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桿火絨草

堅桿火絨草

堅桿火絨草,菊科·火絨草屬植物。產四川西部(康定、道孚等)及西南部(稻城)、雲南西北部(中甸、德欽等)。

基本信息

植物信息

堅桿火絨草堅桿火絨草

種中文名:堅桿火絨草

種拉丁名:LeontopodiumfranchetiiBeauv.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火絨草屬

屬拉丁名:Leontopodium

海拔:3000-5000

命名來源:[Bull.Soe.Bot。Fr.39:133.1892]

中國植物志:75:098

系中文名:粘毛系

系拉丁名:Ser.Viscosa

亞組中文名:腺毛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Glandulosa(Beauv.)

組中文名:華火絨草組

組拉丁名:Sect.Nobilia(Beauv.)

亞屬中文名:火絨草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Leontopodium

亞族中文名:鼠麴草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GnaphalinaeKeichenb.

族中文名:鏇覆花族

族拉丁名:Trib.Inul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堅桿火絨草堅桿火絨草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近橫走,有多數密集簇生的花莖和不育的幼莖,無蓮座狀葉叢。莖直立,高15—50厘米,不分枝,或砍斷的不育莖有分枝,挺直,下部木質,宿存,被黃色短柄的密腺,上部還稍有蛛絲狀毛,全部有密生的葉,下部葉在花期凋落。葉直立或稍開展,線形,長約1—3厘米,稀3.5厘采,寬0.1—0.3厘米,邊緣極反卷,使全葉呈針形,頂端尖,有明顯的尖頭,基部等寬或有小耳,被淺色粘質具短柄的密腺毛,下面被較疏的腺毛,除葉脈和葉基部外,還被有密壓的白色棉毛;上部葉漸小。苞葉多數,線形,頂端稍鈍或近圓形,邊緣稍反卷,長約5—10毫米,寬1—2毫米,上面較下面被更厚的白色茸毛,較花序稍長或長二倍,開展成密集的稀稍分散的徑約1.5—4厘米的苞葉群。頭狀花序徑3-5毫米,10一30個或更多,密集或稍分散。總苞長約3毫米,被疏棉毛;總苞片2一3層,淺或深褐色,頂端尖,無毛,多少露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形,有少數雌花,或雌雄異株。花冠長2—3毫米,淺黃色,雄花花冠狹漏斗狀;雌花花冠絲狀。冠毛白色,基部細,有鋸齒;雄花冠毛上部棒錘狀膨大,有鈍鋸齒,雌花冠毛極細,有疏齒。不育的子房無毛,瘦果有短粗毛。

花期7—9月。

產地分布

四川西部(康定、道孚等)及西南部(稻城)、雲南西北部(中甸、德欽等)。生於高山乾燥草地、石礫坡地和河灘濕地,常成為優勢種。海拔3000—5000米。

本種提示

此種由於葉狹長,邊緣反卷,僅具中脈等特點,極易與他種區別。本種與毛香火絨草L.StracheyiC.B.Clarke和戟葉火絨草L.DedekensiiBeauv.之間都有天然雜種存在。

菊科·火絨草屬植物

火絨草屬(LeontopodiumR.Br.exCass.),菊科,約50種以上,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南美洲,我國有41種,產西南、西北至東北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