮倒灌
山東南運湖、河疏浚事宜籌辦處成立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在南京成立
蘇、魯兩省在台兒莊召開治運會議
安徽省修築潁上、霍邱淮堤
民國5年(1916年)
淮河大水
民國6年(1917年)
《勘淮筆記》出版
民國8年(1919年)
張謇發表《江淮水利施工計畫書》
安徽省水利局導淮計畫
台兒莊、韓莊設水文站
民國9年(1920年)
費禮門提出《導淮計畫書》
沂河首次在李家莊設水文站
民國10年(1921年)
淮河流域發生大水
沭河開始設立水文站
孫中山提出:修浚淮河,為中國今日刻不容緩之問題
民國13年(1924年)
河海工科大學成立
民國14年(1925年)
全國水利局發表治淮計畫
民國15年(1926年)
黃、泗、運河決口為災
民國16年(1927年)
整治泗河
民國17年(1928年)
國民政府設立導淮圖案整理委員會
《淮系年表》和《江蘇水利全書》出版
淮河流域大旱
民國18年(1929年)
國民政府制定《導淮委員會組織法條例》
淮河流域旱蝗災害
導淮委員會成立
導淮委員會隸屬沿革
導淮委員會舉辦工務人員訓練班
國民政府設導淮基金
德國方修斯教授來華
民國19年(1930年)
李儀祉與方修斯視察鹽、灌河
李儀祉、須愷查勘淮河中下游
召開《導淮工程計畫》研討會
豫東大旱,豫南大水
山東運河工程局成立
民國20年(1931年)
淮河流域大水
中國水利學會成立
國民政府審議通過第一期《導淮工程計畫》
皖淮築堤浚河工程
擬定導淮入海工程計畫
疏浚南四湖西洙水河、萬福等河
民國21年(1932年)
國際工程專家考察淮河
治理泗河
莊崧甫辭職,陳果夫接任
導淮委員會設立公地整理機構
民國22年(1933年)
張福河疏浚工程開工
整修戴村壩
疏浚蔡河
查得利博士視察蘇北水利工程
疏浚八里河、樂成河
疏浚坡河
黃河決口、魯西南受災
疏浚彭河
整治京杭運河第一次討論會在南京舉行
導淮委員會建立第一個氣象站
民國23年(1934年)
興建邵伯船閘
興建淮陰船閘
興建劉老澗船閘
導淮入海水道工程開工
民國24年(1935年)
導淮委員會設立水工模型試驗所
興建高郵船閘
黃河鄄城董莊決口南泛,蘇、魯兩省受災
洪澤湖三河活動壩動工興建
楊莊活動壩開工興建
民國26年(1937年)
完成入江水道測量任務
籌措土地興墾經費
淮河正陽關段淺灘疏浚
任命須愷為導淮委員會總工程師
民國27年(1938年)
導淮委員會西遷
國民黨在黃河花園口炸口泛淮
修築防黃泛西堤
修築防黃泛東堤
民國28年(1939年)
蘇北沿海發生罕見的海嘯
日本空攝黃泛區
整治沙潁河
安徽省修築防泛堤
民國29年(1940年)
安徽省測量淮北諸河
新四軍開挖永城新四溝
民國30年(1941年)
新四軍組織民眾修築海堤
國民政府召開淮域工程會議
民國31年(1942年)
國民政府頒布《中華民國水利法》
淮河流域大旱
召開臨泉會議討論黃水南侵
《再續行水金鑒》出版
民國32年(1943年)
召開第一、二、三次整修黃泛工程會議
新四軍修復洪澤湖大堤
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帶領軍民抗洪築堤
高寶縣民主政府開挖農抗河、抗日河
河南省連續大旱
淮北抗日民主政府修築淮河大堤
蘇北解放區挖河修渠、發展灌溉
民國33年(1944年)
淮寶縣民主政府修築高郵湖人字頭攔河壩
導淮委員會創立高級水利科職業學校
蘇皖解放區興修農田水利
擬定黃泛區善後救濟計畫
民國34年(1945年)
解放區軍民疏浚河道、排澇墾荒
民國35年(1946年)
抗日軍民整修蘇北運河
黃河花園口堵口
戰後淮河乾支流堵口復堤工程
豫、皖兩省發生洪澇災害
民國36年(1947年)
山東省南運河復堤
沂、沭河查勘、復堤
泗河堵口復堤護岸
行政院水利部成立
淮河水利工程總局成立
山東運、泗河泛濫成災
籌辦濉河整理工程
民國37年(1948年)
抗日民主政府以工代賑修海堤
中共華東局批准導沭工程方案
淮河水利工程總局南遷
民國38年(1949年)
豫皖蘇分局發布春耕生產和興修水利指示
解放區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導沭入海計畫
解放區蘇北運河工程局成立
山東導沭工程開工
南京軍管會接管淮河水利工程總局
蘇北春季治水修堤工程全面展開
華東農林水利部組織勘測隊赴淮河流域勘測
皖北各縣春修水利完工
南京軍管會召開江、淮防汛會議
中共華東局發布防汛搶險指示
淮、沂、沭河中下游發生水災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10月~1995年12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