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聯鄉

羅聯鄉

羅聯鄉位於福建省長樂市西南部,長(樂)、閩(侯)、福(清)兩市一縣交界處,全鄉方圓21.5平方公里,轄有8個行政村,總戶數2973戶,總人口11148人。四面環山,形成盆地,是該市唯一的半山區鄉。

基本信息


概況

羅聯鄉羅聯鄉
羅聯鄉位於長樂市西南部,山場面積3.4萬畝,森林覆蓋率58%,其中林地1.9萬畝,宜果坡地1.5萬畝;耕地面積7230畝,其中水田6230畝,旱地1000畝。四面群山圍繞,中央地勢平緩,構成羅聯盆地。盆地海拔70-75米,山地最高海拔528米。氣候區劃屬溫熱濕水區,平均氣溫17.4-18.6度,無霜期287-310天,年平均降雨量1400-1600毫米,氣溫適宜,雨量充沛,空氣清新,無污染。交通便捷,長(樂)福(清)公路橫貫全鄉,距長樂市區和福清市區僅15公里,距福州市中心35公里,與長樂國際機場、松下港深水碼頭相距均不超過25公里,已基本實現村際公路水泥化。資源豐厚、現種植葡萄龍眼月柿橄欖草莓及台灣名、特、優水果,頂頭家禽飼養遠近聞名,方厝村富含葉臘石礦,存量在100萬立方米以上,富有開採價值。

經濟建設

羅聯鄉養雞場
羅聯鄉重點企業有24家,其中長樂市聯福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屬規模以上企業。羅聯鄉村公路水泥化與千門程控電話、有線電視的開通為經濟發展奠定堅定的基礎,勤勞純樸的人民和安定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優勢。也是該市純農業鄉鎮,種養業是該鄉的支柱產業。該鄉的頂頭村是著名的家禽專業村,年產雞鴨上百萬隻,產蛋700多噸;三山村食用菌生產面積穩定在20萬平方尺;方厝村龍慶山農業觀光區巳種植水果30000多株,面積達2300畝,被福州市授予“海峽兩岸農業示範基地”。

歷史軼事

五位郡馬出羅聯

羅聯鄉羅聯鄉隕石
舊時,皇帝的女婿稱“駙馬”,皇帝的侄女婿稱“郡馬”。長樂羅聯東林村出了五位郡馬。羅聯,從前叫羅城,它四周環山,與福清閩侯交界,位於長樂市西南部,是長樂海拔最高的鎮鄉。羅聯最高的是“七岩山”,是長樂主峰之一,海拔578.2米,傳為長樂祖脈。七岩山的“七岩星繞”是“吳航十二景”之一。清乾隆年間長樂縣令賀世駿,有一詩讚“七岩星繞”風光:西南遙插一峰青,七竅玲瓏象列星。旁侍郎官羅組綬,中涵牛斗燦雲屏。三山卓筆謄真誥,雙澗分流走迅霆。輝媚即今饒瑞氣,遙知地軸隱鍾靈。

據長樂民國縣誌介紹,七岩山上有七組岩石,錯落羅列,形狀各異,因而得名,既是“吳航十二景”之一,應該有它獨特之處了,想登上去觀賞,可當地人說沒什麼特別,就幾堆岩石。故此未曾登臨七岩山,只能遙望幾眼,也不知七組岩石踞於何處。

長樂人都知道明朝的馬鐸,曾代皇帝之職一天,據說與羅聯鄉的馬厝村有關,走訪馬厝村成了必行之選。明代馬鐸是潭頭鎮嶺前村人,曾在吳航東溪精舍讀書,後中狀元。長樂民間有許多關於馬鐸的傳說,最有傳奇色彩的是他代皇帝之職一天,故人們說他是“一日君”,即當過一天皇帝。

馬厝村,問起馬鐸與該村的關係,村幹部實話實說,這裡馬氏是從嶺前村遷來的,屬於馬鐸的族親。村裡的捲軸形圖。它就是明朝永樂間的文物——馬鐸郊天圖。展開巨圖,平鋪會議桌上,古畫卷緩緩展現眼前,很多地方被小蟲蛀爛,且已褪色,但所有人物,以及郊天隊伍出行的情景生動、清晰,不愧為馬厝一寶。馬厝村還有一個著名的人物進士馬思理。馬思理曾當過烏程縣知縣,為官清廉,同情民眾疾苦,調離烏程赴京時,鄉民扶老攜稚送至80里,乃與民眾揮淚相別。據村人說,馬思理曾從雲南省帶一隕石到馬厝老家,隕石至今還在。

