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火絨草

矮火絨草

矮火絨草(學名:Leontopodium nanum)是菊科火絨草屬的植物。分布在印度、俄羅斯、錫金、克什米爾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陝西等地,生長於海拔1,600米至5,5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低山、高山濕潤草地、泥炭地和石礫坡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概述圖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矮火絨草 矮火絨草

多年生草本,墊狀叢生,或根狀莖分枝細或稍粗壯木質,被密集或疏散的褐色鱗片狀枯葉鞘,有頂生的蓮座狀葉叢,疏散叢生或散生。無花莖或花莖短至長達18厘米,直立,細弱或稍粗壯,草質,不分枝,被白色棉狀厚茸毛,全部有密集或疏生的葉,節間短至上部長達3厘米。基部葉在花期生存並為枯葉殘片和鞘所圍裹;莖部葉較蓮座狀葉稍長大,直立或稍開展,匙形或線狀匙形,長7-25毫米,寬2-6毫米,頂端圓形或鈍,有隱沒於毛茸中的短尖頭,下部漸狹成短窄的鞘部,邊緣平,質稍厚,兩面被白色或上面被灰白色長柔毛狀密茸毛。苞葉少數,與莖上部葉同形,但較短小,與花序同長,稀較短或較長1.5倍,直立,不開展成星狀苞葉群。頭狀花序徑6-13毫米,單生或3個密集,稀多至7個。總苞長4-5.5毫米,被灰白色棉毛;總苞片4-5層,披針形,頂端無毛,尖或漸尖,或稍鈍,深褐色或褐色,超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形,但通常雌雄異株。花冠長4-6毫米;雄花花冠狹漏斗狀,有小裂片;雌花花冠細絲狀,花後增長。冠毛亮白色;雄花冠毛細,有短毛或長鋸齒,或上部粗厚;雌花冠毛細,或上部稍厚,光滑或有微齒,花後增長,遠較花冠為長,至長達10毫米。不育的子房和瘦果無毛或多少有短粗毛。花期5-6月,果期5-7月。

生長環境

矮火絨草 矮火絨草

矮火絨草是屬寒生小雜類草。是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地植物。適合於生長在高海拔寒冷山區的氣候條件下,生於高山濕潤地、泥碳地或礫石墳地。抗逆性強,耐寒,喜濕,但又具有抗旱特性。分布廣,變異大,有莖高數cm至10餘cm或無莖,頭狀花序有幾個或1個,或無莖直接生於蓮座狀葉叢上等多種生態類型。多生長在海拔2700–34OOm的高寒草甸上。土壤為高寒草原土或高寒草甸上。據調查,矮火絨草在中天山北麓是線葉嵩草(Kobresiacapillifolia)、細果苔草(Carexstenocarpa)、珠芽蓼(polygonumviviparum)等為建群種草地的主要伴生種,在西崑侖山海拔3500–4100m的高寒草甸,它仍以主要伴生種出現線上葉嵩草、珠芽蓼和白尖苔草(Carex、atrofusca)為建群種的草地。生長基質地表土層,多為砂礫質化。草層較低,為5–l0cm,總蓋度30%,畝產鮮草40kg。矮火絨草的生境處於高山地區,春季返青晚,通常在5月下旬萌發,7月上旬開花,8月中、下旬種子成熟,9月下旬枯黃。

分布範圍

產西藏(西北部、南部、東北部、昌都地區)、四川西部和西北部(馬爾康,理塘,巴塘,道孚)、青海(柴達木、河源地區)、新疆南部(崑崙山、塔什庫爾乾)、甘肅西北部、西部、中部(肅北、興隆山,漳縣、岷縣)和陝西西部(隴縣)。主要生於低山和高山濕潤草地、泥炭地或石礫坡地。海拔1600-5500米。在陝西是初次記錄。在陝、甘可生於海拔較低處。分布於錫金、印度北部、克什米爾地區、蘇聯哈薩克等地。

此種分布很廣,變異也很大。通常所見的莖高數厘米至十餘厘米,有幾個或1個頭狀花序 (f. caulescens),有時無莖,葉較小,頭狀花序無柄,單生於蓮座狀葉叢上 ( f. nanum) 後者與此種的原始記載 (C. B. Clke, l. c.) 相符合,也常見於四川西北部(馬爾康)。這些變型都有較大的頭狀花序,花後增長而有青白色的冠毛,和直立而少數的苞葉,故極易辨認。此種與小火絨草 L. pusillum Hand. -Mazz. 和黃白火絨草 L. ochroleucum Beauv., syn. L. leontopodium 有密切的親緣,前人曾記述這些種的一些中間類型(如 L. nanum-pusillum Hand. -Mazz. 見於崑崙山,L. nanum-leontopodium Hand. -Mazz. 見於崑崙山、天山及西藏西部)。

生境 生境: 高山草甸, 高山濕潤草甸, 高山石坡, 河灘, 湖邊沙地, 山坡草甸, 石地, 石坡, 亞高山草甸, 沼澤草甸
海拔下限 2800
海拔上限 5000
是否中國特有
是否引種栽培 非人工引種栽培
國外分布 克什米爾地區; 前蘇聯; 印度北部; 印度西北部
國內分布 內蒙自治區, 陝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新疆自治區, 四川省, 西藏自治區, 中國

主要價值

矮火絨草在草群中出現的較多,但株型小、產量低,草質中等,較耐牧。適口性一般,在放牧前期,不見牲畜採食,中期以後,不論青草或乾草,各類性畜均採食,但不表現出優選挑食。綿羊喜食,牛次之,馬少食,秋季枯黃後,葉片易脫落,不耐踐踏,放牧意義不大。矮火絨草現蕾期的乾草在閹牛瘤胃中48小時的消化率較高,可達87.65%,含粗蛋白較高,為13.98%。

相關的種

與“矮火絨草 Leontopodium nanum (Hook.f. & Thoms.) Hand.-Mazz.”相關的種有:
短星火絨草Leontopodium brachyactis Gand.
紅花火絨草Leontopodium roseum Hand.-Mazz.
匍枝火絨草Leontopodium stoloniferum Hand.-Mazz.

菊科·火絨草屬植物

火絨草屬(LeontopodiumR.Br.exCass.),菊科,約50種以上,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南美洲,我國有41種,產西南、西北至東北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