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猴

短尾猴

短尾猴(學名:Macaca arctoides),也稱紅面猴,是體型較大的一種獼猴,體重5千克,體長50-56厘米,尾極短;顏面部常為暗紅色或帶紫紅色斑塊;體色深暗,背部多為暗褐黑色或暗橄欖棕褐色,腹面稍淺於背部,亦為暗棕黃色。中國西南一帶的短尾猴頭頂棕色較重,而產於東部者其頭頂褐色顯著。尾巴短得出奇,還沒有後腳長,僅為體長的十分之一,而且被毛稀少,因此又有“斷尾猴”之稱。 主要棲於1500-3000米的原始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或竹林地帶。食性較雜,既取食野果、樹葉、竹筍,也捕食蟹、蛙等小動物。 分布於中國的華南及西南地區、孟加拉、高棉、印度等國。屬於CITES附錄Ⅱ。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短尾猴 短尾猴

短尾猴是體型較大的一種獼猴,短尾猴的顏面寬闊,頭骨相對較寬,有明顯的眉脊。體形渾圓、憨實,四肢粗壯,雄獸的體長為52-65厘米,體重9.9-10.2千克;雌獸的體長為48-59厘米,7.5-9.1千克。前額部分裸露無毛,幾乎全部禿頂,呈灰黑色,頰部的毛也較為稀少。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內側的毛稀疏而且顏色較淺,肩部、頸部和背部的毛較為粗糙。胼胝的周圍也是裸露無毛。尾巴短得出奇,還沒有後腳長,僅為體長的十分之一,而且被毛稀少,因此又有“斷尾猴”之稱。  

短尾猴的成體頭頂毛較長,由中央向兩側披開。兩頰和頦下的鬚毛像兜腮鬍子,且其唇下的頦須暗褐色而周邊棕白色呈層次分明的半月形。成年雄猴顏面鮮紅色,老年紫紅色,幼體肉紅色。成體眉毛多呈棕黃色,老年猴面部出現白毛,常伸向鼻側。耳較小,尾短光禿無毛。體背毛色棕褐,披毛較長,腹面略淺;體毛長而密,成年猴毛長8-12cm,其毛色在幼年為淡褐色,以後逐漸變深,至成年為深褐色,但胸腹部及四肢內測較淡,呈淡棕褐色。成體在中國西南一帶的短尾猴頭頂棕色較重,而產於東部者其頭頂褐色顯著。  

短尾猴的長相和藏酋猴十分相似,以至於很多書中都把它們混為一談,也有人認為它們屬於同一個種的不同亞種。但是,它們之間明顯的不同之處也有不少,例如短尾猴比藏酋猴的體形小,體毛較長而稀疏,為黑褐色或朱古力色,所以在華南地區俗稱為“黑猴”或者“泥猴”。另外,短尾猴雄獸的生殖器也與眾不同,陰莖扁而長,呈矛狀,長度約為40毫米,還會發出會一種難聞的蘚臭氣味。但是短尾猴與藏酋猴不同的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是成體的面部均有鮮紅色的斑塊,有些老年個體還轉為紫紅色或者黑紅色,所以又叫紅面短尾猴、紅面猴、紅臉猴等。  

藏酋猴 藏酋猴 短尾猴 短尾猴

棲息環境

短尾猴系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特有靈長類。主要棲於熱帶雨林、季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以及中山針闊混交林。棲息高度可從沿海低地至海拔2650米的中山林區。棲息在高山密林的較高海拔林帶,主要利用常綠闊葉林帶和常綠與落葉混交林帶這兩個林帶,除此之外,在其棲息地中還需有山溪水源和懸崖陡壁,供猴群喝水和夜間睡眠。棲息林帶的植被以山毛櫸科植物為主,其果實和葉是短尾猴的主要食物,特別是果實,在秋季和大部分冬季被廣泛食用。  

生活習性

遷徙

短尾猴受氣候和植物物候期的影響,有明顯的季節性垂直遷移現象。遷移時成年雌猴在前,成年雄猴壓隊,仔猴吊在母猴腹下,響聲小,速度快,日活動距離為1-2千米,夏季最長,秋季居次,春、冬季大致相等,在一處滯留天數為1-5天不等。遊蕩路線常較固定,在河邊、竹林中運動時,常呈一定順序一個接一個地行走或逃跑,可在地上形成猴路。  

