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藕茅根茶

荸藕茅根茶

荸藕茅根茶是用於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茶飲。

配方

荸薺生藕、鮮茅根各等量。

製法

上三味加適量水同煮,去渣取汁。

功效

清熱涼血,生津止渴。

用法

代茶飲。

荸薺

【異名】鳧茈(《爾雅》),葃菇水芋烏芋(《廣雅》),烏茨(陶弘景),鳧茨(孟詵),葧臍(《本草衍義》),黑山稜(《博濟方》),地栗(《通志》),鐵葧臍(《救荒本草》),馬蹄(《本草求原》),紅慈菇(《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馬薯(《泉州本草》)。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

荸藕茅根茶荸藕茅根茶

【植物形態】荸薺
多年生水生草本。地下匍匐莖末端膨大成扁圓形球狀,直徑約4厘米,黑褐色;地上莖圓柱形,高達75厘米,直徑約9毫米,叢生,直立,不分枝,中空,具橫隔,表面平滑,色綠。葉片退化,葉鞘薄膜質,上部斜截形。穗狀花序1個,頂生,直立,線狀圓柱形,淡綠色,上部尖銳,基部與莖等粗,長2.5~4厘米,寬2~4毫米;花數朵或多數;鱗片寬倒卵形,螺旋式或覆瓦狀排列,背部有細密縱直條紋。剛毛6個。上具倒生鉤毛,與小堅果等長或較長;雄蕊2,花絲細長,花葯長橢圓形;子房上位,柱頭2或3裂,深褐色。小堅果呈雙凸鏡形,長約2.5毫米。花期秋季。
栽植於水田中。我國溫暖地區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地上莖(通天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10~12月挖取,洗淨,風乾或鮮用。
【藥材】球莖圓球形,略扁,大者直徑可達3厘米,厚約2.5厘米,大小不等,下端中央凹入,上部頂端有數個聚生嫩芽,由枯黃的鱗片包裹。球莖外皮紫褐色或黑褐色,上有明顯的環節,節上常有黃褐色膜質的鱗葉殘存,有時附有小側芽。質脆,內部白色,富含澱粉和水分,壓碎後流出白色乳汁。氣微,味甜。以個大、肥嫩者為佳。
我國大部地區均產。
【化學成分】含一種不耐熱的抗菌成分-荸薺英。一般成分含水分68.52%,澱粉18.75%,蛋白質2.25%,脂肪0.19%,灰分1.58%。
【藥理作用】荸薺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氣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不耐熱,不溶於有機溶媒,不被動物炭吸附。用瓦伯氏儀測得,它能抑制大腸桿菌的呼吸達80%(10小時後)。
【炮製】洗淨.削去外皮。荸薺粉:取荸薺洗淨,除去嫩芽,磨碎,濾取白色漿汁,沉澱,乾燥之,即成。

荸藕茅根茶荸藕茅根茶
【異名】光旁(陸璣《詩疏》)。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肥大根莖。植物形態詳"蓮子"條。
【採集】秋、冬及春初採挖。
【化學成分】(根莖)含澱粉、蛋白質天門冬素維生素C。還含焦性兒茶酚d-沒食子兒茶精新綠原酸無色矢車菊素無色飛燕草素等多酚化合物共約0.3%,以及過氧化物酶
【功用主治】生用:清熱,涼血,散瘀。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熱淋。熟用: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瀉。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打汁或煮食。外用:搗敷。
【宜忌】贊寧《物類相感志》:"忌鐵器。"
【選方】①治時氣煩渴不止:生藕,搗絞取汁一中盞,入生蜜一合,攪令勻,不計時候,分為二服。(《聖惠方》)
②治霍亂吐不止,兼渴:生藕一兩(洗,切),生薑一分(洗,切)。上二味,研絞取汁,分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姜藕飲)
③治上焦痰熱:藕汁梨汁各半盞,和服。(《簡便單方》)
④治紅白痢:藕一斤,搗汁,和蜜糖,隔水燉成膏服。(《嶺南採藥錄》)
⑤治小便熱淋:生汁、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盞,入蜜溫服。(《綱目》)
⑥治凍腳裂坼:蒸熟藕搗爛塗之。(《綱目》)
⑦治麥芒及塵土並物入眼不出:大藕一截,洗淨搗爛,以帛子裹於眼上,挹取汁,落眼中。(《普濟方》)
⑧治眼熱赤痛:取蓮藕一個,連節,以綠豆入滿其中空處,水數碗,煎至半碗,連藕食之。(《嶺南採藥錄》)
【名家論述】①孟詵:"產後忌食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
②《本草經疏》:",生者甘寒,能涼血止血,除熱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血,產後血悶,罯金瘡傷折及止熱渴,霍亂,煩悶,解酒等功。熟者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故主補五臟,實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歡止怒也。"
③《本草匯言》:"藕,涼血散血,清熱解暑之藥也。其所主,皆心脾血分之疾。如陳氏方,治熱渴煩悶,大氏方,治產後瘀血,孟氏治霍亂水泄,皆屬熱邪為患者,取此清芳寒潔、甘淡之味以涼解之,如血熱血滯之病,悉潛消而默化矣。第生食過多,不免有動冷氣,不無腹痛腸滑之虞耳。如煮熟食,能養臟腑,和脾胃。"
④《重慶堂隨筆》:"藕以仁和產者為良。熬濃汁服,既能補血,亦能通氣,故無膩滯之偏。"
⑤《隨息居飲食譜》:"藕以肥白純甘者良。生食宜鮮嫩,煮食宜壯老,用砂鍋桑柴緩火煨極爛,入煉白蜜收乾食之,最補心脾。若陰虛、肝旺、內熱、血少及諸失血證,但日熬濃藕湯飲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藥可也。"

