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質體和菌質體感染

菌質體(又稱支原體)引起的感染。能使人體致病的有肺炎菌質體、人型菌質體和分解尿素菌質體。肺炎菌質體感染主要表現為菌質體肺炎,較常見。

菌質體和菌質體感染

內容

菌質體感染

mycoplasmal infection

菌質體(又稱支原體)引起的感染。能使人體致病的有肺炎菌質體、人型菌質體和分解尿素菌質體。肺炎菌質體感染主要表現為菌質體肺炎,較常見。分解尿素菌質體可引起泌尿系感染,如尿道炎、前列腺炎、出血性膀胱炎等。人型菌質體和分解尿素菌質體能引起生殖系感染,如急性輸卵管炎、盆腔炎、產褥熱等,亦可引起流產、早產和死胎,並與不育症有關。泌尿生殖系的菌質體感染,在成人通過性接觸傳播,新生兒則通過母親產道而受染;亦可通過污染用具而間接傳播。

菌質體  一類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形態微小,能通過濾菌器,無細胞壁,類似病毒;但它能在無活細胞的培養基中生長,含有DNA和RNA,有核糖體並對抗生素敏感,又像細菌;故是介於病毒和細菌之間的微生物。1974年伯傑氏分類法已把它正式劃為細菌。菌質體首先從牛的胸膜炎病灶中分離出來,以後又從人、禽、畜等動物體內分離出類似的病原體,稱為類胸膜肺炎微生物(PPLO)。菌質體已發現39種。已知寄生於人體的有10種。即肺炎菌質體、人型菌質體、唾液菌質體、咽型菌質體、頰型菌質體、發酵型菌質體、親脂型菌質體、口型菌質體、靈長型菌質體和分解尿素菌質體──又稱 T株菌質體。能使人體致病的菌質體有肺炎菌質體、人型菌質體和分解尿素菌質體。

菌質體呈多形性,有球狀、球桿狀、棒狀、長絲狀和不規則狀。大小相差懸殊,最小的呈球形,直徑80~300nm,可通過濾菌器。革蘭氏染色陰性。電子顯微鏡下,菌質體的細胞膜由兩層蛋白質膜和一層脂膜組成。細胞質內有核糖體、雙股DNA、可溶性RNA(見圖)。菌質體一般呈厭氧生長,有些株在有氧條件下亦生長良好。與病毒不同處為能在無活細胞的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在含 5~10%CO2和相對濕度80~90%的大氣環境中生長較佳。來自靈長類的菌質體如口型菌質體、唾液菌質體等,大多在含95%氮和5%CO2環境中才能生長及分離。菌質體的生長繁殖速度較細菌緩慢,最快需24~48小時,一般需7~14天,生長緩慢的需21~30天。菌質體沒有細胞壁,易被脂溶劑如乙醚、氯仿等以及酒精和常用消毒劑如石炭酸、甲醛等溶解和滅活。對熱和乾燥敏感,不耐酸。對干擾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如四環素敏感,但對干擾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黴素則不敏感。菌質體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許多動物、昆蟲和植物都能儲存和攜帶菌質體。

菌質體肺炎  肺炎菌質體引起的一種非典型肺炎,亦稱原發性非典型肺炎,約占肺炎總數的15~30%。其特點是肺炎病變可以比較廣泛,但症狀、體徵可不明顯。肺炎菌質體肺炎常引起鼻咽炎、咽喉炎、氣管支氣管炎,部分病人可發生菌質體肺炎。病情較輕,預後良好。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肺炎菌質體者。傳染性以病初4~6日最強,3~5周后消失。病原體隨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體外,經空氣飛沫或直接接觸鼻咽分泌物及痰而傳播。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患病較多。 5歲以下兒童多為隱性感染或僅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50歲以上患病者很少。患病後免疫力不強,可以再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較多。

  病原  為肺炎菌質體,直徑約為150~200nm,形態呈多形性。能在無活細胞而含有牛心消化液、20%馬血清、酵母浸出液和葡萄糖的培養基中生長。肺炎菌質體的抗原主要存在細胞膜上,抗原組成比較複雜。感染人體後,可產生補體結合、生長抑制、代謝抑制、間接血凝等特異性抗體,並能產生冷凝集素。

臨床表現  肺炎菌質體侵入呼吸道,首先吸附於黏膜細胞表面,使纖毛活動減弱,並發生淺表炎症,表現為鼻咽炎、喉炎、氣管支氣管炎和間質性肺炎。肺炎菌質體亦可進入血液傳播至其他器官,引起病變。感染後可使人體淋巴細胞致敏,並產生對多個組織器官如血細胞、平滑肌等的自身抗體,形成肺外多個組織器官的病變。潛伏期為2~3周。起病緩慢,先表現為感冒和氣管炎。隨之發生畏寒、發熱,體溫升至39℃左右,伴有陣發性劇烈乾咳,咯少量粘液痰,有時痰內帶血。可有頭痛、乏力及食欲不振。肺部體徵常不明顯。X射線胸部透視,肺部可見斑片狀、結節狀或肺門浸潤狀的炎性陰影。發生在肺下葉比較多見,多為單側,少數呈雙側。部分病人伴有胸腔積液。有的病人並不出現症狀,只是在胸部透視時,發現肺部有陰影。須與肺結核鑑別,本病發病2周后肺部陰影可自行消退。本病可出現多種肺外表現,但較少見,表現有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結節性紅斑、多形性紅斑、蕁麻疹、關節炎、肌肉痛、胃腸炎、肝炎、心肌炎、心包炎、腦膜炎、腦膜腦炎、脊髓炎、顱神經及周圍神經麻痹、腎炎等。

診斷  除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外,確診須依靠實驗室檢查,例如:①分離病原體。用病人鼻咽漱洗液、痰等標本,接種於牛心消化液瓊脂培養基,可以分離肺炎菌質體。②冷凝集試驗。冷凝集效價≥1:40即有診斷意義,≥1:160則診斷價值更大。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風疹、結核、腺病毒感染等亦可引起冷凝集效價增高。③特異性血清學診斷。可用補體結合、代謝抑制、生長抑制、間接血凝、放射免疫等方法測定抗體,須取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體效價 4倍以上增高者方有診斷意義。早期痰塗片用螢光抗體染色,可作出快速診斷。

治療與預防  用四環素紅黴素治療均有明顯效果,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重症病人可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劇咳者可用可待因。除隔離治療病人外,套用滅活疫苗,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套用鼻內接種減毒活疫苗效果較好。但接種滅活或減毒活疫苗後,可發生過敏反應,尚須進一步研究解決。

配圖

所屬分類

生物致病因子和生物源性疾病
現代醫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