聚群

喜歡群居,每個群體的數量為10-30隻不等,有時可多達80隻左右。與中國其他獼猴類比較,地棲性更強,特別在受驚後多沿地面逃竄。  

活動

短尾猴喜多岩石的疏林山坡。短尾猴比較畏懼寒冷,晝行性、樹棲的動物。除採食和夜宿多在樹上外,白天大多在地面或矮樹上活動。成年猴不甚活潑,飽食後常將頰囊中貯存的食物翻回口中慢慢咀嚼,或互相理毛,冬天喜歡依偎在石壁上曬太陽,第1順位雄猴即猴王有時爬在高樹上搖晃枝頭。幼猴十分愛動,攀抓樹枝互相打鬧幾無休止,常見4-5隻幼猴吊成一串然後再由下而上翻回橫枝。夜間坐在石壁上分成幾個小堆擠在一起睡眠,幼猴多夾在大堆的中間,猴王和第1順位雌猴在一起,但猴王和第2、3順位雄猴常分堆睡眠。夏季(6-8月)分散在幾棵相鄰的大樹上睡眠,以適應炎熱的氣候。猴群在一處活動幾天后,便在巢區內漫遊。  

食物

短尾猴的食物主要為植物的鮮枝嫩葉、花芽、野果、竹筍、竹葉、果實、種子、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經常到農田搜尋玉米、稻穀和馬鈴薯。像其他獼猴一樣,它們也有覓食時貯存食物的頰囊。也在河谷地帶捕捉螃蟹、青蛙等小動物。覓食在全天的活動中占有相當的比重,覓食占全天總活動(含休息、各種行為)時間的44.5%。  

行為研究

攻擊

1個個體對另1個個體進行瞪眼、拍地、恐嚇、追趕、抓毛和撕咬等威脅性行為,攻擊的強度依次增強。攻擊行為不僅有著保衛領域、防禦其它短尾猴群或動物入侵的作用,而且通過爭鬥中的輸贏確定了各個體的社會順位,這在猴王的產生和更換過程中,達到高潮。通常可見年輕力壯的第2、3順位雄猴向猴王挑釁或撕咬,有時連打幾天,皮開肉綻,直到勝者為王,敗者屈服,1986-1993年在黃山觀察的一群猴已發生6次“政變”,也就是更換了6次猴王,每次爭奪王位的場面都甚為殘酷和驚險,敢於爭奪王位的個體年齡一般都在7-8歲。  

理毛

理毛是指1隻猴用手分開另1隻猴的毛髮,並不時去除後者毛髮或皮膚上異物的一種友好行為方式。通過理毛不僅清潔對方身體,而且可以加強彼此之間的社會交往,還可以消除個體間由於競爭帶來的緊張關係,因此具有親緣關係的個體之間理毛多,特別是母親與女兒之間,其次是姐妹之間。在交配期,形成配對關係的雌雄對之間頻繁地相互理毛,以此增加了接觸和交配的機會。此外當某一個體受到攻擊或驚嚇時,其它個體常前來為其理毛以緩和緊張氣氛,也經常看到低順位猴為討好高順位猴而小心翼翼地前去為其理毛。  

禮儀

也是常見的一種友好行為。當低順位猴從高順位猴身旁通過或到高順位猴附近坐下時,一般低順位猴先要對高順位猴作出施禮姿態,以表示對高順位猴的尊敬或屈服,否則常會遭到攻擊。短尾猴的個體空間配置較為密集,個體間經常接觸和交涉,由生態環境帶來的緊張壓力,造成了較為豐富的禮儀,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對生態環境的適應。常見的禮儀行為如:

低順位猴睡倒或翹起後腿露出陰莖讓高順位猴摸一下。

低順位猴慢慢接近到2-3米時,等待高順位猴前來擁抱,待彼此擁抱後有時大叫或反向扭轉身體互相吸對方陰莖,然後立即分開。

低順位猴為了接近高順位猴,懷抱嬰猴送到高順位猴面前讓其用嘴吸嬰猴的陰莖,這是短尾猴行為的一個重要特徵。

低順位猴讓高順位猴進行無性爬背,這種行為有時發生在共同追趕其它猴後,高順位猴作為“感謝”域“安慰”而向低順位猴身上爬跨,但也常見低順位雄猴或小猴在群體興奮時爬跨高順位雄猴。

1.

低順位猴睡倒或翹起後腿露出陰莖讓高順位猴摸一下。

2.

