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大蟋

花生大蟋

花生大蟋又名巨蟋、蟋蟀之王、花生大蟋,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體形較大,居於眾多品種的蟋蟀之首而得此名;又因其危害花生等農作物而又被稱為“花生大蟋”。

基本信息

簡介

花生大蟋花生大蟋

中文名:花生大蟋
俗名別名:巨蟋、蟋蟀之王、花生大蟋,因其體形較大,居於眾多品種的蟋蟀之
繁殖方式:卵生
地理分布: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貴州雲南台灣都有分布,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越南等國也有分布。

體形特徵

花生大蟋花生大蟋
此昆蟲體大而且強壯,體長35~45毫米,寬12~14毫米,觸鬚長40~50毫米。呈絲狀。通體赤色或黃色,背板上顏色最深,近於黑色,腹部色淺,呈淺黃褐色。頭很大,呈半圓形,有3個並列的單眼,中眼橫生,半圓形。前胸背板特別寬闊,呈鼓形,表面有明顯刻點。其前、後翅均較發達,長度超過腹端,後翅端摺疊成須狀,端不超過尾須。大蟋蟀的發音鏡不大,呈長方形。後肢特彆強壯發達,善於跳躍,脛節上有兩排刺,每排4~5枚。雌蟲產卵管呈管狀,長5~6毫米

鳴聲:其鳴聲渾厚而洪亮,為“句句句句”,節奏較快,連續不斷,常可持續20~30分鐘,粗聽象似蟬鳴。

生活習性

大蟋蟀常棲息於土質疏鬆,植被稀少的沙質旱地或花生、豆類等多種農作物的田畦、果園、苗圃的地面上。它常在土中挖深穴而居,主穴可深達80~100厘米。此蟲危害植物的和嫩葉,咬食松、杉、樟、橡等樹木及麥、稻、花生、豆類等農作物和蔬菜,是一種著名的害蟲。雌蟲、雄蟲大多分穴而居,雌蟲將卵產在洞穴內。大蟋蟀晝伏夜出,夜間雄蟲在洞穴口處以鳴聲引誘雌蟲出洞而進行交配。其洞為如手指粗的圓洞,洞口用鬆土堆蓋,不易尋得。其鳴聲渾厚而洪亮,為“句句句句”,節奏較快,連續不斷,常可持續20~30分鐘,粗聽象似蟬鳴。

花生大蟋花生大蟋
大蟋蟀晝伏夜出,夜間雄蟲在洞穴口處以鳴聲引誘雌蟲出洞而進行交配。其洞為如手指粗的圓洞,洞口用鬆土堆蓋,不易尋得。此昆蟲性情兇猛,有自相殘殺的習性,除了剛孵出的若蟲外,其成蟲、若蟲都各自挖掘洞穴,只有交尾時才雌雄同居。它們常在洞口覓食,常將嫩枝切斷拖回洞內啃食和貯備。大蟋蟀約幾天出洞1次,喜歡悶熱的晴天和溫暖的氣候,在天黑後出洞,颳風下雨深居洞內不出。大蟋蟀常常棲息在很深的土洞穴中,掘土捕捉是捕不到的,它的洞口一般都有土擋蓋著不易尋找到,即使找到,也不能知道它向哪個方向伸展,其彎曲度如何。

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蟲開始越冬。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尋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后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

捕捉

捕捉大蟋蟀只能在它出洞覓食或鳴叫時進行。最好的捕捉時機是在雨後初晴的時候,特別是在下了較長時間的雨後開始放晴、天氣又比較暖和的情況下最易捕抓,因為此蟲最喜歡在這樣的條件下出洞活動。捕捉的方法是直接用尼龍罩進行罩捕,網罩的罩口應該做的大些,否則不易罩住,或容易罩傷蟲體。若發現大蟋蟀在洞口附近鳴叫時,應先用樹幹等物堵塞住其洞口,不讓它退回洞去,而逼它進入到尼龍網中。當它發現周圍有動靜就蹦跳著想逃走,發現洞口被堵後就只能向前方跳躍,網罩正放在它的前面,一跳就會進到網罩內而被捕捉。晚上捕捉,應選在久雨初晴而且比較悶熱無風的晚上進行,如捕獲的數量多,必須各個分開放進暫時關放的容器內,不能放在一起,否則它們會互相咬打、自相殘殺。鑑別大蟋蟀是否優秀,不論從聽其鳴聲的要求出發,還是從打鬥的兇狠度出發,挑選的標準都是一致的。標準是身長體壯,頭大,背寬,大腿粗壯有力,大腿脛節上的刺要長而尖,無殘缺,前翅要長而大。大蟋蟀的頭部,要求有光澤,金光發亮者即為佳品。其後翅也應挑選長大的,因其後翅越長,即表明身體越強健。另外,大蟋蟀的體色以深暗的為好,也體現其體質的結實。 

