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火絨草

艾葉火絨草

艾葉火絨草(Leontopodium artemisiifolium (Lévl.) Beauv.),菊科,火絨草屬的一種植物。產四川西部及西南部(寶興、鹽源、木里、永寧等)、雲南北部和西北部(麗江、鶴慶、東川、維西、中甸等)。據文獻也產於貴州。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艾葉火絨草
海拔:1000-3000
命名來源:[1.C.:59.1928]
中國植物志:75:097
系中文名:粘毛系
系拉丁名:Ser.Viscosa
亞組中文名:腺毛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Glandulosa(Beauv.)
組中文名:華火絨草組
組拉丁名:Sect.Nobilia(Beauv.)
亞屬中文名:火絨草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Leontopodium
亞族中文名:鼠麴草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GnaphalinaeKeichenb.

形態特徵

木質草本,根狀莖粗壯,有數個簇生的花莖和與花莖同形的不育莖。莖直立,具腋芽,不分枝,或千年莖橫臥而基部有直立的分枝,高25—60厘米,有時達1米,木質,常大部宿存,或二年生枝從腋芽發出密生的長分枝(根據記載),被短或長達1毫米的污褐色頭狀粘質的腺毛,有時上部還有白色蛛絲狀毛,全部有葉,節間長1—1.5厘米,或上部節間達3-6厘米,下部葉漸小,在花期枯萎宿存。葉開展,披,針形或長披針形,長2—5稀7厘米,寬0.3—0.7稀1毫米,頂端尖或漸尖,有細長尖頭,基部稍狹,有小耳,無柄,下部葉有時擴大而半抱莖,邊緣平,或波狀皺縮,上面綠色,被疏短腺毛,多少有蛛絲狀毛,下面除稀疏的腺毛外還被有厚密的白色茸毛苞葉多數,披針形,兩面被白色密茸毛,較花序長2.5—4倍,開展成密集的徑約3—6厘米的苞葉群,或與較長的花序梗合著而開展成疏散傘房狀,徑達10厘米的復苞葉群。頭狀花序徑4—7毫米。總苞長4—5.5毫米,被白色密茸毛;總苞片約3層,頂端無毛,露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形,有較少的雌花,或雌雄異株。花冠長約3毫米,雄花花冠管狀漏斗狀,有披針形裂片;雌花花冠絲狀。冠毛白色,雄花冠毛上端較粗厚,有細齒;雌花冠毛絲狀,下部有疏齒。不育的子房和瘦果被短粗毛。花期8—9月。

用 途

中甸用此草治扁桃腺炎咽炎極有效,名為“蛾藥“,乾時有香氣。

生存環境

生於低山或中山、亞高山草坡、牧場,雜木林邊緣或山谷渾岸。海拔1000—3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昭通。

本種提示

艾葉火絨草在本屬中是較高大而多分枝的種,與毛香火絨草L.StracheyiC.B.Clarke最接近。此種與毛香火絨草和木莖火絨草L.StoechasHand,·Mazz.的天然雜種已被發現。

菊科·火絨草屬植物

火絨草屬(LeontopodiumR.Br.exCass.),菊科,約50種以上,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南美洲,我國有41種,產西南、西北至東北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