低順位猴慢慢接近到2-3米時,等待高順位猴前來擁抱,待彼此擁抱後有時大叫或反向扭轉身體互相吸對方陰莖,然後立即分開。

3.

低順位猴為了接近高順位猴,懷抱嬰猴送到高順位猴面前讓其用嘴吸嬰猴的陰莖,這是短尾猴行為的一個重要特徵。

4.

低順位猴讓高順位猴進行無性爬背,這種行為有時發生在共同追趕其它猴後,高順位猴作為“感謝”域“安慰”而向低順位猴身上爬跨,但也常見低順位雄猴或小猴在群體興奮時爬跨高順位雄猴。

抱子

在獼猴屬的大多數種,只有母親表現對其後代的精心照顧,在短尾猴則不僅是雌猴對其後代的精心照顧,而且雄猴對幼猴,特別是對未滿周歲的嬰猴也表現出極大的關心。雄猴常抱幼猴於懷中、腹下或為其理毛,或以幼猴為媒介與其它雄猴進行社會交往。抱子行為常見於以下兩種情況:(1)猴群處於安靜狀態時,一雄猴接近並抱起某一幼猴,吸其陰莖,然後為其理毛,或某成年猴抱起一幼猴後,靠近另一雄猴,然後兩隻成年猴吸幼猴陰莖,於是兩成年猴通過幼猴為媒介,發生了社會聯繫;(2)猴群處於不安靜或激烈爭鬥狀態時,成年雄猴若把一幼猴抱在懷中,可以阻止其他個體的繼續攻擊,緩解群內的緊張性,使猴群恢復到安靜狀態。  

交配

包括雄性檢查雌性外陰行為和交配行為,它不僅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即繁衍後代,而且通過性行為也加強兩性間的社會聯繫。猴王幾乎占有群內所有性成熟的雌猴,但有1隻最喜愛的雌猴在一定的時間內與其成對,一起理毛、活動並頻繁交配,曾觀察到在順位關係不穩定時,力量強大的第2順位雄猴敢在猴王面前與第1順位雌猴交配,但在通常情況下,猴王在其視野內不準其他雄猴與雌猴交配。交配次數的最高記錄,1992年9月猴王一天最多發生18次。交配行為發生時,雄性較為主動,當接近雌猴後,先向雌猴齜牙咧嘴表示,然後抓住雌猴身體檢查外陰再爬跨交配,持續時間10-54秒,故短尾猴屬單次爬跨射精型,抽動興奮時可發出叫聲,並常有幾隻其他猴聚集周圍歡叫,交配完成後坐在地上用手抓食陰莖上的精液,最後,交配過的雌猴常為雄猴理毛。  

分布範圍

原產地:高棉、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和越南。  

可能滅絕:孟加拉國。  

引進:中國香港。  

中國分布:主要在西南部和南嶺以南的華南地區和福建南部,包括雲南,廣西,貴州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廣東以及福建南部。  

短尾猴分布圖 短尾猴分布圖

繁殖方式

每年7月至翌年2月為交配期,但9-10月份為交配的旺季,雌獸發情時性皮膚變紅,但腫脹的程度甚微。懷孕期大約為6個月,第二年的3-4月份產仔,一般為隔年生育一次,每胎產1仔。

剛出生的幼仔的面部為肉色,體毛為乳白色,3月齡時首先從背部開始生長出棕色的毛,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加深,但面部則需要在1年以後才開始變為紅色。短尾猴的壽命大約為20年左右。

短尾猴繁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因此產仔方式為產仔節律型。雌猴性成熟年齡為5-6歲,可連續2-3年產仔,每胎產1仔,7-12歲為雌猴的最佳生育年齡。仔猴在半年後逐漸離開母猴獨立活動。雄性個體7歲左右達到性成熟後離開母群而進入鄰近群,同時也有外群雄猴單個地遷入本地群,有時幾隻雄猴同時遷入本地群,這可能是從外群分群而來。遷入本地群的個體其順位高低決定於體力狀況,這種換群現象減少了近親繁殖,加強了基因交換,對種的生存適應是十分有利的。    

亞種分化

短尾猴(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分 布
1短尾猴指名亞種Macaca arctoidesarctoides印度、越南,寮國、高棉
2短尾猴馬來亞種Macaca arctoidesmelanotus馬來半島北部,泰國
3短尾猴中國亞種Macaca arctoides melli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四川西北部和廣東省