隕石藏放在村部門口的舊祠堂,底下用刻有花紋的花崗石支著,通體黝黑,間有細小晶體,夾雜著金屬斑點,狀如躍起的馬匹,高約八十厘米。

成化窯的瓷器花瓶和做工精細的古代木雕花轎,這些都是馬厝村的寶物。

東林村出過七個進士。一個三百多戶的村莊,能出這么多個有出息的讀書人,真是不易。東林村全姓林,曾經也有過一度的繁榮。單一個村莊,與宋朝皇親聯姻的,就有五位郡馬。因此,東林祠堂規模宏偉,裝飾考究,廢墟中巨大石雕飾物可見一斑,人們在荒廢的遺址中尋找,雜草中眾多的柱子石、礎台石以及下馬欄等,雕刻的圖案生動精湛。重修後的祠堂也壯觀異常,大門上的橫額巨石是原祠堂移來的,上頭刻寫“林氏祠堂”四個大字。步入祠堂,中間巨柱上一副楹聯映入眼帘: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教子孫賢。如今祠堂是村敬老院,也是村民舉辦宴慶的場所。

東林村最著名的是“雙澗禪寺”,此禪寺有它獨特的地方。寺院門口有兩條山澗交叉而過,故此得名。它的特別是在於三教合一。整座建築有三層,第一層是道教的盤古觀,正中匾額大書“開天闢地”四個字。上頭有八卦木盤一座,顯然是道教的。第二層是佛教寺院,中間有佛祖、觀音、彌勒以及兩邊的十八羅漢等。第三層是文昌閣“朱子祠”,是儒家的。只有中華民族才有這種互相包容的胸懷,大家根據自己的信仰,創立了各自心中的偶像,互不干擾各自膜拜。看了東林村的“雙澗寺”,那重重新舊各異的擺設,以及“三教合一”的供奉,可看出東林人世代和睦相處的一個側面。

社會事業

羅聯鄉羅聯鄉
羅聯鄉是長樂市的一個小鄉鎮,經濟相對滯後,我們要利用羅聯的地勢——生態優勢,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為繁榮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貢獻。

立足特色,產業帶動,推進生態農業提高農業效益。要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規則,全面規劃,使羅聯的農、林、禽、畜、牧各業和農村第二、三產業結合發展。扶持發展加工帶動型、市場帶動型、科技帶動型企業。在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規模農業”、“訂單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走“一村一品”、“數村一品”的農業發展路子。逐步形成公司連協會、協會促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以龍慶山農業綜合開發為依託,引導農民種植名特優水果、反季節無公害蔬菜花卉等,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綠色食品加工。

發揮優勢,項目啟動,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要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扶貧濟困工作的優勢,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拉動內需,今年重點要完成進鄉路至馬厝路邊綠化建設。頂頭洋鐺自然村、大坪下蔡自然村水泥路建設,續建方厝村龍慶山進山水泥路,籌建羅聯自來水廠。分步驟推進吳村村、方厝村以村莊整治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制定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積極開展道路兩側村莊“清潔家園、清潔村莊、清潔河道”活動,加快水改廁步伐,推進垃圾、污水處理和道路、水岸綠化,加大農村污染整治力度,改善生態環境。

洞開山門,招商引資,提高農村生態工業化水平。要樹立無工不富的思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招商環境。立足生態環境的磁場,進一步最佳化投資軟環境,積極構築“親商、扶商、安商、富商”的工作平台,充分發動幹部民眾,利用鄉情、親情、友情進行招商,確保招商引資工作獲得高成效。要加快盤活現有資源,加快頂頭——吳村、吳村——馬厝以及營融線方厝段兩側土地資源和閒置舊廠房盤整引資步伐,積極引進新產業項目,加強外引內聯工作。打好“僑”牌和“台”球,充分利用羅聯土地廉價、勞力充裕,空閒廠房多的優勢,本著由小到大、由土到洋逐步發展的指導原則,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引進工業企業。

唱響山歌,拓展旅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羅聯應充分利用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將其轉化為有效的旅遊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要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羅聯鄉山地植被好、空氣清新、山明水秀,是城市居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我們要以富有新(龍慶山)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抓手,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山地觀光,把羅聯鄉建設成為全市最大的觀光農業基地。要深入挖掘文化底蘊。馬厝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現保存該村的馬鐸“郊天圖”、明代花亭、花瓶重要文物陳跡,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將結合水月寺、雙澗寺、蟒天府等知名佛教聖地,探討規劃宗教及文化旅遊線路。

健全組織,支部發動,促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有新的發展。結合換屆,選好乾部配齊班子,抓好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鬥保壘作用,帶領民眾共同致富。還要加強教育培訓,通過農業技術培訓,讀夜大、電大等多種培訓促進農民提高自身素質。同時要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發揮村民委員會的作用,使廣大的人民民眾有參與權、知情權,真正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

