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蒜[回回蒜]

回回蒜[回回蒜]

回回蒜,又名蝎虎草、水虎掌草、鵝巴掌、水楊梅。始載於《救荒本草》。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的全草。 一年生草本。鬚根多數簇生。莖直立粗壯,高20-70厘米,直徑在5毫米以上, 中空,有縱條紋,分枝多,與葉柄均密生開展的淡黃色糙毛。基生葉與下部葉有長達12厘米的葉柄,為3出複葉,葉片寬卵形至三角形,長3-8(-12)厘米,小葉2-3深裂,裂片倒披針狀楔形,寬5-10毫米,上部有不等的粗齒或缺刻或2-3裂,頂端尖,兩面伏生糙毛, 小葉柄長1-2厘米或側生小葉柄較短,生開展的糙毛。上部葉較小和葉柄較垃,葉片3全裂,裂片有粗齒牙或再分裂。花序有較多疏生的花,花梗貼生糙毛;花直徑6-12毫米;萼片狹卵形,長3-5毫米,外面生柔毛;花瓣5,寬卵圓形,與萼片近等長或稍長,黃色或上面白色,基部有短爪,蜜槽有卵形小鱗片;花葯長約1毫米;花托在果期顯著伸長,圓柱形,長達1厘米,密生白短毛。聚合果長圓形,直徑6-10毫米;瘦果扁平,長3-3.5毫米,寬約2毫米,為厚的5倍以上,無毛,邊緣有寬約0.2毫米的棱,喙極短,呈點狀,長0.1-0.2毫米。花果期5月至9月。

形態特徵

茴茴蒜多年生草本。

莖高15~50厘米,與葉柄均有伸展的淡黃色糙毛。

3出複葉,基生葉與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寬卵形,長2.6~7.5厘米,中央小葉具長柄,3深裂,裂片狹長,上部生少數不規則鋸齒,側生小葉具短柄,不等地2或3裂;莖上部葉漸變小。

花序具疏花;萼片5,淡綠色,船形,長約4毫米,外面疏被柔毛;花瓣5,黃色,寬倒卵形,長約3.2毫米,基部具蜜槽;雄蕊和心皮均多數。

聚合果近矩圓形,長約1厘米;瘦果扁,無毛。

生於溪邊或濕草地。

幼苗 子葉闊卵形,先端鈍圓,且微凹,全緣,有長柄。上、下胚軸均發達。初生葉1片,葉片3淺裂, 掌狀,有長柄且在基部兩側有半透明膜質邊緣。後生葉為掌狀3深裂,葉柄密生長柔毛。

成株 高15~50厘米,莖直立,有伸展的淡黃色粗糙毛。葉互生,葉片為3出複葉,基生葉和莖下部葉 有長柄,柄的基部擴大成鞘狀,有毛; 葉片寬卵形,頂生小葉有長柄,3深裂,裂片狹長,上部疏生不規則鋸 齒,兩面有毛,側生小葉2或3裂,柄短或無柄; 莖上部葉片漸變小,近無柄。花序具疏花; 萼片5片,常向 下反捲曲; 花瓣5片,與萼片近等長; 雄蕊與心皮多數。

子實 聚合果近長圓形,長約1厘米,直徑6~10毫米。瘦果卵圓形,有短喙,扁平,中央微凹陷,褐 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廣大地區,西藏、雲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廣西、貴州均有。生於海拔700-2500米、平原與丘陵、溪邊、田旁的水濕草地。印度、朝鮮、日本及蘇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也有。

主要價值

回回蒜 回回蒜

治肝炎,肝硬化腹水,瘧疾,瘡癩,牛皮癬,哮喘,牙痛,胃痛,風濕痛。

①《中國藥植圖鑑》:全草為引赤刺激劑,並用治氣管疾病。

民間用以外包寸口,治瘧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癬。

②《陝西中草藥》:降血壓,消炎退腫,退雲翳。

治高血壓症,哮喘,食道癌,惡瘡癰腫,角膜雲翳。

生物學特性

茴茴蒜為多年生草本。種子和根芽繁殖。在甘肅蘭州於春季3~4月由種子和根芽萌發出苗,實生苗出土 較遲,5~6分枝營養生長,6~8月開花、結果,8~9月種子陸續成熟。華北地區花果期5~9月。該草喜濕潤 環境,生於水田邊、湖旁、溪邊或渠溝邊。

採集季節

夏季採收,常鮮用或曬乾用。

相關性味

①《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性微溫,味苦辣,有小毒。

②《陝西中草藥》:淡,溫,有毒。

化學成分

全草含烏頭鹼,飛燕草鹼(delphinine),原白頭翁素等;還含無機元素鐵、銅、錳、鎳等。 種子含黃酮類: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槲皮苷,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有機酸:原兒茶酸,沒食子酸,柔花酸(ellagic acid),對羥基苯甲酸,咖啡酸,熊果酸;蒽醌類:蒽醌,大黃素,1,7-二羥基-6-甲氧基-2-甲基蒽醌;還含tachioside,蛇床子素(osthole),7-酮香木鱉苷(ketologanin),豆甾醇等。

主要危害

主要危害水稻、小麥、蔬菜等作物。稻田、麥田、菜地常見,有時部分農田發生數量較多,危害較重。

古籍考證

①《中國藥植圖鑑》:全草為引赤刺激劑,並用治氣管疾病。民間用以外包寸口,治瘧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癬。 ②《陝西中草藥》:降血壓,消炎退腫,退雲翳。治高血壓症,哮喘,食道癌,惡瘡癰腫,角膜雲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