 

(註:黃山短尾猴( Macaca thibetana huangshanensis)亦稱黃山猴,不是短尾猴的亞種,是藏酋猴的亞種。)

種群現狀

影響該物種的生存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被破壞,包括伐木、燒炭、修建公路、水壩、鋪設電源線和漁業,也包括縱火、棲息地碎片化、水土流失。這些動物被獵殺和當作食物買賣,傳統的“藥療”和當地的骨頭商品、肉食品和寵物動物。在販賣過程中意外死亡。  

在印度,很多棲息地被農墾耕種侵占,也被肆意捕殺而瀕臨滅絕。在越南,這個物種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中國的傳統“藥療”貿易。在寮國、越南和高棉,用於食獵而捕捉的程度也非常高。與棲息地的損失相比,狩獵威脅相對較低。在緬甸,伐木和木材採伐是主要威脅。商業橡膠種植園,狩獵,和與中國的貿易是該品種的主要威脅。在泰國,棲息地喪失是一大威脅,狩獵也很普遍,但不是顯著受到威脅的物種。  

在中國,狩獵和棲息地的喪失減少了該物種的種群,在一些地方局部滅絕。短尾猴是中國獼猴屬中除獼猴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個種,其種群數量估計有7萬隻,其中70-80%分布在雲南和廣西兩省區;廣東和福建已非常稀少,在廣東,僅分布在惠水一帶;福建和貴州南部的可能已接近絕跡。 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活躍著一群短尾猴,經常和進入武夷山保護區旅遊的遊人嬉鬧,與人和諧相處。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加大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力度,所以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猴群越來越多,短尾猴的數量也逐年增加,據武夷山保護區管理人員介紹,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短尾猴已達到數千隻。  

保護措施建議:

保護好現有的森林特別是自然保護區,使短尾猴的棲息生境得以保存。

加強集市場的管理,制止短尾猴的非法貿易。

嚴格審批野外捕捉數量的申請,數量已很少的地區如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和貴州實行禁止捕獵。

1.

保護好現有的森林特別是自然保護區,使短尾猴的棲息生境得以保存。

2.

加強集市場的管理,制止短尾猴的非法貿易。

3.

嚴格審批野外捕捉數量的申請,數量已很少的地區如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和貴州實行禁止捕獵。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哺乳動物

概述             198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其列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個種或種類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個種或種類中,哺乳動物共8目。
靈長目熊猴 | 自臀葉猴 | 自頰長臂猿 | 白眉長臂猿 | 長尾葉猴 | 裁帽葉猴 | 滇金絲猴 | 短尾猴 | 蜂猴 | 黑長臂猿 | 黑葉猴 | 黑葉猴的白頭葉猴亞種 | 灰葉猴 | 金絲猴 | 台灣猴 | 豚尾猴 | 倭蜂猴 | 白掌長臂猿 | 藏酋猴 | 獼猴
鱗甲目穿山甲
食肉目 | 棕熊 | 熊貓 | 黑熊 | 馬來熊 | 小熊貓 |石貂 | 大熊貓 | 紫貂 | 黃喉貂 | 大靈貓 | 小靈貓 | 熊狸 | 荒漠貓 | 叢林貓 | 猞猁 | 兔猻 | 金貓 | 漁貓 | 東北虎 | 華南虎 | 草原斑貓
長鼻目亞洲象
奇蹄目蒙古野驢 | 西藏野驢 | 野馬
偶蹄目野駱駝 | 鼷鹿 | 林麝 | 馬麝 | 原麝 |  河麂 | 黑麂 | 坡鹿 | 梅花鹿 | 馬鹿 |  白唇鹿  |  馬鹿 |  豚鹿 | 水鹿 | 麋鹿 |  野牛 |  駝鹿 |  野氂牛 | 黃羊 | 普氏原羚 | 鵝喉羚 | 藏原羚 | 藏羚 | 高鼻羚羊扭角羚 | 鬣羚 | 台灣鬣羚 | 赤斑羚 | 斑羚 | 塔爾羊 | 北山羊 | 岩羊 | 盤羊
兔形目海南兔 | 塔里木兔 | 雪兔
齧齒目河狸 | 松鼠

盤點猴科動物

猴科,即舊世界猴,靈長目的一科,是與猿類最接近的猴,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類靈長目動物。今天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亞洲的廣大地區,也分布於歐洲集少部分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