經濟建設

羅聯鄉養殖場
羅聯鄉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七星堆”等山村有山林4萬多畝,山園3500多畝,果林地1萬多畝,經營傳統的飼養業和種植業,養豬、奶牛、山羊蜜蜂。長柄、亭頭等平原村有耕地1.3萬多畝,建萬畝“噸糧田”,近年來在平原村莊興辦蛋雞場、蛋鴨場、商品豬場和水產養殖場等。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鄉鎮的企業迅速發展。1994年有鄉鎮企業1118家,其中鎮辦18家,村辦43家,個體辦1055家,總產值達15003萬元,主要的產品有水泥預製板、建築、茶葉、服裝、汽車配件等。其中長安村的“建成服裝有限公司”的年營業收入達650萬元,“羅聯鰻魚聯合養殖場”達200萬元。當年全鎮社會總產值2.0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7369萬元,工商稅收入234萬元,財政收入290萬元,人均收入1870元。16個村已經通過了省級“小康村”的驗收。長安村還建立“經濟投資區管理委員會”,劃出8.2平方公里土地為投資區建設使用,開展對外招商工作,為閩江口“金三角”投資開發區的一個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後石砌海堤防浪牆48多千米,建有浩溪、新店等13座山塘水庫,總蓄水量640萬立方米(其中最大的新店水庫,蓄水量270立方米),消除歷史上每年都要發生的海洪災害,解決了民眾飲用自來水的水源問題,此後建成10座自來水廠,日供水達1萬噸以上。改革開放後,先後建成6個集貿市場、1個變電站(11萬千伏安)、1個程控電話的郵電支局(8000門)、35座商住一體房(人均住房面積16平方米)和有線電視網。1994年又建成羅聯新街1.57米,此外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占地35畝的“宏江花園”也已奠基。羅聯的文化教育歷史悠久,宋時就有朱熹講學的怡山書院,現在有3所中學,18所國小,19所幼稚園。此外有影劇院、文化站、老人活動室、卡拉OK歌舞廳、小公園等娛樂場所49處。

羅聯鄉土地肥沃,氣候溫暖。20世紀90年代以來,推進“糧食豐收工程”、“菜籃子工程”和“造林綠化工程”。至1997年底,七星堆等山村開發山林4萬多畝,山園3500畝,果林地1萬多畝,經營傳統的飼養業和種植業,發展豬、奶牛、山羊、蜜蜂;種植枇杷、柑桔、龍眼、番石榴等果樹。亭頭、長柄、東岐、長安等平原有耕地15625畝,建設萬畝“噸糧田”。同時,平原村莊興辦蛋雞場、蛋鴨場、商品豬場和水產養殖場等。全鎮全年上市豬肉2500噸、家禽610噸、牛奶910噸,糧食總產量達93320噸,完成農業總產值504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13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羅聯鄉的鄉鎮企業有較大發展。至1990年,已引進外資、合資企業4家,其中,長安建成服裝有限公司生產的服裝暢銷東南亞和部分歐美國家。90年代以來,擴大外資引進,發展外向型企業,大力發展建築、運輸、銷售行業。1996年,投入資金,組織實施紙箱廠、電鍍廠的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建築公司實施體制改革,發展以商貿流通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加快交通運輸、金融保險、信息服務行業的發展。至1997年底,全鎮共有鄉鎮企業1091家,其中,鎮辦企業15家,村辦企業24家、個體私營企業1052家。主要產品有水泥、木製板、建築服裝茶葉、汽車配件等。社會總產值3.5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29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16億元,鎮財政收入688萬元。有16個村通過省級小康村的驗收。個人儲蓄總額達4.8億元,人均1萬元。羅聯鄉作為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台商二期延伸區上報國務院,擬劃出8.2平方公里土地,全面對外招商引資;隨著長安投資區的開發建設,羅聯鄉將成為閩江口“金三角”貿易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建設

羅聯鄉羅聯鄉
羅聯鄉文化教育歷史悠久。宋時,朱熹曾在羅聯怡山院、長柄龍津書院講學。民國時期興辦私立海濱中學。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至1997年末,全鎮建有幼稚園16所,教工75人,幼兒入園率達100%;擁有全日制國小15所,教工236人,學生3800多人,入學率達99.89%;擁有中學3所,教工148人,在校學生1873人,入學率98.82%。1997年,投資230萬元興建的鎮中心醫院門診綜合大樓投入使用,全鎮共有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影劇院、老人活動室、歌舞廳、球場、小公園等文化活動場所69處。廣播電視和區、市聯網,有線電視網覆蓋全鎮;長安、東岐、英嶼、長柄、東街、亭頭、盛美、閩安8個村委會被評為市級文明安全村;長柄、英嶼、亭頭建成有濃郁僑鄉特色的小區模式,長柄被評為省級文明小區;全鎮通過省定小康鎮、村的驗收。