飼養

花生大蟋花生大蟋
大蟋蟀宜飼養在較大的瓦盆或透明的塑膠質、有機玻璃質的長方形盒箱內,總之要以寬敞些為原則,必須使它在飼養器內有較多的活動空間。但此蟲有白天不大鳴叫的習性,若想是用它白天鳴叫,則可用黑部蓋在透明的飼養箱上,它就會鳴叫了。
此蟲食性較雜,不太挑剔,但食量較大,豆類、米飯蔬菜水果都可作為它的食料,此蟲需經常供給水分,可用一個小盆盛點水放在盆或箱內,供其飲用。此蟲還有一種口味上的愛好,對酸味、甜味、芳香的食物很感興趣,可能的話,可適當投餵些有這類味道的食品。
大蟋蟀不僅個頭大,其鳴聲有兩種不同的音調,它平時的叫聲為“句、句、句”。雄厚響亮,節奏快且連續不斷,聽起來別具韻味。還有一種鳴聲是雄蟲出洞求偶時的鳴聲,音調是“岸衣、岸衣”,常可叫上20~30分鐘,很值得欣賞。

鬥蟋蟀

昔日男孩喜愛的活動之一,但它又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玩意,許多成年人對此比孩子更入迷,甚至把它發展為一項大型的賭博活動。過去,不論在城鄉,頹垣敗瓦和雜草叢生之處觸目可見,那就是蟋蟀生長的地方。只要在夜間帶上燈火,小心撥開草叢,常常可以捕捉到蟋蟀。不過捉蟋蟀也很講究技術,既不能讓它受驚,更不能讓它有絲毫受損,加上蟀洞旁多有蛇穴,捉蟀者必須十分注意。當然,那些由孩子們在爛屋地附近捉來的蟋蟀,絕對不時能夠號稱什麼“大將軍”的料子,但對於作為玩物的孩子們說來,已經足夠了。只要小心地把它盛在瓦盆里,蓋上個留了氣孔的蓋子,飼以白米飯,到找到了對手時,就把兩頭雄蟋蟀放進同一個盆里,用綁上毛髮的小棍子撩撥它的觸鬚,把它惹怒,兩頭蟋蟀就會不顧死活地纏鬥在一起,觀賞性相當強。

花生大蟋蟋蟀罐
上好的蟋蟀在本地是捕捉不到的,據說,玩家們一般是到廣東、廣西兩省交界的山區,搜購那些在深山野嶺的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價格不菲,皆因這些蟋蟀性格強悍善斗,勝券較大。著名的古典小說《聊齋志異》中就有篇故事名叫《促織》,內容說的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們喜愛鬥蟋蟀,強迫人們捕捉蟋蟀交納官府以代服役,一位書生由於苦苦捕捉不到,晝思夜夢,最後竟然靈魂出竅,化成了一頭戰無不勝的蟋蟀的故事

一頭上等的蟋蟀是什麼模樣的?蟀須不能斷,頭要圓大,牙要完整,張開時夠寬,腿要粗壯,跳躍有力,鳴聲響亮,清脆有序,叫時振翅均勻,那才是上品。蟋蟀的種類較多,一般按黃麻、紅麻、黑麻(烏公)三色分為12類。捉回來後,平時就養在長約一尺粗約5公分的竹筒里,飼養的環境要求通風、幽暗。

斗蟀賽事一般從八月左右便開始,到十月達到高潮。事前,蟀主對蟋蟀要經過一個月左右時間的訓練,甚至用人參粉等補品作飼料,同時還要定時餵以青草心,以幫助消化,除“胃火”;如發現它“熱氣”,則餵風車草;它“不開胃”,還要在食料到中加上魚片;天氣熱了,要愛瓦盆底加青草樹葉;冷了,加碎步保溫。怕的是它對氣溫不適應,因而在盆子裡不停走動,到了出賽時力氣不繼,腳軟。到了出賽前一晚,還要把一頭雌蟋蟀放進子裡,與之交配,出戰時“火氣”才會更猛。此外,據說還須在立秋後給蟋蟀喝,否則,他喝了立秋之後的水,會變得牙軟,失去戰鬥能力。

把蟋蟀放進蟀盆里,用蟀須(用蟑螂須或老鼠須製成),撩撥,若是低頭烈牙,貼著盆底,如一頭怒牛時刻準備撕斗的,這叫路地牙,是蟀中上品;那種頭朝上的叫朝天牙,反是下品,中看不中用。在大半個世紀以前,在報紙上甚至專門開設了關於“打蟀”的專欄和報導,稱之為《蟀經》,就像今天港澳報紙上的“馬經”和“狗經”那樣。目前,在原屬中山澳門,年年也還在舉辦蟀獵大賽。據報導,北方的一些城市也有這種民間的活動,不過,由於這種活動常常帶有賭博的成份,在中山已經不再有了。

寵物大集合

寵物是人們不是為了經濟目的,而是為了精神目的而豢養的動植物。一般為了消除孤寂,或娛樂而豢養,以前的寵物一般是哺乳綱或鳥綱的動物,因為這些動物腦子比較發達,容易和人交流。實際生活中的寵物包括魚綱、爬行綱、兩棲綱甚至昆蟲,一般都是體型比較小的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