白茅根

【異名】茅根蘭根茹根(《本經》),地菅地筋兼杜(《別錄》),白花茅根(《日華子本草》),地節根(《青海藥材》),茅草根(《江蘇植藥志》),堅草根甜草根(《河北藥材》),絲毛草根(《中藥志》),寒草根(《閩東本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
【植物形態】白茅(《本草經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

荸藕茅根茶荸藕茅根茶
),絲茅(《綱目》),萬根草(《鐵嶺縣誌》),茅草
多年生草本。根莖密生鱗片。稈叢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節,節上有長4~10毫米的柔毛。葉多叢集基部;葉鞘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老時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葉舌乾膜質,鈍頭,長約1毫米;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生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圓錐花序柱狀,長5~20厘米,寬1.5~3厘米,分枝短縮密集;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4毫米,基部密生長10~15毫米之絲狀柔毛,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外,余均膜質,邊緣具纖毛,背面疏生絲狀柔毛,第一穎較狹,具3~4脈,第二穎較寬,具4~6脈;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先端鈍,內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針形,長1.2毫米,先端尖,兩側略呈細齒狀;內稃長約1.2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鈍劃、不同的數齒;雄蕊2,花葯黃色,長約3毫米;柱頭2枚,深紫色。穎果。花期夏、秋季。
多生長於路旁、山坡、草地上。分布幾遍全國。
本植物的葉(茅草葉)、初生花序(白茅針)、花穗(白茅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春、秋採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淨、曬乾後,揉去鬚根及膜質葉鞘。
【藥材】乾燥的根莖,呈細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通常長30~60厘米,直徑約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有淺棕黃色、微隆起的節;節距約3厘米。質輕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心黃白色,並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實,或有無數空隙如車輪狀,外圈與中心極易剝離。氣微,味微甘。以粗肥、色白、無鬚根、味甜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化學成分】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檸檬酸草酸蘋果酸等,又含21%的澱粉。另有報導,從本品分離出白頭翁素
根莖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檸檬酸蘋果酸薏苡素蘆竹素印白茅素
【炮製】乾茅根:揀淨雜質,洗淨,微潤,切段,曬乾,簸淨碎屑。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色,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功用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肺熱喘急,胃熱噦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腫,黃疸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宜忌】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因寒發噦,中寒嘔吐,濕痰停飲發熱,並不得服。"
②《本草從新》:"吐血因於虛寒者,非所宜也。"
【臨床套用】①治療急性腎炎
有較好效果,可以縮短病程。據數十例的觀察,服藥後通常在1~5天內小便即顯著增多,每日可達1500~3000毫升左右。隨之水腫即漸消失,高血壓及尿檢變化亦漸好轉而趨正常。據部分病例統計,水腫消失時間平均約4~5天或1周左右;血壓恢復正常時間在5~20天,平均7~9天;尿檢變化平均消失時間,自11天至26.4天不等。用於慢性腎炎亦有利尿消腫及一定的降壓作用。但對肝臟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腫,則無利尿消腫作用或作用不顯著。因此有人推測,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於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從而使腎血流量及腎濾過率增加而產生利尿效果;同時腎缺血改善,腎素產生減少,使血壓恢復正常。故對急性腎炎療效良好,慢性腎炎療效較差,而對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腫幾不奏效。服藥期間除個別有輕微頭暈或噁心外,未見不良反應。用法:一般以白茅根(乾品)半斤,洗淨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連服1~2周或至痊癒。亦有配合大薊、小薊、生地或麻黃組成複方治療。服藥同時,須注意臥床休息,限制水、鹽的攝入,保暖。必要時可適當加用其它藥物控制併發症及感染病灶等

②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
用白茅根(乾品)2兩,水煎,每日兩次分服。治療28例,結果臨床治癒(45天內主要症狀、體徵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21例,好轉(臨床症狀好轉,45天內各項肝功能的數值下降超過半數,或45天后完全恢復正常)7例。治療後,主要症狀大多在10天內消失,肝脾腫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轉氨酶經45天后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黃疸指數平均20.15天全轉正常。未見副作用。此外,白茅根曾用於治療高血壓病,配合仙鶴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