羅聯鄉地靈人傑,文化積澱豐厚。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人物。其中有南宋右丞鄭昭先,明左布政使林碩,清著名知府王有樹,近代詞人王允簨,辛亥革命將領林述慶,革命先烈王助。宋理學家朱熹、狀元鄭性之、明工部侍郎董應舉也在羅聯留下足跡。羅聯鄉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閩安迥龍橋(唐末)、羅聯炮台(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閩安巡檢司衙門(宋)、東岐山摩崖石刻(宋、清)、亭頭怡山院(清)、林述慶墓(民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長柄鐵冶場(宋)、長柄窯址(宋)、晦翁摩崖石刻(宋)、閩安龍門摩崖石刻(宋)、狀元帽摩崖石刻(宋、明)、鄭岐峰家族墓(元)、林碩墓(明)、塘灣民城遺址(明)、長柄朱子祠(明)、東岐黃氏宗祠(清)、林述慶故居(清)、虎頭山清軍義(清)、牛項真君堂及齊天崖山寨(革命紀念地)。

計生工作

羅聯鄉羅聯鄉
羅聯鄉堅持鄉村上下聯動,部門相互配合,狠抓計生各項指標任務的落實,努力提高人口和計生工作整體水平。

該鄉時刻繃緊計生工作這根弦,始終保持常年抓計生的態勢,始終把計生工作擺在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黨政聯席會、日常工作部署會等,逢會必講,特別是每次黨政聯席會第一議題都是聽取計生工作情況匯報。針對具體階段工作,還召集了專題部署會、匯報分析會等,逐個村分析了計生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分析每個未落實計生措施對象的情況,做了詳細的部署。還制定出台了《羅聯鄉計生工作獎懲措施》、《羅聯鄉關於落實計生工作措施》等工作制度,明確到具體對象、完成任務時限,明確部門、工作隊、村幹部的工作責任。

該鄉始終把抓好育婦管理放在第一位,把訪視和雙查貫穿基礎工作始終。為確保不漏管、不空報,將育婦進行電腦建檔、嚴格管理,對適齡青年進行造冊管理。工作隊、計生辦每年進行四次以上的訪視,跟蹤觀察其動向。在每一輪雙查開始之前,召集工作隊、村幹部、管理員、協會會長、小組長部署,提前下到每個對象中,發放通知單,進行動員,促使按時到位雙查,在外對象及時寄回雙查證明。同時還把好重點雙查關。對於雙查兩輪未到位的作為重點,建立對象包乾責任制,由工作隊、村幹部逐個對象包乾,採取人盯人跟蹤訪視的辦法,落實訪視。在盯訪過程中,發揮老人會、村裡有威望老人、族親長輩等社會力量,進行每周一次的座談了解,協助督促到位。

黨政工作

羅聯鄉羅聯鄉
羅聯鄉黨委立認真傳達學習貫徹市第三次黨代會精神。與會同志一致表示要進一步統一認識,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牢牢把握長樂市的發展定位和方向,結合本鄉實際,圍繞林彬書記提出的唱好山歌,和好水調,把好人脈三個方面的工作要求,依山傍水,上下同心謀發展。

承接發展態勢,著力壯大產業。依託現有的特色農業,立足山地資源優勢,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生產專業化、集約化、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推進產業集合,抓好食用菌、畜禽、葡萄花卉等特色農業產業建設,加強養殖區域規劃,鼓勵養殖戶向養殖小區集中。努力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個體種植戶、養殖戶等農戶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產業效益。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最佳化林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林地套種茶樹、速生樹種,提高林業生產效益。以龍慶山綜合開發為龍頭,加大農業交流合作力度,結合觀光旅遊和生態旅遊的綜合效益,發展花卉業、果樹基地。努力營造招商優質服務,吸引客商投資創業。盤活現有資源,鞏固提高現有企業;加快舊廠房盤整引資步伐,積極引進新產業項目。加強外引內聯工作,利用鄉情、親情,發動在外經商辦企業的鄉親,關心、關愛自己的家鄉,加快工業“回歸”。

依託青山綠水,建設優美生態。要正確處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係,協調推動環境保護和建設,保住山青水秀的自然風光。積極創新投融資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抓好水庫除險加固、防洪以及渠堤整修加固、除險、綠化和河道清淤疏竣等防洪除澇工程建設,加強水利興修、維護和管理,加強對組成生態屏障的自然區域、河流源頭、湖泊水庫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實現生態建設改善和經濟成長的雙贏。加快馬台至溪湄等村道路水泥化,加快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礎設施的延伸,加快農村衛生環境的整治,提高農民生活硬體和居住條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要以龍慶山為平台,加快建設龍慶山環山道路,加快森林公園的旅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山塘、水庫等資源,發展觀光、垂釣等休閒旅遊,規範引導餐飲業、服務業等旅遊配套產業,打造集觀光、休閒、度假、娛樂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