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茴蒜

茴茴蒜

茴茴蒜(學名: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是毛茛科,毛茛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鬚根多數簇生。莖直立粗壯,高可達70厘米,分枝多,與葉柄均密生開展的淡黃色糙毛。葉片寬卵形至三角形,裂片倒披針狀楔形,頂端尖,兩面伏生糙毛, 側生小葉柄較短,生開展的糙毛。花序有較多疏生的花,花梗貼生糙毛;萼片狹卵形,花瓣寬卵圓形,與萼片近等長或稍長,黃色或上面白色,花托在果期顯著伸長,圓柱形,聚合果長圓形,瘦果扁平,5月至9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廣大地區,西藏、雲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廣西、貴州均有。印度、朝鮮、日本及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700-2500米、平原與丘陵、溪邊、田旁的水濕草地。 茴茴蒜全草藥用,外敷引赤發泡,有消炎、退腫、截瘧及殺蟲之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茴茴蒜 茴茴蒜

一年生草本。鬚根多數簇生。莖直立粗壯,高20-70厘米,直徑在5毫米以上, 中空,有縱條紋,分枝多,與葉柄均密生開展的淡黃色糙毛。基生葉與下部葉有長達12厘米的葉柄,為3出複葉,葉片寬卵形至三角形,長3-8(-12)厘米,小葉2-3深裂,裂片倒披針狀楔形,寬5-10毫米,上部有不等的粗齒或缺刻或2-3裂,頂端尖,兩面伏生糙毛, 小葉柄長1-2厘米或側生小葉柄較短,生開展的糙毛。上部葉較小和葉柄較垃,葉片3全裂,裂片有粗齒牙或再分裂。

花序有較多疏生的花,花梗貼生糙毛;花直徑6-12毫米;萼片狹卵形,長3-5毫米,外面生柔毛;花瓣5,寬卵圓形,與萼片近等長或稍長,黃色或上面白色,基部有短爪,蜜槽有卵形小鱗片;花葯長約1毫米;花托在果期顯著伸長,圓柱形,長達1厘米,密生白短毛。聚合果長圓形,直徑6-10毫米;瘦果扁平,長3-3.5毫米,寬約2毫米,為厚的5倍以上,無毛,邊緣有寬約0.2毫米的棱,喙極短,呈點狀,長0.1-0.2毫米。花果期5月至9月。

近種區別

本種為一年生草本,葉為3出複葉,小葉再分裂;瘦果喙極短,多數著生於圓柱形密生短毛的花托上,很易識別。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2500米、平原與丘陵、溪邊、田旁的水濕草地。

分布範圍

茴茴蒜 茴茴蒜

分布於我國廣大地區,西藏、雲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廣西、貴州均有。印度、朝鮮、日本及蘇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也有。

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

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藥用,外敷引赤發泡,有消炎、退腫、截瘧及殺蟲之效。

全草入藥,有消炎、止痛、截瘧、殺蟲等功效,治肝炎、肝硬化、瘧疾、胃炎、潰瘍、哮喘、瘡癩、牛皮癬、風濕關節痛、腰痛等;內服需久煎,外用可用鮮草搗汁或煎水洗。

主要成分:含烏頭鹼、飛燕草鹼、銀蓮花素等。

毒性:全草有毒。誤食後會致口腔灼熱、噁心、嘔吐、腹部巨痛,嚴重者呼吸衰竭而致死亡。

毛莨屬、毛茛科植物

毛莨屬、毛茛科(Ranunculaceae)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少數為藤本或灌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